意志力决定阅读效率——2400本读书总结
今年春天,在下受历史学界知名微信公众号“历史研习社”之邀,完成了为期五次的线上读书方法收费课程(课程名称:《人民日报力荐的清华博士告诉你,这样读书最有效》,有兴趣的话在“千聊”APP还可以付费聆听)。后将第二讲的课程讲义整理成《如何能让你在碎片化阅读的过程中形成知识体系?》一文在豆瓣、微信与知乎同步发布,得到了热情反馈。敝人在该文中提及了碎片化阅读的两个维度,阅读时间的碎片化与内容碎片化,继而将三种阅读时间与三种阅读模式完成配比,形成“三维立体碎片化阅读体系”。下文为这两个月教学之后重新思考的产物,具体为细化前文的第四部分的最新成果,在完成阅读时间分型与阅读模式的配比之后,发掘意志力强才能提高阅读效率。
高能的阅读方法势必具有优质的阅读效率,笔者发现仅仅告知学习者时间和阅读材料的配比,只是方法介绍,想要成就高效阅读,必须经过系统化的阅读训练。不同的阅读模式需求的意志力不同,其阅读效率的维度也不同,意志力决定阅读效率。只有通过合理的训练,才能让一个人的阅读能力达到优化配置。

于是,笔者将最新的阅读心法总结为“三维立体化阅读体系”。本体系由三个维度组成:
(1)一维横向——“恒长时间的专业精读”
(2)二维纵向——“机动时间的临时闲读”
(3)三维深向——“固定时间的兴趣泛读”
下面详细分维度解析“三维立体化阅读体系”的训练方法。
一、一维横向——恒长时间的专业精读
任何阅读模式的训练方法都应从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开始。如今碎片化信息时代,微信、微博的短频化阅读摧毁了大多数人长时阅读的能力。社会过于浮躁,甭说如何读书了,即使微信公众号上写的有深度的长文章,都很难有人愿意详读。
这些年的教学实践以来,笔者最多被人问起的问题是,如何阅读才能记得住?记得多?那么我们回想一下平常在工作学习中,如何记住一些事物呢?那么必须要做到聚精会神、一心一意的将过去的印象保持在脑袋里,是建立在理解的基础上,而不仅仅是反复的诵读。故而记忆本身就包含理解。德国学者的《超级快速阅读》一书的台版译名叫做《读书何须意志力?》,他在本书中提及的核心观点是决定读书效率的根本在于理解,但我们发现只要一边读书一边记忆知识的话,其本身就已经包括了理解的过程,故而格吕宁的说法算是偷换概念。
那么如何能让记忆的内容越来越多呢,我们发现记忆一般都分为长时记忆与短时记忆,理解一个概念可以通过短时记忆,但是想要理解一本书的深意必须提高个体的长时记忆能力。《现代汉语词典》对于“意志”一词的定义是“决定达到某种目的而产生的心理状态,常以语言或行动表现出来”。那么意志力就是决定某种目的而产生的心理力量,常通过语言或行动表现出来。
意志力强的一种表现是指个人能长时间的坚持做某事。就像学英语一样,先背单词,单词有了一定的量之后,才能开始背范文,范文有了积累,自然可以下笔有神出口成章。读书亦是如此,强悍的意志力需要反复的训练才能形成。那么如何训练呢?
第一步,每个人在一周当中至少有一天拥有3个小时恒长时间,可以用来支配阅读。推荐运用工作日的晚饭后7:30-10:30的3个小时,或者周末早上9:30-12:30的这两个3小时恒长时段用以完成阅读训练。
第二步,尽可能的选择一个近乎于100%静谧的个人封闭空间,如果有条件独立住宿的话,那么可以选择自己的住所,如果是上学集体住宿的话,可以选择独立自习室、或者相对静谧的图书馆自习室。
第三步,把手机调至静音状态,弃置一边,强迫自己坚持3小时不予理睬。比如把手机放在包里,要是住所有多个房间,可以放在别的房间。现代人对手机的依赖太大,同时网络给你的依赖太多,给读书带来诸多干扰。
第四步,桌上只放一本实体书+一支彩色铅笔。
选择实体书是因为没有超强阅读资质的学习者,大多看不惯电子书,即使看得惯,很多人的电子书阅读效率都不高。经过多次教学实践证明,只有实体书阅读资质高的人读电子书的收获才会高。而选择彩色铅笔是在强调读书的时候必须思考、必须做笔记。而不是看看就过。第一时间阅读时许多下意识的感受,可以通过彩色铅笔勾画、标注,乃至是评论。第一次阅读时许多潜意识留下的标记,等到整理笔记的时候会觉得很有意思。彩色铅笔方便擦除,如果这本书是你自己的,那么用彩色铅笔方便你未来反复阅读。如果是借阅的,那么还书时可以擦除,最大程度的保护书籍的完整度。
第五步,如果是初学者的话,第一本用来锻炼个人阅读资质的书,建议是自己拥有的实体书,这样既方便未来思考与总结个人的阅读行为模式,又方便查阅储备知识。建议选择与你的工作或者学习专业最紧密的必读书目进行阅读,阅读伊始的成就感需要能够学以致用的书目来实现,选择专业必读,不仅可以锻炼记忆力,还能帮到自己,这样有益于个人增强持续不断读书的动力。书的篇幅建议选择30万字以内的书,也就是32开不超过300页的著作,对于初学者来说这个篇幅可以坚持读完,超过300页(约30万字)的著作容易给初学者带来压力,这样也不方便完成阅读训练。
第六步,那就是坚持,坚持,再坚持!直到完成7次3小时的阅读,使得你的长时阅读计划训练的总时长超过20个小时!著名的艾森豪斯记忆曲线的经典结论是一个知识反复记忆七次就可以记住。同时常言道一个习惯的养成需要20天的训练。那么,一心一意的恒长时间专业研读,想要“速成”的话,就坚持一星期,每天都抽出3个小时来进行训练,即使每周日只有3个小时用于训练,最多也不过两个月你的阅读资质也会有大幅增长。
第七步,整理笔记,反思阅读训练的成果。关于优质笔记的记录方法,之前本人在之前的两篇文章——《优质笔记的四大必备属性》与《如何记录读书笔记能让你的阅读更高效》中已经详细解析了读书笔记之于阅读的重要性,在此便不再赘余。强调一点是当你不断查阅全书,完善精读笔记,直到笔记最终完成,即全书阅读完成之时,最好总结十条个人阅读历程的心得体会,积累7次自然也能形成最适合你自己的阅读心法。那些善于自省的人,生活都会待你不薄。
以上七步是训练恒长时间专业精读的阅读方法,我们可以发现此一阶段的阅读历程中,最需要的是意志力强用于追求阅读质量,决定阅读过程中汲取知识的能力。
二、二维纵向——机动时间的临时闲读
回顾之前训练“恒长时间专业精读”的阅读模式,我们发现这其实是刻意为之的一种强度训练,但是在日常生活中临时闲读,大多是在工作与学习间隙的闲暇之中,觉得此时此刻如果可以读一篇微信微博等网络客户端有趣且有深度的长文章,或者有条件看看实体书充实一下自己,或许更好。这样的时间是非常零散且机动的。在此种时间中,有时我们想不起来应该去读书,或者即使想起来读书,但一时感觉上的清爽并没有带来收获并长久运用知识的愉悦感。所以我们需要给自己灌输一个意识——闲着没事儿的时候多看书!当然,机动时间的临时阅读,也需要最好能有笔勾勾画画,如果是电子阅读,可以充分利用云笔记在微信、微博、电脑浏览器里面的插件功能,将你喜欢的长文章转存到云笔记的客户端上,之后再利用重点符号、颜色勾画重点,稍加点评完成备档数据库的工作。
机动时间的临时闲读与恒长时间的阅读的根本性区别在于其时间碎片化,环境的不稳定,不能保证阅读质量。有时,这种阅读模式甚至是在一心多用的过程中完成的,比如打扫卫生或者骑行锻炼时,总觉得单独做一件事情有点儿浪费时间,作为调节我们还想读点东西,这就是一心多用的过程。在专业学术上称之为“多重任务处理能力(multitasking ability)”。其内涵指向为在一定时间内合理高效地安排处理多个任务的能力。通过锻炼多重任务处理能力,可以让你事半功倍。毕竟每个人的时间都是均等的一天24个小时,但如果有人能同时完成多个任务,那么意味着你的工作时间被拓展了。当然一心多用的状态,绝对不可能让同时做的两件事情的专注度与效率达到100%,但是锻炼能力可以使得每件事情的效率都达到70%以上,故而此一阶段时的阅读模式也不需要读者去追求阅读效率,单纯意志力强用于追求阅读广度的数量积累,如荀子所言“积土成山,风雨兴焉。积善成德,而神明自得。”
通过笔记的点滴积累,来激发个人的阅读潜力,决定阅读过程中收获知识的广度。当你在一个月之后,甚至年终总结时,再去统计自己在这一长时段机动时间的阅读成果时,你会发现收获相当可观的呢!
三、三维深向——“固定时间的兴趣泛读”
如果在最初一个星期的临时闲读过程中,运用智能手机的各类GTD(时间管理)APP,将一周内所有用于临时闲读的时间段加以统计,你会发现一天中,有很多的时间都可以用来阅读,甚至有时候微小的机动时间累积起来可能比3个小时的时间还要长!而且如果你能仔细分析一周之内每天的机动时间,有时你会惊喜的发现一些规律,你会发现在每个工作日存在一些固定时段可用于阅读。即完成一种“短时段的阅读”。这个短时段是固定的,且可以培养出阅读习惯的时间段。但是这一时间段来源于机动时间,其阅读环境并不能够保证绝对安定,只能保证相对固定。
那么相对固定的环境,安静程度虽然不是最优,但还可以用于阅读,这时需要意志力强到可以克服外界干扰,督促自己在这一时段尽可能的按部就班的泛读一些书籍。此一时段不适合阅读高精尖的专业书籍,因为环境有限,需要意志力足以去克服外界的干扰,自然分散了一定的注意力,初学者的阅读资质尚欠,在没有绝对静谧的环境中无法让收获知识的效率最高。但是为了培养习惯,仍旧仅仅是临时闲读,就失去了习惯培养的价值意义。所以我们可以在这一“中间”状态中去阅读一些与专业相关、或与当下社会流行风尚相关、亦或与个人兴趣爱好相关的书籍,用于泛读。泛读相对于闲读而言,具有目的性,但是并不需要太过在意,抗干扰能力越强,你的阅读体验效率越高。未来在这种日常固定时间中可以阅读的书籍难度最高,越好掌控个人的阅读进程。
由此可知每日的固定时间,如果没有经过分析识别合理规划,那么经常会被我们忽略继而浪费,所以需要学会总结如何利用固定时段,提高个人日常的阅读效率。至于如何利用固定时间,在下介绍一个本人长期的行为习惯,即无论去任何地方,只要出门带包,我就会在包里带一本书;如果出门不带包,手机里面必须有能做标记、可以输出笔记的阅读软件,里面有丰富的电子书资源。这样我可以在任何等人、等车的机动时间中完成有效阅读,日积月累会有很大的进步。这种行为客观上也需要增强意志力,去提高阅读抗干扰的能力。
综合以上三个维度的阅读模式,最终造就“三维立体化阅读模式”,我们发现以一个星期为单位,每周我们都有恒定时间、固定时间和机动时间可用于阅读,甚至每一周当中的固定时间段和恒定时间段还不止一个。一周的阅读历程,势必由3本以上书目组成。那么,个人的阅读历程是非常丰富的。不会因为一本书占据了一周全部的空余时间,而觉得生活枯燥乏味,也不会因为一本专业书籍的艰涩难懂而让生活黯淡无光,阅读书目与生活状态都是可以相互调节的。与此同时,三种时间类型配比的三种阅读模式同时进行,本质上也是在锻炼提高“多重任务处理能力”,对个人素质的全面提升极具推动作用。总之,增强意志力决定了个体阅读资质的飞跃提升。
第24期 10/100书目榜单(2017/02/20——2017/06/11 排名先后以阅读顺序为序)
1. 王小盾:《经典之前的中国智慧》,北京大学出版社,2016/11
【点评】这是一本集想象力、创造力于一身,大开脑洞极具争议的著作。全书将神话学,艺术史。考古学,思想史四部分结合的非常好的书,既是王小盾先生的讲课实录,也是其中国古典文化神话学的集大成之作,可谓是其核心思想结集。当然如果你对先秦史以上四个领域没有充分的了解的话,不容易理解本书的深意。
2. 陈来:《古代思想文化的世界:春秋时代的宗教、伦理与社会思想》,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2/12
【点评】 2015年时曾经泛读本书,再次精读本书,可以发现陈来之所以能成为大家的原因有三,其一他不是中哲路数,其思想史的功底扎实;其二,看毕本书终于理解了什么研习先秦文史哲,必从《左传》起;其三,前辈的眼光和对材料的分析与组织能力,值得我辈认真学习。
3.【英】尼尔·麦格雷戈:《大英博物馆世界简史》,新星出版社,2014/1
【点评】2017年度帝都最精彩的博物馆特展,非国博的大英博物馆101件文物特展莫属。这次展览依据本书而成,替换掉了其中10件从中国非法所得之文物,依旧精彩纷呈。回归本书内容,可谓是以小见大,以微观见宏观的史学写作方法引人入胜,许多细微处让人收获良多,本人也是通过一周时间听完全书,跟同学们一起去看展收获满满!
4.【美】柯文:《在中国发现历史:中国中心观在美国的兴起》,中华书局,2002/8
【点评】 基于柯文自身的义和团研究为基础,结合中西学术理论层面的思考,在学术发展转折期的重点思考,即使今天在知晓了诸多史学理论与其代表作品之后,再看仍觉经典。本书是对西方中心论的强力回击,也是对西方历史学理论的强力回击,从个人研究的断面进化到理论层面的思考,很是卓著。
5.【英】西蒙·温切斯特:《教授与疯子》,世纪文景·上海世纪出版集团,2009/8
【点评】 历史小说神作,以悬疑小说的笔法,以《牛津英语辞典》的编写出版的两个疯子与一个教授的人生经历为主线,多线叙事结构,构思轻巧。粗看以为是英美版的《编舟记》,实则在小说的构架之中讲述了19世纪欧洲移民史、美国独立战争史、出版印刷史、精神科学发展史、医疗卫生史,以及语言之于民族文化的纪念碑性等多个角度,讲述19世纪中期欧美社会革命与文化发展带来的双向互动。
6.【美】杨联陞:《汉学书评》,商务印书馆,2016/8
【点评】 读毕本书可叹杨先生不愧是学贯中西古今的大师。究其评述的字里行间见解精要,可学甚多。总结杨氏书评写作范式大致为:(1)评述作者生平及本书之地位(2)分章节概述该书内容,如内容太多便择其重点(3)与本书相关学术史内容荐读(4)本书作品地位评价,优点何在(5)简述本书错误与不足,其一方法论或全书构架的缺陷,其二为细节处的翻译错谬、原始材料分析有误、句读误读,以及史实年份错谬等。最后加一点儿小忠告。
7.张昌平:《商周时期南方青铜器研究》,商务印书馆,2016/10
【点评】 作者语言平易近人,句句精良,篇篇精湛!本书基本代表目前南方青铜器(楚国青铜器)的主流研究趋势,以及最新成就。全书内容大致是讨论湖北武汉盘龙城所出青铜器,在周代完善青铜礼制制度之后,青铜器才批量化生产,之前的青铜器器型,每种数量不一,出现时间也有先后之别。另外,本书针对青铜器中的常见饮酒器——斝与爵的区别也有讨论,两者在制作工艺上的区别,大致是制作方法中块范法与整范法的区别,另外作者指出斝的造型多为圆腹。
8.【俄】 弗拉基米尔·雅可夫列维奇·普罗普:《故事形态学》,中华书局,2006/11
【点评】 本书告诉你,认识事物首先要学会客观描述现象,然后要学会使用正确的分析方法,并不需要观察太多的现象,关键是要有正确的研究方法。这符合科技哲学大师卡尔·波普尔提出的理论先于观察的观点。故而本书告诉你,那些怪力乱神的神话故事,并不是天马行空的想象,其中一切都是套路,如果你还没有发现。只不过你没有找对分析方法。
9. 陈浩基:《13·67》,皇冠出版公司,2014/6
【点评】 本书无愧为华语世界最卓越的推理小说,在这里你可以读懂香港!六个短篇独立成章相互联系,逻辑缜密、悬疑满满、看得人血脉贲张,以重要历史时间点将社会派与本格推理完美结合在香港大地,从13到67年的回溯,六个故事两回归后、两回归前后,两70年代前后,从标题的“中-中英-英”足见作者深意。
10. 廖名春:《帛书<周易>论集》,上海古籍出版社,2009/1
【点评】阅尽千帆关于《帛书·易传》的研究著作之后,发现本书至今仍是马王堆帛书易传最权威最经典的研究性著作,入门研究之必备佳品。
-
櫻桃湯糰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20-05-27 04:43:07
-
夏了夏天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11-17 06:50:33
-
🚩🚩🚩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8-21 21:57:45
-
红筏小字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8-13 09:24:10
-
alex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1-18 22:58:36
-
alex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1-18 22:57:10
-
fanapjyy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9-01-14 12:03:34
-
水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8-11-20 21:50:36
-
寸头树懒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8-11-02 23:07:54
-
苒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8-06-08 01:03:06
-
布鲁斯南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7-09-13 11:50:05
-
-Lilililo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7-08-25 20:56:01
-
晨夏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7-08-24 21:45:03
-
苹果猫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7-08-23 00:51:10
-
十安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7-08-22 23:59:59
-
Yagami🌈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7-08-22 20:24:17
-
二大人山大人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7-08-22 19:54:57
-
sususlsz 转发了这篇日记 2017-08-22 13:40:06
韧勉的最新日记 · · · · · · ( 全部 )
- 【2024年终总结】抱娃的通透人生 (34人喜欢)
- 【韧读】2024年度出版心水让人神往的12本佳作 (32人喜欢)
- 历年读买比统计(持续更新) (25人喜欢)
热门话题 · · · · · · ( 去话题广场 )
-
加载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