让娜·莫罗:法国新浪潮头牌女星就属她!
让娜·莫罗在巴黎的家中离世,享年89岁。以特殊的美和强烈的个性著称,让娜·莫罗是法国“新浪潮”电影的女神。
透过她的主要作品,我们也可以再次感受到“新浪潮”时期各路主将们的澎湃激情。
【《通往绞刑架的电梯》】
《通往绞刑架的电梯》
导演: 路易·马勒
主演: 让娜·莫罗 / 莫里斯·罗内 / 乔吉斯·伯乔利 /Yori Bertin / Jean Wall
类型: 剧情 / 惊悚 / 犯罪 / 黑色电影
制片国家/地区: 法国
上映日期: 1958-01-29
18世纪的50年代末,法国的一批新锐导演打破了传统的电影语法,以“作者论”的方法突显强烈的个人特色,在影坛掀起了著名的“新浪潮”运动。
路易·马勒毕业于巴黎政治学院和法国高等电影学院,他的作品常常涉及社会边缘化问题,处女座《通往绞刑架的电梯》就获得了路易德吕克奖。这部作品不仅使他跻身新浪潮导演的行列,也让世界认识了让娜·莫罗。
(创作中的路易·马勒)
《通往绞刑架的电梯》讲了一个谋杀亲夫的故事,原本看似天衣无缝的杀人计划,却在一系列的计中计,黑吃黑中陷入了无法控制的荒谬。
让娜·莫罗扮演的妻子与丈夫的雇员勾搭成奸,共同谋划杀死了丈夫。
但却因工具遗落在现场不得不返回,途中却因停电被困在了电梯里,就在此时他们的车子被偷走,身份被盗用,还背负上了另一起杀人案的罪名。
两人的照片被发现,不伦关系也随之暴露。
影片以高度的紧张感和相对黑色的风格吸引了大批的观众,影片的配乐出自美国爵士乐大师迈尔斯·戴维斯,不仅特殊的节奏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变化,也使观众的情绪起伏与影片节奏更加契合。
《通往绞刑架的电梯》不仅获得了较高的票房收入,也赢得了影评家的认可。乔治·萨杜尔更是将路易·马勒为“电影诗人”。由《通往绞刑架的电梯》,路易·马勒与让娜·莫罗开始了长期合作,并发展成为了恋人。
(让娜·莫罗与路易·马勒)
【《朱尔与吉姆》】
《朱尔与吉姆》
导演: 弗朗索瓦·特吕弗
主演: 让娜·莫罗 / 奥斯卡·威内尔 / 亨利·赛尔
类型: 剧情 / 爱情
制片国家/地区: 法国
上映日期: 1962-01-23(法国)
除了自己的恋人,让娜·莫罗也是特吕弗合作最多的女演员。
(工作中的弗朗索瓦·特吕弗)
特吕弗创造了很多忧郁的人物形象,他本人也是一个逆反传统、反抗秩序的艺术家,这与他的童年生活和早起的坎坷经历息息相关。同时他也很欣赏希区柯克和奥逊·威尔斯。
(特吕弗与奥逊·威尔斯)
(特吕弗与希区柯克)
特吕弗认为电影应该模仿生活,但应该比真实生活更加浪漫化,他和希区柯克一样,喜欢在自己的作品中扮演一些小角色,像在著名的《四百下》中,特吕弗就自己扮演了一个man in funhair,而让娜·莫罗则扮演了woman with dog.在特吕弗的另一部名作《朱尔与吉姆》中,让娜·莫罗有了更多且精彩的表演。
让娜·莫罗在《朱尔与吉姆》中扮演的凯瑟琳是一个魅力强大到近乎于魔力的女人,引得朱尔与吉姆同时为之倾倒,她嫁给了朱尔,却又选择以共同赴死的方式将吉姆留在身边。
(凯瑟琳与朱尔)
《朱尔与吉姆》可以说是表现三角关系的传世经典了,朱尔、吉姆与凯瑟琳的关系发展就如同水由零点煮到沸点的变化,暗流在隐秘中逐渐躁动起来。
(吉姆与他的情人)
他们三个人以各自的方式和选择引领故事一步步走向绝望,影片最后,形单影只的朱尔走在空旷的街道上显得尤为孤独,三人曾经的欢声笑语早已在不知不觉中遗落在来时的路上。
【《如歌的行板》】
《如歌的行板》是“新浪潮”时期的又一代表作,改编自玛格丽特·杜拉斯的小说,但导演彼得·布鲁克却并不是法国人。
他的主要成就也是在剧场,但电影《如歌的行板》却也是“新浪潮”中的佳作。
《如歌的行板》
导演: 彼得·布鲁克
主演: 让-保罗·贝尔蒙多 / 让娜·莫罗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意大利 / 法国
上映日期: 1960-05-25
让娜·莫罗扮演的安娜是一位企业家的妻子,住在位于法国西南部吉隆特省的一個小村庄里,过着平静单调的生活。一起发生在隔壁咖啡馆的情杀案将安娜与在自己丈夫的工厂工作的员工联系到了一起,两人讨论有关凶杀案的事情。隔天,他们再次见面,一段恋情就这样展开了。
这部影片的精彩之处在于对女性面对无趣生活既渴望改变却又害怕的复杂心理的描写。
彼得·布鲁克把这些心理处理的相当细腻,透过让娜·莫罗那神秘难解又哀伤的眼神使杜拉斯的原著精神得到了充分的彰显,奏鸣曲的萦绕使影片节奏更加从容,让娜·莫罗也通过这部影片摘下了戛纳最佳女主角的桂冠。
【“大势所趋”的新浪潮】
法国电影的“新浪潮”几乎波及了全世界各个国家和民族的电影制作群体。以《电影手册》为发端,在安德烈·巴赞的领导下,弗朗索瓦·特吕弗、让-吕克·戈达尔、克劳德·夏布洛尔以及雅克·里维特等年轻导演打破常规与秩序,建立起了以个人风格为特征的导演中心观念,他们在拍片方式和艺术追求上的一系列共同点也使“新浪潮”成为了一股独特的美学潮流。
在这股浪潮退去后的几十年间,在世界电影的发展中,它的力量仍然持续作用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电影创作中。
其实,大多数的“新浪潮”导演在创作出自己的“经典之作”时都是在相当年轻的年纪,而近几年我们对于新浪潮的回顾却是对昔日旗手的缅怀。
浪潮的涌现往往都是短暂的,但它的动力促成的发展却是永恒的,这也是我们为何一次次回顾法国新浪潮电影的原因与意义。也愿不断有新的旗手掀起新的浪潮,让我们的电影乘风破浪。
透过她的主要作品,我们也可以再次感受到“新浪潮”时期各路主将们的澎湃激情。
【《通往绞刑架的电梯》】
《通往绞刑架的电梯》
导演: 路易·马勒
主演: 让娜·莫罗 / 莫里斯·罗内 / 乔吉斯·伯乔利 /Yori Bertin / Jean Wall
类型: 剧情 / 惊悚 / 犯罪 / 黑色电影
制片国家/地区: 法国
上映日期: 1958-01-29
18世纪的50年代末,法国的一批新锐导演打破了传统的电影语法,以“作者论”的方法突显强烈的个人特色,在影坛掀起了著名的“新浪潮”运动。
路易·马勒毕业于巴黎政治学院和法国高等电影学院,他的作品常常涉及社会边缘化问题,处女座《通往绞刑架的电梯》就获得了路易德吕克奖。这部作品不仅使他跻身新浪潮导演的行列,也让世界认识了让娜·莫罗。
(创作中的路易·马勒)
《通往绞刑架的电梯》讲了一个谋杀亲夫的故事,原本看似天衣无缝的杀人计划,却在一系列的计中计,黑吃黑中陷入了无法控制的荒谬。
让娜·莫罗扮演的妻子与丈夫的雇员勾搭成奸,共同谋划杀死了丈夫。
但却因工具遗落在现场不得不返回,途中却因停电被困在了电梯里,就在此时他们的车子被偷走,身份被盗用,还背负上了另一起杀人案的罪名。
两人的照片被发现,不伦关系也随之暴露。
影片以高度的紧张感和相对黑色的风格吸引了大批的观众,影片的配乐出自美国爵士乐大师迈尔斯·戴维斯,不仅特殊的节奏表现出人物的心理变化,也使观众的情绪起伏与影片节奏更加契合。
《通往绞刑架的电梯》不仅获得了较高的票房收入,也赢得了影评家的认可。乔治·萨杜尔更是将路易·马勒为“电影诗人”。由《通往绞刑架的电梯》,路易·马勒与让娜·莫罗开始了长期合作,并发展成为了恋人。
(让娜·莫罗与路易·马勒)
【《朱尔与吉姆》】
《朱尔与吉姆》
导演: 弗朗索瓦·特吕弗
主演: 让娜·莫罗 / 奥斯卡·威内尔 / 亨利·赛尔
类型: 剧情 / 爱情
制片国家/地区: 法国
上映日期: 1962-01-23(法国)
除了自己的恋人,让娜·莫罗也是特吕弗合作最多的女演员。
(工作中的弗朗索瓦·特吕弗)
特吕弗创造了很多忧郁的人物形象,他本人也是一个逆反传统、反抗秩序的艺术家,这与他的童年生活和早起的坎坷经历息息相关。同时他也很欣赏希区柯克和奥逊·威尔斯。
(特吕弗与奥逊·威尔斯)
(特吕弗与希区柯克)
特吕弗认为电影应该模仿生活,但应该比真实生活更加浪漫化,他和希区柯克一样,喜欢在自己的作品中扮演一些小角色,像在著名的《四百下》中,特吕弗就自己扮演了一个man in funhair,而让娜·莫罗则扮演了woman with dog.在特吕弗的另一部名作《朱尔与吉姆》中,让娜·莫罗有了更多且精彩的表演。
让娜·莫罗在《朱尔与吉姆》中扮演的凯瑟琳是一个魅力强大到近乎于魔力的女人,引得朱尔与吉姆同时为之倾倒,她嫁给了朱尔,却又选择以共同赴死的方式将吉姆留在身边。
(凯瑟琳与朱尔)
《朱尔与吉姆》可以说是表现三角关系的传世经典了,朱尔、吉姆与凯瑟琳的关系发展就如同水由零点煮到沸点的变化,暗流在隐秘中逐渐躁动起来。
(吉姆与他的情人)
他们三个人以各自的方式和选择引领故事一步步走向绝望,影片最后,形单影只的朱尔走在空旷的街道上显得尤为孤独,三人曾经的欢声笑语早已在不知不觉中遗落在来时的路上。
【《如歌的行板》】
《如歌的行板》是“新浪潮”时期的又一代表作,改编自玛格丽特·杜拉斯的小说,但导演彼得·布鲁克却并不是法国人。
他的主要成就也是在剧场,但电影《如歌的行板》却也是“新浪潮”中的佳作。
《如歌的行板》
导演: 彼得·布鲁克
主演: 让-保罗·贝尔蒙多 / 让娜·莫罗
类型: 剧情
制片国家/地区: 意大利 / 法国
上映日期: 1960-05-25
让娜·莫罗扮演的安娜是一位企业家的妻子,住在位于法国西南部吉隆特省的一個小村庄里,过着平静单调的生活。一起发生在隔壁咖啡馆的情杀案将安娜与在自己丈夫的工厂工作的员工联系到了一起,两人讨论有关凶杀案的事情。隔天,他们再次见面,一段恋情就这样展开了。
这部影片的精彩之处在于对女性面对无趣生活既渴望改变却又害怕的复杂心理的描写。
彼得·布鲁克把这些心理处理的相当细腻,透过让娜·莫罗那神秘难解又哀伤的眼神使杜拉斯的原著精神得到了充分的彰显,奏鸣曲的萦绕使影片节奏更加从容,让娜·莫罗也通过这部影片摘下了戛纳最佳女主角的桂冠。
【“大势所趋”的新浪潮】
法国电影的“新浪潮”几乎波及了全世界各个国家和民族的电影制作群体。以《电影手册》为发端,在安德烈·巴赞的领导下,弗朗索瓦·特吕弗、让-吕克·戈达尔、克劳德·夏布洛尔以及雅克·里维特等年轻导演打破常规与秩序,建立起了以个人风格为特征的导演中心观念,他们在拍片方式和艺术追求上的一系列共同点也使“新浪潮”成为了一股独特的美学潮流。
在这股浪潮退去后的几十年间,在世界电影的发展中,它的力量仍然持续作用在不同国家和地区的电影创作中。
其实,大多数的“新浪潮”导演在创作出自己的“经典之作”时都是在相当年轻的年纪,而近几年我们对于新浪潮的回顾却是对昔日旗手的缅怀。
浪潮的涌现往往都是短暂的,但它的动力促成的发展却是永恒的,这也是我们为何一次次回顾法国新浪潮电影的原因与意义。也愿不断有新的旗手掀起新的浪潮,让我们的电影乘风破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