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罪---梁秋实
有些人,大概是觉得生活还不够丰富,于顽固的礼教,愚昧陋俗,野蛮的禁忌之外,还介绍许多外国的风俗习惯,心甘情愿的受那份洋罪。
例如,宴集茶会之类偶然恰是十三人之数,原是稀松平常之事,但往往就有人把事态扩大,认为情形严重,好像人数一到十三,其中那个必将有谁虽欲‘寿终正寝’而不可得的样子。在这种场合,必定有先知觉者托故逃席,或临时加添一位,打破这个凶数,又好像只要破了十三,其中人人必然‘寿终正寝’的样子。对于十三的恐怖,在某种人中间近已颇为流行。据说,它的来源是外国的。耶稣基督被他的使徒犹大所卖,最后晚餐时便是是三人同席。因此十三成为不吉利的数字。在国外,听说不但宴集之类要避免十三,就是旅馆的号数也常以12A来代替十三。这种近于迷信而且无聊的风俗,移到中国来,则于迷信与无聊之外,还应该加上一个可嗤。
再例如,划火柴给人点支烟,点到点到第三人的纸烟时则必有热心者迫不及待的从旁嘘一口大气,把你的火柴熄灭。一根火柴不能点三根烟。据博闻者说,这风俗也是外国的。好像这风俗还不怎样古,就像上次大战的时候,夜晚战壕里的士兵抽烟,如果火柴的亮光延续到能点燃第三只纸烟那么久,则敌人的枪弹炮弹必定一起飞来。这风俗虽与抗战有关,但在敌人枪炮射程以外的地方,若不加解释则仍容易被人目为近于庸人自扰。
又例如,朋辈自饮,常见有碰杯之举,八酒杯碰得咣一声响,然后同时仰着脖子往下灌,咕噜咕噜的灌下去,点头咂嘴,踌躇满志。为何要碰那一下呢,这又是国外的规矩。据说相当古的时候,而人心已不古,于揖让酬应之间,就许在酒杯里下毒药,所以主人为表明心迹起见,不得不和客人喝个交杯酒,交杯之际,咣的一声是难免的。到后来,去古日远,而人心反倒古起来,酒杯里下毒的事见不多见,主客对饮只需做交杯状,听那咣当一响,便可以大胆放心的喝酒了。碰杯之起源,大概如此。在安全第一的原则下,和交杯酒也是无可厚非的。如果碰一下杯,能令我们警惕戒惧,不指望了以酒肉相饷的人同时也有投毒的可能,而同时酒杯质料相当坚牢不至磕咧碰碎,那么。碰杯的风俗也不能说是一定要不得。
大概风俗习惯,总是慢慢养成,所以能在社会通行。如果生吞活剐的把外国的风俗习惯移植到我们的社会里来,则必室碍难行,其故再不服水土。讲到这里我也有一个具体而且极端的例子--------
四月一日,打开报纸一看,皇皇启事一则如下;某某某与某某某今得某某某与某某某先生之介绍及双方家长之同意,定于四月一日在某某处行结婚礼,国难期间一切从简,特此敬告诸亲友。结婚只是两男女之间的事,对别人无关而别人偏偏最感兴趣。启示一出,好事者奔走相告,更好事者议论纷纷,尤好事者拍电致贺。
四月二日报纸上有更皇皇的其实如下;某某某启事,昨日为西俗愚人节,有人某某某先生遂假借名义,代登结婚启事一则以资戏弄,此时概数乌有,特此郑重声明。好事者大然若丧,更好事者引为谈助,尤好事者则去翻查百科全书,寻找愚人节之起源。
四月一日为愚人节,西人相饴以为乐。其是否为陋俗,我们管不着,其是否把终身大事也划在相宜的范围之内,我们亦不得知。我只觉得这种风俗习惯,在我们这个国度里似嫌不合国情。我觉得我们几乎天天在过愚人节。舞文弄墨之辈,专做欺人之谈,且按下不表,单说市井习见之事,即可见我们平日颇不缺乏相宜之乐。有些店铺高高悬起‘言无二价’‘童叟无欺’的招牌,这就是反映着一般的矿价欺骗的现象。凡是约期取件你的商店,如成衣店,洗衣店,照相馆之类的,因爽约而是我们徒劳往返的事是很平常的,然对外国人则不然,与外国人约甚少爽约之事。我想这原因大概就是外国人只有在四月一号那天才肯想以为乐,而在我们则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随便哪一天都无妨定位愚人节。
愚人节的风俗,在我个人,并不觉得生疏,我不幸从小就进洋习甚深的学校,到四月一日总有人伪造文书诈欺取乐,而受愚者亦不为忤。现在年是少长,看破骗局甚多,更觉虐浪取笑无伤大雅。不过一定要仿西人所为,在四月一号这一天吧说谎普遍化,合理化,而同时在其余的三百六十多天有并不仿西人所为,仍然随时随地的言而无信互相欺诈,我终觉得大可不必。
外国的风俗永远是有趣的,因为异国情调总是新奇的居多。新奇就有趣。不过若把异国情调生吞活剐的搬到自己家里来,身体力行,则新奇往往变成为 ,有趣往往变成为肉麻。基于这种道理,很有些人至今喝茶并不加白糖和牛奶。
例如,宴集茶会之类偶然恰是十三人之数,原是稀松平常之事,但往往就有人把事态扩大,认为情形严重,好像人数一到十三,其中那个必将有谁虽欲‘寿终正寝’而不可得的样子。在这种场合,必定有先知觉者托故逃席,或临时加添一位,打破这个凶数,又好像只要破了十三,其中人人必然‘寿终正寝’的样子。对于十三的恐怖,在某种人中间近已颇为流行。据说,它的来源是外国的。耶稣基督被他的使徒犹大所卖,最后晚餐时便是是三人同席。因此十三成为不吉利的数字。在国外,听说不但宴集之类要避免十三,就是旅馆的号数也常以12A来代替十三。这种近于迷信而且无聊的风俗,移到中国来,则于迷信与无聊之外,还应该加上一个可嗤。
再例如,划火柴给人点支烟,点到点到第三人的纸烟时则必有热心者迫不及待的从旁嘘一口大气,把你的火柴熄灭。一根火柴不能点三根烟。据博闻者说,这风俗也是外国的。好像这风俗还不怎样古,就像上次大战的时候,夜晚战壕里的士兵抽烟,如果火柴的亮光延续到能点燃第三只纸烟那么久,则敌人的枪弹炮弹必定一起飞来。这风俗虽与抗战有关,但在敌人枪炮射程以外的地方,若不加解释则仍容易被人目为近于庸人自扰。
又例如,朋辈自饮,常见有碰杯之举,八酒杯碰得咣一声响,然后同时仰着脖子往下灌,咕噜咕噜的灌下去,点头咂嘴,踌躇满志。为何要碰那一下呢,这又是国外的规矩。据说相当古的时候,而人心已不古,于揖让酬应之间,就许在酒杯里下毒药,所以主人为表明心迹起见,不得不和客人喝个交杯酒,交杯之际,咣的一声是难免的。到后来,去古日远,而人心反倒古起来,酒杯里下毒的事见不多见,主客对饮只需做交杯状,听那咣当一响,便可以大胆放心的喝酒了。碰杯之起源,大概如此。在安全第一的原则下,和交杯酒也是无可厚非的。如果碰一下杯,能令我们警惕戒惧,不指望了以酒肉相饷的人同时也有投毒的可能,而同时酒杯质料相当坚牢不至磕咧碰碎,那么。碰杯的风俗也不能说是一定要不得。
大概风俗习惯,总是慢慢养成,所以能在社会通行。如果生吞活剐的把外国的风俗习惯移植到我们的社会里来,则必室碍难行,其故再不服水土。讲到这里我也有一个具体而且极端的例子--------
四月一日,打开报纸一看,皇皇启事一则如下;某某某与某某某今得某某某与某某某先生之介绍及双方家长之同意,定于四月一日在某某处行结婚礼,国难期间一切从简,特此敬告诸亲友。结婚只是两男女之间的事,对别人无关而别人偏偏最感兴趣。启示一出,好事者奔走相告,更好事者议论纷纷,尤好事者拍电致贺。
四月二日报纸上有更皇皇的其实如下;某某某启事,昨日为西俗愚人节,有人某某某先生遂假借名义,代登结婚启事一则以资戏弄,此时概数乌有,特此郑重声明。好事者大然若丧,更好事者引为谈助,尤好事者则去翻查百科全书,寻找愚人节之起源。
四月一日为愚人节,西人相饴以为乐。其是否为陋俗,我们管不着,其是否把终身大事也划在相宜的范围之内,我们亦不得知。我只觉得这种风俗习惯,在我们这个国度里似嫌不合国情。我觉得我们几乎天天在过愚人节。舞文弄墨之辈,专做欺人之谈,且按下不表,单说市井习见之事,即可见我们平日颇不缺乏相宜之乐。有些店铺高高悬起‘言无二价’‘童叟无欺’的招牌,这就是反映着一般的矿价欺骗的现象。凡是约期取件你的商店,如成衣店,洗衣店,照相馆之类的,因爽约而是我们徒劳往返的事是很平常的,然对外国人则不然,与外国人约甚少爽约之事。我想这原因大概就是外国人只有在四月一号那天才肯想以为乐,而在我们则一年三百六十五天,随便哪一天都无妨定位愚人节。
愚人节的风俗,在我个人,并不觉得生疏,我不幸从小就进洋习甚深的学校,到四月一日总有人伪造文书诈欺取乐,而受愚者亦不为忤。现在年是少长,看破骗局甚多,更觉虐浪取笑无伤大雅。不过一定要仿西人所为,在四月一号这一天吧说谎普遍化,合理化,而同时在其余的三百六十多天有并不仿西人所为,仍然随时随地的言而无信互相欺诈,我终觉得大可不必。
外国的风俗永远是有趣的,因为异国情调总是新奇的居多。新奇就有趣。不过若把异国情调生吞活剐的搬到自己家里来,身体力行,则新奇往往变成为 ,有趣往往变成为肉麻。基于这种道理,很有些人至今喝茶并不加白糖和牛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