奔向越野跑者心中的冈仁波齐,手把手传授上、下坡技术
距离UTMB开赛还有12天,给要、计划要、想要参加比赛的小伙伴儿补补课,说说上坡和下坡的技术!

越野跑,说白了就是在野地里奔跑,在山里奔跑,山之所以为山,最大的特点是有上坡和下坡,要想在山里跑的如鱼得水,更好的体会在野外跑步的魅力,最基本的就是要苦练上坡、下破技术。
刚开始接触越野跑的新手,通常会没耐心练习技术,而是直接硬上,这样做的结果往往只有两个:受伤和放弃。
受伤就很好理解,不正确上下坡姿势导致错误的用力方式,加上新手本来就不足的身体基础,踝关节、膝关节、髋关节、足部韧带会承受过大压力,劳损伤害不可避免。而且肌肉力量的不足,也很可能引来扭伤等诸如此类的硬伤。

放弃则来自心理层面,越野跑很有意思,不光是周围不停变换的景色的刺激,更多的是将注意力放在脚下障碍时的专注带来的精神愉悦,“身心合一”令人忘掉所有,大家总说的自由的感觉,皆是来源于此,也是大家感觉在野外跑步,越野跑有意思的地方。
但技术的不纯熟,总是会打断专注,让人觉得越野跑比马拉松也没多少不同,根本没什么意思,跑着跑着也就放弃了!
勇气君之所以写这篇文章,是要提醒想要越野跑的读者,切不可鲁莽,马路上跑步都需要技巧,更何况复杂的越野跑,有些技术得踏踏实实学。也想告诉那些马拉松跑的不错,正准备开始越野跑的读者,“上来就是干”的潜意识要不得。
条条大路通罗马,尤其是跑步这项运动,谈到技术,没什么标准,有效即是原则,接下来给大家介绍的上、下坡技术,并不适用于所有人,也不是唯一的方法。

重要的是,大家得打开眼界,接受越野跑上、下坡是很重要的且值得学习、练习的技术。
上坡技术
拆分开来,上坡技术主要有下面这几个要点:
使用环境
按照关雅荻的经验,也是勇气君的经验,凡是大于0度的坡,都是上坡,如果坡度不大,可以小跑,如果坡度较大,跑起来感觉吃力,可以切换成走路模式。
无论是走,还是跑,都不妨碍在上坡时应用上坡技术。

上坡姿势
首先要保持身体前倾,角度随坡度增大而增大,膝盖弯曲,前脚掌点地,向上移动。用这种技巧上坡,类似蹦跶的感觉。
发力方式
以脚尖点地,身体前倾的方式上坡,可以感觉到足弓、跟腱在紧绷,小腿肌肉发力。这种上坡方式借助踮起脚尖后紧绷的韧带所贮存的势能发力,能延缓肌肉疲劳。
辅助工具
爬坡利器是登山杖,勇气君曾反复强调,有了登山杖就像多出两只手,同样可以分担大腿肌肉承受的力量。
当然,有些人并不喜欢用登山杖,说这是借助外力,是作弊,这涉及到越野跑伦理问题,见仁见智了!。
下坡技术
同样的拆分开来,下坡技术的几个要点如下:
使用环境
凡是下坡都可以用。
下坡姿势
这个姿势有些违背大家的常识,平常遇到下坡时,小心翼翼的身体往后坐,如果坡太陡,恨不得直接坐在地上往下出溜。
这里讲到的下坡技术,身体尽量前倾,前脚掌着地,小步幅,高步频,膝盖永远保持微弯状态。
大家放弃“啪……啪……啪……”的下坡节奏,转换为“啪啪……啪啪……”的节奏。

发力方式
下坡对技术的要求更高,首先得调动更多的肌肉,以保持身体的平衡,而高高跳起后再次落地对肌肉的冲击力巨大,如果控制不好落地姿势则很难保持全程的稳定下坡速度,这也是为什么许多跑者在比赛的最后阶段,明明是下坡却怎么也跑不起来的原因。
这种下坡方式跟上坡方式的发力技巧类似,都是利用韧带的弹性,代替部分肌肉发力,延缓肌肉疲劳。
辅助工具
其实下坡也是可以用到登山杖的,大家刚开始接触这种身体前倾、脚尖点地的下坡方式,会产生严重的恐惧心理,如果多根杖,或许可以很大程度的克服这种恐惧心理。
技巧很简单,勇气君要是说的不清楚,大家可以看经验丰富的关雅荻在视频中的讲解。
还要提醒大家,看懂了并不一定会,中间还差着反复练习。
< 完>
UTMB——时光与勇气
从2003到2017年,14年不算长,但也不算短,时光改变了很多,也好像什么都没变!
UTMB从最初722人参加的小比赛,到现在超过8000人参加的大比赛。
从最初的无人知晓,到现在的人尽皆知。
从最初的TNF冠名,到现在的哥伦比亚冠名。
UTMB一直在变,却又始终未变,随着时光流逝,成为人人都想去朝拜的冈仁波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