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散场

这几天在上考研课时,一个老师给我们讲了他大学毕业时室友们送别的场景:因为他就读的大学就在自己本地城市,所以他亲自送走了一个个室友,每送走一个,大家都抱团哭成泪人儿,最后一晚剩他一个人回到凌乱的寝室,像放电影一样回忆着这几年的青春。虽说我也是一个刚经历了毕业的人,我却找不到共鸣,是因为和室友感情不深吗?并非如此,而是我特意将这种感情隐藏了起来。
还记得大家走之前的一天晚上,我们剩下的五个人去吃了海底捞,那天晚上我们什么都没说,就像平常一样,尽管大家都知道,这可能是真正意义上的最后一顿饭。吃完饭大概到了晚上十一点,在去打车的时候,也刻意避开了煽情的话题,我跟她们说:“你们明天走的时候就不去送你们了,大家都不要弄的太煽情了,谁都不要发朋友圈好吗?”室友们同意了我的想法。
于是,第二天,大家就默默的都走了,尽管我心里还是记得这回事情的,但是刻意让自己去想些别的事情。我告诉自己:这只是人生路上太正常不过的事情,不要太伤心,不要伤心。现在回想起来,或许,人生路上有太多的分别,而每一次能够好好道别,却是最最重要的事情。我假装自己很坚强,假装自己不在乎,其实内心充满了不舍与难过。
我忽然意识到,大家这四年来,只是生命长河中彼此的一个过客,像是做了一个短短的南柯一梦,梦结束了,每个人就又回到自己的生活轨迹中去。可是我在读书时并没有意识到这一点,我以为我们的日子会永远那样温馨下去,甚至因为大学生活的开放而忘记了从前日子的酸楚。可是生活就是如此,将你扔进一个象牙塔,然后几年后,又将你扔进原先的生活轨道。
我仿佛从小开始,就开始“刻意标榜”自己的独特,跟大家在一起,我时常融入不进去,时常觉得自己孤独至极,其实我理解每个个体之间本身就存在太大的差异性,每个人都会孤独。但仍然改不了身上这不知从哪儿来的“独特”,小时候,因为自己的性格内向常常自卑到极点,身边又有个强势的姐姐,所以渐渐形成“依附甚至讨好型”人格。转变大概是从初中转学到青海开始的。
换了一个环境,我好像突然有了自我的概念,以前我讨厌极了自己,常常被邻居和亲戚标榜“傻”,因为家庭贫困和不和的原因,以为生活就是那样的,就是那样无望,我也永远只是姐姐的附属品。上了初二以后,陡然到一个陌生的环境,多了更多的自由,也开始慢慢开始重新做自己。所谓的“独特”大概就是这个时候给自己带上的吧,因为是转学生,生平第一次有那么多人把目光转移到我的身上,刚开始时恐惧,后来慢慢的和那个班的学生培养出了感情,那是一个十分友好和团结的班级,尽管大家毕业以后从来没有过聚会,我也不曾和任何人联系,但对那个班级的爱我一直默默放在心底。是那个班级让我知道自己是谁,给了我许多的勇气和关爱。那个时候,姐姐的成绩依旧比我好,我也习惯了一直生活在她的光环之下。
又一次转变发生在中考,中考之前,我从未想过自己可以上重点中学。但命运往往不会按常理出牌,中考成绩出来后,我以高出重点中学7分的成绩进了重点中学,而姐姐则差了几分继续留在了我们念书的学校。进入重点中学后,也是我第一次人生意义上的独立,高中三年里,我从刚开始一个人不敢去吃饭,成绩倒数的学生,慢慢成长成为一个学习成绩进入班级前五,受到老师喜欢的学生,整个人也慢慢变得有自信起来。
可当时的我还不知道,自己的成长其实只是比别人多努力了一些,相对于那些一直优秀的人来说,我差的到底是什么?知道很多年后的今天我才意识到,对于一个成长中的人来说,养成良好的习惯,慢慢培养优秀的思维是多么重要的一件事。所以高考之后的我对以前所过的生活一度产生了严重怀疑,因为高考和想象中有太大的偏差,它不仅仅是知识的考试,更重要是对心理素质的测评。嗯,我的心理素质一直不怎么好,其实这个问题从那时起就初见端倪。所以第一场语文考试时,万万没想到从小到大语文很优秀的我会出问题,当考试只剩15分钟时,我的作文却只写了三分之一,那一刻,我的手不停的颤抖,大脑一片空白,只有一个念头:无论如何,写满800字。从考场出来时,我整个人仿佛掉进了地狱。回到家一把抱住妈妈止不住的哭泣。所以虽然后来对我来说高考成绩没有差太多,但高考时常是我的一个噩梦。无数次的梦到重新参加考试,这对我来说,好像比死一次更难点。
我热爱学习,却害怕考试,尤其是数学考试,所以这个梦魇一直追随我到现在,成为我这22年人生中最大的一个坎儿。可是我想,当有一天,你把你的梦魇打败,笑着跟它握手言和的时候,那才是最帅气的时候吧。
所以,我想等我自己做到这一点的时候,去跟所有我青春中的人和地方好好的道个别,好好的哭一场,好好的表达自己的感谢,好好的诉说自己的不满,好好的继续成长为想成为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