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皮囊》厚朴
或许能真实地抵达这个世界的,能确切地抵达梦想的,不是不顾一切投入想象的狂热,而是务实、谦卑的,甚至你自己都看不起的可怜的隐忍。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北京果然像只巨兽,从飞机一落地开始,就有各种触须攀爬而来,把你卷人一个个事件,一个个故事,一个个挑战和一场场悲喜之中。这众多事件,众多悲喜,厚厚地一层层地包裹着你,让你经常恍惚,觉得似乎除了北京之外,再没有其他的生活了。”
最离奇的理想所需要的建筑材料就是一个个庸常而枯燥的努力。
每个人身上都有太多互相冲突却又浑然一体的想法,他只是幼稚,还没有搞清楚自己到底是谁。
也许有人会说: 作者无情地嘲笑着那些迷失在梦想中努力奋斗的人,也包括自己身体中追求理想的那一部分。 作者用有色的笔墨,描述着hope的恋爱故事,和“我”的爱情,有意无意地比较着,对比着两个人的人生。似乎在验证:看吧,我从一开始就知道,你会是一个loser。
其实,这只是就事论事,作者更多的是对厚朴的结局又惋惜又心疼:惋惜这个少年年纪轻轻就以决绝的方式结束了自己的生命,心疼他那么用力地去拥抱这个世界,却最终也无法与它和平共处,最终在绝望中死去。
在现实困难面前,他选择了逃避
厚朴的脑子里有一个想象的美好世界,他也一直在追求那样恣意潇洒的生活,可当他发现现实世界与他想象的完全不同时,他没有勇敢面对现实,而是选择了逃避。当蔡崇达试图改变厚朴的观念时,他直接愤怒地挂断电话。被劝退后,他没有悔改,而是一如既往地活在想象的世界里,最终酿成了悲剧。
我想,厚朴不是不知道自己的观念有问题,可是他不想也不敢直面现实。是啊,从一直追求的美好想象中脱离,然后直面残酷的现实,这是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啊!尤其当时他失恋,还被学校劝退,这对于一个少年来说,是人生路上最大的挫折了吧,而克服这个挫折,意味着更多的努力和痛苦,而厚朴前二十几年根本就不曾经历过任何使他痛苦的事,他没有那样的勇气和决心来承受痛苦。于是,他放纵脑子里的“怪兽”越来越猖狂,最终吞噬了他自己。
在现实的挫折面前,逃避是人的本能,因为直面现实需要付出代价,而人都是趋利避害的,都不想去承受直面现实的痛苦。可是我们能逃得了一时,却逃不了一世,没有人能一直生活在想象的桃花源里,当现实与期望的落差越来越大时,想象的世界逐渐崩塌,人也会崩溃的。厚朴,就是被自己想象的世界压死的。
脚踏实地,厚积薄发
开始读的时候,非常不理解作者为什么要提示厚朴不要告诉同学们他名字的来历和家里墙上的大地图,也不明白同学为什么会笑,觉得厚朴这样有热情是好事,是青春应当有的东西。而作者本人的小心翼翼,对他人冒犯的担心,带面具式的生活,让我觉得他生活的复杂,似乎少了些年轻人该有的东西。但是在读的过程中,渐渐找到了差异。作者不是没有梦想,也不是没有激情,只是将梦想和激情这种虚无的东西内敛起来,化作一个个实际的目标,寻求各种可能去实现。一方面自己努力,一方面借助现有的条件,也借着父亲的病和债务,给自己务实去实现梦想的借口。厚朴本身可能就是一种空洞的口号,有自己想要坚持的东西,但是吉他不好好学,又没有唱歌的嗓子和条件,像是在自己身上建立了空中楼阁,而只是享受万众瞩目的感觉,以至于做得事情越来越出格,自己也越陷越深。
厚朴是一个满怀热血的少年,渴望自己的青春多姿多彩,这本无可厚非,可是理想并不是靠着自己的想象去实现的。他有理想,却从来没有想过去付出:他想谈恋爱却从不付出真心,他想组建乐队出专辑却不去学习来提高音乐技能,他想发表诗歌出诗集却从来不去读诗……他一味地放纵自己去追求一种形式,最后一事无成。
生活中也好像有这样两种态度,虽然对比并不那样强烈,可能结果也不是如故事里那样惨烈。但是有一句话说的好,不打无准备之仗。想说做任何事,都要先有积累,厚积才能薄发。积累的过程或许无言,或许惨烈,但我想不会是无用之功。说什么成功,实力和机会都是缺一不可。机会或许也不是无条件给你。年少时候空想很多,越长大越需要更多的务实精神。梦想或许只是一个引导者,在足够努力之后才会发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