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麟先生:通过钻研经典获得最终开悟的瑜伽流派——知识瑜伽
按:知识瑜伽中的“知识”,不是我们所说的一般知识,它是特指那些能给我们带来人生终极启迪和生命终极解脱的知识。开悟者和智者们确信,他们传授出来的这些知识来自于神或神性对他们的启迪,在这样的知识里我们将获得终极的开悟和解脱。
知识瑜伽
知识瑜伽(Jnana Yoga,又名智慧瑜伽)。“Veda(韦陀)”一词在梵语里有“知识”“智慧”或“启示”等涵义。但这种知识不是我们所说的一般知识,它是特指那些能给我们带来人生终极启迪和生命终极解脱的知识。因为这种知识本身即来源于那些已经开悟的修行者。这些开悟者和智者们确信,他们传授出来的这些知识来自于神或神性对他们的启迪,所以这些知识的真正源头来自于神或神性。
这些开悟者和智者们认为,他们只是这些来自神或神性的知识的“通道”,而不是这些知识的创造者和拥有者。因为这些知识直接来自于神或神性,所以这些知识必然能把我们带领到神或神性那里去,在那里我们将获得终极的开悟和解脱。这些知识是生命开悟和解脱的知识,所以这些知识不是我们一般意义上所谓的经验知识。它们有一个共同的名字,叫“神启的知识”或叫“神的智慧”。
这种神启的知识或神的智慧,古印度人给它们命名为“Veda”。记载这些知识或智慧的书,就叫《韦陀经》(Veda Sutras)。《韦陀经》不只有一本,而是有很多本。最早的《韦陀经》,如《梨俱韦陀》(Rg-Veda)、《夜柔韦陀》(Yajur-Veda)和《娑摩韦陀》(Sama-Veda)等,其年代可以上溯到至少五千年前。这些《韦陀经》构成了印度文明的源头。所有后来的印度各大哲学体系、宗教体系,以及丰富多彩的印度传统文艺与习俗等,无一例外地都是建立在对《韦陀经》不同角度的理解和发挥之上。
知识瑜伽中“知识”的定义
知识瑜伽中的“知识”二字,狭义的定义是特指印度上古时期的各类《韦陀经》;广义的定义是指古今一切开悟者和智者的言行教导。因为在知识瑜伽的修行者看来,只有这些开悟者和智者教导的知识,才是真正的知识,才是“天启”的知识。只有这样的知识才能让我们有理由去无条件地追随和服从它们。这些知识的权威不是来自传授这些知识的个人,这些知识之所以有无上的权威足以令我们无条件地用一生去遵从和实践,是因为这些知识皆来自天启和神授。所有韦陀类经典全部没有作者姓名,因为传授和讲述这些知识的智者们认为它们不是自己的个人私见,而是来自神或上天的启示,他们无权以创作者自居。
在世界范围内,有非常多的圣贤,他们获得生命解脱和证悟的途径,主要即来自于他们几年甚至几十年对此前圣贤们的经典和风范进行不断深入的研究,与这些古圣先贤们始终保持着不断深入的心灵相印、生命相通,最终达到心开意解,获得解脱。使自己也变成为一代圣贤,成为一个伟大的灵魂。
在过去的几千年里,无论是在印度传统里,还是在佛家、儒家、道家和西方基督教与穆斯林传统里,通过对圣者的经典和风范进行不断深入的研究,与这些古圣先贤们始终保持着不断深入的心灵相印、生命相通,最终达到心开意解,获得解脱的事例非常之多,可谓数不胜数。每一个宗教传统中,每一个文明传统中,我们都可以随意列举出一长串名单。
知识瑜伽的修行就是不断地研习这些古圣先贤们的知识和言行,并身体力行之。直到将这些知识和言行完全化入进自己的身心之中,并在自己的身心中再现出来。对于他们的言行和教导中的某些重要部分,应该像念诵咒语一样地在心中不断地重复,一再一再地思考、领悟、参究。有些时候,为了更好地思考这些知识的涵义,知识瑜伽的修行者们需要到一个无干扰的僻静之地,如森林、山洞等,在那里日夜不停地思考领悟其中的深意。在不断地领悟参究过程中,修行者自然而然地进入到甚深的禅定状态,在这种高度的身心宁静而又深度的觉知中,一遍又一遍地进入所参究的知识之丰富涵义中去,而达到身心和悟性的全面成长与蜕变。
知识瑜伽修习与普通知识的学习有何不同
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实践(修行)知识瑜伽和我们在图书馆的普通阅读是有着本质的不同:
(1)动机不同:通常的阅读只是为了获得情感经验、人生经验和一些生活技能;而知识瑜伽的实践者们在阅读时,他们的意图很明确,就是为了获得生命的开悟和实现人生的终极关怀。
(2)方法不同:大众的阅读,大多只是为了更好地生活和获得更多的社会经验以及更多的社会认可;而知识瑜伽的实践者们在阅读经典时,是为了获得内在的证悟和生命的解脱。概括地说,大众阅读是为了他人和社会,很少是为了他自己;而知识瑜伽的实践者们的阅读是为了自己内在的智慧与悟性成长。所以,大众的阅读多数是被动的,甚至是被强迫的(如学生的考前阅读);而知识瑜伽的实践者们的阅读则是发自肺腑的,高度自愿的。在《论语》里,孔子有一句话概括得很精确:古之学者为己,今之学者为人。
(3)效果不同:大众阅读只是使用了身心中很少一部分精力,仅仅是用眼睛在阅读,得到的阅读收获也仅限于对知识的记忆和经验性的理解;知识瑜伽的实践者们因为在阅读时投入了自己身心中所有的精力,是用自己的全部生命在阅读,所以知识瑜伽的实践者们所得到的收获就不仅仅是记住一些文字或获得一些经验性的理解,而是直接引发悟性的全面成长,最终获得生命的开悟和解脱。大众阅读大多只是泛泛之读;而知识瑜伽的实践者们则需要对所读经典反复参究,对一些重要的语句更是反复理解和玩味,以期达到对这些语句的真正掌握,即用自己的全部生命去证实这些重要的语句,而不仅仅是用大脑记住它们。
(4)所学知识的属性和范畴不同:知识瑜伽的实践(修行)者们所学的知识不是一般的大众知识,而是特选那些已经获得开悟的智者们的言行教导。这种知识属于先验(超验)知识,又名神启(天启)知识。这类知识属于本体世界知识。大众学习的知识属于经验知识,这些知识来源于作者有限的人生与生活经验,或仅限于五官和物理仪器的观察而总结出来的知识。一切科技知识和一般的生产与生活知识,都属于这种后天的经验知识。这种知识属于现象世界的知识。
因为有上述大众阅读和知识瑜伽实践者们的比较,我们就不难理解,为什么那些知识瑜伽的实践者们为了真正用生命来理解和证实这些经典里的智慧和洞见,他们时常很多年来废寝忘食,忘记寒暑侵袭,甚至忘记今朝何年、身在何处。反复参究,与所参究的语句或经典同生共死、须臾不离,并时常将这些尚待明白的经典或语句带入到甚深的禅定中,去进一步地玩味。所以禅定又名“静虑”,意即在深度的宁静中,去思悟横梗在心中的这些疑虑。终于在某一日,在某些机缘激发下,突然打破这些疑团,生命真相大白于心,彻底获得对生命真谛和宇宙真相的洞见。印度、中国和日本的禅宗名之曰“破参”或“明心见性”,西方则名之曰“获得神恩”,或叫“得到天启”。
在印度传统里的知识瑜伽,实践者们主要是针对“天启”的韦陀(Vedas)经典进行参究。西方中世纪的那些隐修士们,则主要是针对来自上帝启示的《圣经》和与《圣经》相关的古代圣贤们的论著进行生命参究。佛教里的禅师们,则主要是针对佛经(即佛陀开悟后的教导)或历代佛教导师们的智慧话语进行生命参究。无论是去参究韦陀圣典,还是圣经或佛经,他们都是通过对这些经典的苦苦参究而最终获得开悟。这样一种生命成长方式,这样一种生命实践途径,我们都可以称之为“知识瑜伽”或“智慧瑜伽”。
——节选自潘麟先生生命科学系列著作之《皇冠瑜伽——从身心健康到生命觉醒》
相关文章推荐:
提出人体中有七大脉轮的瑜伽流派——昆达里尼瑜伽 世界上流行最广的瑜伽——哈他瑜伽 胜王瑜伽:由凡夫直至开悟必须经历八个阶段
相关视频推荐
潘麟先生讲授:学习皇冠瑜伽的重要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