访北京博物馆小记
我与博物馆的缘分是靠专业牵线的,不是学历史的,大都对博物馆是要退避三舍的。 喜欢逛博物馆,一方面是因为逛得多了,就有了经验,可以发现美丽和有趣的东西;另一方面是由于当志愿者的经历,然后我发现博物馆里的学问很大,一个文物你可以一个眼看完,顶多拍个照片,也可以花几年的时间深入研究。 在博物馆中了解一个地方的历史沿革,有着深厚的地方特色。现代化的建筑、风景和美食固然重要,但历史会带来纵向的延伸。 小小科普一下,关于官方的博物馆有几个常识:周一闭馆;不收门票;查验身份证;过安检;拍照禁止闪光灯。这些是最最基本的。 这次在北京主要去了:国家博物馆、史家胡同博物馆、保利博物馆、中国电影博物馆、观复博物馆、中国地质博物馆、清华艺术博物馆、红砖美术馆、北京古建筑博物馆、鸟巢文化中心。收获颇丰,打算根据自身经验做个短评小记。地点我就不写了,百度都有。我在网上买了个博物馆通票,省了很多钱。 国家博物馆。这是我第N次去国博了,所以比较有经验,提前短信预约了门票,九点多就到了(不然排队要好久好久好久)。国博分南北两个区域,最好的展应该是地下一层的中国通史展览(名字具体没记住,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很大,要走好久,做好思想准备),很多珍贵的有代表性的文物都在那儿。楼上有些分类的常设展厅,玉器啦瓷器啦钱币啦,都还不错。其他的厅不是特别看好。楼上有个中央大厅,最值得瞩目的后母戊鼎就在那。我这次去比较想看的是特展,“伦勃朗和他的时代”(票价五十,心疼)。而且,现在好像很流行手机扫码听讲解,真好,省了不少钱,还能深入了解,但是感觉讲解员的饭碗要丢。虽然我对艺术的追求一直都是有点附庸风雅的感觉,但确实是有着朴素地向往。


史家胡同博物馆。是个胡同里很小很小的馆,很清静,主要是图片和模型介绍史家胡同的发展。是个闲坐的好地方。

保利博物馆。就是保利旗下的私人博物馆,特别有钱的公司,有点像上海的震旦博物馆。私人博物馆是要收费的,在一栋写字楼里。文物主要是青铜器和佛教造像。这个博物馆比较走心的地方是:青铜器的图案和铭文都会用类似拓片的形式贴在文物对应位置的上方,并加以翻译和解释。

中国电影博物馆。在一个偏僻又奇怪的地方,去的时候提心吊胆。顾名思义,就是讲中国电影的发展历史,也是个电影院。好像有二十个展厅,但有一半挺没意思的。印象中最好看的是:按照年代介绍的展厅,专门介绍动画片的展厅,译制片展厅。那个年代展厅有好多电影简介,好多早年的电影剧情要逗死人,到了八九十年代又会看到如今的老戏骨曾经小鲜肉的模样,连冯小刚都觉得看起来很帅,越近的时间越能回忆起自己从小到大的观影经历;动画片展厅绝对是忆童年的好地方,三个和尚和葫芦娃最讨喜;译制片会听到传说中的“翻译腔”,还能看到老电影,比如《魂断蓝桥》。





观复博物馆。又是一个荒凉地界的博物馆。最近正好比较粉马爷,正好来之前看了一期《圆桌派》是关于猫的主题。这个是私人馆,收费。感觉观复猫好幸福,吃得好睡得好,能在古董家具中窜上窜下,有人给拍照,还有人给出书编故事。马爷的馆最大的遗憾是不让用相机。但是可以买关于馆内文物的书做纪念。关于古董家具我是真不太懂,那些黄花梨紫檀木对我来说实在陌生,好在有瓷器可以看。



中国地质博物馆。一层一层闪瞎眼。因为爸爸的专业跟地质有渊源,所以我小时候也算是从石头堆里长大的,见过各种石头和矿石,如果性别是男,大概就会学地质而不是历史了。地质博物馆的第一层只是分门别类地介绍矿石和成份,越到高层,矿石的品质越好,珠光宝气,琳琅满目。除了矿石还有古生物化石,但是没有去年去的古生物博物馆全面。

清华艺术博物馆。一个之前一直被我忽视的博物馆。这次去是为了看莫奈,而且由于时间原因,只看了这一个特展,80RMB。其实里面还有很多常设展是免费的。

红砖美术馆。收费。首先它是一个美术馆,有一些现代艺术展,比如杜尚奖的那些,大多数我是看不懂的,但有一些能get到点的感觉很有趣,但是又觉得虽然表现形式很花哨,但深度上有点肤浅。其次是它的造型和结构是一个适合拍照的好地方,处处红砖建筑。

北京古建筑博物馆。收费。在先农坛遗址那。所以一部分是建筑博物馆,一部分是介绍先农坛。建筑实在是一个太大而广的范畴,所以博物馆内多是模型和图片,但是对于建筑构件部分介绍得非常详细。两个馆的藻井都很漂亮。先农坛遗址和介绍比较寡味,但是介绍皇帝怎么犁地还是挺好玩的。



鸟巢文化中心。去是为了看一个米开朗琪罗的复制品展览,票价80。虽然是复制品,但是看到大卫和酒神的时候还是很激动。PS:大白天的鸟巢挺丑的。



又叨叨了这么多废话,希望对感兴趣的朋友有所帮助。其实我还欠桂林博物馆一个推送,它的梅瓶展和博物馆设计都特别赞。去过的博物馆多了也会觉得,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