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争是和平安定的死神
昨日买来一本《唐诗宋词元曲精选》,厚度足有两指之宽,古时诗文简练不失真情,故好之,今读一首与君共赏。

开篇是唐诗,其次宋词,最后则是元曲。其实在教材书本中这三类都相应涉及,只不过老师只讲解一些重点篇目,大部分都是一笔带过,尤其是元曲,这样反倒让学生少了许多了解古诗的机会。
今日读到一首唐诗,这首唐诗的作者我几乎闻所未闻,既然是精选,应是涉及了很多诗人,即使从未了解过。此人名作沈佺期,相州内黄人,从未学习过他的诗,但他与宋之问齐名,并称“沈宋”。宋之问的一首《渡汉江》倒是熟悉的很,一句“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流传千古。沈佺期与宋之问皆因依附张易之而被贬谪流放,两人不但生活经历相似,诗歌创作倾向也如出一辙,今日我便与诸位分享一首他的诗,且谈吾之感受。

此诗题材并非新颖,即是本日记之题目——战争,古代战乱不断,尤为边疆地区,常有匈奴侵犯,引发战争使得百姓颠沛流离民不聊生,亦成为众多诗人创作题材。
本诗表达两点,一为闺中少妇与征夫互相思念,二是对战争之恶且希望战争早日结束。其中颔联和颈联便是表达第一层意思,在唐代诗人中亦有不少诗人写过怨妇诗,例如最熟悉的李太白。说起战乱,我想起一位诗人和他的诗用在这里最为恰当,他便是杜子美,他在《新婚别》中写道“嫁女与征夫,不如弃路傍”,这句话虽说得过于恶毒,但在古代风雨飘摇的战乱时期,却也所言属实,战乱不仅带来了纷争,也带来了很多不幸。
也许是刚刚新婚燕尔的新郎官,朝廷派来的官吏才不管你是什么时候便抓了去,这生死就在一瞬之间,可能命好要过些年头才能生还,命不好的怕是再也回不来了。诗经中有这样一句诗:“君子于役,不知其期”,我在家中苦苦等候,我不怕你不回来,我怕的是,你再也回不来了。
未曾经历过战争的人是无法体会这种痛苦的,那比地震还要可怕,因为它带给你的是希望与绝望并存,有可能就在那么一瞬间,一个人说没,就没了。地震它属天灾,而战争却恰恰相反。
很庆幸,我们在这和平的年代里降生,硝烟弥漫的战争的气味似乎永远都不会与我们结缘。早前我国便与岛国日本有些争端,许多国人纷纷议论要与敌国开战,未果便埋怨国家领导人软弱可欺,愚人至愚啊!
战争,它是一个需要投资的赌局,一旦失败,那么将是血本无归。所需物资暂且不提,战争开始的那一刻就要押上赌注,那将是血淋淋的尸体,没有什么东西比生命更重要,我们都无权剥夺任何人的生命,即使这一条条活生生的生命为了国家而战而变为一具具尸体!
与死亡伴随的便是一个家庭的破裂,一个地区的流离失所,一个国家的生死存亡,这些我们真的不要去顾及吗?
THE BATTLE IS THE DEATH OF PEAC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