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续?刘续?西续?温续?(一)
一提到红学界,很多人第一感觉就是脑仁疼,面对众说纷纭的红学,很多人要么是人云亦云,要么是固执己见。单就对探佚学和续书问题的看法,其种类繁杂、理论盛多就实在是让人头晕目眩。笔者作为一个业余爱好者不敢妄自评论前辈的成果,也就仅在此发表一下个人对于几种拜读过的续书和观点的看法。 自胡适和俞平伯“腰斩”了程高本《红楼梦》以来,个人认为学术界对于高鹗这位文人的看法可以说是有些两极分化的趋势,现阶段的冯其庸等人留下的学术观点基本是肯定高鹗的,但是周汝昌先生以及刘心武等人则对于高鹗持坚决否定的态度。

虽然高鹗问题并不是两个学派间的争执焦点,但是两个学派现在还是水火不容的一般。

笔者认为这种情况的产生实在是不应该,这实际上关乎的根本不是学术对错的问题,而是中国人对艺术鉴赏的一种略根性问题。笔者对于文学作品鉴赏不多,但是对于电影鉴赏却极为丰富,为什么imdb上的评分比豆瓣更让人信服?就是因为在欧美等地区,人们在鉴赏上持了一种很谦虚、客观的态度。很多中国人生怕别人不知道自己的观点所以故意去夸大甚至歪曲事实来阐述自己的理论,所以才使得艺术界乃至学术界竟然出现争论到“打仗”的地步,其实现在人对于高鹗的评论也是这样。所以笔者认为,我们在看待续书的问题上应该多用点客观谦虚的态度,不一定见得不和主流的说法就一定错误,合主流的说法就一定权威。 很多人骂高鹗就是因为他认为高鹗续写了《红》,而且对前八十回大加改动。那我们这里就假设是高鹗续写了《红楼梦》,可是即便如此,高鹗就有罪了吗?单就一个续作者而言,高鹗有自己的续书自由权,他本身就不是曹雪芹,我们也就更不能要求他去续出曹雪芹的原笔原意来。很多人认为高鹗有很大的政治偏见,所以故意歪曲原著,大加改动曹公的前八十回,实在是大罪,所以对其口诛笔伐。诚然这样的做法实在是有罪,但是难道不是高鹗、程伟元出版了《红楼梦》吗?曹公的“倩谁记去做奇传”不正好映在了高鹗身上吗?

如果高鹗真的是罪人,那么我们可以去试想一下没有高鹗的情况,是不是没有他我们就可以看到更多以曹公原笔原意写出来的《石头记》了?其实不然,假设没有高鹗将《红》发扬光大,出版官方版本的书籍,我们恐怕连四大名著之首都看不到了,当时那个年代,印刷业本来就没有现在发达,再加上如果没有官方版本的保留,仅仅是手抄本的相互传借,我们可能都不知道在中国文坛上有一位世界级巨匠存在过。在古代,家中能有藏书的一般都是富贵之家,能有《石头记》手抄本藏书的至少不是穷人,如果没有高鹗,我们这些平民百姓能欣赏到这雅俗共赏的千古奇书?“开谈不说红楼梦,读尽诗书也枉然”,一夜之间洛阳纸贵,这难道不是高鹗的功劳吗?用现在的话讲,如果曹公是一位大明星,那么高鹗则是一位最为出色的经济人,他将曹雪芹的名字成功的留在了中国文坛的常青树上。但是说话要中肯,观点要明确,话怎么说也要分清楚续书和原著的区别。高鹗续的好坏不讨论,后四十回和前八十回确实应该分开来对待,那些一再因为程伟元为《红》做序而认为后四十回确为搜集出来的曹公原笔的人实在是有些自欺欺人了。举一个最简单的例子就能看出前后不是一人所为,第五十五回中凤姐曾经在病中说过一句话:“宝玉和林妹妹他两个一娶一嫁,可以使不着官中的钱”,从这里便可以明显的看出王熙凤对于宝、黛二人的婚姻态度,但是后四十回竟然公然写到凤姐提议要宝钗做兄弟媳妇,这不明显的前后矛盾吗?况且后四十回的贾府已经是十个锅九个盖了,更是没钱去娶一个外人家的媳妇,只有林黛玉这种寄养在贾府的孤儿可以用最省钱的方法娶了来,精明能干的凤姐会愚笨到连这个道理都不懂?更甚者还有凤姐在宝钗生日宴席上竟然会失语道:“雏是雏,倒飞了好些了。”凤姐这样一个精明会算计的人,在前八十回中都能在病中依然为贾府后面几年的银钱使用打算,又怎么会连几句话都想不清楚就说出来了呢?即便是因病导致精神减了,那最多也只是俏皮话少了,而不至于连话都说唐突了,这还是那个伶牙俐齿,十个男人都说不过她的凤姐吗?因此可以说凤姐是高鹗在续书人物塑造方面的一大败笔,很多地方让人看着着实突兀。

当然曹雪芹作为文学巨擘,二百多年来为《红楼梦》做续的人多而且多,古代的现代的,依然没有一人能和曹公媲美,我们也不能强求高鹗成为那个不可能的可能。总而言之,笔者认为高鹗的功与过是三七开的,我们绝对不能一味的去批判这样一位对文学界做出巨大贡献的人,也绝对不能去一味相信高鹗的续写就是最佳的,诚然高鹗的宝、黛爱情悲剧的续写是值得肯定与赞扬的,大体上是符合曹公原意的,但是还有诸多的人物与情节如香菱、李纨,以及狱神庙茜雪慰宝玉等都未有所展现。所以说对于高续的认识要全面,我们应该正确理解俞平伯临终前的遗言,高鹗之成就在于其续书对《红楼梦》的积极传播作用,而不在于其续书的文学水平可以和曹公分庭抗礼。 除了高鹗,古代还有很多版本的续书出现,但很大一部分是在百二十回后开始续,或者是从黛玉之死开始续写。笔者认为这部分续书可读性不大,多是中国人因文化传统影响,为了追求团圆结局,故意重新续写《红楼梦》结局而创作的。譬如,有很多情节都是黛玉死而后生,然后又嫁给了宝玉,或者甚至黛、钗都嫁给了宝玉,种种这般也难枚举。总之,《红楼梦》的文学性很大程度上是源于其悲剧性,正如西方文化中听歌剧时,只有听悲剧才会显得人高雅、尊重,因为悲剧本身就有其严肃性和代入感。正如王国维所讲的那样,《红楼梦》又正好出于三种悲剧当中最深层次的那种“不过通常之道德,通常之人情,通常之境遇”所造就的悲剧。古代很多续书虽然可读性不大,但是近代或者现代依然有非常多版本的续书出现,比如《刘心武续红楼梦》等。提起刘心武,很多不读《红楼梦》的人可能都知道他的名字。因为两次登上百家讲坛的缘故,刘心武在民间名声大噪,但是在学术界却多是骂声一片。

笔者还是坚持上述提到的观点,那便是要以一个客观谦虚的态度来看待续书问题,而且不要认为不合我们主观认识的观点就一定不对,太多的网友都认为:别人看出自己品味与大众不同就会落下别人对自己品味的褒贬。很多人生怕自己骂的还不够最响,生怕自己尾巴还没大到谁都能看见。其实刘心武的不当之处在于他倾向了索引派的老路子,研究《红楼梦》到不像是在研究文学小说了,更像是在“猜笨谜”、打闷葫芦的一般,从而导致研究成果中出现很多主观臆测感过浓的东西,比如对待秦可卿问题和曹雪芹的诸多诗词以及富察明义的诗上。再有甚者如书中人物的对话、诗词上都有些过分解释。这一点就有些重蹈了周汝昌先生在晚年所走的一些弯路,比如对薛宝琴的结局续写上,刘心武就直接以“薛小妹新编怀古诗”为线索,索性直接解释“不在梅家在柳家”等诗句,其实文学就是文学,没有必要跟查字典一样去查找前八十回的每一个字来作为后面所有剧情的伏笔。虽然曹雪芹是千古奇才,但是这也真不见得曹公就非得把《红楼梦》前八十回的每个字都映射下文,真要这样,曹霑“十年辛苦不寻常”岂不不是在文学创作上辛苦,倒是在猜谜语和映射后文上辛苦了十年?所以说完全通过前八十回的文字来为续书做剧情支持实在是作者空乏想象力的伪续写。

其次就是刘心武对于《红楼梦》的政治性和家族自传性过于依赖,导致其续书就好像在描写曹寅死后的曹家家史。比如贾府先是被忠顺王看管起来,然后才被抄家等情节,而笔者认为这些情节都大可不必。杨绛先生为《围城》做注解的时候就曾经详细的将整本书上的人物原型解释了一个遍,那请问其中又有几个是真正意义上的真人呢?其实多数文学作品中的人物都是文学家依照生活当中的多个人物性格和生活经历拼凑成的,所以才显得真实,并不是每个人物都有一个与其差不多的原型。钱钟书先生通过其出色的艺术手法和写实的笔墨给我们带来了一个方鸿渐,更何况是千古难遇的曹雪芹呢?所以笔者认为,对于续书的创作固然要参考曹学和史实,但大可不必拘泥于此,否则就是固步自封,而且曹雪芹要真的是在记录家事,那记录家事的意义何在?这还叫文学创作吗?但刘心武则给自己的续书套上了这样的枷锁,导致其中情节过于史实化,甚至还描写了政变等场景。曹雪芹要是真这样写除非是不怕掉脑袋了,在当时大兴文字狱的情况下作为没落贵族之后,曹雪芹根本没必要在动过家之后再去碰钉子,不为自己着想难道还不为自己身边的人着想吗?

再其次便是续书的语言问题了,虽然没有拜读过刘老师的其他小说,但是获得了茅盾文学奖的刘老师文笔功力自然是不容置喙的,只是刘心武先生在语言和情节设计上过于直白化、现代化了,比如第八十五回中写到:“那黛玉却扑哧一声笑了出来:‘我喜欢你这个样子。真有“赤条条来去无牵挂的”的气派了!’”。看《红楼梦》最让现代人头疼的一个地方就在于“矫情”,尤其宝、黛的爱情发展,其实稍微熟悉封建礼法规则的人都明白林黛玉的“矫情”是必须的,是因为古代礼法的束缚而产生的必然结果,既然必须要有礼法束缚,那么何来一句“我喜欢你这个样子”呢?一个巡盐御史林老爷家千金万金的小姐会说出这样的话吗?未免有点前后不太对榫。这一点上西岭雪无疑就比刘心武做的好了很多,笔者会在后边再详细叙述。当然刘心武老师有自己的续书自由权,我们不能因为文笔有欠缺或者情节有不合理的地方就一味的贬低和否定。作为一个苦心研究了红学二十年的年过古稀之人我们更多的应该是给予一种敬畏。正如刘心武自己说的那样:“中国人不能总是妄自菲薄”,他的学术观点该说的就应该说出来,更何况刘老师每次讲坛说的最多的一句便是“很高兴我又可以在这里给大家报告一下我的新研究成果了”,这足以见得刘心武是一个很谦虚好学的人,而且笔者认为,红学的研究领域并不是高端的理工科研究领域,正如刘心武认为的那样,红学研究并不是一个只有“专家”才能进的圈子,很多红学爱好者也可自己去探究和续写,这应该是一个自由的学术区域,不应该有门槛。中国很多研究领域就是因为有这样官僚化的门槛才造成了停滞和懈怠,这种自由度的思想,笔者是很赞同刘老师的,而且国外很多的研究领域就是这种氛围,我们很应该效仿。 那么刘心武的研究到底有没有可取之处呢?笔者认为是大有可取之处的,很多人在网上说刘心武是骗人,是哗众取宠,是故意的炒作自己,其实不然。

读者应该很仔细的去品读和观看一下刘心武的研究作品和《百家讲坛》的讲解,细细看来其实不难发现,刘心武的每一个观点都是有自己很严格的考证和理由的,并不是信口开河、主观臆测。比如刘心武的弘皙之妹是秦可卿等观点虽然让人不敢苟同,但确实也有能自圆其说的证据,再比如刘心武对《枉凝眉》曲的解释虽然让笔者感觉不敢恭维,而且有过分解释的嫌疑,但是不得不说这却很好的解释了曹雪芹的前后判词和《红楼十二曲》不对榫的地方。更何况刘心武还提出了很多出色的、有新意的解释,如 “凤姐扫雪拾玉”和“良儿偷玉”之间的联系,从而得出曹雪芹在后文会描写一段凤姐的心路历程从而增加了凤姐这个人物的悲情成分。再比如对于“甄宝玉送玉”、妙玉和陈也俊的关系,以及元春、迎春的判词和曲子中各句的解释都很有可取之处。不可取的是我们过度的谩骂和否定,《刘心武续红楼梦》其实在情节上还是很难得的,抛开文笔和语言不讲,刘续的版本可以说是集合了近些年很多红学研究成果所创作出来的,虽然续书看起来更像学术报告,但是其大胆的情节设计和对每个人物结局叙述的完整性是其他当代续书所未曾有的。有些人说刘心武是周汝昌的“孝子贤孙”,是周汝昌这一派“不太主流”的红学研究的又一代表,其实刘心武确实去虚心的请教过周汝昌先生,但是细细的品读刘心武的研究其实也不难发现,刘也并不是全部遵循了周汝昌的观点,多数成分还都是自己的见解。而且我们也要承认周汝昌作为当代红学研究的一个重要奠基人是功不可没的,他与冯其庸的争执重点根本不在学术上,而是在“体制”上。那么当代作家中除了刘心武还有几位作家的续作比较出名呢?(笔者会在后面继续发表一下关于西续和温续的一些拙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