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与神对话》赏析之爱情篇
上一篇我们分析了人与人之间的关系给我们带来的困惑,这一篇分析在各种各样的关系中给人们带来最多喜怒哀乐的“爱情”。
神:关系——乃至生活——的目的唯有一个:去获得和确定你的真实身份。
说在遇到哪个特殊的人之前你“什么也不是”是非常浪漫的,却与事实不符。更糟糕的是,这种说法会给对方施加极大的压力,迫使对方去成为他或他本来不是的人。
由于不想“让你失望”,他们非常努力地去成为你想要他们成为的人,去做你想要他们做的事,直到他们再也无能为力。他们再也不能满足你对他们的期望。他们再也不能饰演你指派给他们的角色。于是怨恨逐渐积累,愤怒随之而来。
最终,为了拯救他们自己(以及这种关系),这些特殊的对象开始要求做回他们真实的自己,更多地依照他们的真实身份行事。真是在这个时候,你会说他们“真的变了”。
说你心仪的人出现之前你决定人生完满了是非常浪漫的。然而关系的目标并非请别人来让你变得完满,而是通过别人来分享你的完满。
这就是人类关系的矛盾之处:你无须任何人便能完整地经验到你的身份。可是……没有别人,你又什么都不是。
评:尤其在爱情面前,人往往容易迷失自己。因为感情这种东西往往是靠不住的,没有理性思维的控制根本无法给人带来幸福。越是美好而长久的爱情,爱情的双方一定是非常理性的,绝非一见钟情而塑造千年之恋。可是现实生活中的男男女女却不懂得这个道理,男的一见到美女,认识才不到三天,就开始狂追猛求。运气好的或者技术水平高的,得手之后却发现自己追上的却不是自己当初所喜欢的那个人,比如这位MM不懂得体贴人或者性格不够温顺之类的。下面的事情无非是双方的忍耐、崩溃愤怒导致最后分手。
所以说美女对于男人,成功人士对于女人都是一种考验。打一个不恰当的比方,美女对于男人或者成功人士对于女人就像鸦片对于失意者,鸦片用得好可以成为良好的中药,解除痛苦,用得不好,人就会陷入泥潭无法自拔,幸福的生活几乎就注定与你无缘了。
我自己对于美女是怀有戒心的,并不是像张无忌戒备美女心机式的那样戒心,而是戒备自己被情绪冲昏头脑。男生都是喜欢美女的,我尊重自己的感情,如果在大街上看到喜欢的类型我会毫不犹豫地贡献自己的回头率。可是我绝对不会随随便便就去追求某个女生,即使有个美丽如仙女的MM跑到我面前说需要一个BF我第一反应也是退后三步,看看再说,因为外表是靠不住的。并非我对美女有什么偏见,而是这个浮躁的时代实在太宠爱美女了,漂亮的女生往往从小被人宠到大,最后往往容易为自己的容颜所累,能够拥有幸福生活的更是少数。
人是一种感情动物,却生活在一个文明的社会里,这必然是作为人类必须所承担的痛苦,或者说人类的进步。
神:这个问题如此重要,如此简单,然而却遭到如此悲哀的误解:你最远大的梦想和你最美好的希望必定与你深爱的别人有关,而非与你深爱的自我有关系。你的关系受到的考验必定与别人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你的理想以及你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他或她的良心有关。然后唯一真正地考验却必定与你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你的理想有关。
关系是神圣的,因为她们为你提供了最难得的机会,实际上也是唯一的机会,让你能够在生活中制造和经验你关于自我的最高观念。当你认为关系为你提供了最难得的机会,让你能够在生活中制造和经验你关于他人的最高观念时,它们就会令你失望。
但愿处在关系中的每个人都只关心自我——自我是什么人,在做什么事,拥有什么东西;自我渴望、想要和付出什么了自我正在追求、创造和经验什么;到时所以的关系将会出色地完成它们的目标,并让它们的参与者感到非常满意。
但愿处在关系中的每个人别去关心他人,而只、只、只关心自我。
最懂得爱的人是那种以自我为中心的人。
评:这段话看上去很危言耸听,甚至在热恋中的情侣眼中简直就是扯淡,可是这却是幸福的爱情生活中的绝对真理。《Friends》里面有个Monica与Peter恋爱的故事可以阐述这一点。Peter是商界和政界中的成功人士,收到过美国总统的接见,和Monica在热恋之中。可是后来Peter希望成为Ultimate Fight Champion——一个极度危险的体育项目,Monica不希望自己的BF受到伤害,要求Peter不要参加。Peter说:“If you wan me to be the person I don't want to be, this relationship would not make.”——如果你希望我成为一个我不想成为的人,那么我们的感情将无法进行下去——于是他们就这样分手了。在老友记中,这个故事只是个笑话,可是却反映了美国人成熟的爱情观:互相尊重,好聚好散。
如果这个故事在中国,我们可以想象剧情一定会大大不一样。Peter的朋友家人肯定都来劝他:Monica这么爱你,让你不参加是为你好,何必和她分手呢?这是为你好啊、Monica的朋友家人会这样说:Peter条件这么好的男人很难找了,你再劝劝他,他一定会回心转意的。于是在朋友家人的劝告下,Peter放弃了比赛,和Monica重新牵手。可是,Peter不喜欢自己现在这个样子,长期的忍耐导致了某一天的愤怒爆发,两人大吵一架分手或者离婚。这事又成了Peter和Monica朋友与家人的谈资:好好的两个人,怎么又分了……这种场景是个中国人都很熟悉。中国人觉得美国人恋爱很冷酷,说分就分,觉得自己的恋爱很温馨。可是怎么解释中国一年比一年高的离婚率呢?
除非有一方是故意欺骗玩弄另一方,否则爱情中只有“双赢”或者“双输”。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考虑的一定是自己,当自己感觉很快乐时,另一半也一定非常快乐。我认同道家自然主义的理念,如果我喜欢的女生认同及时行乐物欲主义的理念,那我们不会在一起;我不想被中国的高房价所束,把自己的大好青春浪费在一套房子上,如果我喜欢的女生一定要求我30岁之前有套房子以求安定,那我们不会在一起;我喜欢私下轻松地生活,和朋友开心大笑娱乐,如果我喜欢的女生认为生活即工作,人生应该时刻保持奋斗的态度,那么我们也不会在一起。这一方面,我的感情也好,物质条件也好,家人的意见也好,都无法使我妥协。简单地讲:强扭的瓜不甜。
因此,我不喜欢依赖别人,也不喜欢别人依赖我。我喜欢的人一定是独立的、离开我也能过得很好的人,而不是离不开我就不行的人。如果我和那个人适合,那么我们在一起的时候一定是快乐而且充实,在现实生活的奋斗中获得更多的感悟与提高。即便我们短期内两地相隔,也绝对能够彼此信任,独立奋斗。因为连接我们的不是金钱与名利,而是成熟的爱情理念和匹配的做人准则。我不担心这样的女孩会和我分手,如果我会这样担忧,恰恰说明我心里明白她与我之间是有隔阂的。当然,能够遇到这样的女孩是需要点运气与缘分的。
神:如果你仔细看看,你就会发现其实我说得对。如果你无法爱你的自我,你就无法去爱别人。许多人犯下了错误,试图通过爱别人来爱自我。当然,他们并没有意识到他们正在这么做。这并非有意识的努力。但是他们内心深处是这么想的的。在你们所谓的潜意识里面,他们想:“如果我能够爱别人,他们也将会爱我就好了。那样我就是自爱的,我就能爱我自己。”
这种思维的反面是,许多人讨厌他们自己,因为他们觉得没有别人爱他们。这是一种疾病——有些人真的得了“缺爱症”,因为实际情况是别人确实爱他们,但这于事无补。不管有多少人向他们表达爱意,他们总是觉得不够。
首先,他们并不相信你。他们认为你是想要操控他们——试图得到某些好处。他们坐下来苦思冥想,不知道为什么会有人真的爱他们。所以他们并不相信你,开始相反设法逼你予以证明。你必须证实你是爱他们的。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也会要求你开始改变你的行为。
其次,如果他们终于能够相信你是爱他们的,那么他们马上就是担心你的爱会持续多久。所以为了抓住你的爱,他们开始改变他们的行为。
因而,两个人真的在恋爱关系中迷失了他们的自我。他们进入这样的关系,是希望能够找到他们的自我,结果反而迷失了他们的自我。
绝大多数情人之间的痛苦,原因正在与他们的自我在恋爱关系中迷失了。这是因为人们忘记了关系的目标,如果不知道彼此都是走在神圣旅途上的神圣灵魂,那么你们便无法理解所以关系背后的目标和理由。
灵魂进入身体,身体获得生命,目的在于变化。你们正在今后,你们正在变化。你们正在使用你们的关系和其他的一切来确定你将要变成什么。
这是你到这里要完成的任务。这是创造自我的欢乐,这是认识自我的欢乐。这是有意识地变成你想要成为的人的欢乐。这既是拥有自我意识的含义。
评:上面一段讲了爱情圆满的真谛,这一段则是阐述了大多数人的爱情存在问题的原因——爱情的出发点本身就是错误的:通过爱别人来爱自己。这一点在懦弱的男女身上体现地特别明显。成功的恋爱需要成熟双方的参与,任何一方心态上的失衡都可以带来潜在的危机。比如说,当男方不断地要求女方做出爱的承诺的时候,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呢?说明在男方心中,恋爱关系并不是基于两个人内心与性格的匹配,而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是身份与地位的映射。因此,以竞争地心态来看爱情问题,男方担心自己自己配不上女方,因此不得不要求女方做出爱的承诺以稳定自己的情绪,一旦真有强敌出现,在这样的思维下,冲突与敌对也是可以理解的了。正如神所说“这些人讨厌他们自己,因为他们觉得没有别人爱他们”,内心的懦弱与自卑正是这种心态的根源,尤其是在现代社会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的环境,会使得这样的心态更加明显。当然,一般的女方不会讨厌男方,而是会被男方的“真诚”所感动,即便委屈改变自己也愿意对这份感情坚持下去。但是岁月不饶人,时间越长,负担也就越重。男方骨子里一旦有“爱情竞争逻辑”,想改掉就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了,往往会后患无穷。如果有一天男方的财富和地位终于“配得上”女方了,会出现什么情况呢?男方潜意识里会觉得,自己的资本已经超过了女方的外表,这时应该“换个高级的口味”了,在这个流行劈腿的时代,这根本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可是如果这个男方很窝囊,一直没能飞黄腾达,会出现什么情况呢?男方就会一直要求女方为自己而改变以弥补内心的自卑,直到有一天女方再也无法忍受为止。而且,这里还需要考虑女方随着年龄增长容颜的逝去所增加的负面影响,所以恋爱中的双方只要有一方存有错误的爱情观念,这样的爱情就不会有好的结果。
或许这样的分析过于冷酷,不符合天真的少男少女们心中的梦想,可惜,古人早有言“男人薄情,女子寡义”,这不是讲道德问题,而是男女的生物性上的区分:男子重义轻情,女子重情寡义。当一个男子特别强调自己的情或者女子特别重视自己的义的时候,我们要做的恰恰是横眉冷对,因为这不符合男女的生物本能。
再补充一个例子来说明现代人错误的爱情观念:曾经看过国外一位美女的征婚, 要求年薪50wUSD以上,认为自己的容貌配得上这么多钱。随后就有个华尔街的分析师为之分析,从财富的角度看男人是增值产品,从容颜的角度看女人是减值产品,两者不可能出现长期的匹配。所以,男性需要注意的是,充实自己的内心与能力,能够慧眼识真爱;女性重要的是充实自己的内心,因为内心的魅力是无法被时间带走的,用现在流行的话讲叫“高贵的气质”。
恰恰是因为圆满的爱情过于苛刻,明白爱情真谛的人就可以很轻易地发现身边的情侣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窥一斑见全豹子,细微之处见真相,即“滴水见海”。举个例子说,只要你发现男方追求女方时出卖了自己的自尊,即便女方最终答应了男方,两个人的爱情绝对不会有好的结果。不信,找个反例试试?
神:关系——乃至生活——的目的唯有一个:去获得和确定你的真实身份。
说在遇到哪个特殊的人之前你“什么也不是”是非常浪漫的,却与事实不符。更糟糕的是,这种说法会给对方施加极大的压力,迫使对方去成为他或他本来不是的人。
由于不想“让你失望”,他们非常努力地去成为你想要他们成为的人,去做你想要他们做的事,直到他们再也无能为力。他们再也不能满足你对他们的期望。他们再也不能饰演你指派给他们的角色。于是怨恨逐渐积累,愤怒随之而来。
最终,为了拯救他们自己(以及这种关系),这些特殊的对象开始要求做回他们真实的自己,更多地依照他们的真实身份行事。真是在这个时候,你会说他们“真的变了”。
说你心仪的人出现之前你决定人生完满了是非常浪漫的。然而关系的目标并非请别人来让你变得完满,而是通过别人来分享你的完满。
这就是人类关系的矛盾之处:你无须任何人便能完整地经验到你的身份。可是……没有别人,你又什么都不是。
评:尤其在爱情面前,人往往容易迷失自己。因为感情这种东西往往是靠不住的,没有理性思维的控制根本无法给人带来幸福。越是美好而长久的爱情,爱情的双方一定是非常理性的,绝非一见钟情而塑造千年之恋。可是现实生活中的男男女女却不懂得这个道理,男的一见到美女,认识才不到三天,就开始狂追猛求。运气好的或者技术水平高的,得手之后却发现自己追上的却不是自己当初所喜欢的那个人,比如这位MM不懂得体贴人或者性格不够温顺之类的。下面的事情无非是双方的忍耐、崩溃愤怒导致最后分手。
所以说美女对于男人,成功人士对于女人都是一种考验。打一个不恰当的比方,美女对于男人或者成功人士对于女人就像鸦片对于失意者,鸦片用得好可以成为良好的中药,解除痛苦,用得不好,人就会陷入泥潭无法自拔,幸福的生活几乎就注定与你无缘了。
我自己对于美女是怀有戒心的,并不是像张无忌戒备美女心机式的那样戒心,而是戒备自己被情绪冲昏头脑。男生都是喜欢美女的,我尊重自己的感情,如果在大街上看到喜欢的类型我会毫不犹豫地贡献自己的回头率。可是我绝对不会随随便便就去追求某个女生,即使有个美丽如仙女的MM跑到我面前说需要一个BF我第一反应也是退后三步,看看再说,因为外表是靠不住的。并非我对美女有什么偏见,而是这个浮躁的时代实在太宠爱美女了,漂亮的女生往往从小被人宠到大,最后往往容易为自己的容颜所累,能够拥有幸福生活的更是少数。
人是一种感情动物,却生活在一个文明的社会里,这必然是作为人类必须所承担的痛苦,或者说人类的进步。
神:这个问题如此重要,如此简单,然而却遭到如此悲哀的误解:你最远大的梦想和你最美好的希望必定与你深爱的别人有关,而非与你深爱的自我有关系。你的关系受到的考验必定与别人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你的理想以及你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他或她的良心有关。然后唯一真正地考验却必定与你在多大程度上实现你的理想有关。
关系是神圣的,因为她们为你提供了最难得的机会,实际上也是唯一的机会,让你能够在生活中制造和经验你关于自我的最高观念。当你认为关系为你提供了最难得的机会,让你能够在生活中制造和经验你关于他人的最高观念时,它们就会令你失望。
但愿处在关系中的每个人都只关心自我——自我是什么人,在做什么事,拥有什么东西;自我渴望、想要和付出什么了自我正在追求、创造和经验什么;到时所以的关系将会出色地完成它们的目标,并让它们的参与者感到非常满意。
但愿处在关系中的每个人别去关心他人,而只、只、只关心自我。
最懂得爱的人是那种以自我为中心的人。
评:这段话看上去很危言耸听,甚至在热恋中的情侣眼中简直就是扯淡,可是这却是幸福的爱情生活中的绝对真理。《Friends》里面有个Monica与Peter恋爱的故事可以阐述这一点。Peter是商界和政界中的成功人士,收到过美国总统的接见,和Monica在热恋之中。可是后来Peter希望成为Ultimate Fight Champion——一个极度危险的体育项目,Monica不希望自己的BF受到伤害,要求Peter不要参加。Peter说:“If you wan me to be the person I don't want to be, this relationship would not make.”——如果你希望我成为一个我不想成为的人,那么我们的感情将无法进行下去——于是他们就这样分手了。在老友记中,这个故事只是个笑话,可是却反映了美国人成熟的爱情观:互相尊重,好聚好散。
如果这个故事在中国,我们可以想象剧情一定会大大不一样。Peter的朋友家人肯定都来劝他:Monica这么爱你,让你不参加是为你好,何必和她分手呢?这是为你好啊、Monica的朋友家人会这样说:Peter条件这么好的男人很难找了,你再劝劝他,他一定会回心转意的。于是在朋友家人的劝告下,Peter放弃了比赛,和Monica重新牵手。可是,Peter不喜欢自己现在这个样子,长期的忍耐导致了某一天的愤怒爆发,两人大吵一架分手或者离婚。这事又成了Peter和Monica朋友与家人的谈资:好好的两个人,怎么又分了……这种场景是个中国人都很熟悉。中国人觉得美国人恋爱很冷酷,说分就分,觉得自己的恋爱很温馨。可是怎么解释中国一年比一年高的离婚率呢?
除非有一方是故意欺骗玩弄另一方,否则爱情中只有“双赢”或者“双输”。在这种情况下,我们考虑的一定是自己,当自己感觉很快乐时,另一半也一定非常快乐。我认同道家自然主义的理念,如果我喜欢的女生认同及时行乐物欲主义的理念,那我们不会在一起;我不想被中国的高房价所束,把自己的大好青春浪费在一套房子上,如果我喜欢的女生一定要求我30岁之前有套房子以求安定,那我们不会在一起;我喜欢私下轻松地生活,和朋友开心大笑娱乐,如果我喜欢的女生认为生活即工作,人生应该时刻保持奋斗的态度,那么我们也不会在一起。这一方面,我的感情也好,物质条件也好,家人的意见也好,都无法使我妥协。简单地讲:强扭的瓜不甜。
因此,我不喜欢依赖别人,也不喜欢别人依赖我。我喜欢的人一定是独立的、离开我也能过得很好的人,而不是离不开我就不行的人。如果我和那个人适合,那么我们在一起的时候一定是快乐而且充实,在现实生活的奋斗中获得更多的感悟与提高。即便我们短期内两地相隔,也绝对能够彼此信任,独立奋斗。因为连接我们的不是金钱与名利,而是成熟的爱情理念和匹配的做人准则。我不担心这样的女孩会和我分手,如果我会这样担忧,恰恰说明我心里明白她与我之间是有隔阂的。当然,能够遇到这样的女孩是需要点运气与缘分的。
神:如果你仔细看看,你就会发现其实我说得对。如果你无法爱你的自我,你就无法去爱别人。许多人犯下了错误,试图通过爱别人来爱自我。当然,他们并没有意识到他们正在这么做。这并非有意识的努力。但是他们内心深处是这么想的的。在你们所谓的潜意识里面,他们想:“如果我能够爱别人,他们也将会爱我就好了。那样我就是自爱的,我就能爱我自己。”
这种思维的反面是,许多人讨厌他们自己,因为他们觉得没有别人爱他们。这是一种疾病——有些人真的得了“缺爱症”,因为实际情况是别人确实爱他们,但这于事无补。不管有多少人向他们表达爱意,他们总是觉得不够。
首先,他们并不相信你。他们认为你是想要操控他们——试图得到某些好处。他们坐下来苦思冥想,不知道为什么会有人真的爱他们。所以他们并不相信你,开始相反设法逼你予以证明。你必须证实你是爱他们的。为了达到这个目的,他们也会要求你开始改变你的行为。
其次,如果他们终于能够相信你是爱他们的,那么他们马上就是担心你的爱会持续多久。所以为了抓住你的爱,他们开始改变他们的行为。
因而,两个人真的在恋爱关系中迷失了他们的自我。他们进入这样的关系,是希望能够找到他们的自我,结果反而迷失了他们的自我。
绝大多数情人之间的痛苦,原因正在与他们的自我在恋爱关系中迷失了。这是因为人们忘记了关系的目标,如果不知道彼此都是走在神圣旅途上的神圣灵魂,那么你们便无法理解所以关系背后的目标和理由。
灵魂进入身体,身体获得生命,目的在于变化。你们正在今后,你们正在变化。你们正在使用你们的关系和其他的一切来确定你将要变成什么。
这是你到这里要完成的任务。这是创造自我的欢乐,这是认识自我的欢乐。这是有意识地变成你想要成为的人的欢乐。这既是拥有自我意识的含义。
评:上面一段讲了爱情圆满的真谛,这一段则是阐述了大多数人的爱情存在问题的原因——爱情的出发点本身就是错误的:通过爱别人来爱自己。这一点在懦弱的男女身上体现地特别明显。成功的恋爱需要成熟双方的参与,任何一方心态上的失衡都可以带来潜在的危机。比如说,当男方不断地要求女方做出爱的承诺的时候,这说明了什么问题呢?说明在男方心中,恋爱关系并不是基于两个人内心与性格的匹配,而是征服与被征服的关系,是身份与地位的映射。因此,以竞争地心态来看爱情问题,男方担心自己自己配不上女方,因此不得不要求女方做出爱的承诺以稳定自己的情绪,一旦真有强敌出现,在这样的思维下,冲突与敌对也是可以理解的了。正如神所说“这些人讨厌他们自己,因为他们觉得没有别人爱他们”,内心的懦弱与自卑正是这种心态的根源,尤其是在现代社会这样一个竞争激烈的环境,会使得这样的心态更加明显。当然,一般的女方不会讨厌男方,而是会被男方的“真诚”所感动,即便委屈改变自己也愿意对这份感情坚持下去。但是岁月不饶人,时间越长,负担也就越重。男方骨子里一旦有“爱情竞争逻辑”,想改掉就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了,往往会后患无穷。如果有一天男方的财富和地位终于“配得上”女方了,会出现什么情况呢?男方潜意识里会觉得,自己的资本已经超过了女方的外表,这时应该“换个高级的口味”了,在这个流行劈腿的时代,这根本不是什么奇怪的事情。可是如果这个男方很窝囊,一直没能飞黄腾达,会出现什么情况呢?男方就会一直要求女方为自己而改变以弥补内心的自卑,直到有一天女方再也无法忍受为止。而且,这里还需要考虑女方随着年龄增长容颜的逝去所增加的负面影响,所以恋爱中的双方只要有一方存有错误的爱情观念,这样的爱情就不会有好的结果。
或许这样的分析过于冷酷,不符合天真的少男少女们心中的梦想,可惜,古人早有言“男人薄情,女子寡义”,这不是讲道德问题,而是男女的生物性上的区分:男子重义轻情,女子重情寡义。当一个男子特别强调自己的情或者女子特别重视自己的义的时候,我们要做的恰恰是横眉冷对,因为这不符合男女的生物本能。
再补充一个例子来说明现代人错误的爱情观念:曾经看过国外一位美女的征婚, 要求年薪50wUSD以上,认为自己的容貌配得上这么多钱。随后就有个华尔街的分析师为之分析,从财富的角度看男人是增值产品,从容颜的角度看女人是减值产品,两者不可能出现长期的匹配。所以,男性需要注意的是,充实自己的内心与能力,能够慧眼识真爱;女性重要的是充实自己的内心,因为内心的魅力是无法被时间带走的,用现在流行的话讲叫“高贵的气质”。
恰恰是因为圆满的爱情过于苛刻,明白爱情真谛的人就可以很轻易地发现身边的情侣中出现的各种问题。窥一斑见全豹子,细微之处见真相,即“滴水见海”。举个例子说,只要你发现男方追求女方时出卖了自己的自尊,即便女方最终答应了男方,两个人的爱情绝对不会有好的结果。不信,找个反例试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