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迹《茶马古道》- 再见秋那桶,再见丙中洛!(转自我新浪博客2008-12-18的文字)
天还未大亮,迷迷糊糊听到铜壶问我去不去三江并流(上厕所)?翻了个身继续睡去。隐约中听到屋外“擦擦”的扫地声,过了许久仍不见停止,心想谁啊一大早就开始干活,这速度也太慢了呀,再大的院子也用不着扫一两个小时吧!再也睡不着,推开屋门,我的天!真是干净啊,漂落的树叶规整的堆在一起,再抬眼一看,我们的壶儿还在那细致的扫呢!“我说您还扫那?都扫了一早上啦!您还真是里里外外扫得干净!”“扫得干净,清爽不少,看得舒服!反正无事可做,这就快扫完啦!”想必铜壶小姐在家定是个持家的好手啊!今天就要离开秋那桶了,收拾行李,心里些许不舍,突然梁子眼睛一亮,“印度人回来啦!”“哪里哪里?”他不是夜宿那恰洛了吗?难不成忍受不了那里艰苦的条件连夜返回? “看那滑稽的小黑帽,就是他!”我好奇地探头望去,啥眼神啊,什么印度人,那不是咱哥吗?只不过也带着酷似印度人的小黑帽在村里闲逛呢。老季回来后,被我们的误认气得无言以对,后来每当看到他带上那个小黑帽,我们都笑称:“印度人又来了!”早饭丰盛异常,余大妈摊得土鸡蛋啊,别提多香了,绝对的纯天然、无公害,以至回到家后好长时间都觉得北京吃的鸡蛋是臭的。大家起劲的吃着,只有铜壶儿在那摆弄相机,新鲜烤熟的粑粑大家刚要伸手拿,铜壶儿小姐立马拿走到窗前 “咔嚓咔嚓”拍了起来,还说“就一分钟、一分钟”,看着漂走的热气我这叫一个气啊!
秋那桶的清晨炊烟袅袅
睡了两天的小屋
吃好早饭,带上我们从大老远背来的笔记本、铅笔、橡皮泥,还有糖果,去村里的小学做校访。这是我们第一次如此近距离的贴近秋那桶,一路上走走停停,温暖的阳光倾泻在村子的每个角落,村子很安静,时间在这里仿佛停止了,走到半路,看到村里的教堂,很简陋,但门前宽敞的院子、高高的台阶显示出这里的庄严、神圣,门上贴着各种祈祷活动,很有意思的一条是“为成功举办奥运会举行祈祷活动”,可见信教在当地人心中的地位。想起余大叔的话:“我们这里很安全,没有人做坏事,做坏事是主所不允许的。”真的感叹当年传教士将天主教带到怒江生根发芽,对当地人的影响竟是如此之大。村子错落有致,寻着村中唯一的小路徐徐向上,蓝天下飘扬的国旗甚是眨眼,远远地听到孩子们的嬉笑声,想是学校到了。一进学校孩子们立马围了上来,脏脏的小脸上漆黑的眸子纯净如一潭深水,湛亮如黑夜里的星星。所有的孩子大都光脚穿着破旧的球鞋,有的甚至在这初冬时节还光脚穿着凉鞋,这些生活在深山峡谷里的孩子,物质的贫穷并没有磨灭他们快乐、活泼的心智,他们好奇的看着我们这些到访者,试图接近我们,三五成群的围在我们周围,拿出糖果给他们,小心翼翼的伸出小手,双手朝上的接过去,羞涩的谢谢却掩饰不住内心的欢喜。把带来的文具交给老师,得知这里只有一到三年级三个班,三位老师,学生都是秋那桶及周围村里的孩子,有些娃娃即使书读的好,但是家里住得远或是太穷,还是不能天天来上学。到了四年级,就要到丙中洛去,不知又会有多少孩子要告别了书本。学校很简陋,只有一幢二层的毛坯房,几间教室,没有校牌,只是在一层中间的门楣上有个小牌子写着“嘎干堂小学”几个字。招呼所有的孩子进教室,老季临时当起了老师,煞有介事的开课啦。唱国歌就颇费了一番周折,试图找个孩子领唱,但孩子们都羞涩的往后躲,老季用小伎俩还是无功,只好我们起头,孩子们顿时像是拧开的水龙头,齐声高歌,快乐得好似展翅高飞的小鸟。点名字就更有意思了,三个班长的名字,老季让孩子们上来写,你推我攘、你一言我一语,但就是不肯上台来,我们问怎么写,有个小女孩跃跃欲试但又不好意思上前,忸怩的一笔一划地写在了桌上。三个班长分别叫高贤花,谷民强,李光明,这可是费劲了半天才搞明白的几个名字,老季这老师当的,不易啊!将所有糖果分发给班长,下面的分配工作就交给小班长啦!看着孩子们天真的笑容,我们的心为之动容,这里的艰苦不是我们生活在城里的人能想到的,一张张可爱的笑脸,破旧得几乎穿不得的鞋子,想到孩子们每天都要走很远的路来上学,眼睛酸酸的,下定决心下次来时一定多背些胶鞋,这些东西才是他们最需要的。娃娃目送我们离开了嘎干堂小学,我们分享他们快乐的同时,心里也很不是滋味,一丝苦涩不久久挥之不去。
村中的教堂
给他糖吃就不管一旁的小牛犊了
勤劳的百姓
村中的嘎干堂小学,两层毛坯房是唯一的主建筑
孩子们认真、开心的听“季老师”讲课
美丽、纯真的“大眼睛”
回到余大叔家,又看到了印度人一行,原来他们昨晚就搭车回丙中洛了,并没有在那洽洛留宿。临行前和余大叔一家留影,却怎么也不见余大叔,从余大妈口中得到的答案是“余大叔很忙的”,看来我们只有等下次再来时相聚了。印度人很爱凑热闹,一见照相,张张不忘插空儿,搞得我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一行小团队照了个合影。结帐告辞,可余大妈的帐算得这叫一个难啊,原来我们每天吃的东西都是凭脑子记的,可是吃得东西多,记下的却少,两天下来连吃带住每人70,估计附带赠送了不少。和余大叔一家一一告别,我们踏上了返程。两天的徒步让我和梁子的脚惨不忍睹,下山最是痛苦,我俩急行军的劲头无影无踪,正走、倒走,十足两个老太太,拐着腿、蹭着步,挨下了山,就连铜壶儿小姐也走在了我俩前面,撑着小伞,很是休闲。到了桥头,我和梁子是再也走不动了,就像泄气的皮球一下子坐在地上,大部队想继续往前走,我俩执意要搭过路车。大家坐下休息,只有铜壶儿拍这照那,看到山坡上的小狗,挑衅的对着小狗:“波比,波比,过来,过来!过来我就掐死你!”铜壶儿这一路走来,除了拍照,唯一的爱好就是“招猫逗狗”,可是要知道,她其实是最怕这些野狗的。估计她家养的小狗也叫“波比”,看见狗就“波比,波比”叫个没完,等狗狂吠着跑过来回应她时,她又大叫“别过来!我怕狗,你们慢点走,别扔下我!我怕狗啊!”弄得我们啼笑皆非,我们这个姐们儿啊,真是个神人!
从铜壶那得来的唯一张余大叔的照片,小孙女长大定是个美女呢!
歌喉宛如天籁的余大妈,也是持家好手呢!
铜壶小姐撑把小伞“悠哉游哉”,咱哥看她那模样无奈得早已无语了!
继续徒步前行,不久就看到了一辆农用车从山上拐下来,铜壶已经坐在车上,喜出望外,上车回重丁村。到了丁大妈家,大部队兵分两路,我、老季、梁子留宿在此,铜壶儿、小张二人先行当天赶回贡山,大家就此告别。
包了辆车到丙中洛,在怒江第一湾、桃花岛留了到此一游照,这里过于商业化没有多大吸引之处。进秋那桶两天来每天只是草草的洗洗脸,长时间的徒步,身上的汗渍摸起来滑滑的,头发扒在头皮上,回到丁大妈家,趁着下午温暖的阳光洗了热水澡,将三天来的满身疲惫与尘埃全部扫去,换上干净的衣服舒爽许多。坐在丁大妈家的火塘边烤火,和梁子有一搭无一搭地闲聊,不一会儿,晚饭做好,招呼熟睡中的老季吃饭,没有电,借着蜡烛微弱的光亮,囫囵吞枣似的大口扒着米饭,说实在话,丁大妈家的饭菜实在不敢恭维,没有茶水、冷冷清清,和余大叔一家的热情相比,那是很有差距啊!我们嘴里埋怨着,一会儿丁大妈走进来,聊着聊着渐渐熟路起来,丁大妈是个挑剔的人,对来到她家的游客素质要求很高,什么东西不许随便乱扔,火塘不能随意踩,他家的狗儿不要乱喂东西吃,总之只要一切顺着丁大妈的,啥事儿都好说。其实丁大妈人还是很淳朴的,和我们天南海北,从周围的人到村里的事儿再到行行色色的游客,一一品评,聊得兴起还给我们唱上两曲,席间笑声不断,丁大妈是一人说得开心,我们是模棱两可、连蒙带猜,唯有点头迎合图她个高兴,可能是看着我们顺眼,不一会儿又给我们烤洋芋吃,气氛渐渐融洽。吃着洋芋,丁大妈讲起了5000斤土豆的故事,去年丁大妈家土豆大丰收,收成5000斤,卖了2000斤,剩下的留给自己吃和喂猪,这3000斤土豆可是愁坏了丁大妈,猪吃到后来啊就开始变着花样的喂,今天切条明天切块,到最后猪看到土豆都流眼泪,更别说人啦!看着丁大妈无可奈何的神情,我们早已乐得前仰后合。老人嘛,都有小孩子心理,顺着她就开心啦!
明天就要告别丙中洛了,行程过半,走出与世隔绝的怒江峡谷重返喧嚣的人间,此行茶马古道带给我们的是心中久久挥之不去的甜蜜与幸福!唯有记录行走中的点点滴滴,在时间的长河中慢慢沉淀!
![]() |
秋那桶的清晨炊烟袅袅
![]() |
睡了两天的小屋
吃好早饭,带上我们从大老远背来的笔记本、铅笔、橡皮泥,还有糖果,去村里的小学做校访。这是我们第一次如此近距离的贴近秋那桶,一路上走走停停,温暖的阳光倾泻在村子的每个角落,村子很安静,时间在这里仿佛停止了,走到半路,看到村里的教堂,很简陋,但门前宽敞的院子、高高的台阶显示出这里的庄严、神圣,门上贴着各种祈祷活动,很有意思的一条是“为成功举办奥运会举行祈祷活动”,可见信教在当地人心中的地位。想起余大叔的话:“我们这里很安全,没有人做坏事,做坏事是主所不允许的。”真的感叹当年传教士将天主教带到怒江生根发芽,对当地人的影响竟是如此之大。村子错落有致,寻着村中唯一的小路徐徐向上,蓝天下飘扬的国旗甚是眨眼,远远地听到孩子们的嬉笑声,想是学校到了。一进学校孩子们立马围了上来,脏脏的小脸上漆黑的眸子纯净如一潭深水,湛亮如黑夜里的星星。所有的孩子大都光脚穿着破旧的球鞋,有的甚至在这初冬时节还光脚穿着凉鞋,这些生活在深山峡谷里的孩子,物质的贫穷并没有磨灭他们快乐、活泼的心智,他们好奇的看着我们这些到访者,试图接近我们,三五成群的围在我们周围,拿出糖果给他们,小心翼翼的伸出小手,双手朝上的接过去,羞涩的谢谢却掩饰不住内心的欢喜。把带来的文具交给老师,得知这里只有一到三年级三个班,三位老师,学生都是秋那桶及周围村里的孩子,有些娃娃即使书读的好,但是家里住得远或是太穷,还是不能天天来上学。到了四年级,就要到丙中洛去,不知又会有多少孩子要告别了书本。学校很简陋,只有一幢二层的毛坯房,几间教室,没有校牌,只是在一层中间的门楣上有个小牌子写着“嘎干堂小学”几个字。招呼所有的孩子进教室,老季临时当起了老师,煞有介事的开课啦。唱国歌就颇费了一番周折,试图找个孩子领唱,但孩子们都羞涩的往后躲,老季用小伎俩还是无功,只好我们起头,孩子们顿时像是拧开的水龙头,齐声高歌,快乐得好似展翅高飞的小鸟。点名字就更有意思了,三个班长的名字,老季让孩子们上来写,你推我攘、你一言我一语,但就是不肯上台来,我们问怎么写,有个小女孩跃跃欲试但又不好意思上前,忸怩的一笔一划地写在了桌上。三个班长分别叫高贤花,谷民强,李光明,这可是费劲了半天才搞明白的几个名字,老季这老师当的,不易啊!将所有糖果分发给班长,下面的分配工作就交给小班长啦!看着孩子们天真的笑容,我们的心为之动容,这里的艰苦不是我们生活在城里的人能想到的,一张张可爱的笑脸,破旧得几乎穿不得的鞋子,想到孩子们每天都要走很远的路来上学,眼睛酸酸的,下定决心下次来时一定多背些胶鞋,这些东西才是他们最需要的。娃娃目送我们离开了嘎干堂小学,我们分享他们快乐的同时,心里也很不是滋味,一丝苦涩不久久挥之不去。
![]() |
![]() |
![]() |
村中的教堂
![]() |
给他糖吃就不管一旁的小牛犊了
![]() |
勤劳的百姓
![]() |
村中的嘎干堂小学,两层毛坯房是唯一的主建筑
![]() |
孩子们认真、开心的听“季老师”讲课
![]() |
美丽、纯真的“大眼睛”
回到余大叔家,又看到了印度人一行,原来他们昨晚就搭车回丙中洛了,并没有在那洽洛留宿。临行前和余大叔一家留影,却怎么也不见余大叔,从余大妈口中得到的答案是“余大叔很忙的”,看来我们只有等下次再来时相聚了。印度人很爱凑热闹,一见照相,张张不忘插空儿,搞得我们费了九牛二虎之力才一行小团队照了个合影。结帐告辞,可余大妈的帐算得这叫一个难啊,原来我们每天吃的东西都是凭脑子记的,可是吃得东西多,记下的却少,两天下来连吃带住每人70,估计附带赠送了不少。和余大叔一家一一告别,我们踏上了返程。两天的徒步让我和梁子的脚惨不忍睹,下山最是痛苦,我俩急行军的劲头无影无踪,正走、倒走,十足两个老太太,拐着腿、蹭着步,挨下了山,就连铜壶儿小姐也走在了我俩前面,撑着小伞,很是休闲。到了桥头,我和梁子是再也走不动了,就像泄气的皮球一下子坐在地上,大部队想继续往前走,我俩执意要搭过路车。大家坐下休息,只有铜壶儿拍这照那,看到山坡上的小狗,挑衅的对着小狗:“波比,波比,过来,过来!过来我就掐死你!”铜壶儿这一路走来,除了拍照,唯一的爱好就是“招猫逗狗”,可是要知道,她其实是最怕这些野狗的。估计她家养的小狗也叫“波比”,看见狗就“波比,波比”叫个没完,等狗狂吠着跑过来回应她时,她又大叫“别过来!我怕狗,你们慢点走,别扔下我!我怕狗啊!”弄得我们啼笑皆非,我们这个姐们儿啊,真是个神人!
![]() |
从铜壶那得来的唯一张余大叔的照片,小孙女长大定是个美女呢!
![]() |
歌喉宛如天籁的余大妈,也是持家好手呢!
![]() |
铜壶小姐撑把小伞“悠哉游哉”,咱哥看她那模样无奈得早已无语了!
继续徒步前行,不久就看到了一辆农用车从山上拐下来,铜壶已经坐在车上,喜出望外,上车回重丁村。到了丁大妈家,大部队兵分两路,我、老季、梁子留宿在此,铜壶儿、小张二人先行当天赶回贡山,大家就此告别。
包了辆车到丙中洛,在怒江第一湾、桃花岛留了到此一游照,这里过于商业化没有多大吸引之处。进秋那桶两天来每天只是草草的洗洗脸,长时间的徒步,身上的汗渍摸起来滑滑的,头发扒在头皮上,回到丁大妈家,趁着下午温暖的阳光洗了热水澡,将三天来的满身疲惫与尘埃全部扫去,换上干净的衣服舒爽许多。坐在丁大妈家的火塘边烤火,和梁子有一搭无一搭地闲聊,不一会儿,晚饭做好,招呼熟睡中的老季吃饭,没有电,借着蜡烛微弱的光亮,囫囵吞枣似的大口扒着米饭,说实在话,丁大妈家的饭菜实在不敢恭维,没有茶水、冷冷清清,和余大叔一家的热情相比,那是很有差距啊!我们嘴里埋怨着,一会儿丁大妈走进来,聊着聊着渐渐熟路起来,丁大妈是个挑剔的人,对来到她家的游客素质要求很高,什么东西不许随便乱扔,火塘不能随意踩,他家的狗儿不要乱喂东西吃,总之只要一切顺着丁大妈的,啥事儿都好说。其实丁大妈人还是很淳朴的,和我们天南海北,从周围的人到村里的事儿再到行行色色的游客,一一品评,聊得兴起还给我们唱上两曲,席间笑声不断,丁大妈是一人说得开心,我们是模棱两可、连蒙带猜,唯有点头迎合图她个高兴,可能是看着我们顺眼,不一会儿又给我们烤洋芋吃,气氛渐渐融洽。吃着洋芋,丁大妈讲起了5000斤土豆的故事,去年丁大妈家土豆大丰收,收成5000斤,卖了2000斤,剩下的留给自己吃和喂猪,这3000斤土豆可是愁坏了丁大妈,猪吃到后来啊就开始变着花样的喂,今天切条明天切块,到最后猪看到土豆都流眼泪,更别说人啦!看着丁大妈无可奈何的神情,我们早已乐得前仰后合。老人嘛,都有小孩子心理,顺着她就开心啦!
明天就要告别丙中洛了,行程过半,走出与世隔绝的怒江峡谷重返喧嚣的人间,此行茶马古道带给我们的是心中久久挥之不去的甜蜜与幸福!唯有记录行走中的点点滴滴,在时间的长河中慢慢沉淀!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