收音机
作者:谭光华 在我身边,珍藏着一只二十年前的袖珍收音机,如今依然可以清晰地收听调幅频段的电台播音。收音机陪伴着我,从孩童时代走到今天,一路风雨兼程,始终不弃不离。

在我小学时候,在外工作的叔叔为隔壁大伯买了一台熊猫牌收音机。本来我对听收音机是不感兴趣的,可那年夏天午睡时候,大伯家的收音机音量开得很大,让人不得不听。听着听着,发现收音机播出的节目还是蛮丰富的,有些节目让人听得入迷。偏偏大伯喜欢的是戏曲,经常在我听得来劲的时候他就调台,让人有些不爽。 我脸上不爽的表情没能逃过老爸敏锐观察的眼睛。一天,他将哥哥叫到另一间屋子里,两人轻声地商量着什么。几天以后,哥哥去了一趟万州,我们家从此新增了一台歌乐牌收音机。这台双波段七管收音机外观大气,左边音箱部分蒙着精美的刺绣,右边上半部分是调频数值指示窗口,下半部分是音量旋钮、波段旋钮和调台旋钮。我们上下打量着,感到非常开心,特别是它的音质和音量,更是让人爽歪歪。 那时候,每天放过午学回来,总是一边吃着饭,一边听收音机里袁阔成的长篇评书《平凡的世界》,路遥笔下孙少平跌宕起伏的人生历程触动了我朦胧的小心灵。听完《平凡的世界》,又陆续听了单田芳的《隋唐演义》、《三国演义》、《萍踪侠影》、《水浒传》等评书,学会一句口头禅:“欲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小学三年级时我去舅舅家走人户,惊喜地发现他家有一只比巴掌还小的收音机,拿在手里非常轻便。为了不耗费小电池,舅舅请人在小收音机外面加装了一个大电池盒和一只大喇叭。我对这只小收音机爱不释手,在他们家玩耍那段时间里,走到哪里就把那收音机抱到哪里。舅母笑眯眯地看着我,就让舅舅把小收音机送给了我。 从小学到初中,我是家里的放牛倌,每天下午放学回家第一件事情就是放牛。自从有了这个神器,就一边放牛一边抱着盒子听收音机。哥哥觉得我抱着一个大盒子有些累赘,就干脆让他一个姓胡的搞无线电的朋友重新找了一只小喇叭装到小收音机里面,恢复了小收音机本来的灵巧。 到了小学五年级,我突发奇想地想要探究一下家里那台歌乐牌收音机的内部结构,就买了一本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怎样看无线电电路图》。一个星期天,眼瞅着爸妈没在家,我终于斗胆地将歌乐牌收音机后盖打开了,从此就一发不可收拾,沉浸在无线电魔幻般的世界里。 到了初中时候,虽然喜欢看电视,但我仍然钟爱于听收音机,相比电影和电视,我感觉收音机和书籍给自己的想象空间更为广阔。为了更好了解无线电,我利用业余时间完成了收录机、电视机、录像机、VCD、DVD、EVD、音响、功放、洗衣机、电冰箱、空调器和卫星地面接收机原理与维修的自学。 到了初中三年级以后,除了业余钻研制作LC谐波振荡器、RC阻容振荡器实现交直流逆变以外,还开始走乡串户从事家电上门维修。后来发展到上门安装卫星电视接收机,组建卫星电视地面接收站。 恰恰通过大量实践探索,我发现收音机是检测一切家用遥控器的利器。由于家用电器遥控器内部晶振频率普遍采用455KHz,可将收音机频率调节到455KHz左右,遥控器对着收音机按键,正常时会听到收音机发出“哒哒哒”振荡声。 我在湖北的那段时光既辛苦又孤单,和同学一起到码头上做搬运,到建筑工地上提灰桶,后来独自到钢铁厂高炉车间参加炼钢。每个宁静的夜晚,是收音机和书籍陪伴着我,让我憧憬着诗和远方,不断坚强前行,完成了湖北师范学院的学业。 后来在重庆大江岁月里,我的人生得到更好成长。白天的工作像上了发条一样紧张忙碌,唯有晚上是属于我的。那时候住在独立寝室里,有自己安静的空间,吃过晚饭也就一边听着收音机,一边整理工作收获,写成厚厚的几大本笔记,偶尔也会给家乡父母写一封牵挂的书信。 这一路走来,收音机始终相伴左右。 回顾收音机的发展历程,从最初的矿石收音机到电子管收音机,再到晶体管收音机、集成电路收音机,和现在的芯片式收音机,它的变迁记录了时代的飞速发展。而收音机与我的亲密交集,也见证了我人生从幼稚走向青涩,从青涩走向成熟的成长过程。 时代在变,但不变的是对收音机独有的情怀。 (2017年8月20日凌晨/重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