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奶奶庙说开去
https://www.douban.com/people/lovelycarol/status/2025856200/
整理自前几天发的广播,添加了一些新的想法。
转发的文章链接:https://www.douban.com/note/632779298/
“民间文化是自然生成的,大众文化则是文化工业有意识塑造出来的。“借楼说话,这句话让我想到那篇奶奶庙的文,我这些天一直在想我前几天是不是喷错了,现在看来没喷错。如果一个大众文化很丑,应该喷,因为塑造者蠢;但奶奶庙是民间自发形成的,其实并不在审美体系里,不使用的人没资格嘲笑。 按照这个思路,那篇演讲举出的例子其实分为两种:第一种,奶奶庙和大吊灯;第二种,“干”字文化广场和大金蟾和仿生式建筑。前一种,是民间自发生成的,自己盖自己用,不表达审美追求只表达喜好和功能需求;后一种,是工业意识塑造出的大众审美,政府盖了自己不用,只表达意识形态。 有篇文章说不应嘲笑奶奶庙,应该尊重。我的观点是,没有资格谈嘲笑或者尊重,因为它是一个自给自足的东西,没有要你评判,你又不是它的使用者又不是建造者。但是后者则是在传递一种价值观,受众是整个社会,这时它审美落后,才是应当喷的。虽然把建筑造成大龟的样子审美落后不落后不好说,但应加以评判。 奶奶庙用上香祈祷的方式实现愿望,并且神仙形象全都是古人。村里装修为显气派用几个世纪前欧洲宫廷的大吊灯。反映出下里巴审美、风俗同当下时代断裂出几个世纪的情况,愚昧、封建、崇洋、创造力低下,这些词都描述准确,但这是农村信息流动低导致的,大多数城里人如果生活在闭塞的乡村,不会有什么两样。 换言之,推动审美力发展的只是这世界中的一小撮人,大众只是被审美力推着走的,就像赶鸭子。奶奶庙不过是审美力末端的一个社会现状,不过是由于信息闭塞导致接收不到最先进文化发展方向。而大多数没有创造力的大众,只不过接收了不同程度上的审美力,性质是一样的,都没有推动审美力的发展,五十步笑百步。
另外一篇和奶奶庙相似的文章链接在这里:https://www.douban.com/note/627505046/
这个更像的是奶奶庙演讲里的他们村装修用大吊灯,这个是村里农民房采用各种杂糅的西方建筑元素,为的是显阔派。性质一样,自己盖自己用,没有弘扬什么价值观,只表达自己的审美选择,并双双落后时代几百年。
有趣的是这条广播:https://www.douban.com/people/fwb/status/2027163472/
引起我注意的是结尾这句话:“但建筑学硬说,这个东西和我们专业无关,就更可笑了。”开始没有注意,后来想了一下,和建筑学有关系到底是什么意思?
我前面已经说了,这几个丑丑的案例均为民间自发选择的结果,我把这种丑陋归结为信息不流通,因为照搬的是几个世纪前的落后审美,并与当下时代结合的不好。那么我在想,这个事要是和建筑学有关系,有的是什么关系呢,建筑学的任务是什么呢。
如果当下建筑的任务是,挑选一些代表美的元素进行堆砌,以满足业主的基本需求和大众审美。那我想这和奶奶庙没有区别,我们认为的美仅仅是当下一些流行元素,奶奶庙和大吊灯的审美是过去的一些流行元素,这些不过是信息量大和小导致的不同结果,没有本质区别。
但如果建筑学的任务是,以建筑为载体进行美学实验,从而推动艺术理念发展和表现方式发展,这就和奶奶庙有本质区别了。奶奶庙和建筑学就没有关系,赶鸭子的人和鸭子是不同的东西,两者看似都是以建筑为材料进行创作,但一个是拿来主义一个是创造革新,不可同日而语。
建筑学的任务是什么?过多少年当下的建筑会变成奶奶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