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假随笔系列·对《红楼梦》的思考
三.对于《红楼梦》中一些诗词的赏析
上一节提到了《红楼梦》在题材设计上的精妙之处,这一节来谈一谈书中的一些诗词。《红楼梦》书中诗词上的造诣,虽说可能不及唐宋这种诗词顶峰的朝代,但是在清朝这样一个流行看戏的朝代,不论是从质量还是数量上来说都堪称一流。当然以我的水平来说,要鉴赏这些诗词怕是远远不够,但不管怎么说,《红楼梦》这样一本“雅俗共赏”的小说,想必是允许我用一些九年义务教育的水平斗胆来做一些妄断。先来看一看全书开篇贾宝玉梦游太虚幻境时看到的一些判词: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相信大家都知道这写的是金陵十二钗之首林黛玉和薛宝钗。“停机德”的典故出自《后汉书·列女传·乐羊子妻》,指的是出自东汉河南郡乐羊子妻停下机子不织布,来劝勉丈夫求取功名的故事。这暗示的就是薛宝钗曾经多次劝勉宝玉读书、在宝玉出家之后薛宝钗将贾桂拉扯大最终考取功名的情节。“咏絮才”则来自于东晋有名的才女谢道韫,用在此处正是将林黛玉的才学与谢道韫相比,从而从侧面衬托了林黛玉诗魂的身份。我们再来看一些诗词,非常有名的就是在凹晶馆林黛玉和史湘云二人对诗,最后对出了“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花魂”的名句。细细揣度这十个字,“寒塘”对“冷月”,烘托了凄凉悲惨的氛围,既照应了相应回目中贾家中秋赏月却难免冷清的场景,贾母竭力想要支撑起热闹的局面却再也回不到过去那样一大家子团聚的时光,同时也暗示了林黛玉生命即将走到尽头。在程乙本中这一句诗写作“寒塘渡鹤影,冷月葬诗魂”,伏笔更加明显但是却缺少了韵味。

除了这些含有典故或是有情节上作用的诗词以外,还有一些诗词虽说不见得有深层次的含义,但是仅仅从意境和手法上来看就相当不错。例如在宝玉的判词中“迸砌妨阶水,穿帘碍鼎香。莫摇清碎影,好梦昼初长。”光是从诗词的角度来分析,曹雪芹的用词本身就贴合了这样轻柔净洁的意境,“阶水”和“鼎香”两个词就渲染出仙境一般的环境,而“穿帘”“摇碎”这样的词有赋予了动态美,让人身临其境却没有过于强烈的动感,在我看来这个度把握的非常好。
写到这里觉得很多《红楼梦》里的诗词读起来很有感觉,可若是要真正去下笔分析却又无从下手。我还非常喜欢这一首:
“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开不完春柳春花满画楼,
睡不稳纱窗风雨黄昏后,忘不了新愁与旧愁,
咽不下玉粒金莼噎满喉,照不见菱花镜里形容瘦。
展不开的眉头,捱不明的更漏。
呀!恰便似遮不住的青山隐隐,流不断的绿水悠悠。”
笔触从日常的生活转慢慢转移到了人世物外,用旁观者的眼光看似平淡地叙述,却又充满了悲悯与无奈,短短的一首词不仅写出了全书末尾悲凉之意,却又表达出了曹雪芹自己经历了一切而生发出的人生慨叹,耐人寻味。
四.《红楼梦》中对于真实历史的对应
人们常常说,小说是一种“三分真实,七分虚构”的文学体裁。这一点我们通过中国古典四大名著就能看出来,《三国演义》真实度最高,虽然在诸葛亮等关键人物上与《三国志》等历史性文献差别较大,但是基本上切合历史。而《西游记》在历史上也有玄奘西行的历史素材,《水浒传》自然说的是宋朝的农民起义,这些在读者阅读的时候都能够轻易的看出来,甚至包括金庸的武侠小说里都能清楚地看出一些历史背景,推测出主人公的形象来源。可是《红楼梦》不一样。为什么呢?浅显地来说,《红楼梦》全篇都没有提到当时当朝皇帝是哪一个,而书中出现的各位王爷大官也没有真名可考。这就给《红楼梦》这样一本小说蒙上了一层神秘的面纱。但是,这绝对不是说《红楼梦》是一本普普通通的家庭社会小说,它有着非常深远的历史和社会含义,这也是红学家他们大量工作所在。最重要的一点也是最为根本的一点,就是曹雪芹本人的经历,当然他本人的经历是经过历史学家考证而不是红学家推测出来的。曹雪芹的祖父曹寅是一个关键人物,曾经是康熙的近身侍卫。这些在第一节当中已经提到,不再赘述,但是有一些其他的细节同样值得玩味。康熙六次南巡,曹家四次接驾,而有一次康熙看到了曹寅的母亲,也就是康熙的保姆孙氏,当时还未去世。孙氏一见到皇帝就要跪下,可是康熙立即把她搀起来,不让她跪,“见之色喜”,还说了一句“此吾家老人也。”这是多么惊心动魄的一句话,可见康熙和曹家关系之好,感情至深。当时康熙兴致颇高,提笔写了一个大匾——萱瑞堂。萱草在中古时象征孝顺母亲的,而这块匾可以说是凝聚了曹家和皇族的亲密关系,也象征着曹家到达了荣耀的巅峰。
言归正传,这样一块康熙御笔的牌匾,在书中有着对应。在第三回林黛玉初进贾府的时候,看到了一块金匾,也是皇帝的御笔——荣禧堂。相信这个大多数读者都有印象。没错,曹雪芹就是把真实生活中的一些物品化用到了小说当中,这一点大大增加了全书的真实性,使得对《红楼梦》的研究充满了奥秘。除了真实生活中曹雪芹亲眼所见的一些物件以外,曹家本身的起落和书中贾家的经历也有着惊人的相似。据刘心武先生的研究,认为书中贾府之所以没落的重要原因,在于对未来皇帝的选择。在他的书中,秦可卿是废太子的女儿,而贾家选择收养这样一个女儿就是所谓政治上的押宝,把筹码放在了废太子一边。然而结果正是如同曹家在康熙年间的夺嫡结果一样,以失败而告终,切合书中所说的“虎兕相逢大梦归”。这就使得读者在阅读的时候感慨于曹雪芹所言“满纸荒唐言,一把辛酸泪。都云作者痴,谁解其中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