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控感:正负循环的开关
我有两个月没写文章了。
一开始觉得最好攒点干货出来再写,就忍着不写。后来终于觉得无甚可写。就一直耽搁了下来。
这两个月,从外在看来,我是没什么进步的。称上的数字没少,余额宝里的数字少了。
期间经历了一次相对完整的负循环。有那么一段时间,可以特别明显的感觉自己要『崩溃』了。年龄大了的一个好处是连『崩溃』的力气也没有,也就没有崩溃。
一路带着觉察,走入负循环,又从负循环里走出来。今天,请允许我用通俗易懂(不那么严谨)的语言来谈谈我对进入及走出负循环的经验和体会。
对于我个人来说,走入负循环一般是从体验到强烈的『失控感』开始。以我最近的这次负循环为例,当我发现我在生活(作息不规律)、工作(工作目标没有达成)、社群(行为与期望偏离)等各方面都没有达成自我预期的目标后,就产生了强烈的失控感,中间夹杂着恐惧、焦虑、自责,随之而来的是逃避。失控感强烈的时候,想要抛弃一切不可控因素,只留下自己能完全控制的那部分,以便重新获得『控制感』——一切尽在掌握中,大权在握的感觉。外在表现就是逃避行为:切断一切与生存无关的社会交流、终止一切与生存无关的社会行动。
可一旦自己真的什么都放弃了、抛弃了,客观迎来的结果就是『全线崩溃』。什么都倒下了,可不是崩溃嘛。
可以说,『失控感』是导致个人生活崩溃的罪魁祸首,『失控感』是『崩溃』的因。那么『失控感』又是谁的果呢?往小处说,失控感起源于『自我界限的模糊』;往大处说,失控感来自于『对自我的无知』。换言之,当一个人不清楚自己的能力范围时,就容易过度地夸大或低估自我能力。而当他在潜意识中依照夸张后的标准来对现实做出期待时,现实若不能印证他的期待,他便会自然而然的体验到『失控感』。
我最近体会到的两次比较明显的『失控感』:第一次,我以为我可以带好一位同事,达成我设定的工作目标。但折腾了两个多月后,我发现我从招聘起就一再的犯错,直至两个月后我甚至发现一加一的结果小于1,便做出了中止合作的决定,同时也迎来了失控的情绪体验和崩溃的外在表现。第二次,我信心满满地设定了一个力所能及的工作目标并开始了一小段时间的行动,但外部环境忽然对我提出了执行另一项行动的要求;新的要求让我毫无心理准备地从得心应手跳转到手足无措,再次来到了崩溃的边缘。
我个人认为,失控感主要来自于对自己究竟能控制什么的无知。并且失控的人往往是把力量摊得太薄,没有真正地控制住自己有能力控制的事物。他们对所有事物都持放养态度,而一旦事物的变化或发展超出了他们原定的心理圈地,便体会到了失控。
我先后两次走出负循环是因为两个非常小的行为上的转变。第一次是我在体验了强烈的失控感接近崩溃连续若干个日夜晚睡晚起之后,强制要求自己早上7点钟一定起床,走出了负循环的大门。第二次是我在连续若干个日夜晚睡晚起之后,在起床后穿上了比较正式的服装,让工作和生活之间划了界限。
换言之,你必须知道,在你生活中的哪些事情,是可以保证你的基本生存状态,保证你的生活质量底线的。而这些事情,在你最难熬的时候,还要坚持做下去。做这些事情永远不是为了做出一个完美的艺术品,而是为了保证生存的底线。起床睡觉的时间底线、最小家务完成量与频率、个人清洁的基本要求都在此列。
我这两个月体验到的最大的进步有两个方面,一是我每天洗碗的时间从40分钟降到25分钟左右了,二是我刷牙洗脸用牙线的时间也降到20分钟左右了。从前这两件事对我来说都是非常头疼的生活项目,现在由于熟练,终于不那么头疼了。
有前辈曾说,大多数问题都属于熟练度不够导致的问题。深以为然。
还有两个原则是我认为必须秉持并有助于降低失控感发生频率的。一是不要把自我的成长发展、个人目标的实现寄托在外部;二是要针对自身的能力状况制定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行动计划与目标。
第一点是因为我们无法完全掌控其他任何人的行动,一旦过度仰仗外部力量,那么失控的概率将大大增加。第二点是因为『小马过河』和人性的虚荣。我在高四复读班的体会之一是老师为你设置的复习计划再好,你也不能照搬照用。那会儿我的高中数学约等于没学,但每次数学测试,我只考了三四十分却完全不心慌,因为我知道试卷考核的是高中的全部知识点而我还没复习到绝大多数知识点。我当时就凭借着对自我能力的了解和制定了切合实际的学习计划,一本本一章章一节节的学完了高中的数学教材,最后考了一个比较满意的分数。
说到这里,我其实有些质疑『打卡』这种团体激励行为的有效性。对于我这种比较在意他人看法的人来说,每当我犯了点什么错误或者因为什么原因没有完成打卡任务的时候,我都会产生特别强烈的羞耻感。这种羞耻感的副作用很有可能已经超过了打卡带给我的好处。因此对我来说,打卡可能是个伪命题。如果有自我驱动力,那么不需要打卡;如果需要打卡,那么最终肯定会因为自我驱动力不足而中断打卡进而产生羞耻感再被打卡反噬。上文,我提出了两个有助于降低失控感发生频率的原则,第一条是『不要把自我的成长发展、个人目标的实现寄托在外部』。我猜想打卡是十分违背这条原则的。
我提到的第二条有助于降低失控感发生频率的原则是『要针对自身的能力状况制定符合事物发展规律的行动计划与目标』。做到这一点十分不易,需要克服两个人性的弱点。一要面对现实,敢于客观的分析自己当前的处境。二要摒弃虚荣攀比,不急于求成。
小结一下,如何让自己持续稳定地成长,而不总陷入崩溃状态呢?1. 知道自己是谁,不讳疾忌医,能够坦诚的面对当前的现实处境。2. 针对当前目标,给自己设置一些目前能力范围内的行动计划。
至于团队建设、组织运营、合作共赢,我认为需要在能够全方位地基本了解自我状态、能给初步控制自我行为后才能发挥作用,否则不过是表面功夫,被反噬的概率极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