荣格:与其做好人,我宁愿做一个完整的人。

与其做好人,
我宁愿做一个完整的人。
by 荣格
卡尔·古斯塔夫·荣格(1875.07.26-1961.06.06),瑞士心理学家和精神分析医师,分析心理学的创立者。早年曾与弗洛伊德合作,曾被弗洛伊德任命为第一届国际精神分析学会的主席。他为我们留下了丰富的精神遗产,在他离开我们的这些年,我们试图通过他的专著和研究他的学说的作品,把精神分析的精华推向更多人。
谨以此文纪念荣格逝世56周年
荣格:自我与自性
人在大多数时候是活在当下的,很少系统考虑个人在整个生命周期不同阶段的发展。荣格研究“自性”问题,认为人在不同生命周期中有不同的“自性”发展需求,在“自性”确立之前,是个体自我的动荡期:青春期是个体强烈渴望得到社会认同的“自性”动荡期。“中年危机”是个体在取得财、权、名后向内心追求真正的“自性”的动荡期。
当你老了,你的容貌、气质里藏着你过去所有生命周期的秘密:如周有光、杨绛先生般安详的睿智的不为毁誉所动的,便是顺利进入第三重“自性”境界;被称为“糟老头子、糟老婆子”或是年纪一把仍不愿放权的一群,则可能一直处在追求他人认可和身份权威的第二重“自性”境界;而有些人,即便成年,仍会为利诱骨肉相残,亲人反目,不管他是三十岁还是七十岁,都仍只处于“自性”的第一重境界。关于“自性”,荣格在《自我与自性》一书中表述深刻。
在荣格晚年的代表作《自我与自性》中,他用炼金术、诺斯替教和基督教文化、占星术等来证明自性是心灵的总体,完整性就是自性的特点,而基督就是自性的象征。他明显受到了东方的佛教、印度教的启发,试图用心理学术语来描述佛教里的“空”——包含并超越二元对立的,人类心灵的起源及进化的终点。所以,自性不是那一个人的,并不存在这个某一个人的自性,只存在某一个人的自性化过程。
这些都在荣格晚年代表作《自我与自性》中收录。

荣格与新时代的纠葛
痛苦的现代人要喜悦,要宁静,要超越,要光和爱,要众生一体。而荣格似乎是一个最好的、现成的答案提供者。没有哪一位心理学家像他这样,将东西方的智慧融会贯通,没有哪一个高僧大德像他这样精通理论知识。然而,倘若荣格在世的话,他可能要给新时代,给卷入新时代灵性的人当头一棒。他提出的问题也是很多关注心灵的人共同的疑惑:
何谓众生一体?当一个人进入一体性的融合、喜悦的海洋中,是否是对现世的逃避?
当我们感到神性的火花在内在爆燃,这种无限性是否会将我们引向狂妄自大?
上帝死后,你只能自己救赎自己。那么你是谁?你和他人是什么样的关系?
声势浩大的新时代运动在短短四十年的时间里席卷全球。众多新时代人士将荣格奉为他们的教父,对荣格学说中的“集体无意识”“原型”膜拜有加。大卫·戴西在《荣格与新时代》中指出,新时代在某些方面继承了荣格,而在另一些方面对荣格有着严重的歪曲。在作者看来,新时代是对父系式的、强调理性的西方文明的补偿,但仍处于“灵性幼稚园”阶段,未能深刻反省自身。

荣格与弗洛伊德:伟大的纠葛
很多人说,荣格和弗洛伊德之间感(ji)情(qing)深(man)厚(man)。最为人津津乐道的是,1907年,弗洛伊德邀请荣格去维也纳作客,结果聊了整整十三个小时,根本停不下来!此后他们每星期通信,两家经常互相串门做客。在一封写给荣格的信中,弗洛伊德(比荣格大十九岁)亲切地称荣格为精神分析王国的“王储”,并称荣格是他的“长子”。

美好的时光持续了六年,但是,学术的分歧和性格差异,却让两人最终决裂,老死不相往来。其间弗洛伊德被荣格气昏2次,说荣格有“弑父情结”。
荣格在其自传中提到,一方面,荣格不能容忍弗洛伊德把权威性看得比真实重要。(荣格知道了弗洛伊德与妻子和姨妹之间的“三角关系”)另一方面,荣格在学术方面也追求着自己的独立性,他并不想完全局限于弗洛伊德的理论框架中。
1912年,荣格出版《转变的象征》,并脱离了精神分析协会,和曾经的教父老弗爷正式走向决裂。
更多弗洛伊德与荣格纠葛详见《弗洛伊德与荣格》。

荣格:移情心理学
“移情”一词为弗洛伊德首创,用来形容这样一种情形:患者将过往对父母、亲人的情结投射到医生身上。而荣格在书中写道,移情关系不仅发生在医生和病人身上,而是随处发生在人际关系之中。他还指出,投射的内容不仅有私人成分,更重要的是还有集体无意识,这就是阿尼玛和阿尼姆斯。这是荣格的移情概念和弗洛伊德的移情概念显著不同的地方。
荣格对于移情心理的描述,非常准确地吻合恋爱发生的情形。爱情的发生既是个体化的,也是非个体化的,其主宰作用的是男人无意识中的女性原型——阿尼玛,女人无意识中男性原型——阿尼姆斯。荣格对阿尼玛和阿尼姆斯的描述可能会令当代女权主义者反感。阿尼玛主要由感觉组成,它的驱力是联合(unite);而阿尼姆斯主要由论辩组成,它的驱力是辨识(discriminate )。显然,这是对阴性力量和阳性力量最好的描述,完全符合中国的《易经》中的阴阳概念。而男女皆是阴阳和合体,只不过他们生理构造不同、心理也有差异,在个性化的过程中任务有所区别。总的说来,阴阳总是相吸,阴阳相吸的目的就是联合,转化、更新、统一成一个整体。这个过程正好与《哲人与玫瑰园》中的十个炼金阶段相对应。因此,男人渴望藉由女人完整;女人渴望藉由男人完整。关系的目的就是“整体性”(wholeness)。
在移情的过程中,非常有趣的是从第四阶段的“沐浴“到第五阶段的“融合”和第六阶段的“死亡”。沐浴意味着两人借由这段关系沉入了无意识。两个人很大程度上是在无意识中结合的,而不是在有意识层面,此时投射会很严重地发生。对个体而言,他或她可能并不是和真实的对方发生了关系,而是和阿尼玛或阿尼姆斯在对话、交流。
然而这个过程一定得死亡。对两人来说,这并非是一个真实的关系,而更像是一个魔幻的剧情。剧情总会结束,一方迟早会发现对方和他或她投射的内容并不吻合。此时有两种可能,第一是换一个投射的对象,这是我们经常干的事情。我们和这个人相处了一段时间,觉得对方暴露出了真面目,发现其实我们是不爱对方的,于是寻找下一个适合我们的人。然而,你找来找去,还是会找一个相似的人,直至阿尼玛或阿尼姆斯中的个体的成分发生变化。
还有一种方式,正是荣格心理学采取的方式,那就是收回投射,认识到你在对方身上发现的正是你自己!此时融合后的死亡就会走向炼金术后面的阶段:净化、灵魂归来和重生。从佛教心理学来说,世界都是意识投射的影子,是一个幻影,我们只不过是自己和自己玩游戏而已。而对现实生活中的关系而言,收回投射意味着不再赋予对方魔力和权力,而以他真实的面目对待他。如果此时彼此都能发自内心流露出慈悲之心——人的本质之一,那么一个真实的基于爱的关系就会产生。而很可能,这个爱的关系意味着两人结束了现实层面的互动。

荣格与藏传佛教
荣格是西方心理学家之一,他是最早认识并欣赏东方佛教的心理学本质及其价值的人。经过半世纪的发展,荣格对西方学术思想已经产生重大影响并逐渐演变成两种趋势:一是荣格学派佛教分析师的出现,二是荣格分析心理学与佛教的交叉学科的发展。
荣格、炼金术士、西藏的佛教徒是否已经找到了真理——自性、哲学石和开悟之路?如果他们所做的工作可以被了解,也可以用于实修,那么是否有一个共同的核心,具有普遍性的价值?
心智的本质、心智的运作是佛教教义的基本议题,正如心智是荣格作品的基本议题一样。在《荣格心理学与藏传佛教》中将藏传佛教和荣格心理学的本质进行比较,讨论了二者的相同和相异之处,旨在桥接东方和西方的哲学、灵性传统,以及心理学和伦理体系的某些方面。通过解释原型象征,揭示了东西方哲学灵性传统的关联、相同点和异同点。
藏传佛教和荣格心理学,虽然有不同的起源,但是两者都用自己独有的语言和象征阐明了那个普适性的智慧。

晚年的荣格继续为寻找现代人面临的精神矛盾找寻答案,他隐居于在苏黎士湖旁,聘请杰婓女士为秘书负责他的荣格学院等事务,而露丝贝利成为其私人生活的依赖。
1961年6月6日,荣格安然病逝于湖上的家中,享年86岁。荣格最后一本著作《记忆、梦与反思》是他的自传,在其死后不久出版。
特别推荐

现已出版《人性能达到的境界》《人类的破坏性剖析》《自我与自性》《移情心理学》《占有还是存在》《论人的成长》《自体的重建》《自体的分析》《人心:善恶天性》《自我分析》《游戏与理智》《智慧与感觉》,即将出版《梦的解析》。

现已出版《弗洛伊德与荣格》《荣格与新时代》《荣格心理学与藏传佛教》《让内与阿德勒》《内在工作》《弗洛伊德的使命》。

-
微笑的鱼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7-11-17 09:18: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