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光之尘,莫兰迪
提到莫兰迪这位意大利画家,对他的印象总是淡淡的,也从没有花过时间仔细看过他的作品,他的名字也不为大众所熟悉,不像梵高,一提到,人尽皆知,以至于满眼都开始闪烁着绚丽的色彩。
莫兰迪走的是与梵高截然不同的一条路。
莫兰迪的作品中,色彩饱和度很低,无形中倒是十分吻合现当代社会中(至少是中国)的流行色:尤其是以无印良品为代表的色彩搭配风格,淡淡的,平平的,呈现一片色彩上的“灰”感,哪怕是红色、黄色、蓝色被安置在同一幅画面中,看起来也很温和------不得不承认,那些色彩看起来令双眼感到舒适:不强烈、不刺激、不引诱;不过同样地,看多了也会令人感到些许无聊。
画家选择题材的偏好其实是个很有意思的话题。
此次莫兰迪展览中展出了几幅莫兰迪的铜版画。在A4不到的画幅上,体现出画家表现风景的笔力,明暗层次十分清晰,功底不俗,令人惊喜。这才知道,莫兰迪最为人熟知的静物,是他自主对题材的选择,并不是只是画熟练后,不思进取的表现(或许也会有少量的肖像作品?存疑)。


再仔细看几幅,会发现莫兰迪十分喜欢表现仿佛笼罩了一层雾的风景与静物。这不禁让人想起他的家乡博洛尼亚,因当地湿度较高,在晚秋和冬季常常有雾出现,而莫兰迪一生几乎从未远行,既绘其所见,或许这是他执着使用低饱和色的缘故之一。
莫兰迪的静物是最为人津津乐道的,因其散淡的色彩,强迫症般的构图,几乎“千幅一律”的画面形成了他的典型风格。这风格背后也体现出他的性格:充和、平淡、质朴、不喜变动。

莫兰迪的画室与卧室是同一间,床边架子上静置着作品中常见的瓶罐杯盘,玻璃的,陶瓷的,细长的,椭圆的等等。据说,莫兰迪不允许打扰卫生时拂去瓶上的灰尘。甚至,他为了标记瓶子的位置,用铅笔在桌上绕着瓶底,画出了一圈圈的痕迹。这样,即使哪天拿走了那只瓶子,还能够归至原位。
莫兰迪的沉思气质无疑是与作品相通的。他长年累月地观察桌上的瓶子,捕捉瓶上细腻的光影(远看像是色块平涂,以为他不注重光感)和体积,努力找到色彩块面间、物体形状间的平衡与和谐,甚至还表现出了器皿表面的尘埃,十分微妙。而且,从他的第一幅静物,到最后一幅,似乎都保持着同样的水平,既早熟又晚熟,这也是在画史上比较少见的。
进一步说,他作品中的时空是凝固的,而这一遥远的传统可以追溯到绘画史深处。
然而莫兰迪也有一些新创意:通过同类物品的反复出现,不禁让人在一幅幅画前,见证了时间的流逝(虽然肖像画是表达此类特点更好的题材,伦勃朗系列自画像就是很好的例子)。因此,虽然他的空间不太变换,时间却是在流逝的。

很难想象,一位画家一辈子不谙世事,不闻外物,全然投入到画瓶子这件事上而从不厌倦。莫兰迪做到了,他在动荡的20世纪,过着修道院般平淡禁欲温和的生活,连同他的作品本身都像一种兢兢业业的修行。
不得不提的是,大与小都是相对的概念,莫兰迪既能在普通得不能再普通的生活器皿中看到生命本身,我们也不难感觉到莫兰迪在描绘它们时的目光里又饱含着多少对艺术与生命意义的探索。
那么,到底是宏大的战争历史题材更为深刻,还是平淡的静物题材更为深刻?这是个三言两语难以回答的问题,但莫兰迪的存在无疑为之增添了辩论的筹码。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