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些年的福鼎“十八渡口”历史人文
【说起福鼎的渡口也许你不懂这些渡口与福鼎人的人文情怀。宁小鼎来跟你说说这些渡口。】

宋《三山志》有“渡”为最早记载地方古渡的志书,记叙它们的兴废更替,成为境内古渡最早的人文背景。志中多处提及桐山的地理和海道情况,有“船至桐山;至桐山东入海”等多处记载,由此可见,桐山人文至少在宋代就迈向征途,并留下走水路的交通津道。桐山渡就处在桐山港边,河道宽阔,水深可行船划渡。上游闽浙交界山区出产的茶、竹、木材到此转运,由沙埕港出海。宋以后,经元明几度沿革,至清中后期,境内形成了“十八渡口”。

那时的福鼎有水北渡、桐山渡、流江渡、钓澳渡、店下渡、澳腰渡、店头渡、后胆渡、关盘渡、小巽渡、狭衕渡、牛矢墩渡、屯头渡、八尺门渡、石龟渡、巽城渡、塘底渡、南镇渡。到上个世纪六七十年代,福鼎境内渡口多达四十余处,为当时的交通、经济发展发挥了重要的作用。历经沧桑,如今多数古渡退出历史的舞台,功用已荒废,却成为福鼎人凭古吊今的遗迹,凝望先人智慧之地。
【水北渡口】

然而有这个个渡口叫水北渡口又被称为“第一渡”因此渡地形险要,地处福鼎最北溪流桐山溪上游,是闽浙两省的交通要津,更是桐山溪的一个极为重要的渡口。清乾隆知府李拔曾题留:“桐川夹峙海门开,千里双江倒泻来。谁向中流资砥柱,洪波万顷一齐回。”


水北渡口的相关史料有多处文献记载,现立于桥头的《奉宪永禁》碑对这做了说明。碑刻灰绿岩石质造,风化比较严重,有些字迹模糊难以辩认。该碑立于清乾隆元年(1736)三月,隶属于福宁府,由芦门司所辖。清乾隆元年,大兴人包瀜任芦门司巡检,他在此石中说水北溪乃闽浙往来要道,担负商旅过往安全职责,设渡并招募渡夫一名摆渡。此石对当年的划渡立下规矩,讲了五个方面,1.“遇水时客商到渡务须随到随开,2.不许借口推诿;遇水时客商过渡毋许勒索分文;3.遇水发有紧急差使即渡毋许怠惰偷安;水退时即将船锁进船厂,4.毋使船身雨淋日晒;5.无水时不得借人装运货物,以致渡船损漏。”
【 巽城渡】
巽城渡又称海尾渡,兴于清中叶,至上个世纪以来一直是福鼎的主要渡口之一。这里三面环山,一面临海,水陆交通发达,北进抵八尺门、达城关,东又与沙埕港相通。福鼎的人文因一个渡口而兴盛,说巽城渡,不得不说下清康熙时期巽城的何姓迁基祖何启龙公,康熙四十八年(1709),他从老家寿宁做点生意到福鼎,五十一年(1712)移居澳前,乾隆七年(1742),迁桐山水流尾,之后他又看中巽城,并搬迁海尾住居。

。
启龙公深谙商海,为此处水滨辽阔可发展航海舟济事业而深谋远虑。乾隆三十二至三十七年之间,他筹建海尾埠头,先后创建了前岐、桐山、小巽渡船,巽城渡由此开始。时任福鼎知县熊琛,批复巽城诸渡营业,希望启龙公“作渡利济,以便行旅往来”。启龙公发展航海事业,巽城以务农和渔业为主,经营茶业或贸易而发家致富,巽城古街是方圆二三十里乡民赶集之市,繁荣一时,至今古厝、古码头犹存。如今的巽城渡涛声依旧,只是少了那些年渡船的船夫与乘坐渡船的那些人言语交谈的响声。

【屯头渡口】
屯头渡口最早形成于明清之时,那些年的码头赶集、墟市盈渡,兑换物品百多年来已成惯例。特别是是年关将至,渡口商船云集,人声鼎沸好生热闹。如今的屯头黄氏宗祠内保存一块灰绿石碑刻:“凡附近各村民人将土产染所,并猪羊、杂物,趋向渔船兑驳,或现钱买卖,纷纷取利。”当时的渔船主要来自福清、长乐一带,船家从苏、浙返闽,入秦川湾,进港停泊,就当当屯头埠可容二三百号商渔船,物物在这里交易,渡口带动了周边村庄民众的农业发展。交易之后,渔船则满载这里的土特产,张起风帆,驶离渡口。

现如今屯头渡已废除,旧址被农田所取代。然碑刻铭文中可见清光绪年间滨海的风俗画面,它反映了百余年前沿海地理环境、村民的生活境遇及当地的民风,可感受历史的变迁。

【八尺门渡】
八尺门渡据《福鼎县交通志》载,自清代开始,白琳和桐城一带当地的族人自办渡口,并世代传承。随社会发展,渡口客流增多,至上个世纪八九十年代,发展舢舨过渡,日客流达百余人次。赤溪渡在磻溪境内,始于清代,一直沿用至今,这里排头村族人带来撑排技艺,带来了福鼎生活技艺,在2014年竹排技艺就列入福鼎市非物质文化遗产。那些年的赤溪水域最宽处约60米,日客流量达80多人。当时山区茶叶等物产从渡口撑筏顺流而下到达杨家溪渡头,转运牙城港挂帆出海。用竹排装载输送,是福鼎唯一的筏渡。
“十八渡口”是历史的缩影,古渡失去了往日的繁忙与喧闹,有些甚至渐渐淤积,失去原来的传统风貌,百年古渡已成为一去不复返的乡愁。

▍内容来源:参考冯文喜 宁小鼎宁德城市资讯原创编辑完成
▍图文编辑:宁文策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