NO.347 海上杂记01
我们每个人生在世界上都是孤独的。每个人都被囚禁在一座铁塔里,只能靠一些符号同别人传达自己的思想;而这些符号并没有共同的价值,因此他们的意义是模糊的,不确定的。我们非常可怜地想把自己心中的财富传送给别人,但他们却没有接受这些财富的能力。因此我们只能孤独地行走,尽管身体相依傍却并不在一起,即不了解别人也不能为别人所了解。——毛姆《月亮与六便士》
当看到这句话时,我是震惊的。因为他竟精准地用语言表达出一直以来我所体会的那种感觉。有时候人们即使身处人群也会觉得孤独,想冲破那一层隔膜好像很难。不仅是于我而言,绝大多数的人们都是如此,所以才会有无数的诗人、小说家、剧作家用不同的语言表达同样一种无奈,所以廖一梅才会写出那一句经典台词:“每个人都很孤独。在我们的一生中,遇到爱,遇到性,都不稀罕,稀罕的是遇到了解。”彼此了解太难了,就像你觉得亲人朋友不了解你一样,你,也一丁点儿都不了解他们。
我到了二十多岁的年纪才发现自己原来是个非常麻木无感的人,从小我都是一个很乖的女生,我会做正确的事,会孝顺心疼父母,遇到可怜的人们我会流泪并伸出援助之手,但是我依然发觉我是麻木无感的,那种麻木是一种非常隐蔽性的存在,我连自己都骗了。很简单的判断,就是我不懂得如何去爱,也不懂得什么是爱。
第一次发现我的“问题”是在大学的图书馆里,当我读起弗洛姆的《爱的艺术》时,我发觉书中的理论非常奇怪,完全无法认同。其中最主要的观点是人类集体生活在一种对孤独的恐惧中,因为这种恐惧,人们会通过性、通过亲密关系,通过迷幻神经类药物,通过无止境的工作来麻痹缓解这种孤独感,但人们逃无可逃,真正能够让人类有连接感的只有——“爱”。看了那本书后我的第一反应就是不认同,因为那时的我觉得自己并不害怕孤独;第二反应是迷茫,因为不明白为什么只有爱能化解孤独,更不明白那种创造连接感的爱到底是什么感觉。我对于爱的认知只停留在头脑里,概念上,对于这个字看多了,也看厌了。可以说这本书给了我一个很好的契机去思考什么是爱,奇怪的是,在读完那本书不久后我开始察觉到自己真的很怕孤独,过去因为无知而无感,对于某种说不清道不明郁结心中的情绪只将他归因于性格的内向,认为只要开朗些多往些朋友就可以改善。
我的叛逆期相比于其他人来说来的要晚一些,从大学时期开始,我渐渐地不能忍受做一个所谓的“乖女孩”了,我开始反感厌恶这样一张面具,但因为无法承担这份脱离正常轨道的危险,我在这幅面具与自我之间反复地挣扎,将那种无比压抑不得自由的愤怒转嫁于家人身上,认为是他们的压迫让我无法自由选择生活。
命运如此神奇,我在自我的牢笼中左突右撞时遇到了一位律师,他同时也是一位奇葩老师,在他课上,从没有与法律相关的内容,反倒是经常给我们读诗,经常讲《道德经》。像是《死亡诗社》中的那位基廷老师一样,为我打开另一个世界的大门。所以我们姑且称其为“基廷老师”吧。其实那些诗我听起来是无感的,每次上课他都要以同样一首诗作为开场:
一朵为你盛开的玫瑰,
痴心地等待你真情的一瞥,
你深心的一瞥,
我的心啊,
包含泪水,
化作满天繁星的璀璨。
但是他所说的话,以及与《道德经》有关的一切内容都那么吸引我。仿佛在于克里希那穆提对话一般。所以我判断这是可以解决我困扰的方向。可能是双鱼特质比较重的缘故,我能感觉到自己冥冥之中有一种与神秘主义,或者说宗教的缘分,难解难分。
缘分的牵引,闻香而去。毛姆所说的孤独仿似在这里找到了解药,因为“基廷老师”对于人类孤独迷茫的形成只归因于四个字——“自我中心”。因为私心自用,所以才会产生孤独,因为在“私”的层面,每个人都像是平行的世界,只围绕自我中心表达,没有交流可言。“公”才是粘合剂,只有当人们来到“公”的层面,才可能有交流,有理解。
一语点醒梦中人。
很多时候人们的沟通是效率低下的,有“沟”而无“通”。多数的交流,都是在“抓取”,抓取一些我们的认知水平可以理解的事物,对于那些不被理解的,我们会忽略,会诋毁,会恐惧。这也就是毛姆所表达的,人们可怜兮兮的用各种符号传达自己的思想,但却很难被他人所理解的窘境吧。
所以老师才会说,放弃掉你的头脑,用你的心去感受、贴近他人的心。只有这样,你才能领会文字背后的真实情感,跨过任何介质的去理解一个人。
成稿于2017年8月19日 第一篇拥有DNA的文章

本文经「原本」原创认证,作者Jindi,访问yuanben.io查询【3XGXDOB6】获取授权信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