万维钢:《笔记本就是力量》读书笔记
【在这篇文章里,万维钢主要介绍了我们为什么要记笔记,以及几位记笔记的大牛人,例如钱钟书。这篇文章给我最大的启发是:你以为你记笔记只是一份文字内容的概括整理,其实你是在建立自己的一份知识体系。而想要成为任何领域的专家,我们必须必须要建立起这个领域的知识体系。当我们看到新的内容时,才可以清楚的知道讲它放在知识大树的哪一个位置,这样大树才能枝繁叶茂。而我现在要做的,就是建立起这样的知识大树。】
记笔记,是一个被动的行为。但真正的好笔记却是主动的,它不仅仅是对客观事物的记录,更是对自己思想的记录。
【关于如何记笔记,可以参阅《强力研读》一文,我会把记笔记作为一个习惯保持下去。】
真正的专家,都有自己的一整套知识体系。这套体系就如同长在他们心中的一棵不断生枝长叶的树,又如同一张随时变大变复杂的网。每当有新的知识进来,他们都知道该把这个知识放到体系的什么位置上去。
新手级别的消防队员只看到火,而有知识体系的老消防队员看到的是一个有起因、有发展、有结局的故事。有知识体系的科学家,一眼就能看出什么方向重要,什么不重要。想要做到这点,一个最基本的功夫是知道这个领域内都有谁,他们现在都在做什么。首先得多看论文,其次要去参加各种会议。
所以,记笔记的最直接目的是为了形成自己的知识体系,改变自己看事物的眼光。
【记笔记->知识体系,这是这篇文章的核心了。】
最基本的笔记是读书笔记。我们看杨绛怎么描写钱钟书做读书笔记的习惯的,在《钱钟书手稿集》的序言中,杨绛先生写道:
他做笔记的习惯是在牛津大学图书馆(Bodleian——他译为饱蠹楼)读书时养成的。因为饱蠹楼的图书向例不外借。到那里去读书,只准携带笔记本和铅笔,书上不准留下任何痕迹,只能边读边记。也许这仅仅是钱钟书最初记笔记的情形,但我们可以想见钱钟书记笔记绝对不是因为图书馆的书不外借。杨绛这篇文章告诉了我们钱钟书记笔记的情形:
1.他做一遍笔记的时间,约莫是读这本书的一倍;
2.借的书还掉,买的书送人,只有笔记永远保存;
3.外文笔记共有178册,中文笔记与此数量相当;
4.凡读书笔记,必有书目和重要的版本以及原文的页数,论文笔记则记下刊物出版时间(这样显然可以方便日后写作时引用);
5.笔记之外,还有“日札”,是自己平时的心得体会。
笔记系统的一个附带好处是它可以帮我们把新的知识跟自己已有的知识联系起来。一般人善于发现新事物的不同点,而真正的高手则善于发现共同点。一旦发现新知识和已有知识的共同点,这个知识就彻底“长”在我们身上了。
我读到好书,也会做点读书笔记。往往是到写读书笔记的时候,才发现很多读第一遍没有读出来的意思。写笔记,要把一本书融会贯通,要记下自己的感想,甚至要跟作者对话,这个工作非常不简单。
【我们第一遍的被动阅读可以在第二遍阅读或者在记笔记时转化为主动的思考,一旦要调用我们的大脑时,或者大脑开始启动时,亲身经历告诉我,这个过程比较痛苦,也不简单。正因如此,经常训练自己的大脑才变的更加的重要。】
我们要做的就是“吃进”很多信息,然后生产笔记本。
【一棵大树枝繁叶茂,首先需要的是强大的树根和很多树枝。所以我们才需要吃进很多信息,这是必要条件,把根基打牢。信息就像是养料,笔记就像是枝叶。没有养料,枝叶不会生长,然而不经消化的养料,也长不出茂盛的枝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