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性自我觉醒第九章 如何掌控自己 第二节 自己的思维
21世纪是“知本”时代(以知识为重要资本),而对个人来说,也是“全脑”世纪,人的成功快乐与否,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脑开发”的高低,其中就包括智商(IQ)、情商(EQ)、人格(MQ)等。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意到个人管理,认识到自己掌控自己人生的意义。假如人活的像蝼蚁,那么健康和长久的生命反而是毫无意义的浪费。要见识过别样的人生,才知道人生观精彩的没有尽头。人生的意义就在于不停的探索和尝试自己的不一样。关于个人管理,涉及面非常广泛,有时间管理、职业生涯规划、行为规则管理、情绪管理、逆境管理、品德管理、心态培养、人性的弱点、心理治愈、快乐成功的人生、开发大脑、《人生的智慧》、《人性能达的境界》等。
人们可能从没意识过自己的思维碎片化问题,在应对日常事务或者紧急事务中,习惯直接拿来顺手的“工具”,有时可能勉强能使用的“工具”,难以系统化,身在一个事务缠身的氛围中,不容易有体系化的思维。理论学习也未必能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至少是个不错的主意,当然也有人想到了思维导图,困难的是如何在头脑中建立并固化一类、又一类事务的知识地图。另外思维碎片化导致性格碎片化。
人的思维真是非常奇妙的,凭借想象就可以创造出无穷无尽的世界,而凭借着虚构的规则就可以使现实长久的维持运转。你想拥有什么样的人生,就需要确定你的生命将如何与自己的思维相伴。将 “NLP思维逻辑层次”和“马斯洛需求层次”放在一起看,就很容易明白人的思维在哪个层次时该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什么。依赖于环境层次的人热衷于追求生理需求的满足,如物质和财富的欲望强烈,重视能力和行为的人追求安全需求,信念和价值观透彻的人追求社交需要的爱和感情认同,身份观念清晰的人追求尊重需要,精神更系统化的人追求自我实现需要。
精神系统化是指个人的思维逻辑能力很强,对于物质和精神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世界构成和运转的规则认识、人与世界的关系,这些概念的理解得以系统化,条理分明,从结构和层次关系及动态变化上形成了多维度的立体认知,核心观点是“我与世界的关系”。我们也可以这样来理解,“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人的本质是什么”等等一组单纯问题,刨根问底的追寻根源来弄明白。我想这些问题在本书之前也有所提及,俨然现在的发展所解决的核心问题仍然在围绕着这些,我们人类仅是这宇宙秩序中的一条线而已,当然也有可能是很强大的一部分,并没有天生带着什么神圣的使命来拯救什么,甚至有一些证据和研究表明,有意识的高级生物出现非常偶然,大概在宇宙秩序里发生过百万次本不该有的错误导致,所以不要自命不凡,仅仅是我们自己的希望,能作为一代人通过智慧来证明地球上生物的思想成就,意识不是用来征服物质世界的,谁都该为认识上的短见而买单,我们都盼望着未来,却从不愿设计和践行着美好,那能在不愿付出而荒废的田野里获得丰收的果实。从系统角度来看,人类是个了不起的融合了生命系统、物理系统、思想意识系统的结合体,就要求必须在思想意识和生命体之间、生命和物质现实之间、思想意识和现实之间维系着一道平衡。
在这样的意识指导下,我们该追寻人类整体的发展空间,不仅仅局限于生存空间、延续空间,而是对于整体的未来,人类的梦想努力奋斗,维护一个自由平等的发展环境,让社会去证明每个自我实现者的价值。
在身份的意识里,消除“没有资格、不配做、只是个普通人”等的认识,这些思想框架不打破,就没有办法真正的认识到自身。身份的认识,以前想了解某个人的身份特性,问他从事什么工作,会得到这样的回答“我在XXXX公司/政府部门工作”,那时候,公司是否是世界500强企业是个人的身份证明,在政府部门就意味着是端着高人一等的铁饭碗的身份。而现在,至少是在企业供职的人,不再以外部标签的名分来标榜自己,而是用自己所掌握的专业技能来表示自己的身份,如“我是软件工程师”,“我是会计”,“我是教师”,或者高级一点的,用自己坚持的信念或者追求的价值来说明自己,如“我是人道主义者”,“我是慈善家”,“我是未来探索者”,“我是奉献主义者”,虽然这种说法很少,但价值观才真正接近身份的意义。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价值观并不全球通行,所以一些身份很难在一些区域里出现,我们的亲眼所见也有局限性,固化的思维框架难免存在。认知能力提高,对比中树立正确的自我地位,充分的自我认识会带来自信,自信会要求自尊,自尊又会恪守己任,个人审美认识的提高便会约束和规范个人的行为。
为什么对身份的认识会提出尊重的要求呢?
身份不是用来撰写在墓志铭上的,重要的意义在于书写活着的生命,是高阶精神境界的实践家,是追随信仰的教徒,对于这个身份在社会中的积极作用持肯定态度,其宣扬的信念和价值观也需要获得社会认可,所以在社会活动中得到尊重是最基本的需求,一个得不到尊重的社会活动家又怎能很好的宣扬其信念,我们以鄙夷的冷眼对待身轻位贱之人,又岂能理解小人物的大风尚、大智慧。我们用自己的价值观去衡量别人的能力大小,当然很容易得到仅有的交集。
社会大概是以思维高度来分层级的,思维也会有高处不胜寒的窘境,因为孤独,以及来自低层次不能理解的思想牵绊,只有高处的人才能体会,但高处少有人性的摩擦,只有低处因为聚集的人太多则是没完没了的纠缠。
事不辨不明,理不鉴不清。学会从对立的观点中找寻事实真相,从矛盾中探寻问题的根源。
搜狐好文-老查留学工作室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和常青藤的绵羊”和西读君的“美国名校与中国名校的本质区别让人沉默”看了之后,或许能对教育有着更深的理解。
能力的提升是思维意识的重要进步表现,对行为的尺度把控完全取决于其价值观的边界认识。能力是构成其价值信念的最基本要素,能力不断拓展是个人在社交需要中的价值延伸,所以说能力对于个人来说至关重要。
工作能力也是如此,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知识作为主要能力也越来越密集,要求个人的技能也越来越成为了一种压力,虽然大家都知道压力利用好了就是动力,可也清楚用不好了就是阻力,尤其在企业管理改造、体制改革深化过程里,阻力都是造成失败的一大主因。个人压力管理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对引起压力的行为或事件进行必要的解读,领导要求你在某个短暂的时间内完成一项巨大的任务,你感到亚力山大,有的人解读为领导在故意刁难,在找茬,有的人则解读为领导信任你,重视你,解读为刁难的人就会有巨大心理压力,产生严重的抵触情绪,“怎么努力也完不成,干脆装装样子算啦”,会试图找千百个理由来推卸责任,自然,他从该事上没学会什么技能,除了找借口;解读为信任的人,虽然同样的会有很大心理压力,但是积极的态度、全心专注会让他忘了压力,学技能,找方法,“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即使到了时间也没有完成,但是学到了很多,即使领导仍会批评,但是自己已经尽力而为的事实是不容抹杀的,发现了可能隐藏的困难是领导不能忽视的。
我用智者理论安慰自己:自己说服自己是一种理性的胜利,自己感动自己是一种心灵的升华,自己征服自己是一种人生的成熟,智者要欣赏自己,解剖自己,完美自己!
一顿可口的美味佳肴,不仅要地道的食材和合理的做法,更重要的是要耐心,精致的做法虽然透着技巧,但时间足才是真正起到好结果的条件,好饭不怕晚。人生也一样,耐得起岁月的考量,最终才会有完美的呈现。无论精神追求怎样,能经得住时间的考验才算最好证明。“好饭”就是这精神追求,坚持才是硬道理。姜子牙72岁出山,80岁才封为“太师”,并辅佐周武王伐纣成功。南非前总统曼德拉72岁出狱从政,20年后他被尊称为南非国父。人的一生就该是执着于一些精神而不断努力及心无旁骛的修行来的。
关于改变自己,从来都需要因势利导,利用自己的内心力量,肩挑现实和理想,平衡协调方能扛起前行。每个人的精神意志都是不该受他人控制的,但难以避免受他人影响,如何做到既能接受一些有益于自己的思想,又能排斥有害于己的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呢,这就需要每个人学习一些心理学知识,我们不必达到《心理操纵术》那样能读懂人心的水平,但起码的《自控力》还是要有的。
人生之中有些时候人的生理和心理上的一些状态是造成自控力低下的根本原因,要学会识别并要使自己远离,疲劳审讯是利用人的生理极限影响心理的方式,饥饿时也存在这样的事情,平时可以挑战一下自己的生理极限来锻炼自己的心理控制力。什么状态下容易屈服于诱惑,容易失掉独立思考而盲从于别的意见,这是人性的弱点,不那么容易抵抗的。
锻炼自控力不能提高个人的思维能力,却是有效掌控人生底线的力量源泉,不要盼望人在自制力很强的时候能有多么伟大的思考,这时候他们一心在应对危机,在把控自己做明智的选择。压力是提高思考效率的方式之一,但也是自控的天敌。
摘自《自控力》-书,压力和自控的生理学基础是互相排斥的。应激反应和“三思而后行”反应都能帮助我们管理能量,但是它们将能量和注意力引向不同的方向。应激反应让身体获得能量、按照本能行事。这些能量不会流入大脑,因此你也就无法做出明智的决定。“三思而后行”反应将这些能量输送进大脑—不是大脑所有的区域,而只是负责自控的前额皮质部分。压力让你关注即时的、短期的目标和结果,自控力则需要你的大脑有更广阔的视野。学会如何更好地管理压力,是提高意志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于“洗脑”,其实是有两面性的,虽然这个词被赋予贬义的性质较多些,但其表示的行为活动本身并无任何褒贬之分,即可能给人带来好处,也可能带来坏处。识别恶意洗脑和正规观念的影响力,区别在于目的性强,无论洗脑者自己是否相信的理念,他都要通过各种手段来达成使你相信的目的,可能会有强制灌输的外力,在方法上,不是通过提高个人的思考能力来达成大家共识的,而是降低个体的思维能力(愚化)来达到“从众”,而这些特点在正规观念的影响力之下都是不存在的,说白了教育也是一种洗脑。所以如何决绝洗脑,如何接纳洗脑,还要看个人的自控力、思维能力的提高才是。当然也要警惕有你以为的独立思考其实是洗脑的潜在可能。
欲练就伟岸的性格,须要驾驭智慧的事业。在人类的进化一章里曾说过大脑的能力有三个层级:记忆层、理解层和创造层,结合思维逻辑层次来看,“行为”和“环境”层次属于大脑的记忆层次,也就是说靠着对环境和他人行为的观察和记忆就能学会做事,在这一点上,人类和动物的差异并不突出。“能力”、“信念价值”、“身份”层次属于大脑的理解层,需要依靠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对周围环境中的人和事的深度分析,甚至还需要在不断的实践中领会,才能达到为什么要这么做的程度,这一点上,就与动物有着本质的区别啦,在人与动物的一些相同行为里,明显的看出,人的行为是基于理解的行为,而不是被动的反馈。又由于人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身份的定位,我们能做出很多创造性行为,而动物则非常之难,这是达到“精神”层次所致,是大脑的创造层。在新兴业务领域里,那些成功的人士都有个潜规则,绝不会把自己的需求想当然的当成公众的需求来开发,然而我们的很多人却总是把自己的理解想当然的当成了大家共识,这种认识的误区会阻碍视野的扩大,进而会影响自己身份的定义,不要总把自己定位成一个普通人,所以行事才总像个普通人,而难以跳跃到另一个崭新的空间里,有时候我们对别人的误解或许正是因为自己思维的条框限制,而创造就必须要跳出这些篱笆墙。从理解性思维到创造性思维才是我们要着重磨练的,而理解和创造活动都需要一个实践的环境,就是工作。采摘和狩猎到农业种植和放牧的工作模式的转变,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思维上的发展-理解。所以即便是思维层次达到自我实现的现代人,也仍需要从底层开始做起,工作。工作有所成就(能力提升),然后在上升到“情感”,与亲人、朋友关系融洽,再上升到尊重,以德服人,德行受到广大人群(至少也是周围人)的敬重,在上升到梦想的实现,对未来的构想的实现。
不仅要工作,而且要会工作,要从事使人智慧的工作,能使人学习到智慧的工作才是一种修炼。很多青年人在走向社会中都曾经迷茫过,到底该选择什么才是正确的,其实在我看来,这个问题此时求证还为时尚早,从上面思维层次的分析来说,青年人已经初步的掌握了满足自己的生存和安全需要的能力,对这世界的环境和他人行为有了一些理解,并掌握了控制自身行为的能力,正处于理解层“能力”到“信念价值”再到“身份”的上升阶段,所以说此时思考人生,也仅能空谈,没有能力的铺垫,何来一步一个台阶的成就,一些研究也表明,要想在某一行业领域成为专家,至少需要奋斗7至12年,而目前社会上最炙热的人才是跨领域人才,也就是要掌握2类不同的业务,需要20年的历练。如果按照高效率人生规划,刚步入社会的青年人最好能选择某一个行业奋斗7年时间,成为这一领域的专业人士,这最好在30岁前完成,老话“三十而立”的意思也正好有此说法,在有专业能力傍身的此时再来考虑人生的选择才正当时,“立”就是确立人生信念,在对自己能力的认识基础上,估判个人未来才不会空虚,对成就某个认可的身份的努力将更加真实有效。假如已经成为某一行业的专业人士之后,又能继续从头学起另外一个行业,那么奋斗7年后收获的将不仅是跨领域的多面手人才,在人生规划的路途上将是重要的里程碑时刻,老话“四十不惑”其一是指对自己确立的人生规划重新评估,经过十年奋斗检验自己人生的理解,到底有那些是依然正确,那些是不足,都明明白白,“不惑”就是对人生不再有那么多的疑惑了,对于未来,不论是否还能经得起折腾,至少是确认的人生规划还会继续向前延续。
十年学做事,十年学做人。
对于如何选择智慧的事业,我也无法给你答案。不过我想从另一角度来解释点什么。从身体器官消耗能量上来看,无论是平静的身体状态还是激烈活动状态下的身体消耗,加上大脑的能量消耗,总体上维持在一个水平线,如果说剧烈运动消耗了很多能量,那么剩下的给予大脑的能量就会减少,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大体力活动后脑袋不肯做思考工作,或者既是思考了也很难有收效。大脑能耗中真正消耗能量巨大的脑力活动是深度思考,比如苦苦的思考一个哲学命题、数学问题,而且大脑不思考时也仍消耗很多能量,某研究材料提供数据说大脑消耗的能量约占全身消耗能量的20%,“跑步运动每分钟需要10卡路里的热量,而当你为一个字谜游戏苦苦思索时,你的大脑每分钟则需要1.5卡路里的热量”。人体正常每天至少需要摄取1500卡的热量(按体重60公斤计算,当然这个热量不是指单纯的从高热量食物-糖、脂肪中获取),按这个数据估算,如果持续的大体力活动在3小时以上,则基本上将能量消耗光,没有剩余的能量消耗在思考问题上了。当然,人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学公式,不过我想说明的是尽量选择少量体力劳动的工作,选择要求脑力活动越多的工作越好,在职业里,大量从事的是执行阶段的事物,这些技能的智慧含量并不高,要适时的进入设计阶段才能参与更高的智慧锻炼。
听说世界上有这样的一群人,他们能力很强,自认为躯体不过是借来在人间活动的容器,而灵魂,则是上帝派来拯救人们的天使,他们从事着精英阶层才能干的工作,而将获得的报酬毫无保留的奉献给人们。
现在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注意到个人管理,认识到自己掌控自己人生的意义。假如人活的像蝼蚁,那么健康和长久的生命反而是毫无意义的浪费。要见识过别样的人生,才知道人生观精彩的没有尽头。人生的意义就在于不停的探索和尝试自己的不一样。关于个人管理,涉及面非常广泛,有时间管理、职业生涯规划、行为规则管理、情绪管理、逆境管理、品德管理、心态培养、人性的弱点、心理治愈、快乐成功的人生、开发大脑、《人生的智慧》、《人性能达的境界》等。
人们可能从没意识过自己的思维碎片化问题,在应对日常事务或者紧急事务中,习惯直接拿来顺手的“工具”,有时可能勉强能使用的“工具”,难以系统化,身在一个事务缠身的氛围中,不容易有体系化的思维。理论学习也未必能很好的解决这个问题,至少是个不错的主意,当然也有人想到了思维导图,困难的是如何在头脑中建立并固化一类、又一类事务的知识地图。另外思维碎片化导致性格碎片化。
![]() |
人的思维真是非常奇妙的,凭借想象就可以创造出无穷无尽的世界,而凭借着虚构的规则就可以使现实长久的维持运转。你想拥有什么样的人生,就需要确定你的生命将如何与自己的思维相伴。将 “NLP思维逻辑层次”和“马斯洛需求层次”放在一起看,就很容易明白人的思维在哪个层次时该解决的核心问题是什么。依赖于环境层次的人热衷于追求生理需求的满足,如物质和财富的欲望强烈,重视能力和行为的人追求安全需求,信念和价值观透彻的人追求社交需要的爱和感情认同,身份观念清晰的人追求尊重需要,精神更系统化的人追求自我实现需要。
精神系统化是指个人的思维逻辑能力很强,对于物质和精神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世界构成和运转的规则认识、人与世界的关系,这些概念的理解得以系统化,条理分明,从结构和层次关系及动态变化上形成了多维度的立体认知,核心观点是“我与世界的关系”。我们也可以这样来理解,“世界的本质是什么”,“人的本质是什么”等等一组单纯问题,刨根问底的追寻根源来弄明白。我想这些问题在本书之前也有所提及,俨然现在的发展所解决的核心问题仍然在围绕着这些,我们人类仅是这宇宙秩序中的一条线而已,当然也有可能是很强大的一部分,并没有天生带着什么神圣的使命来拯救什么,甚至有一些证据和研究表明,有意识的高级生物出现非常偶然,大概在宇宙秩序里发生过百万次本不该有的错误导致,所以不要自命不凡,仅仅是我们自己的希望,能作为一代人通过智慧来证明地球上生物的思想成就,意识不是用来征服物质世界的,谁都该为认识上的短见而买单,我们都盼望着未来,却从不愿设计和践行着美好,那能在不愿付出而荒废的田野里获得丰收的果实。从系统角度来看,人类是个了不起的融合了生命系统、物理系统、思想意识系统的结合体,就要求必须在思想意识和生命体之间、生命和物质现实之间、思想意识和现实之间维系着一道平衡。
在这样的意识指导下,我们该追寻人类整体的发展空间,不仅仅局限于生存空间、延续空间,而是对于整体的未来,人类的梦想努力奋斗,维护一个自由平等的发展环境,让社会去证明每个自我实现者的价值。
在身份的意识里,消除“没有资格、不配做、只是个普通人”等的认识,这些思想框架不打破,就没有办法真正的认识到自身。身份的认识,以前想了解某个人的身份特性,问他从事什么工作,会得到这样的回答“我在XXXX公司/政府部门工作”,那时候,公司是否是世界500强企业是个人的身份证明,在政府部门就意味着是端着高人一等的铁饭碗的身份。而现在,至少是在企业供职的人,不再以外部标签的名分来标榜自己,而是用自己所掌握的专业技能来表示自己的身份,如“我是软件工程师”,“我是会计”,“我是教师”,或者高级一点的,用自己坚持的信念或者追求的价值来说明自己,如“我是人道主义者”,“我是慈善家”,“我是未来探索者”,“我是奉献主义者”,虽然这种说法很少,但价值观才真正接近身份的意义。在现实生活中,由于价值观并不全球通行,所以一些身份很难在一些区域里出现,我们的亲眼所见也有局限性,固化的思维框架难免存在。认知能力提高,对比中树立正确的自我地位,充分的自我认识会带来自信,自信会要求自尊,自尊又会恪守己任,个人审美认识的提高便会约束和规范个人的行为。
为什么对身份的认识会提出尊重的要求呢?
身份不是用来撰写在墓志铭上的,重要的意义在于书写活着的生命,是高阶精神境界的实践家,是追随信仰的教徒,对于这个身份在社会中的积极作用持肯定态度,其宣扬的信念和价值观也需要获得社会认可,所以在社会活动中得到尊重是最基本的需求,一个得不到尊重的社会活动家又怎能很好的宣扬其信念,我们以鄙夷的冷眼对待身轻位贱之人,又岂能理解小人物的大风尚、大智慧。我们用自己的价值观去衡量别人的能力大小,当然很容易得到仅有的交集。
社会大概是以思维高度来分层级的,思维也会有高处不胜寒的窘境,因为孤独,以及来自低层次不能理解的思想牵绊,只有高处的人才能体会,但高处少有人性的摩擦,只有低处因为聚集的人太多则是没完没了的纠缠。
事不辨不明,理不鉴不清。学会从对立的观点中找寻事实真相,从矛盾中探寻问题的根源。
搜狐好文-老查留学工作室的“精致的利己主义者和常青藤的绵羊”和西读君的“美国名校与中国名校的本质区别让人沉默”看了之后,或许能对教育有着更深的理解。
能力的提升是思维意识的重要进步表现,对行为的尺度把控完全取决于其价值观的边界认识。能力是构成其价值信念的最基本要素,能力不断拓展是个人在社交需要中的价值延伸,所以说能力对于个人来说至关重要。
工作能力也是如此,现代化程度越来越高,知识作为主要能力也越来越密集,要求个人的技能也越来越成为了一种压力,虽然大家都知道压力利用好了就是动力,可也清楚用不好了就是阻力,尤其在企业管理改造、体制改革深化过程里,阻力都是造成失败的一大主因。个人压力管理中很重要的一点就是对引起压力的行为或事件进行必要的解读,领导要求你在某个短暂的时间内完成一项巨大的任务,你感到亚力山大,有的人解读为领导在故意刁难,在找茬,有的人则解读为领导信任你,重视你,解读为刁难的人就会有巨大心理压力,产生严重的抵触情绪,“怎么努力也完不成,干脆装装样子算啦”,会试图找千百个理由来推卸责任,自然,他从该事上没学会什么技能,除了找借口;解读为信任的人,虽然同样的会有很大心理压力,但是积极的态度、全心专注会让他忘了压力,学技能,找方法,“世上无难事,只怕有心人”,即使到了时间也没有完成,但是学到了很多,即使领导仍会批评,但是自己已经尽力而为的事实是不容抹杀的,发现了可能隐藏的困难是领导不能忽视的。
我用智者理论安慰自己:自己说服自己是一种理性的胜利,自己感动自己是一种心灵的升华,自己征服自己是一种人生的成熟,智者要欣赏自己,解剖自己,完美自己!
一顿可口的美味佳肴,不仅要地道的食材和合理的做法,更重要的是要耐心,精致的做法虽然透着技巧,但时间足才是真正起到好结果的条件,好饭不怕晚。人生也一样,耐得起岁月的考量,最终才会有完美的呈现。无论精神追求怎样,能经得住时间的考验才算最好证明。“好饭”就是这精神追求,坚持才是硬道理。姜子牙72岁出山,80岁才封为“太师”,并辅佐周武王伐纣成功。南非前总统曼德拉72岁出狱从政,20年后他被尊称为南非国父。人的一生就该是执着于一些精神而不断努力及心无旁骛的修行来的。
关于改变自己,从来都需要因势利导,利用自己的内心力量,肩挑现实和理想,平衡协调方能扛起前行。每个人的精神意志都是不该受他人控制的,但难以避免受他人影响,如何做到既能接受一些有益于自己的思想,又能排斥有害于己的思想,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呢,这就需要每个人学习一些心理学知识,我们不必达到《心理操纵术》那样能读懂人心的水平,但起码的《自控力》还是要有的。
人生之中有些时候人的生理和心理上的一些状态是造成自控力低下的根本原因,要学会识别并要使自己远离,疲劳审讯是利用人的生理极限影响心理的方式,饥饿时也存在这样的事情,平时可以挑战一下自己的生理极限来锻炼自己的心理控制力。什么状态下容易屈服于诱惑,容易失掉独立思考而盲从于别的意见,这是人性的弱点,不那么容易抵抗的。
锻炼自控力不能提高个人的思维能力,却是有效掌控人生底线的力量源泉,不要盼望人在自制力很强的时候能有多么伟大的思考,这时候他们一心在应对危机,在把控自己做明智的选择。压力是提高思考效率的方式之一,但也是自控的天敌。
摘自《自控力》-书,压力和自控的生理学基础是互相排斥的。应激反应和“三思而后行”反应都能帮助我们管理能量,但是它们将能量和注意力引向不同的方向。应激反应让身体获得能量、按照本能行事。这些能量不会流入大脑,因此你也就无法做出明智的决定。“三思而后行”反应将这些能量输送进大脑—不是大脑所有的区域,而只是负责自控的前额皮质部分。压力让你关注即时的、短期的目标和结果,自控力则需要你的大脑有更广阔的视野。学会如何更好地管理压力,是提高意志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于“洗脑”,其实是有两面性的,虽然这个词被赋予贬义的性质较多些,但其表示的行为活动本身并无任何褒贬之分,即可能给人带来好处,也可能带来坏处。识别恶意洗脑和正规观念的影响力,区别在于目的性强,无论洗脑者自己是否相信的理念,他都要通过各种手段来达成使你相信的目的,可能会有强制灌输的外力,在方法上,不是通过提高个人的思考能力来达成大家共识的,而是降低个体的思维能力(愚化)来达到“从众”,而这些特点在正规观念的影响力之下都是不存在的,说白了教育也是一种洗脑。所以如何决绝洗脑,如何接纳洗脑,还要看个人的自控力、思维能力的提高才是。当然也要警惕有你以为的独立思考其实是洗脑的潜在可能。
欲练就伟岸的性格,须要驾驭智慧的事业。在人类的进化一章里曾说过大脑的能力有三个层级:记忆层、理解层和创造层,结合思维逻辑层次来看,“行为”和“环境”层次属于大脑的记忆层次,也就是说靠着对环境和他人行为的观察和记忆就能学会做事,在这一点上,人类和动物的差异并不突出。“能力”、“信念价值”、“身份”层次属于大脑的理解层,需要依靠我们对世界的理解,对周围环境中的人和事的深度分析,甚至还需要在不断的实践中领会,才能达到为什么要这么做的程度,这一点上,就与动物有着本质的区别啦,在人与动物的一些相同行为里,明显的看出,人的行为是基于理解的行为,而不是被动的反馈。又由于人对于世界的理解和身份的定位,我们能做出很多创造性行为,而动物则非常之难,这是达到“精神”层次所致,是大脑的创造层。在新兴业务领域里,那些成功的人士都有个潜规则,绝不会把自己的需求想当然的当成公众的需求来开发,然而我们的很多人却总是把自己的理解想当然的当成了大家共识,这种认识的误区会阻碍视野的扩大,进而会影响自己身份的定义,不要总把自己定位成一个普通人,所以行事才总像个普通人,而难以跳跃到另一个崭新的空间里,有时候我们对别人的误解或许正是因为自己思维的条框限制,而创造就必须要跳出这些篱笆墙。从理解性思维到创造性思维才是我们要着重磨练的,而理解和创造活动都需要一个实践的环境,就是工作。采摘和狩猎到农业种植和放牧的工作模式的转变,很大程度上得益于思维上的发展-理解。所以即便是思维层次达到自我实现的现代人,也仍需要从底层开始做起,工作。工作有所成就(能力提升),然后在上升到“情感”,与亲人、朋友关系融洽,再上升到尊重,以德服人,德行受到广大人群(至少也是周围人)的敬重,在上升到梦想的实现,对未来的构想的实现。
不仅要工作,而且要会工作,要从事使人智慧的工作,能使人学习到智慧的工作才是一种修炼。很多青年人在走向社会中都曾经迷茫过,到底该选择什么才是正确的,其实在我看来,这个问题此时求证还为时尚早,从上面思维层次的分析来说,青年人已经初步的掌握了满足自己的生存和安全需要的能力,对这世界的环境和他人行为有了一些理解,并掌握了控制自身行为的能力,正处于理解层“能力”到“信念价值”再到“身份”的上升阶段,所以说此时思考人生,也仅能空谈,没有能力的铺垫,何来一步一个台阶的成就,一些研究也表明,要想在某一行业领域成为专家,至少需要奋斗7至12年,而目前社会上最炙热的人才是跨领域人才,也就是要掌握2类不同的业务,需要20年的历练。如果按照高效率人生规划,刚步入社会的青年人最好能选择某一个行业奋斗7年时间,成为这一领域的专业人士,这最好在30岁前完成,老话“三十而立”的意思也正好有此说法,在有专业能力傍身的此时再来考虑人生的选择才正当时,“立”就是确立人生信念,在对自己能力的认识基础上,估判个人未来才不会空虚,对成就某个认可的身份的努力将更加真实有效。假如已经成为某一行业的专业人士之后,又能继续从头学起另外一个行业,那么奋斗7年后收获的将不仅是跨领域的多面手人才,在人生规划的路途上将是重要的里程碑时刻,老话“四十不惑”其一是指对自己确立的人生规划重新评估,经过十年奋斗检验自己人生的理解,到底有那些是依然正确,那些是不足,都明明白白,“不惑”就是对人生不再有那么多的疑惑了,对于未来,不论是否还能经得起折腾,至少是确认的人生规划还会继续向前延续。
十年学做事,十年学做人。
对于如何选择智慧的事业,我也无法给你答案。不过我想从另一角度来解释点什么。从身体器官消耗能量上来看,无论是平静的身体状态还是激烈活动状态下的身体消耗,加上大脑的能量消耗,总体上维持在一个水平线,如果说剧烈运动消耗了很多能量,那么剩下的给予大脑的能量就会减少,很多人都有过这样的体验,大体力活动后脑袋不肯做思考工作,或者既是思考了也很难有收效。大脑能耗中真正消耗能量巨大的脑力活动是深度思考,比如苦苦的思考一个哲学命题、数学问题,而且大脑不思考时也仍消耗很多能量,某研究材料提供数据说大脑消耗的能量约占全身消耗能量的20%,“跑步运动每分钟需要10卡路里的热量,而当你为一个字谜游戏苦苦思索时,你的大脑每分钟则需要1.5卡路里的热量”。人体正常每天至少需要摄取1500卡的热量(按体重60公斤计算,当然这个热量不是指单纯的从高热量食物-糖、脂肪中获取),按这个数据估算,如果持续的大体力活动在3小时以上,则基本上将能量消耗光,没有剩余的能量消耗在思考问题上了。当然,人不是一个简单的数学公式,不过我想说明的是尽量选择少量体力劳动的工作,选择要求脑力活动越多的工作越好,在职业里,大量从事的是执行阶段的事物,这些技能的智慧含量并不高,要适时的进入设计阶段才能参与更高的智慧锻炼。
听说世界上有这样的一群人,他们能力很强,自认为躯体不过是借来在人间活动的容器,而灵魂,则是上帝派来拯救人们的天使,他们从事着精英阶层才能干的工作,而将获得的报酬毫无保留的奉献给人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