努力和坚持真的不算资本,因为那本来就是应该的
1
最近看了《从0到1》这本书,作者一直在强调一个很重要的观点:创造一个新的东西出来是从无到有,是纵向发展,而1之后,就如同一个产品新建一个品牌,并没有创新,是平行发展。
我们常人的思维方式多是惯性思维,即思维定势,就是按照积累的思维活动经验教训和已有的思维规律,在反复使用中所形成的比较稳定的、定型化了的思维、路线、方式、程序、模式。
说直白一点,就是懒人思维,根据以往积累的经验,在遇到问题时理所当然的把问题归类为以前遇到的某件类似事情,然后给予相同的解决方案,缺乏创新。
惯性思维运用到工作中,是一件细思极恐的事情。为什么这样说?我工作中经常会遇到一些经验主义者,自认为经验丰富而不看资料或者看了资料,结果把该注意的细节忽略了,导致生产时产品出现明明样板是正确的,批量生产却做错了,如不及时发现,就会造成不必要的损失。
并非否定经验丰富的人的能力,只是若能做到一身本事而保持一颗谦卑的心,才是真正让人敬佩的人。
写《只有医生知道》张羽医生,说自己经常下班之后上网查文献,解决白天遇到疑惑,坚持翻译英语文献,不断保持学习的能力,更新自身的医学知识储备。
没有人天生就很厉害,不过是靠着后天的坚持与努力一点点累积起来的。
2
买了很多书回家,最后看完的只有寥寥几本,你以为很励志,其实是懒。
相信很多人都有同样的经历,看到一本好书会买下来,计划每个月看多少本书,到月底时发现离完成目标差了好大一截,于是又给自己找了一堆借口,如加班晚了、很累、约了朋友看吃饭看电影等等......
与此同时,书架上摆的书确是越来越多,可是一看,三分之二的书连塑封都没有拆,你还好意思说自己很努力很爱看书很爱学习吗?你不过是打着买书的旗号来掩盖自己并没有看多少书的事实罢了。
大脑是很聪明的,你只要想偷懒,他一定会给你找很多理由,让你觉得偷懒是件愉快的事情,自然也就没有了内疚,久而久之就会与勤奋的人拉开差距。
3
今天无意中看到一篇文章《为了不跌入谷底》,
里面的观点很是赞同:
年轻有太多好处,唯有短视是不可避免的缺点。
学识决定眼界,眼界决定格局,而格局决定人的一生。
底层人民即使有一颗想要改变的心,可日复一日的生活早就磨灭了他们的斗志,生活的惯性是很可怕的。
对于绝大多数人而言,受教育不是为了站上顶峰,而是为了不跌入谷底。
有一次和同事在外面吃饭,遇到流水线上的员工,她问我们吃完饭去哪里玩,我们说去逛街,骑摩拜去,她问了一句我很诧异的话,她说什么是摩拜?我们说就是共享单车,她说她不知道,不关心这些。我忽然明白,人和人之间还是有差别的,例如,我们和那位女员工就不是一个世界的人,一开始看到她,三十来岁,长得不差,可是短短几句话聊下来,就暴露了她的见识,没文化还跟不上时代的发展真的很可怕。
刚工作时,我去到生产车间,跟进产品的进度,看到他们在脏乱的环境做着重复的工作,和他们聊起天来,问:条件这么差为什么还愿意干?他们给我的答案是:为了挣多一点钱,并用很不屑的语气说:你们这些小女孩坐办公室的一个月挣一两千块钱有什么好?
在他们眼里,工作唯一的目的就是挣多一点钱,再无其他,更别提要改变现状。
生活的惯性早已让他们学会妥协,认输。
4
对于普通人而言,努力和坚持真的不算资本,因为那本来就是应该的。
不是富二代也不是官二代,如果运气好,加上坚持与努力,可能会在某个时候抓住机会给自己的人生带来转折,一点一点改变人生的方向。
毕竟,出生在一个家境优越的家庭里会更容易获得更好的教育、机会、人脉,甚至是毫不费力就可以拥有更好的生活。
必须要承认出生好坏是我们无法改变的事实,抛开这一点,让自己学有一技之长,保持学习的能力,在职场中,努力做到让自己不可替代,再渐渐成为某个领域的关键人物,有了底气,自然也不会再害怕什么。
年轻人,多读书,求知若渴,别在二三十岁的年纪就丧失了生活的斗志,毕竟你还什么都不是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