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丕演戏赢了天下?别傻了,先看看曹植是什么人吧
笔者郑重承诺,本文所有内容均有出处且经过考证。

上文提到,曹操有25个儿子。在选择继承人的时候,他有两个选择,嫡长子曹丕和聪慧的曹植,如何选择呢?曹操纠结了很长的一段时间,等到他下定决心的时候,已经是建安二十二年,当时,曹丕已经31岁,曹植也已经26岁了。
看似年纪不大,但您要知道,继承人一旦确定,就要通过众多资源来培养继承人,使得继承人优秀的同时,也免得国内的各方势力结党营私、趁机站队,做政治投机。曹操作为优秀的政治家,不可能不懂这些,这就说明他在选继承人时确实很纠结。

三国距今已将近两千年,史书中最准确的是《三国志》和《后汉书》,后世还有《世说新语》和《裴松之注三国志》。《新语》在后世被看做小说,所以其内容暂不作为史实列入。
先说曹丕,有文采,身体强健,也没有什么坏毛病,身为嫡长子,做继承人应该是顺理成章的。但俗话说“人比人,气死人”,先天条件还不错的曹丕,站在聪慧、才气逼人的曹植身边,不自觉的就成了“绿叶”。

曹植,小曹丕5岁,从小就聪明异常,熟读经书、思维敏捷、口才文笔都没的说,整个一个开挂的节奏。身边有这么这个“神童”,曹操能不喜欢吗?
喜欢归喜欢,但,“废长立幼”不是这么简单的,更何况是在战乱年代。曹操想了一个不是办法的办法,放养!(曹操的想法,是笔者自己的猜测)
毕竟,就算是普通的儿子,身边也有贤人教导辅助的,如果有本事获得更多的人追随,那也是本事。最后,就看能成长到什么程度!

曹丕身为嫡长子,支持的人自然少不了,建安十三年,司徒赵温举荐曹丕,曹操认为他的推荐不因才学,而是另有所图,于是免去了赵温的官职。所以,曹操不傻,“放养”也是有底线的。
这里需要注意的是,很多人把曹操问询时支持曹丕的人归为曹丕党,这是有问题的。在传统士大夫的眼里,曹丕没有大的过失,拥立嫡长子曹丕再正常不过,桓阶、贾诩等人都是这样。
一句话,曹丕很低调,没有才出彩的地方,也没有大的过失,辅佐的官员也是一样,相反的,曹植就不一样了。

曹植文采很好,名声很大,身边聚集了很多文人雅士,其中,丁仪、丁廙、杨修等人更是认定了曹植的将来。但,文人大多傲气十足,天天混在一起,曹植哪有不沾染的道理!他放浪形骸、纵酒没有节制,甚至在领兵出征前还饮酒大醉。
支持曹植的丁仪、丁廙兄弟,在当时也是一时俊贤,曹操很认可丁仪的才能,甚至后悔没有把清河公主嫁给他。如此人物,最后却连立传的资格都没有,后世也都很认同陈寿(三国志作者)的做法,认为他们挑拨骨肉情义,对政见不同的人诬告陷害,实为魏朝的罪人。

自身不争气,手下也是小人,曹操终于对曹植彻底失望了,建安二十二年,曹丕被定为魏王世子。
在小学课本里,有一篇文章《杨修之死》,选自《三国演义》,罗贯中老先生将杨修的故事讲得活灵活现。但有一个疑问,曹操真的这么嫉妒有才的人吗?那郭嘉、荀彧等人怎么没事?
事情当然没这么简单。

大家都知道袁绍出身世家,家族“四世三公”,来头极大,但估计很少有人知道,杨修的家族,“四世太尉”(太尉就是三公之一),名望一点不比袁家差。同时,东汉末年,世家之间盘根错节,杨修还是袁术的外甥,跟袁氏关系匪浅。
这么一个有势力、有声望、聪明异常的人全力支持曹植,曹操能放心留给曹丕吗?
建安二十四年,曹操寻机杀了杨修。
建安二十五年正月,曹操去世。
杨修之死,不在于有才,而在于参与夺嫡,“聪明过头”了!正如《后汉书》记载,“修虽才子,渝(违背)我淳(朴实)则”。

《三国演义》中,刘备靠“哭”博得了美名,创业还挺顺利~实际上呢?下篇,真视之瞳告诉你一个真实的“刘备发家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