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欢也飘零,悲也飘零》-苏曼殊
近日看了一本书——《欢也飘零,悲也飘零》,是写一位叫苏曼殊的大师的。其实在此之前,我根本不知道有苏曼殊这个人,却原来他也是清末民初的一位作家、翻译家、诗人。更奇的是,他还是一位中日混血儿,是一位遁入空门的大师。只不过他可不是那种六根清净,不食人间烟火的大师。他是属于半僧半俗的那种大师,自幼长相俊美,天资聪慧,可惜身世凄苦,尝尽人间冷暖,一生颠沛流离,年仅35岁便离开人间。他凭借着过人的天分,精通日文、英文、梵文,翻译了不少外来诗选、名著和梵文经典,也写了不少短文、小说。只是他的思想,一直不够积极,总是带有一种“冷冷清清、凄凄惨惨戚戚”的味道,纵然有无限机会参加推翻封建统治的革命,终究在遇到困难后,选择放弃,没能跳出自我的局限。
苏曼殊原名苏戬,曼殊是他的法号,是光绪年间,父亲与一个日本女子在日本所生。在他几个月大时,母亲便因病而死,但是幸运的是他有视他如已出的养母。可惜,这份疼爱只延续了3年,他便被安排一个人孤零零地和视他如眼中钉的父亲的正妻黄氏回去了广东老家。在那里,由于自己名不正、言不顺的“野种”的身份,受尽家族和姨娘的欺凌,差点命丧柴房,得不到一丝温暖和关爱。亏得老天怜悯,他活了下来,至少他可以去学堂读书。对于苏家,他没有一点情谊,甚至连恨都恨不起来,有的只是麻木不仁。所幸的是,由于他过人的才华,父亲虽然对他不闻不问,却也一直支持他上学堂,在上海时,为他请英文老师,教他学习英文。纵然他的目的是为了光宗耀祖。苏家的表哥也一度资助他去日本留学,才让他有机会去日本学习,并再度见到养母。但这些在他那颗自小受伤的心灵上没有任何慰藉,他对苏家仍然没有丝毫情感。在他的父亲去世前,纵然家人写信让他见父亲最后一眼,他也不肯去,对父亲,他没有一丝一豪的爱,相反,他恨父亲害死了自己的亲生母亲,终究不能原谅他。其实,他所有的不幸,都源于那个万恶的旧社会,那禁锢人的封建体制,那些吃人的封建礼教,所以那个时代才会有那么多的悲惨和不幸,甚至很多人的命运之悲惨比他有过之而不及,也因此才有一些有识之士想要起来革命。但他的思想终究未能逃脱自己小我的牢笼,他只是要摆脱苏家,逃离苏家,却没有勇气去协助改变这个社会。以至于虽然他身边都是一些积极的革命党的人物,像陈独秀、章士钊,甚至孙中山等,但他的思想一直没有上升到国家的高度,即便他也为此积极地努力过,他最终选择出家,选择周游各国,写诗、作画、出书、翻译,并不时出入青楼,饮酒作乐…….他在做着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他算是幸运的,有英文老师的慷慨资助,他才得以有钱游学,不至于忍饥挨饿,比民国才女萧红的境况要好多了。他是善良、真诚的,对朋友真挚、豪爽。他虽然放弃参与革命,却与一大群革命志士是好朋友,他说会在佛祖面前为他们乞求革命取得成功。他是有情有义的,视在日本的养母为唯一亲人,对她牵肠挂肚,多次去探访。可惜他生不逢时,又有一颗晶莹剔透玻璃心,不然以他过人的天分,应该会有更大的作为。有人说,他曾经送给陈独秀的一首诗也是他自己一生的写照。
契阔死生君莫问,
行云流水一孤僧。
无端狂笑无端哭,
纵有欢畅已似冰。
对此,我略有同感,觉得确是他对自己一生悲苦的真实写照。他享受过母爱,可惜母爱太短暂,在他最需要被疼爱的时候被生生地夺走了;他品尝过爱情的甜蜜,爱人却因他而死;他有很多的朋友,可朋友大多致力于革命,与他道不相同,他的内心是孤独的。所以他才对红尘一次又一次地绝望,想到那青灯古寺、木鱼声声中寻求一份宁静。
我不敢多语,毕竟对他知之不深,只是看了此书后,自己的一些拙见罢了。
苏曼殊原名苏戬,曼殊是他的法号,是光绪年间,父亲与一个日本女子在日本所生。在他几个月大时,母亲便因病而死,但是幸运的是他有视他如已出的养母。可惜,这份疼爱只延续了3年,他便被安排一个人孤零零地和视他如眼中钉的父亲的正妻黄氏回去了广东老家。在那里,由于自己名不正、言不顺的“野种”的身份,受尽家族和姨娘的欺凌,差点命丧柴房,得不到一丝温暖和关爱。亏得老天怜悯,他活了下来,至少他可以去学堂读书。对于苏家,他没有一点情谊,甚至连恨都恨不起来,有的只是麻木不仁。所幸的是,由于他过人的才华,父亲虽然对他不闻不问,却也一直支持他上学堂,在上海时,为他请英文老师,教他学习英文。纵然他的目的是为了光宗耀祖。苏家的表哥也一度资助他去日本留学,才让他有机会去日本学习,并再度见到养母。但这些在他那颗自小受伤的心灵上没有任何慰藉,他对苏家仍然没有丝毫情感。在他的父亲去世前,纵然家人写信让他见父亲最后一眼,他也不肯去,对父亲,他没有一丝一豪的爱,相反,他恨父亲害死了自己的亲生母亲,终究不能原谅他。其实,他所有的不幸,都源于那个万恶的旧社会,那禁锢人的封建体制,那些吃人的封建礼教,所以那个时代才会有那么多的悲惨和不幸,甚至很多人的命运之悲惨比他有过之而不及,也因此才有一些有识之士想要起来革命。但他的思想终究未能逃脱自己小我的牢笼,他只是要摆脱苏家,逃离苏家,却没有勇气去协助改变这个社会。以至于虽然他身边都是一些积极的革命党的人物,像陈独秀、章士钊,甚至孙中山等,但他的思想一直没有上升到国家的高度,即便他也为此积极地努力过,他最终选择出家,选择周游各国,写诗、作画、出书、翻译,并不时出入青楼,饮酒作乐…….他在做着自己喜欢做的事情。
他算是幸运的,有英文老师的慷慨资助,他才得以有钱游学,不至于忍饥挨饿,比民国才女萧红的境况要好多了。他是善良、真诚的,对朋友真挚、豪爽。他虽然放弃参与革命,却与一大群革命志士是好朋友,他说会在佛祖面前为他们乞求革命取得成功。他是有情有义的,视在日本的养母为唯一亲人,对她牵肠挂肚,多次去探访。可惜他生不逢时,又有一颗晶莹剔透玻璃心,不然以他过人的天分,应该会有更大的作为。有人说,他曾经送给陈独秀的一首诗也是他自己一生的写照。
契阔死生君莫问,
行云流水一孤僧。
无端狂笑无端哭,
纵有欢畅已似冰。
对此,我略有同感,觉得确是他对自己一生悲苦的真实写照。他享受过母爱,可惜母爱太短暂,在他最需要被疼爱的时候被生生地夺走了;他品尝过爱情的甜蜜,爱人却因他而死;他有很多的朋友,可朋友大多致力于革命,与他道不相同,他的内心是孤独的。所以他才对红尘一次又一次地绝望,想到那青灯古寺、木鱼声声中寻求一份宁静。
我不敢多语,毕竟对他知之不深,只是看了此书后,自己的一些拙见罢了。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