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平凡的世界》读书笔记

《平凡的世界》是我之前最想看的一部书,也不知道什么原因,可能是觉得自己当前的生活太平凡了,或者,就是想看看看四十年前的世界是怎样的、看看四十年前的的平凡的世界又是怎样的,再加上之前也听说了这是一部励志小说,我更想知道三十多年前的励志是怎么一回事。现在的我需要励志。
一边看,一边就知道:这是一部了不起的小说。因为小说所描述的宏大历史背景,以及一群平凡的人所演绎的世界。而那个时代、那群人的精神居然在当前仍具有一种同构性,仅这一点,就不得不让人赞叹。
时代的变革
小说的时代背景是一个正在发生巨大变革的时代——社会从大锅饭时代走向了个人承包制。一个真正鼓励能者多劳,多劳多得的时代来临了。
这个时代里,有引领时代的一批,有适应时代变化的一批,更有守旧的一批。
任何时代的变革,都有主张变革和保守的,这不稀奇。然而处在那个历史关口的,并非表面的“变革”和“保守”之争,而是一种理性之争。田福军所看到的农村之贫穷、生产效率之低下,这些都是事实。再如此发展,社会只会越来越穷,这就是发展的趋势,无法避免。
所以才会要想办法去改变。这便是历史的趋势,不是不变,只是时候未到。
毕竟引领时代变革的,是极少数,甚至连田福军都只能算是时代里走在前沿的。在滚滚时代的车轮里,我们看到了很多人。其中,适应时代变革最典型的一批,有田福军、田晓霞、孙少安、孙少平、冯世宽。最保守的典型有:苗凯、张有智、广大的劳动人民……
从这两批人的发展轨迹来看,最先适应时代的人,发展得更好。
而这一点,对于任何时期的我来说,都是至关重要的启发:要去做符合这个时代需要的事情。
破局
在第一部中,也就是在改革的前夕,孙少安和孙少平都苦于自己的局:穷,该怎么破?在那个大锅饭的时代,这个局没法破,他们苦得眼泪哗哗的流,却无济于事。
必须要等待时代的召唤。
要是时代没来呢?
事实上,他们并知不知道什么时代的变革,他们只是要生存而已。就和我们现在一样吧。
整天喊着“世事要变了”的田二,多少像一个傻子。作者是不是有意映射我们整天嘴里喊着“时代要变了“、”人工智能要来了“等等的人呢?
那么在时代变化之前,少安、少平兄弟在干什么呢?他们在想尽办法生存,他们没有想到这种想尽办法生存的行为,其实是在为自己积蓄力量。很显然的一点是,只有在任何时代都走在前沿的人,才能在这个时代变化的时候,率先把握住机会。
所以想要破局,首先要做到以下两点:
一是拼命努力,至少让自己生存下去;
二是让自己的劳动领域始终处于时代前沿的状态,这样一旦时代大潮过来,借助大潮之力便会有破局之机。
劳动
“劳动”一词在小说中被极力歌颂。尤其体现在少平和少安兄弟身上。作者甚至说到:“在这个世界上,只有人的劳动和创造是最值得人骄傲的”。
一点也没有错。劳动首先解决了生存问题。然后,人要去实现在即的价值。这两点离开了劳动几乎都是不可能的。所以我们可以理解四十年后,我们这一代几乎没有了“生存问题”之后,劳动依然是必须的——因为我们有更高的物质生活要去追求,因为我们总想要去实现点什么。
更重要的是,劳动几乎可以把人的各种潜力推到了极大。这就像是健身,如果想让自己的肌肉更强壮一些,你必须去健身。如果你想让自己的人格更强大一点,你必须去劳动。
劳动给了你经济实力,使你可以独立。有了独立,才能谈人格、谈自尊、谈理想。劳动让你的身体和思想始终在这个领域处于最活跃的区域,一旦机会出现,你才不至于错过。
就像不断健身才能长肌肉一样,只有不断劳动才有可能产生“创造”。
劳动,再怎样夸你都不为过!
苦难
田晓霞是这样看待孙少平的:
她喜欢孙少平的正是他不伪装自己,并不因为生活的穷迫就感到自己活得没有意义。她看得出来,少平甚至对苦难有一种骄傲感——只有更深邃地理解了生活的人才会在精神上如此强大。
那么孙少平又是如何理解苦难的呢?在给妹妹的信中他写道:
我感到人的一生总应有个觉悟时期(当然也有人终生不悟)。但这个觉悟时期的早晚,对我们的一生将起决定性的作用。实际上就是说我们应该做什么人,选择什么样的人生道路。
首先要自强自立,勇敢的面对我们不熟悉的世界。不要怕苦难!如果能深刻理解苦难,苦难就会给人带来崇高感。亲爱的妹妹,我多么希望你的一生充满欢乐。可是,如果生活需要你忍受痛苦,你一定要咬紧牙关坚持下去。有位了不起的人说过:痛苦难道是白忍受的吗?它应该使我们伟大!
在小说的第三部中,孙少平经历了真正的苦难:精神的、肉体的。在小说的结尾,当孙少平又回到大牙湾的时刻,或许那时的孙少平已经觉悟了,那时的孙少平,让我看到了一个平凡世界里的伟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