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享时光第十五期 | 一个十六岁孩子对父母们说的话

本文为 分享时光 第十一期 文字稿
全文共8781字
分享者:湖北华夏心理 年龄最小的催眠课程学员 小范
大家好,我今天讲的主题是亲子关系。
在今天的分享时光开始之前,我想从几款游戏说起。这几款游戏大家应该或多或少都听说过:Dota、英雄联盟,王者荣耀,这应该是时下比较流行的几款游戏,它们圈走了很多玩家。



那么问题来了,挖掘技术到底哪家强?——不开玩笑了,那么就会产生一种现象——“网瘾”。
有网瘾后必然就会有一种与戒网瘾有关的东西。
下图是一个戒网瘾所,或者说戒网瘾学校,我们先看那个穿白大褂的戴着眼镜的人,他叫做杨永信,据说是拿着国家津贴的一个教授。他建了一个戒网瘾学校,家长可以把自己的孩子往他那个地方送,而且需要大量的金钱,说是可以帮助孩子戒掉网瘾。
然而他所说的戒网瘾的方法,是电击。顾名思义,就是电那些所谓网瘾的孩子。他所用的仪器也是十几年前,就已经明文规定不再允许对死刑犯用的的电击仪器。我非常讨厌这个人,我也非常想在这里骂他。但今天的目的不是这个,我们就先跳过这部分。
接着看,图中采访者问这个男孩,说“你是因为恐惧才顺从”,“是的”。


然后看接下来的采访,杨永信问他:“你觉得这是惩罚还是治疗”,他说是“惩罚”,然后杨永信就电他。


大家有没有感觉这一段对故事仿佛很熟悉?
我昨天才经历这样的一件事:我的姑姑带着她的孩子来到我们家住,我昨天早上还在睡觉的时候,听到了外面有哭声,原因是我的姑姑在打她的女儿,具体是为什么我不太清楚,但我从他她们的对话中可以得到一些消息。
我姑姑说:“你想不想上学?”
她女儿没回话,我姑姑就打她,“你想不想上学?”,继续打她。
她女儿哭得不行了,说了一句“想”。
那时我想,终于平静了,但是我没想到的是,我姑又打她,说:“你想上学,还天天玩手机,也不知道做下作业,我为了供你上学,只能回家玩一个月,你也不知道为我着想”,接着继续打,后面的事我就不说了。
当我大概一个多小时后出去的时,他们两个还在一种很尴尬的气氛,互相不说话,面色冷漠,我妹妹双眼无神的看着前方。
除了我以外,还有没有人觉得这两种情况很相似?
这也证明了,无论当时那个孩子说的是治疗,还是惩罚,他都会被电击,这种治疗方式,或者说以恐惧为主的治疗方式,大部分人应该都不赞同。
我们在看下一组图。主持人问杨永信有没用20毫安的,“没有没有”,“30毫安”,“没有”,“你确定从来没有用过”,“确定,非常确定。”


在看看这张图,屏幕前的大都是成年人,应该能从这个所谓的教授的面部表情判断出他说的话的真伪。


我们再看看后面对孩子的采访,“但不可能是5毫安,30、40毫安我都见过”。他们说的自然不能全信,孩子毕竟是被电击过的,所以可能会说的比较严重。
然而这个教授他为了自己的安全考虑,他也不会说自己太过,但是看完这些图,大家都应该有一个印象,那就是教授对孩子的治疗方式很残酷。
刚刚这个报道是好几年前的一个报道,我们看接下来看的这一段截图,来自于大概是一年前的一个视频,这个戒网瘾中心还在光明正大地运行着。

可能我说到现在,大家还是没有很直观的的感觉,就是我为什么会这么恨这个人,或者说这个人到底怎么样了,毕竟他的所谓的成果还是很显著的,他治疗的孩子确实的确没了网瘾,但是,如果看完下面这段自述,我相信你所有的疑惑都会消失。
在我第一次知道这个人之后,我也只是听说所有被他电击的孩子最后都是大小便失禁,生活不能自理,有人曾幽默地说:“你把孩子送到他那去以后,他就再也不会上网,他也不会有网瘾了,他不会违背家长,也不会跟家长对着干,因为他连生活都不能自理了,就必须要依赖家长。”
但是后来当我看到这段视频的时候,我真正的对这个人有很大的恨意,尽管我不认识他,他也没有治疗过我。
现在,我发一个word上来,这个是这一篇文章的全文,然后我们节选了比较关键的几部分吧。

……过后小卫要去厕所,从厕所出来的时候,他趁学生家长不注意,一下子冲进小教室,然后就去打玻璃,还用脚去踹玻璃,想打碎玻璃跳楼,可惜那些玻璃都是钢化的,玻璃没有碎,他没有没有跳成反而被冲进来的家长和盟友抓住,(我这里先说一下这个盟友是什么?根据我查的信息,所有把孩子送到杨永信这治疗的家长都会组成一个所谓的联盟,以杨永信为中心形成的维护杨永信的一个集体。)在去治疗室的过程中,小卫一句话也不说,眼里充满了恐惧,里面所有人统一理成平头超短,在治疗室里和点评课上杨永信的表情完全不一样,就像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人。点评课上,杨永信一直笑呵呵的,一副长者的慈祥面容;而在治疗室里是满面寒霜,我实在无法用语言形容的一个人,只能说是恶魔。
然后有人把一个人字形的橡胶呼吸管塞进小卫的嘴里,后来我问别人才知道,那个是为了防止有人承受不了有意或者无意的咬舌然后杨永信开始摆仪器,左手边一个右手边一个,而靠近头这边也有两个。
我以为我承受的那个虎口肌肉电击就够恐怖了,原来杨永信还有更多的新花样……小卫嘴里喊着东西,只能无助的摇头呜咽的求饶,可是没有丝毫的效果,杨永信首先扎的针是在太阳穴,左边太阳穴一根针,右边一根针,他扎上针,旁边的安全小组的人就赶紧帮他夹上那些夹子,而我什么都不会只能站在旁边背手看着。
那时候估计让我去做我也不会了,我已经看傻了,只是目瞪口呆的看着这件事的发生。
第二台仪器的针也是在脸上,不过一根针在额头,一根针在下巴上,扎针的时候小卫不住的摇头挣扎,但是没有丝毫的作用,杨永信冷冷的说:“是不是觉得这些不够啊?我再去三楼拿几台?”
原来二楼治疗室的仪器都被他用上了,听到这里,小卫无助的摇头,眼泪哗哗的往下掉,16、7岁的孩子啊,我看了只觉得浑身冰凉,头皮发麻。
左手的针一根扎在手心靠后的肉垫上,另一根则是扎进了中指的指甲盖缝隙里。看到这里,我没法形容自己的心情,就连我这个看的都是被吓的浑身哆嗦……右手则是相同也是扎进了小卫的指甲缝里……我则是冷汗直流,大气都不敢出,生怕引起注意,让我也体验一下。所有准备工作之后杨永信什么也不说,直接打开两台仪器。我也不知道是哪两台仪器,反正小卫躺在床上不停的抽搐,太阳穴的针旁则是留下一行鲜血,第一次的电击估计超过五分钟,然后杨叔开始和他说话,无非就是你做错了,你让父母担惊受怕了,你对不起你的父母之类的话。
在被电击后,人是最无助的时候,那时候说的话会在你的记忆里留下深深的烙印,比如我,事情都过去一年多,我现在还可以清楚的记得我在那里面做了几次的治疗,每次的治疗过程是什么,我都记得一清二楚。
杨永信不断的训斥小卫,小卫则是不断的哭着求饶认错。而杨永信则是冷笑“知道你还这么做,你对的起谁!”然后打开了所有的仪器。这一次持续了十几分钟。而杨永信则是不断的转动四个仪器的螺旋按钮,有时会咯嘣的一声脆响,然后又是一声脆响,我知道那是仪器在关闭然后马上再打开,造成那种一波又一波,让人无法忍耐和适应的疼痛……小卫的感受我不知道,但是想必比死了也难受,不然他宁愿跳楼都不想承受这种痛苦。这场治疗持续了两个多小时,到了后来杨永信也累了,就坐在椅子上,打开仪器不断的转动电流旋钮,还叫个安全小组帮他捶背,捏肩膀。到了后面小卫躺在上面就像是一个死人,双眼空洞无神,嘴角不断留出口水,只有打开仪器的时候身体在不断的悸动,反抗的动作都没有了。对杨永信的话只会说,“是,我错了,杨叔。”
那场治疗的场景我这辈子都不会忘记,治疗过后,小卫已经完全不会走了,手上,太阳穴上,拔掉针灸针之后已经是一个黑色的小洞,连血都不流了,想必是已经点焦了。杨永信在拔针之后说“回去后不许透漏这里的事情,不然就你自己来体验一下杨叔专场。”过了很长时间,小卫才能下地,然后我们扶着小卫离开那个地狱,临走还要喊“谢谢杨叔,杨叔辛苦了,杨叔再见!”小卫还不能完全的下地走路,一路都是我们扶着他,脸上肌肉似乎也僵了,有时不自主的抽动,面无表情,只是呆呆的看着前面,嘴微微张开一条小缝,也不知道他是在呼吸还是已经无法控制闭上嘴巴了……
这就是传说中的电疗,我想问个问题,如果屏幕前的各位,你们的孩子有这种问题,或者你们未来有孩子以后,他有网瘾,你们会送他去这样的学校吗?反正我是不会。
我们在看这几年来,这个网瘾学校是怎么发展。

治疗同性恋

治疗问题家庭

只要谁不听家长话,都可以被送来电击。


看完了这篇文章,以及这个网瘾学校的发展,各位是什么样的感受?
反正我是很不喜欢这个人。那么为什么有这么多的家长会把孩子送去,就是因为游戏,可游戏本身,就真的有错吗?让我们看看这张图。

08年,就是北京奥运会举办的那年,距今约有10年,电子竞技正式成为中国第78号体育运动项目。也就是说,电子竞技,或者说它的本体——游戏——是被国家承认的,和乒乓球羽毛球篮球足球,一样的体育运动项目,可为什么还有这么多人反对这件事?
我相信即便那些不知道这件事的人,听到这个消息以后,也还是不会改变做法。这我们得从几年前,或者说十几年前那个游戏被视为洪水猛兽的时代说起,在大部分人心中,游戏仿佛就是不务正业,玩游戏就没有前途,仿佛就是世界,或者说这个社会最低等的存在。
大多数人都不支持游戏,但他们却从来没有接触过,就像那种没上过学,却运气爆棚的的暴发户跟你款款而谈:“上学没用,学习读书就是浪费钱,还要浪费至少九年的时间,还不如直接走上社会,去工作去赚钱来的爽快。”
面对这样的人说的话,你会相信吗?我相信应该不会,因为他压根都没有学习过,有什么资格发表意见呢?
那么,上面这个问题也是一样的,没有玩过游戏的人,凭什么能说游戏不好?但是整个社会仿佛又很相信这些人,这不禁让我陷入了沉思。
我发现无论是给名师大家,还是那些所谓的“好学生”,一谈到游戏就说它不好,他干扰学习,但他们没玩过,为什么能得出这么确定的结论呢?
而且,不玩游戏仿佛成了一个“好学生”的标志,一些想表现自己的人总会在各个场合说我从来不玩游戏。他们是被各路大师长辈们洗脑了吗?
那那些大师长辈又为什么会这么想呢?想着想着,我忽然有了意思灵感,这些我不理解的现象,其实就是主观概念与思维上的冲击,或者说叫世界构成上的冲击。这个问题我们先放下,等会再讨论,让我来先说一下“游戏”。
人们仿佛都觉得,玩游戏的人没有前途,那么看几个人。
若风,前职业选手,现在是主播,他不仅直播打游戏,还参与了很多娱乐活动,慈善事业,像前段时间有一个红鼻子节,他就参与了。

下面这位刘谋和它经历差不多,而且,这两位非常的有钱有名气。

faker,韩国现役职业选手,是英雄联盟这款游戏里面所有人公认的第一人,他也大概就20岁左右吧。

让我们看看下面一则新闻,他的初高中,都进入了全校百分之一,那个是什么概念呢?一百个人里面,他是第一名,一千个人里面,他也是是前十。

就有人可能会说,我上面说的那几个人,都只会打游戏,学习一定不好,而且赚钱多也不是唯一的衡量标准,那个进入学校百分之一的是个韩国人,消息的真假无法确定,没有很强的说服力。
那么,我说的下面这个人,就很厉害了。

石悦,或者说女流,当年哪个地方的理科状元,也就几年前吧,现在30岁左右,反正在清华北大都呆过,具体是本科清华,北大读研,还是北大本科清华读研我忘了,反正这样的一个人,学习应该是很厉害吧,可她自己说从小就玩游戏,毕业后,她当了游戏主播,从事跟游戏有关的行业,并且混得风生水起。
我说这么多并不是为了说游戏多么多么好,而是想说游戏并不是一个像很多人理解的那样,一个浪费青春糟蹋年华的东西。
一个东西的存在便是它的道理,游戏的初衷就是为了让人收获快乐,放松身心,在闲暇时光娱乐,这一个东西为什么会被当作成洪水猛兽?
那就是因为有很多孩子沉迷于游戏。可这真的是沉迷吗?我们不妨做一个实验,如果你跟你的孩子说,当然前提是,你的孩子是什么初三的,高一呀,就是这种有了自己的思想以后的孩子,如果你和他说:“要不然这样,你也不用去上学了。你在家里想干嘛就干嘛,想玩游戏就玩游戏,上学还浪费钱,而且上了大学以后也不见得好过,还不如先玩好了,然后你自己去做兼职啊、创业啊,你觉得怎么样?”,当然不是用那种,威胁的口气说的,你觉得你的孩子会答应吗?
如果不会,那么你觉得你的孩子真的沉迷于游戏吗?
一个初中高中的孩子,应该都有想过自己的未来。也都应该知道,在中国,考试分数确实是比较好的一条出路。他肯定不会放弃未来而专心于于游戏,除非他想当职业选手。
但为什么,无论是你还是我,平常看到的情况,都是那些孩子无论是在走路、在课间、在地铁上甚至就等个电梯那一会会的时间,都要拿手机出来玩下游戏?
对于这点,我有很深刻的体会,从小我就没有被约束过,没有被禁过所谓的网,从来都是我想玩就玩,不想玩就不玩。所以我后来很不理解,为什么有这么多人玩王者荣耀(在这里我先解释一下:所有玩过王者荣耀和我说的另外两款游戏的人,都有一个统一的观点,就是王者荣耀这款游戏极差,无论是在做工还是在游戏体验上)?
后来我想了一下,大概明白这个原因——因为王者荣耀这款游戏的节奏很快,很适合在下课等小时间的时候玩。即便老师在旁边临时不能玩了,也不会有些很大的影响,而且平时坐车坐地铁一个课间的时间差不多打完一局。
这些孩子平时没多少时间玩,就这能找这种零零星星的时间,来玩这款不好玩的游戏。
各位都是成年人,我相信大家都不会完全不允许自己的孩子做任何的其他的事,把孩子逼迫他学习这一条路上来。
那么为什么有孩子觉得没时间玩游戏呢?终于到了我们真正的主题,亲子关系。
回到我一开始我姑打他女儿的事情,其实这件事情,你要说我姑不对呢,也不是。你说,我妹妹有问题,也不对。
让我们忽略情绪的因素,我看到了我妹妹一直在写作业、我也看到了他在玩手机,然而为什么会发生上面那件事?
就是我前面提到的概念上的冲击。也许在她妈妈的眼里,玩一下手机指的是几十分钟十几分钟,也许在她的眼里,玩一下手机可能是一个小时两个小时。
在这件事上,家长并没有错,孩子也没有错,这只是两者不同的观念引起的冲突。孩子觉得没时间玩游戏也是这样,家长一般不会很限制孩子玩,只要一次不玩太长时间,一般家长的观念就是一次玩个十几分钟,一天玩个几次是没问题的。
然而现在流行的那几款好玩的游戏,大都是三、四十分钟一局。这也就不难解释为什么明明家长没有限制孩子,孩子却觉得没时间玩,这并不是无理取闹。
其实亲子之间的相处之道,也莫过于此。
我最近看到一篇英语文章,里面说“家长总是跟我抱怨,说自己的孩子不听话,不按自己的想法去做,这都是家长的问题,家长需要改。”
我还有听说过“在同样的环境下,同样的老师教,为什么别人能考好你,你考不好?这都是你的问题”。
这两个观点,在我看来,都有问题——亲子之间如果存在问题的话,大多数的归功于一个东西——“叛逆”。如果大家有兴趣的话,可以去百度上查一下叛逆和叛逆期的定义。你仔细看一下,那些所谓的处于叛逆期的孩子,真的是叛逆吗?
有一句话说得好:一个巴掌拍不响。
家长和孩子之间存在矛盾,肯定不是家长或孩子一个人的问题。
可很多老师和所谓的大师,会把这个问题归功于孩子处于叛逆期。原因可能是因为他们也是家长,他们不想承认自己有问题。而且孩子确实有问题,所以很多家长就这么被糊弄过去。
说到叛逆,其中很明显的现象就是孩子不听家长的话、孩子和家长对着干。
难道是孩子真的有点什么问题,喜欢这么做吗?
又或者说像,大家所说的一样,孩子急于表现自己,觉得自己长大了?
我感觉这都是一些冠冕堂皇的理由,很简单的一个道理,何为长大?
有任何人规定过,到了18岁以后就算成熟了?
有任何人体验过前一天还是小孩,睡了一个觉起来,突然间就长大变成熟了吗?
其实所谓的长大和成熟,就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而且,相信大部分的孩子也不是那种极端的类型,觉得“我已经长大了,我说的一定都是对的,你们不要再管我。”
其实家长生气,也只是因为家长需要一份孩子对自己理所应当的尊重与理解,那孩子又何尝不是如此呢?
孩子觉得自己已经不是当年的小孩,这些有能力处理一些事情。而家长根据自己多年累积下来的经验,会知道某件事情可能引发的结果,就急于阻止孩子。孩子当然不愿意了,就大声说话,想明确自己的观点。而作为长辈,自然不希望晚辈在自己前大声说话,于是两人就吵了起来,家庭之间的纠纷应该就这样产生了。
而且这个中间存在一个有趣的矛盾,孩子真的成熟了吗?
如果成熟了,又怎会这样争吵?
如果没成熟,家长又为什么会让孩子像成年人一样理解自己?
有点那么意思吧?其实想解决这个亲子关系,又何尝不是一个简单的事呢?
我们从小被教导尊老爱幼,我们都被告之,退一步海阔天空。那么在和孩子产生纠纷的时候,作为长辈,作为一个已经成熟的人,为何不能退一步,先让一下自己的半成熟的孩子。
每个人都有表达自己的权利,而且这个社会上也没有绝对的正确和错误,如果和自己的孩子针锋相对,要么会让孩子因为恐惧自己而顺从,要么就会产生家庭纠纷。
退一步以后,孩子尝到了甜头,他也不会那么烦躁了。这个时候,你和你的孩子就可以心平气和的交流。注意!这里说的是真正的心平气和的交流,而不是所谓的大师名师说的那些空话。
提及人际关系,最有效的手段就是交流,当你和孩子交流以后,你就可以知道孩子为什么想那么做,说不定你会产生一种和一开始完全不同的想法——你认为孩子只是想表现自己,或者没有经过思考的行为,然而他的想法却可能让你大吃一惊,就像我之前说的“ 没有人会做没必要的事,孩子也不会无缘无故的做一件众人都感觉不对的事,他也有他自己的好的想法,只是可能阅历不够,在一些细节的处理上做的不好”,听了孩子的想法以后,你可以给他的想法一些建议,若他的想法不是很错的话,若他的想法真的是错的,但不会有很大的影响,不会伤及他人或者自己,你又何尝不能让他做下去呢?正所谓吃一堑长一智。人们那些所谓的经验又何尝不是从一次次的失败中得来的呢?
如果你现在为了保护孩子,而不让他去做一些事,说不定他不会受伤。这孩子非常听话,他会按照你的要求去做,那么他长大以后呢?
我们讨论过,所谓的成年成熟,没有一个界限,不是一瞬间的事,是长年累月的积累,就像一个社交能力很强的人,他已经经过了长年累月的锻炼,能跟各种各样的人打交道。但他也曾害羞与陌生人说话,他知道这一点,于是开始练习,在练习社交过程中可能发生了很多尴尬或者滑稽的事情,但他经历了这些事情以后,他懂得了如何与人说话,如何与人交流,如何听懂别人的语气,如何看懂别人的脸色。
在培育孩子方面又何尝不是如此,相信各位家长朋友和自己的孩子不会在“今天晚上吃苹果还是吃香蕉”、在“到底是叫番茄还是西红柿”的问题上吵起来。家长与孩子争吵的目的,追究到底,还是为了让孩子更好。
经过上面的分析,你觉得是不让孩子去做那些不是很好的事对孩子有帮助,还是故意让孩子去经受一些挫折,一些磨难更好?
而且,如果你选择了后者,就会和孩子之间建立一种信任感。在孩子受挫后,你可以去安慰孩子,跟孩子说,为什么会出现这样的事,以及如果换一种做会不会更好?
这个时候孩子会怎么想?“我爸/我妈真好,明知道我这样做有问题,但没有立刻否定我的想法,事后他也没有嘲笑我说‘我当时说什么来着’,而是帮我去做得更好”,一旦这样一种信任的关系建立起来以后,相信接下来会发生什么我不用说你们也知道。
其实在我看来,真正好的亲子关系,并不是所谓的父子父女母子母女关系,这一层关系,是最浅的关系,因为这一层关系的产生条件甚至小到只要安全措施没有做好就会产生。
我的一个同学,曾说“我们要体谅家长,时不时端一杯牛奶,跟他说一声‘我爱你’”。那个时候我在想,这种通过语言、物质和“爱”这个字,所表达出来的爱,是真正的爱吗?
一对真正的爱人,是不会什么时候都说我爱你;一对真正的朋友是不会互相尊敬的。这里的尊敬,是指说话用敬词,不开别人玩笑,当着对方的面,假装自己是一个很优雅,很有内涵的人。
而亲子间,真正应该建立的关系,我觉得就是朋友。
没有人规定过,家长一定比孩子懂得多,有知识、有文化、更权威,或者说家长一定大于孩子。也没有人说,孩子一定是幼稚的、孩子无法参与大人的讨论、他们不能进入成人世界……其实我们都是人,这都是道德给我们强硬加上的关系,忽略这层关系,我们又何尝不能做朋友呢?
其实每位家长,都应该体验过与孩子做朋友,只是你可能没有注意。
朋友之间是什么?是我开心了以后与你分享,我们两个都变得更开心;你伤心后我帮你承担,我们都感到幸福与羁绊;我有一个问题与你讨论,我们两个都解决了这个问题;我有种观点,跟你商量,我们都明白它的对错。
在与孩子的相处过程中,各位家长或多或少,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吧,在孩子伤心时给他安慰,孩子有开心的事与你分享。对于一种社会现象,你们俩达成共识。在陷入困境的时候,孩子的一句话点醒了你,这不就是朋友吗?当你和孩子真正抛弃了亲子关系而变成朋友的时候,所有的问题就解决了。
当你与朋友相处的时候,你会不顾及她的感受而做一些出格的事吗?当你和你的朋友聊天的时候,你朋友提出了另外一种观点,你是会和他争论,甚至是大打出手,还说与他一起讨论,谁对谁错呢?
如果你和你的孩子变成了朋友,所谓的叛逆、所谓的不听话、所谓的他跟我对着干不就迎刃而解了吗。正如我之前所说的,一个巴掌拍不响,以及我们都是人,没人能不犯错,也没人永远是对的。
无论在什么情况下,只有相互理解,相互体谅,才能变得更好。而作为一个真正经历过社会的尔虞我诈并从众多困难中走出来的有素质的成年人,主动退一步,让一下自己还未完全成熟的孩子,放下身份,在与孩子以朋友的身份相处的过程中,间接的引导他,让他懂得该懂得道理,而不是去强硬的说你得怎做。我相信,所有的看起来仿佛无法调节的亲子关系都会有所改善。
(注:本文仅代表学员个人观点)

欢迎您也成为分享时光分享人—— 分享时光 | Sharing time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