脑瘫知多少 | 脑瘫真的是你想的那样吗?
据估计,中国有600多万脑瘫患者,通常他们的肢体不协调、自理能力有限,所以如何治疗,如何康复以及如何回归社会是他们共同面临的问题。
本期《生命密码》将结合脑瘫博士王甦菁的经历,与大家更深入地探讨脑瘫。脑瘫如何诊断?可以治愈吗?如何康复?脑瘫患者又怎样融入社会呢?脑瘫,真的是你想的那样吗?

本期嘉宾信息
王甦菁,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副研究员。

郑毓君,引导式教育专家,英国莱斯特大学教育博士。

高保勤,北京天坛医院儿科主任。

脑瘫如何诊断?
在上期节目中,香港引导式教育专家郑老师告诉大家,脑瘫并不等于智力障碍,超过一半以上的脑瘫人士的智力是正常的。那么脑瘫如何诊断?它有什么判断依据呢?

运动障碍、姿势异常以及大脑的非进行性损伤是诊断脑瘫的三条标准。如果听力、语言、情感和智力上存在障碍,是脑性瘫痪的伴发症状所致的,脑瘫只能通过运动障碍、姿势异常、脑损伤三方面诊断。


在临床上,脑瘫分为痉挛型、迟缓型、共济失调型、肌张力失调型以及混合型五大类。
脑瘫可以治愈吗?
到目前为止,脑瘫是不可逆、不可治愈的。但随着现代科技的发展,脑瘫的定论正在慢慢发生改变。
现在国内外一些研究表明,脑瘫早期的治疗,在孩子越小的时候(特别是一岁以内)干预,效果越好。人的神经元损伤,在过去看来是不可修复的,而现在,神经网络是可以重塑的,神经元也可以再生。所以,脑瘫治疗的概念正在不断改变、不断更新。

脑瘫如何康复和回归社会?
早期诊断、早期干预,对脑瘫治疗尤为重要,那么如何进行干预和治疗呢?

通常所说的脑瘫干预与治疗,主要包括用手术矫正变形的肢体、用药物补充大脑营养、注射肉毒素放松紧张的肌肉等,以及借助一些康复的手段,利用大脑用进废退的特性,让健康的大脑组织代替已经损伤的脑组织,建立新的神经连接。

脑瘫的康复是一个艰巨而漫长的过程,但目前国内针对脑瘫的康复,都存在一个误区,那就是只针对脑瘫患者的肢体进行改善,要求他们站得好、坐得好、走路稳当……花费大量的精力在脑瘫患者的外观改善上,将正常人的标准强加在他们身上,而忽略了心理健康的塑造。

王甦菁告诉我们,在康复过程中,重要的不只是肢体的锻炼,心理健康和性格养成更加重要。

王甦菁乐观开朗的性格,颠覆了很多人对残疾人的刻板印象,他坦言,自己内心的强大与成长过程中父母和老师的帮助是分不开的。

在王甦菁刚刚读书的时候,老师会把他抱到黑板旁,帮助他歪歪扭扭地把一个字写完,这样的悉心照顾与平等对待让他倍感温暖,更加努力。

高考时,王甦菁的成绩超过本科线54分,但却遭到了大学的拒收,在母亲的鼓励下,王甦菁在县电大里学习财会的同时自学计算机,22岁时考上高级程序员,在当时,这对于很多本科和研究生来说都非易事。

现在的王甦菁独自居住,生活起居完全可以自己搞定,家里满屋子的高科技设备帮助他更好地改善生活。同时,在中科院从事科研的他致力于将自己的研究成果落地为更多的残疾人和老年人服务。

王甦菁的成长经历和传奇人生无不表明,天生的缺陷并不会掩盖脑瘫患者智慧的光芒,他们需要的仅仅是社会大家庭的平等对待。而脑瘫患者的康复,重要的不是肢体的矫正,心智、性格、情感的全面发展,才是他们健康成长、回归社会的关键所在。


郑老师告诉我们,80年代后期,随着“全人”观念的推行,脑瘫孩子的心理健康得到重视。

在香港,针对脑瘫孩子的早期正规教育使他们拥有公平受教育的机会,越来越多的脑瘫患者实现了自我价值,同时也在为改善脑瘫群体的生活,为他们争取更多的机会而继续努力着。

结语
脑瘫患者的心理与身体健康同样重要,将正常人的标准强加于他们只会造成伤害。
耐心地听这些脑瘫患者说话,给予他们更多的尊重,我们将了解到一个不一样的世界,领略多元、别样的美。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