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 tale of two cities
去过法国。登上蒙马特高地俯瞰整座巴黎城,平原之上的云层轻盈而缤纷。塞纳河曾见证那部被岁月熏黄的史册如何写成,从圣母院的初建到波旁王朝的蒙难。
向往英国。浓重雾气淹没了伦敦的晨昏,维多利亚时代的报童在街巷奔窜。雨水忽至溅落撑开不久的黑色伞面,乡间的参天古木疯长成画意园林。
艺术层面与浪漫主义同样有过纠缠。比之拉斐尔前派对中世纪的幻想,法国的德拉克洛瓦们则平添了几许悲壮激昂的意味,就像法国大革命时期红色的弗吉尼亚帽与 三个等级齐呼的“自由、平等、博爱”,如此声势也只能从法国人谱写的历史中感闻。
至于英国的绅士们,十八世纪后便愈加持重庄严,世道平静如水,似乎他们只要打理好对外的公关形象,便足够。
然而英国律师西德尼·卡顿却甘愿替一位法国贵族后裔赴死,即使这白白的牺牲对革命的胜利如同杯水车薪——“无套裤汉”们依旧不分敌我地狂热,将未来的恐怖统治进行了一次又一次彩排。
“嗡嗡的人声,无数张仰望的脸,外围人群向前挤的脚步声,一齐向前涌来,犹如卷来一股巨浪。刹那间,一切都逝去了。二十三。”
狄更斯这样描绘卡顿临刑的场景。革命的民众如此钟情“吉萝亭女士”,而吉萝亭只是日复一日不知餍足地茹饮鲜血。由各色店主与作坊老板组成的小资产阶级带领手下的“雅克”涌上街头,欣赏画作般一一悉数这些由他们亲自送上断头台的面孔,复仇与嗜血的快意灼烧着他们的脏腑,人性让位于兽性,荡然无存。
路易十四时期,专制制度已然达到强弩之末,贵族政权处于凝滞状态,国家看似强盛的背后却是封建帝制的必然崩溃。法国宫廷贵族一度喜爱使用汞含量极高的脂粉擦拭肌肤,以确保自己看起来美得娇弱而苍白,但水银的毒素已于无形中渗入血液、继而骨髓,贵族女性薄命绝非偶然。十七世纪初法国的遭遇与这些女性无二,只不过有路易十四执政,国家的病尚作为隐疾存在,骨架支撑得了肉身。辗转至路易十五偏安凡尔赛的年头,骨头开始枯烂,路易十五甚至放言“我死后哪怕洪水滔天”;及至路易十六即位,因由国王支持北美革命造成的国家经济困难,终于引发了长期对等级制度耿耿于怀的群众的激愤。路易十六对改革的犹疑态度使自己同千万人一道命丧断头台。
比卡顿更早一步奔赴天国净土的是一名瘦小的女裁缝,他们在囚车上彼此相依,共同度过了在人世最后的午夜时分。他代贵族赴死,她却只是无法用金钱赎命穷苦平民。那是一个多么坏且愚蠢、绝望而充满怀疑的年代,是黑暗的季节、蒙昧的岁月,人们因叛国或仅仅因爱国精神不够而受到指控,成为吉萝亭的祭品,“国家牌剃刀”下的冤魂。
这一天的编织名单上出现了第“二十二”、“二十三”……直到第“五十五”个不幸者的姓名。从此,查尔斯·埃弗里蒙德死了,而卡顿作为姓氏将永存。
同时期死于断头台的罗兰夫人说:自由,多少罪恶假汝之名而行!
高呼革命的人们最大限度地消耗革命思潮赋予他们的自由,像德发日夫妇那般誓弑所有的贵族,像“雅克”为断头台输送源源不断的贫民。接下来会有雅各宾派的恐怖统治时期登上历史舞台,“吉萝亭女士”将目睹统治阶层的自相残害,她亦将继续为国家效力,在三十分钟内割下二十一个头颅。
“耶稣说,复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虽然死了,也必复活。凡活着信我的人,必永远不死。”西德尼•卡顿是对世相看得最明白的人,他的内心始终对革命的未来存有一丝希望之光,而露西·马奈特与马奈特医生便是希望的拟人形态。从在伦敦律师事务所的荒唐度日到被押赴刑场之前的整装待发,卡顿颓然的样子终于在他认为自己做了正确的事情后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一个表里如一的高尚青年。卡顿的形象甚至被塑造得过于理想化了,宛如他日日惦念的基督。
《双城记》的开篇被引用的次数太多,以至于它的知名程度远远超过著作本身。关于法国大革命的作品,换雨果来写总是悲壮得义气凛然,但狄更斯却用英国人冷静而客观的视角看待这场斗争,由对贵族的仇视转而变成平民之间的猜忌攻讦,故事的结局并不代表革命已现曙光,这会是一个无尽长夜而作者已不忍执笔将其轨迹追寻。
但结尾处还是让我无比动容:
“我现在做的,是我一生中做过的最好、最好的事情;我即将得到的,是我一生中得到获过的最安宁、最最安宁的休息。”
向往英国。浓重雾气淹没了伦敦的晨昏,维多利亚时代的报童在街巷奔窜。雨水忽至溅落撑开不久的黑色伞面,乡间的参天古木疯长成画意园林。
艺术层面与浪漫主义同样有过纠缠。比之拉斐尔前派对中世纪的幻想,法国的德拉克洛瓦们则平添了几许悲壮激昂的意味,就像法国大革命时期红色的弗吉尼亚帽与 三个等级齐呼的“自由、平等、博爱”,如此声势也只能从法国人谱写的历史中感闻。
至于英国的绅士们,十八世纪后便愈加持重庄严,世道平静如水,似乎他们只要打理好对外的公关形象,便足够。
然而英国律师西德尼·卡顿却甘愿替一位法国贵族后裔赴死,即使这白白的牺牲对革命的胜利如同杯水车薪——“无套裤汉”们依旧不分敌我地狂热,将未来的恐怖统治进行了一次又一次彩排。
“嗡嗡的人声,无数张仰望的脸,外围人群向前挤的脚步声,一齐向前涌来,犹如卷来一股巨浪。刹那间,一切都逝去了。二十三。”
狄更斯这样描绘卡顿临刑的场景。革命的民众如此钟情“吉萝亭女士”,而吉萝亭只是日复一日不知餍足地茹饮鲜血。由各色店主与作坊老板组成的小资产阶级带领手下的“雅克”涌上街头,欣赏画作般一一悉数这些由他们亲自送上断头台的面孔,复仇与嗜血的快意灼烧着他们的脏腑,人性让位于兽性,荡然无存。
路易十四时期,专制制度已然达到强弩之末,贵族政权处于凝滞状态,国家看似强盛的背后却是封建帝制的必然崩溃。法国宫廷贵族一度喜爱使用汞含量极高的脂粉擦拭肌肤,以确保自己看起来美得娇弱而苍白,但水银的毒素已于无形中渗入血液、继而骨髓,贵族女性薄命绝非偶然。十七世纪初法国的遭遇与这些女性无二,只不过有路易十四执政,国家的病尚作为隐疾存在,骨架支撑得了肉身。辗转至路易十五偏安凡尔赛的年头,骨头开始枯烂,路易十五甚至放言“我死后哪怕洪水滔天”;及至路易十六即位,因由国王支持北美革命造成的国家经济困难,终于引发了长期对等级制度耿耿于怀的群众的激愤。路易十六对改革的犹疑态度使自己同千万人一道命丧断头台。
比卡顿更早一步奔赴天国净土的是一名瘦小的女裁缝,他们在囚车上彼此相依,共同度过了在人世最后的午夜时分。他代贵族赴死,她却只是无法用金钱赎命穷苦平民。那是一个多么坏且愚蠢、绝望而充满怀疑的年代,是黑暗的季节、蒙昧的岁月,人们因叛国或仅仅因爱国精神不够而受到指控,成为吉萝亭的祭品,“国家牌剃刀”下的冤魂。
这一天的编织名单上出现了第“二十二”、“二十三”……直到第“五十五”个不幸者的姓名。从此,查尔斯·埃弗里蒙德死了,而卡顿作为姓氏将永存。
同时期死于断头台的罗兰夫人说:自由,多少罪恶假汝之名而行!
高呼革命的人们最大限度地消耗革命思潮赋予他们的自由,像德发日夫妇那般誓弑所有的贵族,像“雅克”为断头台输送源源不断的贫民。接下来会有雅各宾派的恐怖统治时期登上历史舞台,“吉萝亭女士”将目睹统治阶层的自相残害,她亦将继续为国家效力,在三十分钟内割下二十一个头颅。
“耶稣说,复活在我,生命也在我。信我的人,虽然死了,也必复活。凡活着信我的人,必永远不死。”西德尼•卡顿是对世相看得最明白的人,他的内心始终对革命的未来存有一丝希望之光,而露西·马奈特与马奈特医生便是希望的拟人形态。从在伦敦律师事务所的荒唐度日到被押赴刑场之前的整装待发,卡顿颓然的样子终于在他认为自己做了正确的事情后消失不见,取而代之的是一个表里如一的高尚青年。卡顿的形象甚至被塑造得过于理想化了,宛如他日日惦念的基督。
《双城记》的开篇被引用的次数太多,以至于它的知名程度远远超过著作本身。关于法国大革命的作品,换雨果来写总是悲壮得义气凛然,但狄更斯却用英国人冷静而客观的视角看待这场斗争,由对贵族的仇视转而变成平民之间的猜忌攻讦,故事的结局并不代表革命已现曙光,这会是一个无尽长夜而作者已不忍执笔将其轨迹追寻。
但结尾处还是让我无比动容:
“我现在做的,是我一生中做过的最好、最好的事情;我即将得到的,是我一生中得到获过的最安宁、最最安宁的休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