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军师联盟浅看建安文学及建安风骨
50集的军事联盟追完了,看完后,不想考据历史,不想讨论戏剧人设,也不评论剧情,唯一被感染的是此剧的古诗词所反应出来的人物色彩及精气神貌,此剧中穿插的诗词表达或抒发政治理想的高扬(曹值的与杨祖得书)、或人生短暂的哀叹(曹操短歌行)、或浓郁的悲剧色彩(曹植七步诗),或感慨社会动荡的现实比如《曹操蒿里行》,格调之悲凉,令人扼腕嗟叹。 看完后想通过一些整理来梳理一下浅显的思考。 所谓时势遭英雄。越是在动荡的年代,越是出现文学上的盛世,比如春秋战国时期,出现了诸子百家争鸣的盛况。两宋时期,出现了词的兴盛。而建安文学,上承强汉,下启盛唐。建安文学的辉煌成就,对后来诗词的发展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鲁迅赞誉:建安是文学的自觉时代,从这个时候起,人们开始认识到文学有它自身的价值和独立的地位。文学是对一定时期政治和社会风貌的表达,建安时期的诗词与与之相邻的两晋南北朝时期的玄学和清谈形成鲜明对比,与竹林七贤之诗风格迥异。 一:军师联盟第一集月旦评就反应了建安时期的社会面貌和文人精神——建安风骨 建安是在汉末历史中最精彩的一个时期,谈建安文学,不得不谈建安风骨,首先看文学史上的是怎样定义建安风骨:建安时期,是指建安至魏初的一段时间。这一时代的作家,逐步摆脱了儒家思想的束缚,注重作品本身的抒情性,加上当时处于战乱动荡的年代,思想感情常常表现得更为慷慨激昂,既有战乱之苦,也激发他们的政治热情,建功立业,扬名后世称的追求,此为建安风骨。 建安文学(三曹,建安七子,蔡琰等人)的创作所表现出来的精神,风格其内涵为:政治理想的高扬,人生短暂的哀叹,强烈的个性表现,浓郁的悲剧色彩——李师培《中古文学史讲义》。 关于建安文学产生的背景,军事联盟开头便介绍,建安时期,我国尚未有科举,士人晋升的标准就是诗文品评,人才选拔的标准在悄然发生变化,“德”不再是唯一的尺度,而“才”或与才华相伴的身体性灵之美得到重视。从军事联盟杨修主持月旦评可以看出,这一时期的士人们热衷诗歌的情景。所谓文化是一定时期政治和社会的反映。那么,为什么这一时期诗歌盛行,呈现出建安风骨的士人特征呢?从政治,社会面貌,及思想上可以分析出: 一方面由于此时政治大权主要由曹操所掌握,正如曹操所言:乱世用人,重才不重德。而曹氏父子三曹皆喜好诗文且造诣极高,士人们为攀附左右,投其所好。 另一方面由于汉末社会动乱,连年战乱,中原满目疮痍,诗人借助诗歌,既出于而抒情,抒发百姓流离的之苦的同情,比如《汉乐府诗》十五从军征,八十始得归。道逢乡里人:家中有阿谁?也出于言志,言诗人创建功业、平定乱世的志向及抱负。比如曹操短歌行:周公吐哺,天下歸心。 第三,秦汉独尊儒术的思想控制在这一时期有所放松,“君君,臣臣,父父,子子的三纲五常被动乱打破,此时的文人思想相对解放,他们既有政治理想和政治抱负,又懂得政治立场和权谋;不再拘束于儒学的束缚,思想上务实而且表现出鲜明的个性,比如司马懿与杨修在月旦评上的精彩辩论,说:我辈治学,就是要从残章断史中重塑文明,上合圣贤之精神,下利国民之策略,绝非断章摘句,学识之对错,不在于文字,更关乎态度。 此集评论甚是精彩。 建安风骨为后来者评价和赞誉数不胜数,千年以来,这枚鲜活而真实的文化种子,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生活想象,所谓学而优则仕,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都受此影响。 二:建安文学代表作品赏析 建安诗坛,形成了以曹氏父子(曹操、曹丕、曹植)为中心及其幕帐下的建安七子(孔融、陈琳、王粲、徐干、阮瑀、应玚、刘桢),以及女诗人蔡琰(也就是蔡文姬)为代表的建安文学。 曹操(155-220),今存诗20余首。他的一部分诗真实反映了汉末动乱的社会现实和百姓的苦难。毛泽东评价曹操:文学造诣不浅,风格如游燕老将,气韵沉雄,曹操诗极为本色,直抒胸臆,豁达通脱,应当学习。曹操的诗,雄浑,张扬,大气磅礴,他的诗不讲究雕饰,但掷地有声,他诗中的气概与日月比肩,所有文章,都写着豪杰。 如《蒿里行》记录了汉末董卓之乱前后最黑暗混乱的一段历史,描绘了军阀争权夺势所造成的悲惨现实: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慷慨悲凉,富于同情心。另一部分诗抒发了他的人生抱负和统一天下的雄心大志,《短歌行》感叹人生短暂,建功立业的壮志。《步出夏门行.龟虽寿》表达生命有限,理想无限,应以不懈的努力,获得生命的价值。摘录以下几首耳熟能详的诗: 短歌行 对酒当歌,人生几何? 譬如朝露,去日苦多。 慨当以慷,忧思难忘。 何以解忧?唯有杜康。 青青子衿,悠悠我心。 但为君故,沈吟至今。 呦呦鹿鸣,食野之苹。 我有嘉宾,鼓瑟吹笙。 明明如月,何时可掇? 忧从中来,不可断绝。 越陌度阡,枉用相存。 契阔谈宴,心念旧恩。 月明星稀,乌鹊南飞, 绕树三匝,何枝可依? 山不厌高,海不厌深。 周公吐哺,天下归心。 观沧海 东临碣石,以观沧海。 水何澹澹,山岛竦峙。 树木丛生,百草丰茂。 秋风萧瑟,洪波涌起。 日月之行,若出其中; 星汉灿烂,若出其里。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龟虽寿 神龟虽寿,猷有竟时。 腾蛇乘雾,终为土灰。 老骥伏枥,志在千里; 烈士暮年,壮心不已。 盈缩之期,不但在天; 养怡之福,可得永年。 幸甚至哉!歌以咏志 曹丕VS曹植 曹丕:魏文帝曹丕,现存诗约40首,曹丕的诗语言明白自然,形式多样,多为对人生感慨的抒发和人生哲理的思考。曹丕的《燕歌行》是现存最早的纯粹的七言诗,是中国七言诗走向成熟的标志,《典论.论文》最早的文艺理论批评专著:盖文章,经国之大业,不朽之盛世,年寿有时而尽,荣乐止乎其身,二者必至之常期,未若文章之无穷。叶嘉莹评价曹丕:他是一个感性与理性兼长并美的天才。以下为其代表作之一。 《燕歌行》 秋风萧瑟天气凉,草木摇落露为霜。 群燕辞归鹄南翔,念君客游多思肠。 慊慊思归恋故乡,君为淹留寄他方。 贱妾茕茕守空房,忧来思君不敢忘,不觉泪下沾衣裳。 援琴鸣弦发清商,短歌微吟不能长。 明月皎皎照我床,星汉西流夜未央。 牵牛织女遥相望,尔独何辜限河梁。
曹植:是建安时期最有才华的诗人,现存诗90多首,创作以建安二十五年为界,分为前后两期。前期任纵飞扬,后期哀怨,前期作品多吐露自己的志趣、抱负和对于建功立业的热烈向往,如《白马篇》。后期由于受到曹丕的压制,猜忌,心情忧郁悲伤,抒写了自己遭受有志不得伸的悲愤,苦闷与悲哀情绪,如《赠白马王彪》,以及渴望得到重用的《洛神赋》,不过,洛神赋被后人附会成了叔嫂之恋,实则通过人神恋爱的故事表现对君主的思慕,建功立业的愿望。在与杨修书中写到:吾虽薄德,位为藩候,犹应戮力上国,流惠下民,建永世之功业,流金石之功,岂徒以翰墨为勋绩,辞赋为君子哉。军师联盟中世子之争已然揭晓时,司马懿与曹植掏心掏肺地说:这世上有许多美好的事物比权谋更值得求索,公子的诗文歌赋,哪怕再过千年,亦是流光溢彩,普照后世。曹植的败落在于他只适合当诗人,不适合权谋。南朝诗人谢灵运称颂三国魏诗人曹植时用的比喻。他说:“天下有才一石,曹子建(曹植)独占八斗,我得一斗,天下共分一斗。”后来人们便用“才高八斗”形容人文才高超。可见曹植的才气。对曹植的诗,我们比较熟悉的是七步诗。《白马篇》是他早期游侠诗篇的赫赫有名的代表。 《白马篇》 白马饰金羁,连翩西北驰。借问谁家子,幽并游侠儿。 少小去乡邑,扬声沙漠垂。宿昔秉良弓,楛矢何参差。 控弦破左的,右发摧月支。仰手接飞猱,俯身散马蹄。 狡捷过猴猿,勇剽若豹螭。边城多警急,虏骑数迁移。 羽檄从北来,厉马登高堤。长驱蹈匈奴,左顾凌鲜卑。 弃身锋刃端,性命安可怀?父母且不顾,何言子与妻! 名编壮士籍,不得中顾私。捐躯赴国难,视死忽如归! 关于二曹的诗常常被历代的人拿来作比较:比较有名的是钟嵘及刘勰。钟嵘在《诗品》中将曹丕的诗归为中品,理由是“鄙质如偶语”认为曹植的诗是上品,理由是“骨气奇高,词采华茂,情兼雅怨,体被文质,粲益今古,卓尔不群。当然,这只是一家之言,《文心雕龙》作者刘勰:文帝以位尊减才,思王以势窘溢价。王夫之则认为曹丕可堪称诗仙。不过,私以为,苹果与香蕉,口味不同,没有高低之分,见仁见智罢了。 建安七子及蔡琰作品赏析:(待展开) 王粲,建安七子为代表的文学成就最高,《七哀诗》是其代表作,《登楼赋》书写思乡怀土之情。陈琳,阮瑀以章、表、书闻名于时,刘桢的《赠从弟》是其代表作。蔡文姬代表作《悲愤诗》。 “志深而笔长,梗概而多气”,建安诗人中,曹操的对酒当歌、曹植的名都白马、王粲的登楼赋哀、陈琳的饮马长城……星辰灿烂,谱出了中古文学的佳音。建安诗人对民生疾苦的关怀以及对廊清天下的盼望,悲天悯人的情操配合建功立业的壮志,正是建安风骨的精髓。-----李宗为《建安风骨(古典诗词漫话)》 当我们渐渐从崇拜英雄的年代走远,开始懂得为人的琐碎艰难时,读建安诗,会有一种感同身受的同理之心。难怪,李宗为感叹:建安风力尽矣!然而,建安风骨,仍然是中国文人的向往所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