历史的立体感
尝觉得历史的立体感可有可无。纵然岁月碎成了史书、诗文和古董,人们以浪漫的遥想再拼接回去,也便是了。但碎了的,终究和原来是不同了。
我的北京,以海淀黄庄为原点,横10号线,纵4号线。论书香气,近有人大,远有清北;论繁华地,新中关、欧美汇、食宝街在侧,更不遑论当代双安、中关村一众。于我,这儿就是天安门。我常常觉得这才是21世纪的北京,摩天高楼里时刻不迭创造着未来,霓虹闪烁中日夜不停消费着人生。而灰砖间的鹦鹉叫、黄瓦下的京片子只能残破的苟活在《老炮》和南锣鼓巷里,人们权当历史偶一观之。偶尔读读老舍,逛逛胡同,喝喝豆汁,便觉得在脑内还原了一个北京了。
京城里有一趟车,612路。坐在车上,19年的延时摄影仿佛在这一刻全部快进重现,老北京的记忆扑面而来,尘朴的气魄逼着我认清:北京不是我所见的那个样子。它比我想象得要立体的多,瑰丽宏大,气势雄浑。它通体的气魄,绝不可能用一书一物来承载,若非亲眼所见,也绝不可能还原哪怕三分姿色。才知一加一等于二在历史上一定是谬论,唯有具有立体感的历史才野蛮地冲击感官,振聋发聩,以致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再读史书,便觉苦恼陡生。朝代愈远,遗迹则越少,立体感更不可得。思及此便恨不得拍桌捶胸,但却受人提点所谓VR制作电影固不现实,但还原历史却再好不过。只是不知道,我此生,能不能等得到?
我的北京,以海淀黄庄为原点,横10号线,纵4号线。论书香气,近有人大,远有清北;论繁华地,新中关、欧美汇、食宝街在侧,更不遑论当代双安、中关村一众。于我,这儿就是天安门。我常常觉得这才是21世纪的北京,摩天高楼里时刻不迭创造着未来,霓虹闪烁中日夜不停消费着人生。而灰砖间的鹦鹉叫、黄瓦下的京片子只能残破的苟活在《老炮》和南锣鼓巷里,人们权当历史偶一观之。偶尔读读老舍,逛逛胡同,喝喝豆汁,便觉得在脑内还原了一个北京了。
京城里有一趟车,612路。坐在车上,19年的延时摄影仿佛在这一刻全部快进重现,老北京的记忆扑面而来,尘朴的气魄逼着我认清:北京不是我所见的那个样子。它比我想象得要立体的多,瑰丽宏大,气势雄浑。它通体的气魄,绝不可能用一书一物来承载,若非亲眼所见,也绝不可能还原哪怕三分姿色。才知一加一等于二在历史上一定是谬论,唯有具有立体感的历史才野蛮地冲击感官,振聋发聩,以致余音绕梁三日不绝。
再读史书,便觉苦恼陡生。朝代愈远,遗迹则越少,立体感更不可得。思及此便恨不得拍桌捶胸,但却受人提点所谓VR制作电影固不现实,但还原历史却再好不过。只是不知道,我此生,能不能等得到?
还没人赞这篇日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