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史装逼典故三例
艺术史装逼典故三例
《庄子》里曾经有过这么一则小故事。
当初宋国的宋元君(这位人物是《庄子》《列子》里偶尔露面的一个角色,一般就当他是“某国君”看待吧)想找人画画。画师们来了。他们都毕恭毕敬的又跪又拜又作揖,老老实实在两旁用嘴舔湿了笔,再蘸上墨候着表示自己工作态度好。这还算是有一号儿的,剩下在外头候着,进不了屋的有的是。
这是一个典型的见大官或见领导的状态。
但见,有个哥们迟到了。
不但迟到,还吊儿郎当,到了以后,也急着不往里头来拜见宋元君。最终走过场拜了一下国君之后,又不像第一拨人那样老实候着。出人意料的掉转屁股,自个回家了。
宋元君就派人去看他葫芦里到底装的什么药。
结果瞅他在住处,把衣服那么一脱,盘腿打坐(则解衣盘礴,赢“同‘裸’”)。宋元君知道以后,说:“行啊,这才是一真正画画儿的。”(可矣,是真画者也!)
如果把这件事当真事儿来算,那么大概这是关于中国画画的人最早的一则故事记录。
这是一个傲娇的“杰克苏”的故事。
主人公因为和那些小心翼翼,恭恭敬敬的同事不一样,显示出了艺术家和普通画师的区别。关键他的行为还被认同了,还得到了那些小心伺候的人们没得到的赏识。试想想,如果他这番行为得到的不是宋元君的肯定,是宋元君的反感和怒斥,再来一个“逐之国外”,或者“追比以刑”,比如“刖了”或者“阉了”。如果更遇到像孔圣人那样较真儿不识逗的,直接来个“命有司,罪当诛”。那这故事就没意思了。
实际上。之所以觉得“有点意思”。是因为在许多人的心里,都有这种潜意识诉求——既想要得到肯定,又想要保持个性。这个故事的主人公,不是大领导。从某种程度上来讲,他也只是“下面的小人物”之一。他不但耍牛逼,还得到领导的赏识。这种事儿真美。真是一个满足人欲望的好故事。
但是大家也该清醒知道,这种事在实际生活工作中,是很少见的。
一般来说,在中国混社会,除了当领导的各种有个性,甚至达到“解放天性”的地步;下面广大办事的“群群”一般就只能处那些跪拜作揖,恭立两旁。更多的还是在门外候着的角色。要想他们张扬个性,且熬着呢。
可是这位玩脱脱的画师,却成了历代画家传说中的一个偶像了。
说明画家都有一份“杰克苏”的天真。
当然,还有一种人,故意玩这种“范儿”。有的可能认为这样才算艺术家,有的认为自己这么做别人才觉得自己是艺术家。这种把握挺微妙,近似扮演。有心地不纯良的就直接“表演以致于骗”了。
《韩非子》里曾经记了一件小故事。
燕王喜欢精细的小玩意儿。就有个卫国的哥们儿过来说,自己能在荆棘刺的尖儿上再雕出个猴儿来。
这位可谓比上面那位裸着画画的主动多了。他不满足于燕王给他提供的什么供养啊,天地啊等等各种高级待遇,更积极主动的把玄虚做绝——他反过来给领导提要求了。
他提的要求也特别的玄,第一,燕王您要想看我这只猴,您得半年不入后宫(也就是不能跟后妃们打炮儿)。第二,您半年不能喝酒吃肉。过半年以后,还必须在雨停过后,日出时分,阴阳交错的时候再看。只有这样儿,才能看清楚我这只猴儿。
读者们看着有点眼熟没有?各种灵修班、禅修班、甚至学佛读经班的气息满满的扑面而来有没有?
要知道,这是《韩非子》里,战国时期的记载。说明今天的这路货绝对是非常有传统的。不但有传统,这还应该是一个人类学问题了。对于克制,自虐和净化,也是人类最古老的主题之一。所以,它满足的是某类人估计从原始社会之前就存在的需要。这种需要和性欲一样古老,从业人员应该和“最古老的职业”一样古老。
燕王有没有这种需要呢?他好像对不打炮儿不喝酒不吃肉没有特殊的爱好。但是他对那只“猴儿”有爱好。他的需要同样古老,这种需要叫“恋物”。
要知道,在当时那个年月,这种至少也应该叫“微雕艺术品”了。他就是对这个有“恋物”。
结果,为了看这只“草刺尖儿上的猴儿”,燕王真的做到了不打炮儿不喝酒不吃肉……
如果现在颁发一个“艺术赞助人奖”。我想一定应该给燕王。他不但出钱,还出自己。这是什么精神?对艺术品无比尊崇的精神。这是什么表现,对艺术有执着的表现。
现在这种赞助人不多了。他应该是每一位艺术家都梦寐以求遇到的人。当初瓦格纳曾经遇到过一个,估计是燕王转世的“路德维希二世”。但是转世后的版本还是没达到如此“自虐其身以求猴儿”的地步。
这时候,出现转折了。一位造工具的铁匠师傅出现了。
他跟燕王说,“我是做削刀的。各种小玩意儿都得拿削刀雕刻。被雕的东西怎么着也得比削刀的刀尖儿大。现在棘刺尖比刀尖还细小,容纳不了刀尖。所以大王您不如看看他用什么型号的削刀,能不能雕那只猴儿就清楚了。”
燕王于是就把那位雕猴的哥们叫过来,问他用什么东西雕。那哥们儿说“削刀”。燕王接着就提出想看看他的“生产工具”的要求。毕竟看削刀不必要半年功夫不近女色不吃酒肉还要等雨后黎明才能看。
雕猴的那位没办法拒绝这种合理要求。就说我回去取去。然后趁着就直接逃走了。
说完这个故事。再讲一个可以作为“解衣盘礴”故事后续的故事吧。
就是李白著名的“太白醉酒,力士脱靴”的真相。
段成式的《酉阳杂俎》里有这么一段,由于我估计到大家对这个故事最终的结论会非常不一样,所以就不解释不评论,放到下面作结尾大家自己感受一下吧:
“李白名播海内,玄宗于便殿召见。神气高朗,轩轩然若霞举。上不觉忘万乘之尊,因命纳履。白遂展足与高力士曰:去靴。力士失势,遽为脱之。及出,上指白谓力士曰:此人固穷相。”
2017,5,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