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随笔系列·对《红楼梦》的思考
前言
今年暑假,本是要求阅读《三国演义》,只因为从小就看过《三国》,所以决定趁着暑假里把相对男生而言比较枯燥乏味的《红楼梦》先行攻克一部分。去年的暑假就曾经尝试阅读《红楼梦》,结果读了十几回便草草结束,只因为当时静不下心来,加上曹雪芹的语言晦涩难懂,用典颇多。然而正如人们常说,每个人对于同一本书的看法各不相同,即便是同一个人在人生的不同阶段也会有不同的感触。今年重拾红楼,没想到读了几章之后觉得妙趣无穷,对于红楼背后的故事,也有了去主动了解的兴趣,仔细想来还是自己的心境在不经意间已然发生些许变化。因此在这里写下几篇随笔,虽说现在年岁尚小,自然有阅历不够、理解突兀之处,加之红学界早已有了不少真知灼见,我的文章难免少不了见识浅陋糊涂之言。可记录下现在的感受以供今后回味,却也趣味非凡、意义深远。

一.对于《红楼梦》题材的思考
《红楼梦》位列中国古典四大名著之首,作为一本长篇小说这一点无可争议,可是若要把它再细分到具体的类别,我觉得困难不小。从作者曹雪芹的角度来看,《红楼梦》可以划分到历史小说这一范畴,原因很简单。曹雪芹的祖父曹寅,官至江宁制造,而曹家被史学界认定是正白旗包衣世家,所谓包衣,也就是贴身仆人的意思,在皇宫这样一个兄弟残杀明争暗斗的险恶之地,反倒是主仆之间的关系最为可靠亲切。曹寅的妈妈也就是曹雪芹的曾祖母,是康熙的奶妈,曹寅从小就和康熙一起读书长大,关系铁得很。所以后来,康熙让曹寅担任江宁织造。江宁织造这个官也挺有意思,据考证相当于江南地区制造局局长,而且这个官别的不管,主要管康熙皇帝的日用品采购。这一点也足以看出康熙和曹寅关系不一般。似乎扯得有点远了,但是研究《红楼梦》,一定要考虑到曹雪芹这样的一个家族背景。曹雪芹在《红楼梦》的第一回中有这样一个评价: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仔细推敲,曹雪芹的家族正如书中的主角贾府一样,也是这种先辉煌后没落的情况,这也是曹雪芹写出来的东西如此深刻的最主要原因。据红学家考证,很多《红楼梦》里面的情节,都在曹雪芹自己的家族有过相仿的事件。就凭这一点,对《红楼梦》的研读就增添了许多趣味。

如此来看,将《红楼梦》定义为历史小说没有什么争议,但是除了历史情节以外,这本书里面还充斥着很多道家佛家思想,神话色彩也弥漫整本小说。例如开头就是通过一个神话故事来引入,具体情节不赘述,简言之就是说贾宝玉是一块用剩下的补天石,通灵顽石,林黛玉则是一颗绛珠仙草,为报神瑛侍者浇灌之恩,下凡来用眼泪报答贾宝玉的。这个看起来就和《三生三世十里桃花》差不了多少嘛,都是神仙下凡历劫的,通关了还是会回到天上去的,因此这为后文人物形象的塑造以及故事情节的发展埋下了伏笔。“草蛇灰线,伏脉千里”,曹雪芹写小说很有味道的一点就在于数不尽的伏与应,让小说这样一种“三分真实七分虚构”的题材看起来格外的真实,引人思考。言归正传,小说中《游幻境指迷十二钗》《听曲文宝玉悟禅机》等回目中,都暗含着对于佛道哲理的思考,对于人生起落的理解,这一点上和《西游记》有一些相似。
除了上述提到的历史和神话两种特征,《红楼梦》对于男女情爱的刻画使得它划分到言情小说一类也无可厚非。总而言之,这一本小说综合了历史、神话、言情等多种单一题材为一体,虚虚实实真真假假,在真实的故事中融入了性灵上的思考,在对人生的讨论中配合了确凿的情节,想必这就是《红楼梦》位列四大名著之首、被誉为中国古典小说巅峰、让无数红学家和书迷为止倾倒的魅力所在。
二.《红楼梦》中的伏笔和巧妙设计
《红楼梦》之所以读起来非常真实,除了其丰富的背景和曹雪芹的亲身经历之外,相当重要的一点就是曹雪芹“草蛇灰线,伏脉千里”的高超写作技巧,因此在这里也不得不提到让我感叹不已深感奇妙的伏笔设计。在全书的开篇,宝玉梦游太虚幻境中,无意间翻到了金陵十二钗的判词,可以说这是曹雪芹在整本小说开头设的最大的伏笔。在此列举几个重要任务的判词:“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宝黛)林黛玉和薛宝钗并列金陵十二钗之首,因此这短短二十个字其实写了两个人的命运。停机德出自《后汉书·列女传·乐羊子妻》,指的是出自东汉河南郡乐羊子妻停下机子、不织布,来劝勉丈夫求取功名的故事。这暗示的就是薛宝钗,后来薛宝钗多次劝勉宝玉读书,只可惜宝玉天生不是正经的读书人,倒是最后把孩子贾桂抚养长大考取了功名。又如咏絮才,这一典故出自东晋有名的才女谢道韫,在这里即暗示了林黛玉的诗才。更为重要的是,在通读了全书之后,可以发现金陵十二钗正册副册等众多大观园里的姑娘,早在全书的开头就对他们的一生做出了总结。再比方说比较有名的晴雯歌,正是改编自晴雯的判词,读来也是意味深长:“霁月难逢,彩云易散。心比天高,身为下贱。风流灵巧招人怨。寿夭多因毁谤生,多情公子空牵念。”这算是判词中比较长的一段,对于晴雯的死因和性格都有了比较详细的描述,而曹雪芹在丫鬟晴雯身上所花费的笔墨、刻画出的人物形象,甚至可以说超过了相当一部分大观园里的主子。除了判词这一大块之外,后面还有很多伏笔,比方说被许多红学家解读为关键人物的秦可卿。曹雪芹在《红楼梦》中的人名都很有讲究,从谐音或者是构字的角度来揣摩也能得到一些藏在背后的秘密。秦可卿,谐音“情可轻”,暗示秦可卿因为和公公关系暧昧而亡的命运,当然在这里并不讨论红学家们根据历史背景而推测出的秦可卿真正的早亡原因。秦可卿的弟弟秦钟,谐音为“情种”,大家都知道秦钟对于贾宝玉来说意义非凡,可以说贾宝玉因为秦可卿姐弟两人的缘故而在宁国府被播下情种,在荣国府把情天情海凝幻为情身的地方。
当然除了上述这种“提前剧透”的写作方式,还有很多伏笔确实在不经意间悄悄埋下,只有到后文“有伏必有应”的时候才会显露出来。比方说在王熙凤在整死尤二姐的过程中,安排旺儿去想办法弄死原先尤二姐定的张华,旺儿心地善良未曾谋害张华,对凤姐声称张华已经被强盗劫杀。而这一点恰好为后文贾琏反算王熙凤埋下了伏笔。
当然,书中的构思巧妙之处还有许多,在此不一一列举。正是这种精巧的构思,让我们在读书的时候回味无穷,从而使得整本小说更加富有张力,情节发展合理而自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