越来越不懂
王小波的确是一个特立独行的人,而这也是相对他身边的更加沉默的大多数而言。我童年深爱鲁迅,听闻校友此书甚是犀利,喜出望外地借来看。总而言之,这本杂文集读完,像是读了一个吐槽博客,其中不乏犀利的针砭时弊,尤其是对同行的嘲讽,绝不是绵里藏针,而是温柔的训斥,谦卑的讨论。以下选取令我印象较深的文章来谈谈感受。
《沉默的大多数》
这是我选择沉默的主要原因之一:从话语中,你很少能学到人性,从沉默中却能。假如还想学得更多,那就要继续一声不吭。
关于说话与不说话,我们已经身处一个尴尬和纠结的环境中。小波说话总觉得他身上套着个电笼子,四下能稍微活动活动,但是如果想要以放松的姿态讲话是万万不能的,触到了铁栅栏恐怕就会尝到被电击的滋味。这让我觉得度他的文章总是要猜要思考,他到底在描述什么事儿呢?他的看法或者主张是什么呢?说实话,挺累的,但我也能理解这种话术背后的无奈,毕竟窗户纸就那么一层,朦朦胧胧地看看姑娘就好,捅破了就不好办了。小波还提到,话语是人性的样板。更多时候我也倾向于做一个倾听者,首先是因为我笨,我需要咀嚼对方说话的含义,以给出最适当的回应(反应);其次,我是个缺乏创造力的人,我需要从别人身上汲取语料,汲取观点,然后在思维的土地上笨拙地耕耘以期产生我自己的独特的想法。沉默,一方面是我笨,一方面是别人太聪明。
《文化之争》
此种怪诞的情形提示了儒学的精神:让儒士成为圣人精神的复制品。
从小受到儒学教育熏陶的我同时也接受了西方文化的“入侵”,但这篇杂文的观点让我至今都疑问重重。如果你信仰西方那一套,凡事论科学,我们讲道理是从一个科学的体系出发的,在人文社科领域,究竟有没有普适的原理(如同万有引力一样),如果有这些该如何去证明它是solid的?小波说,儒士是圣人精神的复制品,我的理解,儒学的根基是圣人话语的quotation(引用),我们将quotation套用在现世的事物上,这样看来未免主观。西方的那套讲科学,反对传统权威,但又何尝不是另一种权威呢?因此我现在有种看法,只要是好用的,产生了正外部性的体系,就是好的,但不一定是对的。
《一只特立独行的猪》
我已经四十岁了,除了这只猪,还没见过谁敢于无视对生活的设置。相反,我倒见过很多想要设置别人生活的人,还有对被设置的生活安之若素的人
读这篇杂文我的感受依然是累。我需要给这只猪在我的生活中找一个定位,它具备了人的特点和猪的特质,兼具人性和动物性,也可以说是一个人了。这是一只崇尚自由的猪,而我如果是猪的话,应该是广大普通猪之中的一员。我需要每天定期吃饲料(或许还是皇家猪饲料),发情期之后产仔,最后也免不了被屠宰。但是身在养猪场,谁能有选择的自由,你脾气太坏,也许之农场主看你不爽明天就杀你下酒了,又或者你突然说了人话,村里的巫婆也许认为这是不祥之兆,村民一致决定拿你去祭祀祈求国泰民安。这一切种种,让我现在只想吃一把猪饲料压压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