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国游记(十二):维也纳
维也纳是最后一站。维也纳的古典主义音乐在世界上闻名遐迩,有“音乐之都”的美誉,许多大师,如海顿、莫扎特、贝多芬、舒伯特、约翰·施特劳斯父子和勃拉姆斯都曾在此度过多年音乐生涯。几百年来贡献了不计其数的作曲家,至今仍影响和激励着当代音乐家。 也许旅途临近尾声,加上连日积累的劳顿,,并没有对这里的音乐艺术氛围有特别的体会,相反觉得城市很一般,不是想象中的样子。。例行第一站去最负盛名的美泉宫——奥匈帝国和哈布斯堡王朝家族的皇宫,共有1441间房间,其中45间对外开放供游客参观。整个宫殿是巴洛克风格的,但是其中有44个房间是洛可可风格的。房间展示了玛丽娅·特蕾莎女王(这也是个奇女子,她的精彩一生,与俄国的叶卡捷琳娜二世相当)当政时期皇室日常办公、会晤接见、舞会、宴请等陈设和布置,参观全程不能拍照,个人感觉还行,比空空荡荡的凡尔赛宫(法国大革命期间被暴民劫掠一空)强,但不如西班牙马德里的王宫奢华。



维也纳国家歌剧院(Wiener Staatsoper),素有“世界歌剧中心”之称,也是维也纳的主要象征。在这里留下了《费加罗的婚礼》、《唐璜》、《后宫诱逃》、《魔笛》等著名歌剧。 和巴黎歌剧院相比,格局相似,但装饰方面感觉要次一等,尤其是剧场穹顶很一般,,当然也可能是我对巴黎歌剧院夏加尔手绘的穹顶印象过于深刻。









去往霍夫堡宫的途中,路过斯蒂芬大教堂,也是维也纳地标之一,是一座哥特式建筑,没什么特别之处,这里主要是历代皇室成员的棺椁安放之地。


从斯蒂芬大教堂出来,穿过几条街就是霍夫堡皇宫——哈布斯堡王朝奥匈帝国皇帝冬宫(夏宫是美泉宫)。这里自1275年至1913年间,经过多次修建、重建,成了现在这个由18个翼、19个庭院和2500个房间构成的迷宫。确实是个迷宫,一开始误入珍宝馆,没啥东西,主要是哈布斯堡王朝家族用过的皇冠、权杖、皇袍、衣物、首饰、徽章,以及一些教会的珍贵物品收在这里,门票还挺贵。





出来以后,仔细研究了下指示牌,发现所谓的“霍夫堡宫”是一组博物馆+图书馆+纪念馆+教堂+庭院的“大杂烩”,中间还有一个西班牙马术学校(怪不得经过的时候臭味熏天)。最值得的去的一个馆,是茜茜公主博物馆。 茜茜公主博物馆一楼是皇家餐具、器皿的展览,二楼是皇帝居室展览。皇帝居室一共包括二十一间陈列室(不给拍照),共分三个陈列区,这就是弗兰茨约瑟夫居室、伊丽莎白居室和亚历山大居室。弗兰茨约瑟夫居室包括皇帝的朝见大厅、会议室、办公室、宴会厅。弗兰茨约瑟夫一世的卧室非常简单,一张铁床和最简陋的盥洗用具勾勒出了这位严谨无趣的皇帝的生活。与其正好相反的是他的妻子伊丽莎白(茜茜公主)的居室。在这里,可以见到大理石的小圣坛、路易十四的家具、名画家的作品。在一间化妆室内,她还让人支起了攀登架,安装了吊环,专门用来锻炼身体。








最后一个点去美景宫。这里原来是奥地利军事家、政治家欧根亲王的夏宫,如今,美景宫也是奥地利国家美术博物馆,是世界最重要的美术品收藏博物馆之一。分为上宫和下宫两部分。



上宫主要是看19世纪末和新艺术运动期“维也纳分离派”画家席勒、克里姆特和科柯施卡作品,还有法国印象主义的伟大作品,以及维也纳毕德麦雅时期(瓦尔德米勒(Waldmüller)、阿美灵(Amerling)、凡帝(Fendi))最重要的作品。 下宫是中世纪艺术和巴洛克美术馆。 个人很喜欢席勒的东西,二十几岁,就已非常成熟敏锐,显现出天才的特质。他以近乎颓废的神经质的病态人物造型呈现其成熟抑郁的画风,画作线条富于表现力,色调丰富,纤细又敏感、孤独而强悍、羞涩而又自负的神经质。在席勒的画中,灰暗、苍白、扭曲、憔悴、让人感受到席勤的生命始终笼罩着死亡的阴影。1918年,28岁时他死在西班牙流行感冒的袭击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