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边变老一边追寻幸福的真谛
我们从四面八方聚集到周仕进老师家里,是由于42年前我们开始了在储氏四德堂后厅里的湖响初中103班的缘分,我们一起前来恭贺班主任周老师荣休。
同学们希望我能在这次聚会上作为代表发言,反复思考后,我确定了对各位都有些价值的话题:怀着童心追求属于自己的真实幸福。
周老师是我们每位同学人生成长过程中的关键他人,高中一毕业就任我们的班主任和语文老师。在他荣休之时,我们无法不联想到他对我们的积极影响。我们相聚当然要向周老师表达最真诚的感恩。
仅此而已吗?
事实上,无论是已经荣休的周老师,还是我们这些“奔六”的同学们,都面临着一个共同的问题:我们的人生到哪里了?被安排的工作不需做了,但生活之路依然很长,接下来怎么过得更幸福,更有价值?
几十年前胡适多次在大学生毕业典礼上说“毕业即始业”,劝学生不要抛弃求知欲望,不要放弃对理想的追求,开的方子就是总得研究一两个值得研究的问题的“问题丹”,总得发展一点非职业兴趣的“兴趣散”,总得有一点信心的“信心汤”。
我想套胡适的话说,“退休是新登场”,一切才刚刚开始。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为此提出“六十而立”的概念,反映出花甲之年的人思想和认知并非完全停顿下来,而是在一个比较成熟的基础上继续成长,进入人生的第二春。
人生60岁才开始的例子很多,有位101岁的佛师说:“我的人生是从50岁开始的。以我的经验来说,五六十岁是人生的折返点,由此人生可分为两段:50岁以前是打基础阶段。在这个阶段里,我们往往为立足社会、养家糊口而疲于奔命,基本上是为别人活着。50岁以后,经济基础已经奠定,职业也已经完成,这才到了实现自我、创造自我最有价值的阶段。”
孔子说:“吾十有五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矩。”也有人说,童年是幅画,少年是个梦,青年是首诗,中年是篇散文,老年是部哲学,对生活有了更多更深厚的感悟和理解,胸怀变得像大海一样辽阔。
60岁后人更加自由自主了,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不必为生计发愁;不需要按时上下班,能够自主支配自己的时间;有了几十年积累的经验,对各种情况应对自如;对世事看透看淡了,正好可以按自己的想法生活。若能认真规划,善于配置,注意保健,人生巅峰状态停留的时间就可能更长。
前面所说都只是为人生60才开始提供了可能性,可是很多人不知道这些可能性,更不会利用这些可能性,60岁以后的生活既未出现高潮,还可能忍受各种挤压,充满愁苦、疾病,为各种人事奴役。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提三点建议:
第一个建议是建立起我们的学习共同体。前不久我参加北师大卢乐山先生的百岁诞辰纪念活动,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我俩见面握手时,她说的第一句话:“储朝晖,我经常看你的文章。”她还玩微信,2015年6月1日我去她家拜访时互加了微信,想不到她还常看我发的文章。她在大会答谢时说:“100岁还要继续学习,不学习就没有活着的资格了。”
学习可以带来长寿,动脑子可以促进健康,这在科学上已得到证实。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健康有四大决定因素:一是父母遗传,占15%;二是所生活的社会环境占10%,自然环境占7%,共占17%,前两项都是个人不可控制因素,共32%;三是医疗条件,占8%;四是个人生活方式,占60%。占60%的个人生活方式是可以通过学习得到改变的,健康长寿较大程度上掌握在自己手中。
我提议我们103班同学从今天开始继续跟周老师一起学习,活到老,学到老,做到老;各学所需,各教所能,互教互学,相互督促;在学习中生成乐趣,让学习增加我们的生活内涵。
第二个建议是每个人都瞄准自己的幸福,并联合起来共创、共享幸福。当下,社会上不少人总是盯着别人的幸福奴役自己。40多年已经让同学们走上不同的人生道路,选择了不同的职业,在不同的地方过着不同的生活。很难界定一个对所有人都适合的幸福概念,幸福就是一定的客观条件与主观感受组成的,但是每个人又确实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认知和选择、判断,做出自己对幸福的界定,不必与别人攀比,也不必向别人炫耀什么,追求属于自己的真实的幸福才是现实且可实现的。
追求自己的幸福并非不与他人往来,更好地实现自己的幸福恰恰需要更大范围、更深程度的交往。这样做的前提是尊重、包容、人人平等,做人中人,不做人上人,也不做人下人。包容就是在不同人遇到矛盾和对立的时候不是互斗把对方消灭,而是各自维护对方的基本权利,通过平等协商方式达成共识,解决问题。
懂得“合群共生”,不妨充分利用自己的人生历练、社会关系去做些不计利禄功名的事,在更好服务他人的同时创造自己的幸福才是创造幸福社会最有效的途径。
这个大道理在我们班里怎么实施呢?在保持每个人独立性基础上利用现代信息手段不断地分享与互动。一个人的幸福分享给班里50多人就成为50多人的幸福;一个人的困难分担给50多个同学就只有50分之一的困难,这样老师和全班同学的整体幸福就会大大增加,困难就会大大减少。
第三个建议是回归天性。因为每个人真正幸福的起点是他的天性,或者说是他的童心。多发现一点自己的天性就会多获得一些真正属于自己的幸福。追求幸福本身就是人的重要天性,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是社会所有成员的幸福,人类发展的历史是共同创建幸福、分享幸福、感悟幸福、学习幸福、体验幸福的历史。
人类自古以来就有内俢和外修两种方式,五六十岁以前比较多的是外修,为了升学,为了找工作,为了晋升,都需要以外在标准来塑造自己。“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说明古人已懂得内俢。但是,不少人被功名利禄遮蔽或消磨了人的天性,使他有幸福而不可得,这就意味着五六十岁以后要更多注意内修。
保留天然人性的人有血性、有骨气、有胆量,强悍尚武、独立平等、行侠仗义、个性分明、活泼开朗、正直伟岸、自尊自信、敢说敢做、慷慨赴死、热爱艺术和科学、有创造的天赋;丢失天性的人依仗权势以图飞黄腾达,拘谨、胆小、冷漠、猜疑、麻木、懦弱、自私、奴性、贪腐、残酷,不讲规则、没有底线、欺软怕硬、不择手段。
各位同学可以对照一下,如果有哪些天性在过去丢失了,在过了知天命之年后逐渐让它们一一回归,确立并保持经过数十年人生体验生成的信仰,因为人有了信仰才会有真正的幸福。
当一个人的天性回归到一定程度,就自然会发现爱是追求幸福的基本路径。有人感到自己一辈子忙忙碌碌,为家庭、为工作、为儿女,这种人需要的正是找到自己,要意识到自己是自己生活的主角。当然这样做有一定难度,不能要求太高,达到杭州灵隐寺中一副对联“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所说的“半称心”境界就不错了。
虽然变老的过程无法抗拒,变老的方式却有多种选择,比较好的选择就是积极地行动起来,拓展生命的长度、宽度和厚度,让变老的过程也能输出能量,带来新收获。
同学们希望我能在这次聚会上作为代表发言,反复思考后,我确定了对各位都有些价值的话题:怀着童心追求属于自己的真实幸福。
周老师是我们每位同学人生成长过程中的关键他人,高中一毕业就任我们的班主任和语文老师。在他荣休之时,我们无法不联想到他对我们的积极影响。我们相聚当然要向周老师表达最真诚的感恩。
仅此而已吗?
事实上,无论是已经荣休的周老师,还是我们这些“奔六”的同学们,都面临着一个共同的问题:我们的人生到哪里了?被安排的工作不需做了,但生活之路依然很长,接下来怎么过得更幸福,更有价值?
几十年前胡适多次在大学生毕业典礼上说“毕业即始业”,劝学生不要抛弃求知欲望,不要放弃对理想的追求,开的方子就是总得研究一两个值得研究的问题的“问题丹”,总得发展一点非职业兴趣的“兴趣散”,总得有一点信心的“信心汤”。
我想套胡适的话说,“退休是新登场”,一切才刚刚开始。社会学家和心理学家为此提出“六十而立”的概念,反映出花甲之年的人思想和认知并非完全停顿下来,而是在一个比较成熟的基础上继续成长,进入人生的第二春。
人生60岁才开始的例子很多,有位101岁的佛师说:“我的人生是从50岁开始的。以我的经验来说,五六十岁是人生的折返点,由此人生可分为两段:50岁以前是打基础阶段。在这个阶段里,我们往往为立足社会、养家糊口而疲于奔命,基本上是为别人活着。50岁以后,经济基础已经奠定,职业也已经完成,这才到了实现自我、创造自我最有价值的阶段。”
孔子说:“吾十有五志于学,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随心所欲不逾矩。”也有人说,童年是幅画,少年是个梦,青年是首诗,中年是篇散文,老年是部哲学,对生活有了更多更深厚的感悟和理解,胸怀变得像大海一样辽阔。
60岁后人更加自由自主了,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不必为生计发愁;不需要按时上下班,能够自主支配自己的时间;有了几十年积累的经验,对各种情况应对自如;对世事看透看淡了,正好可以按自己的想法生活。若能认真规划,善于配置,注意保健,人生巅峰状态停留的时间就可能更长。
前面所说都只是为人生60才开始提供了可能性,可是很多人不知道这些可能性,更不会利用这些可能性,60岁以后的生活既未出现高潮,还可能忍受各种挤压,充满愁苦、疾病,为各种人事奴役。为了解决这个问题,我提三点建议:
第一个建议是建立起我们的学习共同体。前不久我参加北师大卢乐山先生的百岁诞辰纪念活动,让我印象深刻的是,我俩见面握手时,她说的第一句话:“储朝晖,我经常看你的文章。”她还玩微信,2015年6月1日我去她家拜访时互加了微信,想不到她还常看我发的文章。她在大会答谢时说:“100岁还要继续学习,不学习就没有活着的资格了。”
学习可以带来长寿,动脑子可以促进健康,这在科学上已得到证实。根据世界卫生组织报告,健康有四大决定因素:一是父母遗传,占15%;二是所生活的社会环境占10%,自然环境占7%,共占17%,前两项都是个人不可控制因素,共32%;三是医疗条件,占8%;四是个人生活方式,占60%。占60%的个人生活方式是可以通过学习得到改变的,健康长寿较大程度上掌握在自己手中。
我提议我们103班同学从今天开始继续跟周老师一起学习,活到老,学到老,做到老;各学所需,各教所能,互教互学,相互督促;在学习中生成乐趣,让学习增加我们的生活内涵。
第二个建议是每个人都瞄准自己的幸福,并联合起来共创、共享幸福。当下,社会上不少人总是盯着别人的幸福奴役自己。40多年已经让同学们走上不同的人生道路,选择了不同的职业,在不同的地方过着不同的生活。很难界定一个对所有人都适合的幸福概念,幸福就是一定的客观条件与主观感受组成的,但是每个人又确实可以根据自己的条件、认知和选择、判断,做出自己对幸福的界定,不必与别人攀比,也不必向别人炫耀什么,追求属于自己的真实的幸福才是现实且可实现的。
追求自己的幸福并非不与他人往来,更好地实现自己的幸福恰恰需要更大范围、更深程度的交往。这样做的前提是尊重、包容、人人平等,做人中人,不做人上人,也不做人下人。包容就是在不同人遇到矛盾和对立的时候不是互斗把对方消灭,而是各自维护对方的基本权利,通过平等协商方式达成共识,解决问题。
懂得“合群共生”,不妨充分利用自己的人生历练、社会关系去做些不计利禄功名的事,在更好服务他人的同时创造自己的幸福才是创造幸福社会最有效的途径。
这个大道理在我们班里怎么实施呢?在保持每个人独立性基础上利用现代信息手段不断地分享与互动。一个人的幸福分享给班里50多人就成为50多人的幸福;一个人的困难分担给50多个同学就只有50分之一的困难,这样老师和全班同学的整体幸福就会大大增加,困难就会大大减少。
第三个建议是回归天性。因为每个人真正幸福的起点是他的天性,或者说是他的童心。多发现一点自己的天性就会多获得一些真正属于自己的幸福。追求幸福本身就是人的重要天性,社会发展的终极目标是社会所有成员的幸福,人类发展的历史是共同创建幸福、分享幸福、感悟幸福、学习幸福、体验幸福的历史。
人类自古以来就有内俢和外修两种方式,五六十岁以前比较多的是外修,为了升学,为了找工作,为了晋升,都需要以外在标准来塑造自己。“行有不得,反求诸己”说明古人已懂得内俢。但是,不少人被功名利禄遮蔽或消磨了人的天性,使他有幸福而不可得,这就意味着五六十岁以后要更多注意内修。
保留天然人性的人有血性、有骨气、有胆量,强悍尚武、独立平等、行侠仗义、个性分明、活泼开朗、正直伟岸、自尊自信、敢说敢做、慷慨赴死、热爱艺术和科学、有创造的天赋;丢失天性的人依仗权势以图飞黄腾达,拘谨、胆小、冷漠、猜疑、麻木、懦弱、自私、奴性、贪腐、残酷,不讲规则、没有底线、欺软怕硬、不择手段。
各位同学可以对照一下,如果有哪些天性在过去丢失了,在过了知天命之年后逐渐让它们一一回归,确立并保持经过数十年人生体验生成的信仰,因为人有了信仰才会有真正的幸福。
当一个人的天性回归到一定程度,就自然会发现爱是追求幸福的基本路径。有人感到自己一辈子忙忙碌碌,为家庭、为工作、为儿女,这种人需要的正是找到自己,要意识到自己是自己生活的主角。当然这样做有一定难度,不能要求太高,达到杭州灵隐寺中一副对联“人生哪能多如意,万事只求半称心”所说的“半称心”境界就不错了。
虽然变老的过程无法抗拒,变老的方式却有多种选择,比较好的选择就是积极地行动起来,拓展生命的长度、宽度和厚度,让变老的过程也能输出能量,带来新收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