美国抽象艺术大师汤伯利(cy twombly)的作品《黑板》
读了艺术理论的人 在审美情趣上已经发展出了一套和没有阅读的人完全不同的艺术品认知体系。这套体系有一个并不太小而且相对富有的社群(比如所谓现当代艺术圈),这个社群内得到认可的艺术品可以被互相交易。
如果不知道不认可这套体系,不拥抱这个社群,这些艺术品的探讨和交易就不能被认可,外人也不会理解它的艺术性。无论艺术圈内的人怎样阐释,圈外人也可以不懂。不懂就不懂,哪怕他们现在得到了艺术话语背后的逻辑,只要他们不去拥抱这个艺术圈社群,这种艺术也不会被接受。
对于汤伯利(cy twombly)的作品《黑板》,我不谦虚地决定给出一种我自己对这幅画的感受。
首先说明:我要说明我不是艺术史论专业出身,所以引用的材料恐有错误,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存在臆想。但是我将要说的,都是我曾经在艺术课堂与书本中积累下来的话语,虽然不准确,但是我在这个圈子里和人交流的工具。像是一种仪式,即便我说错了很多,别人也可以知道 “哦,这丫也是学艺术的”。
通过这些话语仪式确认信仰关系的人们组成了叫做艺术圈的东西,通过各种媒介不断对艺术话语进行再生产和生产,从而让这个圈子不断延续下去。
每个人的都有一些自我设定的审美标准。简单的可以是 “我喜欢初音未来样的辫子” 到复杂一些的“ 艺术品要表现情感” 到更复杂的我都不知道该怎么举例的标准。大部分人的这些标准也许推敲起来根基都不稳定可以被怀疑甚至推翻,但是在大部分不是很严肃的时刻,这些标准还是可以作为我们逻辑的支点。
对我来说,一个判断艺术品是否有艺术性,是否“美”的标准是: 艺术家是否用一个独特的媒介和视角再现了这个世界上的另一些事物。CY Twombly的黑板画最直观的感受是:这一个对随意涂鸦在大尺度上用传统绘画媒介进行的再现。 也是对艺术史上一些重要理论的再现这就答完了? 等等啊还是要讲讲什么历史进程让Twombly选择了这种再现方式,或者: 什么样的历史进程让艺术圈相信Twombly的这种再现方式有讨论价值。
这幅 《黑板》创作于六十年代的纽约。那我们就可以回溯之前都发生了哪些艺术运动 给了艺术圈的人们哪些话语工具来解读黑板涂鸦这样的画(顺便一提,其实这画上的粉笔刀子不是画在黑板上而是画在油画颜料涂黑的帆布上,可以算是油画一幅)。
这里有几个关键词: 形式主义,抽象,超现实自动主义写作。形式主义作为一个重要的艺术批评理论在十九世纪开始发展它的雏形,人们开始认识到艺术(包括文学音乐美术等)在排除了叙事,说教等功能后,它本身的形式 哪怕一个笔触,一句话里词语排列的顺序,几个音符得组合,也是有内在价值的。
广为流传的:艺术是为艺术,就是这样一种思维的体现。形式主义理论在文学运动中蓬勃发展,俄国的形式主义和英国的新批评都可以算是重要的代表,理论逐渐蔓延到绘画领域最重要的形式主义大亨就是格林伯格,他提出的重要的概念总结起来就是:一件现代艺术品的任务就是只去纯粹地再现这个艺术门类(绘画/雕塑)自身的的属性,要摒弃一切其他属性。比如,现代绘画不能再现空间(雕塑),叙事(文学),只能表现平面和颜料这些属于绘画本身的属性。这也是为什么相当多现代艺术家只画抽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只有抽象才可能属于绘画本身的形式啊。
但是抽象也不完全源于形式主义的思考。提到抽象就必须要说到艺术家瓦西里康定斯基。经常在艺术史课堂上会说他是第一个抽象画家。康定斯基发现抽象的故事带有一些小巧合和戏剧性。我并不想讲故事,只想说为什么康定斯基会觉得抽象是一种崇高的艺术形式。为什么捏? 因为抽象再现的是人与人的情感!抽象就像是在帆布上用眼睛看的音乐。康定斯基除了是一位画家,也是诗人,末日论者和音乐家。他和许多人一样相信音乐是用声音再现情感的,这个看不见摸不着,不唱歌没歌词的时候就是抽象的,但是却实实在在可以打动人心,让人觉得音符里带着各种故事和意义。康定斯基希望他能够在绘画中不表现任何具体的事物,但是同样只用点线面 色彩,构图这些基本的绘画“音符”来再现人类复杂的情感。
超现实主义就是在反启蒙,反理性主义,和弗洛伊德心理学大流行的社会背景下诞生的。它就是要用弗洛伊德心理学中提到的潜意识去超越意识描绘的现实,找到被理性隐藏在背后的真。超现实主义一直在寻找用潜意识创作艺术的方法。其中一个被广泛运用的技法叫“自动主义”。自动主义希望能够通过身体和头脑的随机行动来创作,比如随意在纸上涂抹,在极端疲劳或嗑药的状态下写下杂乱的词句,然后持续不断地这样制造随机的作品。创作过程中不去思考任何具体问题,作品也没有目的性。
自动主义并不是要制造无意义的艺术品,相反它的基础建立在一个假设上:你的潜意识会在意识不在场的时候控制你的身体,让你暴露一些意识在场时被隐藏的思想和感情。自动主义希望在这样随机的创作中解放潜意识,流露出真正的情感。回到Twombly的 “黑板” 假装成黑板涂鸦的油画,上面三个关键词都以应用在欣赏本作的过程中,他显然是一个对绘画形式本身的再现,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平面上的笔触而不涉及任何对叙事和3d空间的模仿。当然60年代的很多艺术家都挺反感格林伯格的那些死规矩,总是在反叛,这幅作品里的反叛体现在:为什么要把一幅油画伪装成黑板一样呢?这是在用油画画一幅黑板吗? 也许用油画再现黑板也是Twombly的一个目的;是否是直接对形式主义的批评我就不清楚了。然后再说抽象表现情感,Twombly的人绘画作品一般都涉及到对情感的表达,这和他的巴洛克(这个请自行百度)情节大有关系,他各个时期,都有尝试把巴洛克绘画的题材用抽象的方式再现,希望那些散乱的颜料能够带来和巴洛克绘画里的神话故事类似的情感。在黑板画时代他也不可能把这种情感目的抛弃,在这幅“无名”作品里,我还是可以站在它面前,体验一种轻快涂鸦的快感的。至于超现实,显然自动主义就是本作的基本创作手段,快速勾勒出线条,随机性也强,并不是精密计划的结果。
不过在创作过程中恐怕有相当的不同版本的试验,然后从这些随机结果里选出最好的。黑板画圈圈系列里也可以感觉的人好强的超现实写作和现代诗写作的印象。现代诗的写作除了考虑写作内容以外,也要考虑如何把诗写下来这个问题,写成无法辨明的涂鸦是很经常的尝试。自动主义在几乎无意识的情况下写作,结果经常也是杂乱的线条。
这些都和Twombly画圈圈异曲同工。那么除了以上这些,创作技法的难度也经常是一个很重要的欣赏点。这幅画虽然是涂鸦画圈圈但是它的尺度可比纸上涂鸦大得多,是四五米的宽度。在这个尺度上再现小纸条涂鸦的圆润轻盈感,绝不是一朝一夕就完成的,所以用粉笔画黑板能有老Twonmbly的这种圆润细节 行画卖两百估计也很多人买呢。
这是我随手在发票上的涂鸦,比大师画的还是差十万八千里,在这么小的一个尺度,要画出漂亮均匀的圈圈都不容易 买,更何况给你一张黑板大的帆布呢,现代艺术品经常是看似谁都能搞,实际上还是要一些功夫的。这就是我欣赏Twombly过程中产生的一大票话语了。
如果不知道不认可这套体系,不拥抱这个社群,这些艺术品的探讨和交易就不能被认可,外人也不会理解它的艺术性。无论艺术圈内的人怎样阐释,圈外人也可以不懂。不懂就不懂,哪怕他们现在得到了艺术话语背后的逻辑,只要他们不去拥抱这个艺术圈社群,这种艺术也不会被接受。
对于汤伯利(cy twombly)的作品《黑板》,我不谦虚地决定给出一种我自己对这幅画的感受。
首先说明:我要说明我不是艺术史论专业出身,所以引用的材料恐有错误,历史事件之间的关系存在臆想。但是我将要说的,都是我曾经在艺术课堂与书本中积累下来的话语,虽然不准确,但是我在这个圈子里和人交流的工具。像是一种仪式,即便我说错了很多,别人也可以知道 “哦,这丫也是学艺术的”。
通过这些话语仪式确认信仰关系的人们组成了叫做艺术圈的东西,通过各种媒介不断对艺术话语进行再生产和生产,从而让这个圈子不断延续下去。
每个人的都有一些自我设定的审美标准。简单的可以是 “我喜欢初音未来样的辫子” 到复杂一些的“ 艺术品要表现情感” 到更复杂的我都不知道该怎么举例的标准。大部分人的这些标准也许推敲起来根基都不稳定可以被怀疑甚至推翻,但是在大部分不是很严肃的时刻,这些标准还是可以作为我们逻辑的支点。
对我来说,一个判断艺术品是否有艺术性,是否“美”的标准是: 艺术家是否用一个独特的媒介和视角再现了这个世界上的另一些事物。CY Twombly的黑板画最直观的感受是:这一个对随意涂鸦在大尺度上用传统绘画媒介进行的再现。 也是对艺术史上一些重要理论的再现这就答完了? 等等啊还是要讲讲什么历史进程让Twombly选择了这种再现方式,或者: 什么样的历史进程让艺术圈相信Twombly的这种再现方式有讨论价值。
这幅 《黑板》创作于六十年代的纽约。那我们就可以回溯之前都发生了哪些艺术运动 给了艺术圈的人们哪些话语工具来解读黑板涂鸦这样的画(顺便一提,其实这画上的粉笔刀子不是画在黑板上而是画在油画颜料涂黑的帆布上,可以算是油画一幅)。
这里有几个关键词: 形式主义,抽象,超现实自动主义写作。形式主义作为一个重要的艺术批评理论在十九世纪开始发展它的雏形,人们开始认识到艺术(包括文学音乐美术等)在排除了叙事,说教等功能后,它本身的形式 哪怕一个笔触,一句话里词语排列的顺序,几个音符得组合,也是有内在价值的。
广为流传的:艺术是为艺术,就是这样一种思维的体现。形式主义理论在文学运动中蓬勃发展,俄国的形式主义和英国的新批评都可以算是重要的代表,理论逐渐蔓延到绘画领域最重要的形式主义大亨就是格林伯格,他提出的重要的概念总结起来就是:一件现代艺术品的任务就是只去纯粹地再现这个艺术门类(绘画/雕塑)自身的的属性,要摒弃一切其他属性。比如,现代绘画不能再现空间(雕塑),叙事(文学),只能表现平面和颜料这些属于绘画本身的属性。这也是为什么相当多现代艺术家只画抽象的一个重要原因,只有抽象才可能属于绘画本身的形式啊。
但是抽象也不完全源于形式主义的思考。提到抽象就必须要说到艺术家瓦西里康定斯基。经常在艺术史课堂上会说他是第一个抽象画家。康定斯基发现抽象的故事带有一些小巧合和戏剧性。我并不想讲故事,只想说为什么康定斯基会觉得抽象是一种崇高的艺术形式。为什么捏? 因为抽象再现的是人与人的情感!抽象就像是在帆布上用眼睛看的音乐。康定斯基除了是一位画家,也是诗人,末日论者和音乐家。他和许多人一样相信音乐是用声音再现情感的,这个看不见摸不着,不唱歌没歌词的时候就是抽象的,但是却实实在在可以打动人心,让人觉得音符里带着各种故事和意义。康定斯基希望他能够在绘画中不表现任何具体的事物,但是同样只用点线面 色彩,构图这些基本的绘画“音符”来再现人类复杂的情感。
超现实主义就是在反启蒙,反理性主义,和弗洛伊德心理学大流行的社会背景下诞生的。它就是要用弗洛伊德心理学中提到的潜意识去超越意识描绘的现实,找到被理性隐藏在背后的真。超现实主义一直在寻找用潜意识创作艺术的方法。其中一个被广泛运用的技法叫“自动主义”。自动主义希望能够通过身体和头脑的随机行动来创作,比如随意在纸上涂抹,在极端疲劳或嗑药的状态下写下杂乱的词句,然后持续不断地这样制造随机的作品。创作过程中不去思考任何具体问题,作品也没有目的性。
自动主义并不是要制造无意义的艺术品,相反它的基础建立在一个假设上:你的潜意识会在意识不在场的时候控制你的身体,让你暴露一些意识在场时被隐藏的思想和感情。自动主义希望在这样随机的创作中解放潜意识,流露出真正的情感。回到Twombly的 “黑板” 假装成黑板涂鸦的油画,上面三个关键词都以应用在欣赏本作的过程中,他显然是一个对绘画形式本身的再现,全部注意力都集中在平面上的笔触而不涉及任何对叙事和3d空间的模仿。当然60年代的很多艺术家都挺反感格林伯格的那些死规矩,总是在反叛,这幅作品里的反叛体现在:为什么要把一幅油画伪装成黑板一样呢?这是在用油画画一幅黑板吗? 也许用油画再现黑板也是Twombly的一个目的;是否是直接对形式主义的批评我就不清楚了。然后再说抽象表现情感,Twombly的人绘画作品一般都涉及到对情感的表达,这和他的巴洛克(这个请自行百度)情节大有关系,他各个时期,都有尝试把巴洛克绘画的题材用抽象的方式再现,希望那些散乱的颜料能够带来和巴洛克绘画里的神话故事类似的情感。在黑板画时代他也不可能把这种情感目的抛弃,在这幅“无名”作品里,我还是可以站在它面前,体验一种轻快涂鸦的快感的。至于超现实,显然自动主义就是本作的基本创作手段,快速勾勒出线条,随机性也强,并不是精密计划的结果。
不过在创作过程中恐怕有相当的不同版本的试验,然后从这些随机结果里选出最好的。黑板画圈圈系列里也可以感觉的人好强的超现实写作和现代诗写作的印象。现代诗的写作除了考虑写作内容以外,也要考虑如何把诗写下来这个问题,写成无法辨明的涂鸦是很经常的尝试。自动主义在几乎无意识的情况下写作,结果经常也是杂乱的线条。
这些都和Twombly画圈圈异曲同工。那么除了以上这些,创作技法的难度也经常是一个很重要的欣赏点。这幅画虽然是涂鸦画圈圈但是它的尺度可比纸上涂鸦大得多,是四五米的宽度。在这个尺度上再现小纸条涂鸦的圆润轻盈感,绝不是一朝一夕就完成的,所以用粉笔画黑板能有老Twonmbly的这种圆润细节 行画卖两百估计也很多人买呢。
![]() |
这是我随手在发票上的涂鸦,比大师画的还是差十万八千里,在这么小的一个尺度,要画出漂亮均匀的圈圈都不容易 买,更何况给你一张黑板大的帆布呢,现代艺术品经常是看似谁都能搞,实际上还是要一些功夫的。这就是我欣赏Twombly过程中产生的一大票话语了。
还没人转发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