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汉史常见文字史料概览
旧日笔记,稍加整理供有兴趣的豆友参观。
东汉从公元25年光武帝刘秀建国,到公元220年汉献帝刘协禅位于魏文帝曹丕,历时近200年,有皇帝12位,是中国历史上最为强盛的几个朝代之一。在唐代中后期雕版印刷普遍应用以前,书籍数量本来不多,又经历数次书厄,许多记录都消失了,目前关于东汉史最为基础的材料是南朝宋范晔所著的《后汉书》,目前通行的是中华书局1965年整理发行的12册绿色封面版。
在《后汉书》以前,有关东汉的史作不下十部,范晔(字蔚宗,河南南阳人)主要以东汉官方史书《东观汉记》为基本依据,以华峤《汉后书》为主要蓝本,删繁补缺而成。因此《后汉书》其实是在东汉灭亡200年后才整理而成的,由于范晔参与彭城王刘义康谋反而入狱身死,只完成了纪传与《礼乐》、《舆服》、《五行》、《天文》、《州郡》五志,这五志是和谢俨共同完成的,范晔下狱后,谢俨害怕受牵连毁去草稿,原书就只有纪传流传。
到南朝梁,刘昭选取西汉宗室司马彪《续汉书》里的八志(《律历志》、《礼仪志》、《祭祀志》、《天文志》、《五行志》、《郡国志》、《百官志》、《舆服志》)与《后汉书》相合,并一同做注。唐高宗时,章怀太子李贤召集了一批人为范书作注,认为八志非范晔所做,弃而不注,这个版本非常流行,导致范书单行,刘昭的注大量散亡。到北宋乾兴元年(公元1022年),孙奭建议把李贤所注范书纪传和刘昭所注八志合并成书,这时刘昭的注已经佚失了《天文志》卷下注与《五行志》卷四注,这个版本就是通行的一百二十卷本,其中纪传九十卷,八志三十卷,也是当前存世最早的刻本,被称为北宋乾兴本。
但这个刻本早已残缺不全,之后又陆续发行了不少版本。到二十世纪三十年代,商务印书馆以保存较为完整的南宋绍兴版(绍兴年间江南东路转运司刻本)为底本,用其他版本残册补配影印,即百衲本《后汉书》。中华书局1965年的点校本即以百衲本作底本,用汲古阁本和武英殿本对校,同时参考前人考订成果,成为迄今为止最好的版本。2007年开始,我国政府组织专家重修二十四史,负责《后汉书》的是周天游先生,目前还在修订之中。
由于《后汉书》的重要地位,历史上有许多学者进行考订札记,较为重要的有清惠栋《后汉书补注》(有《丛书集成初编》影印本)与清王先谦《后汉书集解》(有中华书局影印本)。《后汉书》无表,清人补作较多,主要见于《二十五史补编》(有中华书局影印本)及《后汉书三国志补表三十种》(中华书局《二十四史研究资料丛刊》)。
《后汉书》以外,现存最为完整,成书还在《后汉书》以前的是东晋袁宏编撰的《后汉纪》。袁宏当时被誉为“一时文宗”,小字虎,又被称为袁虎,《世说新语》所记录的“倚马可待”故事就说的是袁宏为桓温写露布(一种公文),倚马疾书,顷刻间成七纸。这部书仿效荀悦《汉纪》,共三十卷,属编年体断代史,之所以名气不如《后汉书》正因为成书在范晔之前,已经为范书总结参考,被许多学者认为参考价值不大,如清王鸣盛在《十七史商榷》里所说:“宏所采亦云博矣,乃竟少有出范书外者。”实际并非如此,特别民国以降,在“史学即史料学”的影响下,对于原始材料的重视提到一个前所未有的程度,成书在范书之前,又保存完整的《后汉纪》日益受到重视,成为研究东汉一代历史的必备书籍。目前流行的主要是张烈点校本(中华书局2002年出版)与周天游点校本(天津古籍1987年出版)。
除去范书与袁宏《后汉纪》,其余关于后汉的史书全部佚失,现在所能看到的都是后人陆陆续续从其他古籍中辑佚出来的,其中最为重要的有东汉一朝的官修史书《东观汉记》以及魏晋南北朝时期修成的几部后汉史。《东观汉记》从汉明帝至汉献帝,经班固、刘珍、蔡邕等人陆续修撰而成,因为从章帝、和帝开始国家收藏图书的中心从兰台徙至南宫东观,之后再没有离开,所以被称为《东观汉记》,在范晔《后汉书》出现以前,《东观汉记》为世所重,与《史记》、《汉书》并称“三史”。后来不断散佚,一直到清康熙时才有姚之骃进行辑集,现在较为流行的是吴树平校注本(有中华书局2008年版)。
魏晋南北朝时期修成的几部东汉史,散亡的很厉害,其中刘义庆、萧子显撰写的已经全部亡佚,还有残本流传的是吴谢承《后汉书》、晋薛莹《后汉记》、晋司马彪《续汉书》、晋华峤《后汉书》、晋谢沈《后汉书》、晋张莹《后汉南记》、晋袁山松《后汉书》、晋张璠《后汉纪》,经周天游先生整理出版。(《八家后汉书辑注》,上海古籍出版社1986年一版)。
此外值得一提的是《资治通鉴》东汉部分,主要由司马光的助手刘攽负责。由于北宋距离东汉已有七百多年,许多史料已经佚失,由此许多学者认为东汉部分的史料价值并不高,如柴德赓、黄永年都持这种看法,但无可否认的是宋代仍然能够看到不少我们今天已经佚失的历史记录,其史料价值尚有待于继续挖掘。同时由于《资治通鉴》文笔极其优美,也常令人发出“历史比小说更有趣”(唐德刚)的感叹,现在通行的是中华书局20册简装本。南宋袁枢又有《通鉴纪事本末》,将《资治通鉴》以事件为中心,重新编排,自己并没有加上一句话,竟成为一种新的史体,更加好读,却不能作为史料引用。
以上这些可说是了解东汉历史最重要最常见的文字史料,一手资料则要求之于考古,如各地陆续出土的简牍、帛书、石刻、画像砖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