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坐了一礼拜城际铁路,然后来说说上海
01
因为学校宿舍管理愈发严格的原因,回上海上暑期课程的最后一个礼拜,我不得不外宿了;租房子的话时间实在太短,肯定租不到,况且如今上海在收缩租房条件,我校区所在的区更是如此。
这样一来,住在哪儿、多少钱成为了我那几天最头疼的问题。
先是去宿管科问有没有额外的宿舍可以入住,当时上海天天43度,体感温度直逼50度,宿管科的大爷很不耐烦地说“45块钱一晚上,没有空调”。我怕我课没上完,人先昏古七,就拒绝了。
然后查学校附近的住处,我在携程上定位学校,翻了一遍学校周围能够入住的酒店,但凡价格喜人且就在学校对面一条街上的快捷酒店,都被住客反映说人很杂、电梯公用、房间不干净等等,所呈现出来的状态几乎跟知乎里面问“去香港住重庆大厦安全吗”下面的回答差不多,出于安全第一的考量,这个选项也被否决了。
看看airbnb的情况,几乎跟上述无二,并且所有价格合适的都是共用一些设施比如浴室,心里还是毛毛的。
再来是住在离亲戚家比较近的一家招待所里,以前来上海的时候都住在那儿,所以安全性可以保证;另外因为比较熟悉,所以一般都可以订到带窗户的房间,这对于要小住一段时间的旅客很重要。缺点是虽然都在市里,但是地铁单程毕竟也要坐一个小时,另外大热天还要麻烦亲戚,还有可能一直被叫去吃饭,隐形之中其实是一笔不小的人情债。
既然住一天锦江之星要300块钱,而往返一趟家只要150块钱。在这一个礼拜里,我就每天坐高铁上下学了。这完全不是什么有钱任性,从我以上说的一大堆可以看出,实在是无奈之举。
我每天5点起床,五点半从家出发,在高架上从城南到城中,到达火车站的时候甚至售票处还没有开。用身份证刷进火车站,到了站内再换票。坐上6:30或者6:35的高铁,上车就继续昏睡。从南京到苏州的一段路,上来的旅客源源不断,几乎都是上班族的打扮,插着耳机看着手机;到昆山的时候,一大波人挤了上来,高铁跟地铁简直就没有差别了,虽然苏州和上海的地铁是通的,不过因为设站较偏,还是有很多人选择坐高铁。
报“上海站就要到了”的时候,车厢里坐着的人都站了起来,等着开门。
开门了,好吧,欢迎进入早上八点的上海!
所有“逃离北上广”的文章里面都会讲到早高峰时的大都市,然后说人都像鱼一样,随着人流的方向漠然地向前走着,打扮得再好,在地铁里面挤挤就花容失色了,衣服被挤皱是肯定的,让人最难过的是那种置身于人潮之中的烦躁感,尤其是在高温的天气里面,从地铁站出来的时候只想骂街。
我到教室的时候,离我起床已经快四个小时了,四个小时意味着一个工作效率极高的下午也可以结束,然而在早上,我还什么事情都没有做过,只是通勤而已。接下来上第一节课,真的是困的不行,老师看着我们的样子,总是说"I know you are all tired because your heads are ……"(我知道你们都很累因为你们的头都在……) 说着,做了一个摇头晃脑的动作,大家都笑了,我却觉得真悲哀啊。
中午十二点半下课,肚子饿得要命,还是要先赶到火车站再吃饭,回到家已经下午四点半左右。从早上起床到回到家,一共是十一个半小时,上课花了四个小时,高铁一共两小时,其他的时间都是磨在路上或者是等待的时间。
还好我的时间也不怎么金贵,比起要多花的钱,我还能在家吃晚饭、在家住着,所得到的还有每天和家人待在一起的时间,这也是很多人选择回家的原因。但是我毕竟只有一个礼拜,这样的日子对于这条线上的很多人来说却是一种常态,劳累感可想而知,想到这里,真是觉得生活太辛苦了。
我记得当时城际铁路开通的时候,报纸上的大标题就是“住在江苏,工作在上海从此不是梦了!”然后还举例报道了某位先生往返沪苏一天的生活,一副“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的喜气洋洋。
“多少座卫星城,拱卫着一座超级都市的运作”,我在上海站时总是这么想着。
我身处的,还是所谓长三角地区、中国的东部沿海,再想想一个国家的运作与形象,也是经过这样的竞争呈现出来的。连接着众多地区的,是全球里程第一的铁路。魔幻现实,我和我的朋友们最近总在说着这个词。
02
“新中产焦虑”是如今的显学,在这主流下时而出现的“逃离北上广”的话语反扑,是大众在思考是要选择继续追逐发展的步伐、还是追求一点舒适生活之间的摇摆不定。因为我觉得只有意志相当坚定的人才能做到不忘初心,所以反映到大众意识中,主流和反扑之间,一直在打着拉锯战。
我不知道具体数据的反映,我只知道超级城市在限制外来人口,新一线城市在努力吸引人才,我还看到每天早上的人潮没有减弱的趋势,我也感受得到校园里面也弥漫着这种普遍焦虑,工作是留在上海还是回家?读研是继续留在大城市还是选择离家近的二线城市?
但是很多人还是愿意留在这里。
对于想要成为一线城市的第一代来说,大城市意味着没有那么多的关系网络,办事能够遵守基本竞争规则,付出的努力能够获得相对匹配的回报,虽然回报跟不上房价和物价增长的速度;虽然有无力感,但至少那是直接摆在你面前的,而不是暗流涌动的。
对于想要享受一点所谓“优质”生活的人来说,周末的活动可以是话剧、展览,能够看得到小众的电影、听得到小众音乐的现场,而不是在有限的几个购物中心里面逛来逛去。下午茶的选择有洛可可风的、工业风的、日式清新风的,而不是一水儿广式甜品风,那些店的名字都是带着看不懂的词汇的,而不是满大街的“✖️记”。晚饭是可以吃到全世界的美食的,发个朋友圈,定位都是某条小路上面的一家小店,拍出来的效果都好得不得了。我没有讽刺的意思,我也经常这么干,仿佛只有这样,刚刚瘪下去的钱包,瘪的才更有价值。
对于自我意识强一点的人来说,只有在大城市,才不会有人对你稍显自我一点的穿着和行为戳戳指指,大家都忙的要死要活。在不侵犯别人生活的前提下,一个人可以做到最大程度的自我,多开心。
03
在台湾的时候,有的台湾同学准备以后到上海来交流或者发展,都会让我们先给他们介绍一下。很多时候真觉得挺难讲的,毕竟我们中的很多人对于上海来说也都是外来者,那种纠结的情感很难言说。
我们每次都说,“支付宝很方便喔,带着手机出门就好啦”,“到时候带你去看看外滩、南京路淮海路”,然后就只能开始说,“地铁很挤喔,尤其是早晚高峰的时候”、“你知道徐家汇和人民广场地铁站的出口有二十几个吗”、“换乘很远,要走好久,大安捷运站那个换乘根本不算什么啦”,然后就听见说“真的假的?!”
我们只好露出尴尬而不失礼貌的微笑。
还要怎么介绍呢?人都很和善,但是没什么人情味,因为人实在太多了,根本没有办法顾及到那么多人的感受;学校的食堂很便宜,想吃顿外面的饭巨贵;上海话怎么说?不好意思啊我们说的都很不标准;学校洗澡不可能是单个隔间的,一区宿舍只有一个浴室;大家走路都很快喔,挤地铁的时候上电梯是不可能只站在右边的……然后就讲到了大陆和台湾各自的情况,说着说着大家就一声叹息,好复杂的世界。
个人的未来会是怎么样?谁也不知道。这座城市呢?它从来都是冒险家的乐园。
雷斯林之前推的《在上海,没有人会对你掏心掏肺》里最后说,国际化大都市从来不可能阻止得了外来人口流入,与本地人一起生活,然后改变这座城市。上海在某个世界城市的排行榜上已经是第七名了,它也不得不面临这个问题。
身为外来者的我,很抱歉要挤在这人潮之中至少四年。但是却也无可奈何,毕竟优质的教育资源和社会见闻,只有这里能够带给我,不然我也不用赶着高铁也要来上暑期课程啊!
公众号: 柴三岁
因为学校宿舍管理愈发严格的原因,回上海上暑期课程的最后一个礼拜,我不得不外宿了;租房子的话时间实在太短,肯定租不到,况且如今上海在收缩租房条件,我校区所在的区更是如此。
这样一来,住在哪儿、多少钱成为了我那几天最头疼的问题。
先是去宿管科问有没有额外的宿舍可以入住,当时上海天天43度,体感温度直逼50度,宿管科的大爷很不耐烦地说“45块钱一晚上,没有空调”。我怕我课没上完,人先昏古七,就拒绝了。
然后查学校附近的住处,我在携程上定位学校,翻了一遍学校周围能够入住的酒店,但凡价格喜人且就在学校对面一条街上的快捷酒店,都被住客反映说人很杂、电梯公用、房间不干净等等,所呈现出来的状态几乎跟知乎里面问“去香港住重庆大厦安全吗”下面的回答差不多,出于安全第一的考量,这个选项也被否决了。
看看airbnb的情况,几乎跟上述无二,并且所有价格合适的都是共用一些设施比如浴室,心里还是毛毛的。
再来是住在离亲戚家比较近的一家招待所里,以前来上海的时候都住在那儿,所以安全性可以保证;另外因为比较熟悉,所以一般都可以订到带窗户的房间,这对于要小住一段时间的旅客很重要。缺点是虽然都在市里,但是地铁单程毕竟也要坐一个小时,另外大热天还要麻烦亲戚,还有可能一直被叫去吃饭,隐形之中其实是一笔不小的人情债。
既然住一天锦江之星要300块钱,而往返一趟家只要150块钱。在这一个礼拜里,我就每天坐高铁上下学了。这完全不是什么有钱任性,从我以上说的一大堆可以看出,实在是无奈之举。
我每天5点起床,五点半从家出发,在高架上从城南到城中,到达火车站的时候甚至售票处还没有开。用身份证刷进火车站,到了站内再换票。坐上6:30或者6:35的高铁,上车就继续昏睡。从南京到苏州的一段路,上来的旅客源源不断,几乎都是上班族的打扮,插着耳机看着手机;到昆山的时候,一大波人挤了上来,高铁跟地铁简直就没有差别了,虽然苏州和上海的地铁是通的,不过因为设站较偏,还是有很多人选择坐高铁。
报“上海站就要到了”的时候,车厢里坐着的人都站了起来,等着开门。
开门了,好吧,欢迎进入早上八点的上海!
所有“逃离北上广”的文章里面都会讲到早高峰时的大都市,然后说人都像鱼一样,随着人流的方向漠然地向前走着,打扮得再好,在地铁里面挤挤就花容失色了,衣服被挤皱是肯定的,让人最难过的是那种置身于人潮之中的烦躁感,尤其是在高温的天气里面,从地铁站出来的时候只想骂街。
我到教室的时候,离我起床已经快四个小时了,四个小时意味着一个工作效率极高的下午也可以结束,然而在早上,我还什么事情都没有做过,只是通勤而已。接下来上第一节课,真的是困的不行,老师看着我们的样子,总是说"I know you are all tired because your heads are ……"(我知道你们都很累因为你们的头都在……) 说着,做了一个摇头晃脑的动作,大家都笑了,我却觉得真悲哀啊。
中午十二点半下课,肚子饿得要命,还是要先赶到火车站再吃饭,回到家已经下午四点半左右。从早上起床到回到家,一共是十一个半小时,上课花了四个小时,高铁一共两小时,其他的时间都是磨在路上或者是等待的时间。
还好我的时间也不怎么金贵,比起要多花的钱,我还能在家吃晚饭、在家住着,所得到的还有每天和家人待在一起的时间,这也是很多人选择回家的原因。但是我毕竟只有一个礼拜,这样的日子对于这条线上的很多人来说却是一种常态,劳累感可想而知,想到这里,真是觉得生活太辛苦了。
我记得当时城际铁路开通的时候,报纸上的大标题就是“住在江苏,工作在上海从此不是梦了!”然后还举例报道了某位先生往返沪苏一天的生活,一副“我们的生活充满阳光”的喜气洋洋。
“多少座卫星城,拱卫着一座超级都市的运作”,我在上海站时总是这么想着。
我身处的,还是所谓长三角地区、中国的东部沿海,再想想一个国家的运作与形象,也是经过这样的竞争呈现出来的。连接着众多地区的,是全球里程第一的铁路。魔幻现实,我和我的朋友们最近总在说着这个词。
02
“新中产焦虑”是如今的显学,在这主流下时而出现的“逃离北上广”的话语反扑,是大众在思考是要选择继续追逐发展的步伐、还是追求一点舒适生活之间的摇摆不定。因为我觉得只有意志相当坚定的人才能做到不忘初心,所以反映到大众意识中,主流和反扑之间,一直在打着拉锯战。
我不知道具体数据的反映,我只知道超级城市在限制外来人口,新一线城市在努力吸引人才,我还看到每天早上的人潮没有减弱的趋势,我也感受得到校园里面也弥漫着这种普遍焦虑,工作是留在上海还是回家?读研是继续留在大城市还是选择离家近的二线城市?
但是很多人还是愿意留在这里。
对于想要成为一线城市的第一代来说,大城市意味着没有那么多的关系网络,办事能够遵守基本竞争规则,付出的努力能够获得相对匹配的回报,虽然回报跟不上房价和物价增长的速度;虽然有无力感,但至少那是直接摆在你面前的,而不是暗流涌动的。
对于想要享受一点所谓“优质”生活的人来说,周末的活动可以是话剧、展览,能够看得到小众的电影、听得到小众音乐的现场,而不是在有限的几个购物中心里面逛来逛去。下午茶的选择有洛可可风的、工业风的、日式清新风的,而不是一水儿广式甜品风,那些店的名字都是带着看不懂的词汇的,而不是满大街的“✖️记”。晚饭是可以吃到全世界的美食的,发个朋友圈,定位都是某条小路上面的一家小店,拍出来的效果都好得不得了。我没有讽刺的意思,我也经常这么干,仿佛只有这样,刚刚瘪下去的钱包,瘪的才更有价值。
对于自我意识强一点的人来说,只有在大城市,才不会有人对你稍显自我一点的穿着和行为戳戳指指,大家都忙的要死要活。在不侵犯别人生活的前提下,一个人可以做到最大程度的自我,多开心。
03
在台湾的时候,有的台湾同学准备以后到上海来交流或者发展,都会让我们先给他们介绍一下。很多时候真觉得挺难讲的,毕竟我们中的很多人对于上海来说也都是外来者,那种纠结的情感很难言说。
我们每次都说,“支付宝很方便喔,带着手机出门就好啦”,“到时候带你去看看外滩、南京路淮海路”,然后就只能开始说,“地铁很挤喔,尤其是早晚高峰的时候”、“你知道徐家汇和人民广场地铁站的出口有二十几个吗”、“换乘很远,要走好久,大安捷运站那个换乘根本不算什么啦”,然后就听见说“真的假的?!”
我们只好露出尴尬而不失礼貌的微笑。
还要怎么介绍呢?人都很和善,但是没什么人情味,因为人实在太多了,根本没有办法顾及到那么多人的感受;学校的食堂很便宜,想吃顿外面的饭巨贵;上海话怎么说?不好意思啊我们说的都很不标准;学校洗澡不可能是单个隔间的,一区宿舍只有一个浴室;大家走路都很快喔,挤地铁的时候上电梯是不可能只站在右边的……然后就讲到了大陆和台湾各自的情况,说着说着大家就一声叹息,好复杂的世界。
个人的未来会是怎么样?谁也不知道。这座城市呢?它从来都是冒险家的乐园。
雷斯林之前推的《在上海,没有人会对你掏心掏肺》里最后说,国际化大都市从来不可能阻止得了外来人口流入,与本地人一起生活,然后改变这座城市。上海在某个世界城市的排行榜上已经是第七名了,它也不得不面临这个问题。
身为外来者的我,很抱歉要挤在这人潮之中至少四年。但是却也无可奈何,毕竟优质的教育资源和社会见闻,只有这里能够带给我,不然我也不用赶着高铁也要来上暑期课程啊!
公众号: 柴三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