阡陌 董桥
又是一个周末午后,按图索骥,我找到了阡陌书店。路转角初识君面,古朴尘封,朱红门,黄砖墙,雕窗画栋,真真仿佛一推门便是民国。门口插有一束野菊,绿茎黄花,炎热中颇为清新。阡陌,田间小路,南北为阡,东西为陌。有人说,它是济南第一家严格意义上的独立书店。何种意义,不甚了解,只隐约间觉得有些历史。


我并没有直接进去,时际下午一点,还没吃午饭甚至早饭,我得先填下肚子。不远处有一家过桥缘,只卖米线,我本不常吃米线,无奈周围小店只这家环境最好,有冷气且安静。点过一个套餐不久,店家便端盘上菜,一碗鸡汤,一碗米线,一盘碟装各式蔬菜,果汁凉菜也备齐了。只是我有些愣神儿,除了鸡汤,其他都是生菜,还有一小碟生鸡蛋,一个碎蛋壳还飘在蛋清上。有些尴尬,人家端菜放我面前,还得麻烦人教我怎么吃。服务员一股脑把菜全倒进鸡汤里说,能吃了,如此简单为何要我动手,不知我生活能力低下,徒惹一片尴尬。
吃罢这油腻的米线,我便昂首挺肚走进阡陌。一楼空间不大,只几个人就显得略微拥挤。不过装修古朴,惹人流连。这里看书与品聚相像,想看书,先买下。随步临阅各个书架,与董桥偶然重逢了。说是重逢,自然之前有一面之缘。硕士期间经老师推荐,借我一本董桥的散文集子《没有童谣的年代 保住那一发青山》,书是繁体,不容易买到,自己没有收藏一本,有些遗憾。“你说香港文学的精华在散文,而散文的精华在董桥,虽说是出自董迷的夸张,却也不无道理。”黄子平以董迷的身份为傲,编选董桥散文而成《旧日红》,亲自作序写下这句话,大概对集子很是满意。读董桥散文,真教人安宁。老师曾说,文字中可呈现作者气质,他心中的董桥,满是英伦绅士的韵味,底蕴深厚又幽默风趣。我心中的董桥略有不同,他是民国遗老,却不迂不腐,虽心有不舍留恋旧朝代,总想以古正今,也对新时代有些兴趣,常玩笑间针砭时弊,乐乎快哉。此生无缘识君面,又一遗憾。
书架并列几本董桥集子,只取《旧日红》,剩下一些网上买吧。吧台结账,问二楼可否一坐,美女说需要点杯饮品,即可随意。那就来杯咖啡吧。踱步木质楼梯折上二楼,又是一派民国气,比斐塔更正宗。黑皮沙发,老檀色木桌,看着就舒适。媚黄灯光下随处的插花把这民国风的房间点缀得更有韵味。没有立即坐下,二楼也有一些书架,随处看看。有些书名颇有意思,连起来读,像是一首词“烟雨纷繁,负你一世红颜;倾城春色,终只是繁华过往;一指流沙,我们都握不住的那段年华;风弹琵琶,凋零了半城烟沙;笙歌唱尽,阑珊处孤独向晚;此去经年,谁许我一纸繁华。”题名者像是对宋词有初见的欢喜,执笔临摹,只画出了一身浮华。网上一查,是编选的民国大师的经典散文系列。这让我想起之前买的一套《随时的修养系列》也是散文,一套八本,开本很小,像是口袋书,不喜欢便搁置了。看过一会儿,坐下细细品读《旧日红》,读书总有机会遇见知音般的句子,董桥称之为老师的刘殿军教授有句话说的很是在理,“学问之关涉无穷,而一人之精神有限,有所通则有所蔽,详于此而忽于彼,稍形率尔,疏漏随之。”与逻辑思维主讲罗振宇的知识大爆炸下新学习想法异曲同工。董桥还有这么一句话,他读知堂老人的书“多读久读心境安宁,笔下守得住分寸,一辈子受用”,读书也经常碰见很贴合自己对作品本身印象的文字,这句话也符合我对董桥的理解。他的书我也要多读久读呀。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