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语二〇一六
首先是我的华语十佳

是的
你没有数错
的确只有八部
因为让我有点喜欢的都凑不足十部
就简单聊聊这八部吧

《八月》有幸在上海影城的一个影展看的,见到了导演。我一直把八月和同样看到了导演的《黑处有什么》比较,两者都是从FIRST出来的,都是上世纪九十年代的记忆,都是儿童的视角。但《八月》胜在不局限于儿童,更多的着眼在父辈上。但由于我也没有内蒙制片厂的回忆,情感上很难产生过多共鸣,所以就只能这个位置了。
说实话《火锅英雄》一开始都没打算看,后来某一零二四学长都强力推荐了,看了后觉得挺惊喜的吧。
《火锅英雄》无疑是在模仿盖-里奇,但就类型片、商业片的维度,这样的模仿无异于能加快电影的工业化,对市场而言会是件好事。但由于模仿居多,也就只能排在这个位置,难以突破。至于其他的优点我就提那么两个吧,喜欢它的开头,最喜欢火锅店里的那个横溢长镜头。
后半年一大观影遗憾在于没买《塔洛》的点映场次,这也就导致了身处乡下的我都没看到《塔洛》的排片,只能后来看了资源。
影片把着眼点落在了藏汉的文化差异上,但塔洛这个形象有些刻板,似乎就是人们眼中的不被世俗污染,所以很难在人设上打动我。但其中塔洛的辫子,背诵毛泽东语录无疑为这部片增色了不少,开头和结尾的一个镜像对比大大拉高了我对这部影片的评价。

看到了这张标志性的圆形画幅,就知道接下来要说《我不是潘金莲》了。
就这个泼妇告状的故事本身倒没有多让我信服,再加上全面崩盘的结局,照理来说它不该出现在这个位置。但是呢,它的圆方画幅还是打到了我的点。也不知道从什么时候开始,对于特殊画幅有了些自然的好感,觉得这是导演在表达形式上的一种不同。而在《我不是潘金莲》中,有两个镜头让我印象颇深。一个是火车出洞,圆画幅变方,把地区的变化和画幅联系,更能体验一种方正的威严。而另一个就是上图,再配合前几个镜头,出镜入镜,真正有了种窥视感。
另外《我不是潘金莲》的场外也是挺值得聊的,先不谈注水莲,刚上映时冯小刚手撕王思聪也是一场闹剧。说实话我本来还想稍微站边冯导,但那封信写的实!在!是!差!恶!心!这也导致了冯导舆论完全处于下风,《潘金莲》口碑持续走低。有些时候,可能把导演人品和作品质量分开会比较合适,就比如这次的冯小刚和由于谦卑性格而被过誉的李安。
说到过誉,插播一下,我觉得今年国产有两大过誉电影。


驴得水倒还好,也就话剧感过强,批判太过于刻意,男性角色过于形象化功能化。一曼这个角色还是挺有亮点的。
至于湄公河,真的只剩下没玩没了的枪战,薄弱到爆炸的文戏剧情,神一般的开头公安部宣传片,爱国以及尊敬缉毒警察的道德绑架。

下面就到了《追凶者也》,虽然有些不如《烈日灼心》,但我还是非常喜欢这种有些黑色喜剧的犯罪片。
而我最喜欢POV视角的叙述 一方面是我本来就比较中意非线性的叙述,另一方面POV的视角更有益于角色形象的塑造。还记得开始时我还在吐槽视角过于单一不利于人物塑造,没想到马上换了视角立马啪啪打脸。而在这几段中,亮点也主要在第三段,从五星杀手的视角进行叙述,在解惑的同时又不断和前面的细节相互呼应,可以算是充满了亮点和笑点。
到了前三,说实话我都很喜欢,和前面的几部拉开了很大的档次,而且都是艺术片的形式。去年虽然商业片实在不怎么样,但艺术片还是不错的。


(有点可惜没有见到杨超导演)
接下来说这喜欢这三部电影可能会比较混乱含糊不清。
喜欢《罗曼蒂克消亡史》的叙事
喜欢《路边野餐》和《长江图》里面的诗歌
卖鱼人和买鱼人彼此怨恨 彼此拥抱 一切人反对一切人
山 是山的影子 狗 懒得进化 夏天 人的酶很固执 灵魂的酶像荷花
喜欢《长江图》的顺流而下,逆流而上
喜欢《路边野餐》里充满诗意的长镜头
喜欢《长江图》错乱的时空

喜欢《罗曼蒂克消亡史》激情的黑帮交响乐
喜欢《罗曼蒂克消亡史》里浅野忠信的克制与隐忍
喜欢《路边野餐》中随处可见的钟表


喜欢《长江图》中水气弥漫的江上岸边
喜欢《路边野餐》里关于野人的传说
喜欢《长江图》最后的追根溯源
喜欢《罗曼蒂克消亡史》里的俯拍镜头
感谢二零一六,有罗曼蒂克消亡史,有路边野餐,还有长江图
本位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AList迷思 (9人喜欢)
- 第一步,为什么是Readwise(3.1) (9人喜欢)
- 第一步,为什么是Readwise(3)
- 第一步,为什么是Readwise(2) (10人喜欢)
- 第一步,为什么是Readwise(1) (6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