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技想要什么》读后感——2017.8.13
从无到有,都源于进化与变异,这是一个必然的趋势,是时间推着万物发展的结果。时间是不断推移的,进步与变异随之前行,科技的诞生与发展也是一个无法阻止的必然事件。人类已经体验过的几次进化变革:第一次是语言的发明,第二次是书写,第三次便是科技。语言、书写和科技都是促进人类文明的产物,它们之间承上启下,相得映彰。

科技的必然性,它包含两个方面:第一、发明只需要存在一次,能够实现的科技必然会实现。第二、它需要某种程度的大众接纳和可行性。火药、纸术、瓦特蒸汽机、爱迪生的电灯,这些都是某个时空里的新鲜产物,不仅给当时社会带来无穷的便利,还可以作为先驱成为后来产物的借鉴。从秦朝因炼丹而生的火药,如今成为了送人类漫步月球的火箭动力;从汉代蔡伦发明的纸到现在人类用博客、推特就能实现文字的呈现与保留,即使纸张现在还是随处可见,但纸张的消失必然是一个趋势,将由一个新鲜事物替代它的一生;瓦特蒸汽机的发明,实现了人类第一次工业革命,帮助人类提高了生产效率,逐步摈弃了手工业,但这只是过去,现在已经开启了智能机器人的模式,机器不在是多个零部件之间的配合与运作,而是能够代表人处理很多事的机器人,如现在的机器人当上了餐厅里的服务员、成为了打扫能手等,至于未来的发展更会超乎我们现在的想象;爱迪生的诞生给人类社会带来了光明,电灯颠覆了黑夜,黑夜或许将会远离我们的世界。一个推动社会发展的科技,只需要存在一次便改变了世界,再厉害的事物也会经历泯灭,它的消亡便开启了另一个新生事物。适者生存,优胜劣汰,不被人类社会接纳和使用的,及其容易退出社会的舞台。爱迪生一生有1328个发明,唯有电灯、电车、电影、发电机、电动机、电话机、留声机名声鹊起,其余的都因为不被大众接受而销声匿迹。

科技由三股力量酝酿而成,最主要的驱动力是早已注定的发展——科技想要的东西,是其发展的必然性;第二驱动力是科技历史的影响,它是科技发展所需的基石,是思维发散的源泉,是有承上启下的作用;第三驱动力是社会用来塑造科技的集体自由意识,也就是我们的选择。21世纪的今天,互联网触及到世界的每个角落,人类社会已经越来越依赖它,它能把全球的信息迅速集合及散布。互联网时代其实是大数据时代,谁能掌握大量数据,谁能对大量数据进行整合和分析,谁能对有效数据戳中要害,适到好处的使用,便能最先占领先机。互联网的出现是必然趋势,没有人可以阻挡它前进的步伐,它紧跟着人类文明的发展,跟着大众需求不断改进。人类有了语言,便顺畅无阻地实行了交流;有了书写,便记载了每个时代的故事;而互联网则是秉承了语言与书写的使命,让一切变的更简单与快捷,它把全球各地的人融合在一个圈子里,再遥远的距离也能实现零距离交流,再渺小的故事也可以流芳百世。人类无法拒绝有利于自己的事,只会对现在与未来充满无限的欲望,他们需要更多的工具帮助自己生存。欲望越大,动力越大,人类会根据自己的需求不断做出选择,科技紧随时间的流逝而发展。即使有着特殊宗教背景,以拒绝汽车及电力等现代设施,过着简朴的生活而闻名世界的“阿米什人”,不管他们是精神上的拒绝科技,还是行为上的远离科技,但科技的爪牙还会找到他们,他们还是会在大众中出现。有的阿米什人虽然自耕自足,过着“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的田园生活,但还会鞭策他们的马车去繁华的镇中心采购日常用品,无法真正地摆脱科技带来的便利。

人类越想拥有自由自在的生活,就越需要科技的补给。新科技越强大,就能开启越高的自由度。我们不能自欺欺人地拒绝新科技的到来,新科技其实是我们欲望的真实写照,我们更应该接受与改造它,顺应天命。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