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ABO
诚如原作者所说,ABO是需求定位理论。
那么,为什么需求似乎有了高下之分,还可以引得一班众人自我高潮呢?
作者认为人的内核是唯一且恒定的。这个观点想表达的是,人的核心需求很难改变。
但是显而易见,当我们明确了ABO的指向是需求,就会明白,每个人都有可能同时出现ABO特质。现在,让我们暂且接受按照最核心的需求来将人分类的设定。
回到一个元问题,人的核心需求是否会改变?我认同如果不遭遇重大变故,基本不会改变。但是人生难测,仍然存在变数。因此,下文统称需求,不会称心性或者人格。
让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三种类型人的真正需求和这个理论真正的价值。
回顾一下原作者的定义:
一、Alpha的两条刚需:
• 我要做主。
• 你要尊重我。
渴望尊重,其实就是渴望个体被看到,并被认可。渴望做主,其实就是自我意志的扩张。
什么样的人会追求这两点?我给出一些不MECE的答案:
1、 真正有个人精神,满溢而出,个体之爱需要扩张。
譬如:鸟井信治郎、小林一三、铃木敏文等商人,老教父也属此类,他认为自己制定的规则比政府更好,可以让更多人过上好日子。
2、 曾经受到影响重大的忽视、不认同、不尊重、被控制等。多发于原生家庭问题,也可能源于人生经历。(个人感觉大部分A属于此类)
心理学上有一个观点,说一个人在儿时的缺憾会让他耗尽一生去找寻。
其中有一个缺憾,就是没有感觉到自己在父母心中是最重要的。在婴儿时期,孩子需要意识到:在妈妈的生命里,我是最重要的,无论你有多忙多累,只要我有不舒服,我饿,我渴了,我生病了,你都能马上放下所有的一切,先来满足我。那么我会知道,在你的生命中,我是最重要的。
但是如果因为种种原因,孩子没有感受到这一点,那么他就会在成长的过程中,另外找一个人替代,希望从这个人身上得到无条件的接纳,希望成为这个人生命里最重要的人,他会耗尽一生去寻找,直到找到这个人为止。
不难理解,如果有诸如此类的成长背景或人生经历,一个人对于关注、尊重、控制的渴望会急剧增加。而一个人为了获取这些额外的爱,是愿意付出更多的,要求自己更加出色优秀,也愿意带给他人更多以换取所需。某种意义上,大部分A需求是对曾经的“不幸”的某种求偿。
二、Beta的两条刚需:
• 我要稳定的生活。
• 我要更多的利益。
这两点说的是安全感和逐利。事实上,这是人类共同的需求,不能拿出来作为一种识别的依据,这恰恰说明了B的特质是没有特殊的需求。
不可否认,过度追求安全感和追求短期利益的确是大部分人平庸的原因,但是这不应当成为按照需求划分群体的一种针对。对于没有其他差异化特质的群体B,这些所谓的特质被放大了。可是原作者忽略了,在这种需求类别里,人也有三六九等,有平庸也有杰出,有被人性弱点吞噬的,也有能和人性共舞的。
我理解B最大的优势,不是原作者所说的身段灵活,而是自由独立。类似于游戏里的法师,有攻击力,也有回血技能。自己就是一支队伍。
这个理论的基础就注定了,B是幸运的普通人。原作者也认为人群中绝大多数是B,那么至少在感情方面,在人群中遇到同类而幸福的概率,不言而喻了。而且,人一生最终的相处就是和自己,自己不受强烈的欲望裹挟,不因某方面的缺陷而向外索求,虽成功的动力较小,但自我圆满、感到幸福的概率更大。
攻击B的“不作为”和“冷漠”是没有意义的,因为你无法令一个不期望额外获取的人进行额外付出,就这么简单的道理。
三、Omega的两条刚需:
• 我要保护内心世界。
• 我要进入允许我保持天性的环境。
这个描述曾经很长一段时间令我不明觉厉,嘛意思啊。现在我有了一些自己的理解。
Omega有内心平静的源泉,并希望维持这个状态。
这也是原作者为什么说O多出于学者型、艺术家、宗教领袖。学术、艺术、宗教,无一不是对现实生活的超脱。当然,性格上天真无邪,纯真可爱,不谙世事,也可能是一位小O。
我不甚恰当地做个类比,O都是“孕妇”,怀有可以令自己内心平静的宝物(部分O也可以令他人内心平静,但至少都可以较少受他人影响而内心起伏)。但是呢,即便有此宝物,O也不是刀枪不入的,游戏里的奶妈一般血都比较薄,所以“孕妇”们的另一个特质就是,害怕并逃避冲突,战斗力不够,所以他们渴求战士来保护自己,他们擅长并愿意付出的就是喂奶。
A和O的亲密关系来源于,在(A)追求俗世功名获得尊重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需要更深的浸淫到俗世中,可是这样也更容易看到俗世的脏、恶。这时,就需要超脱(O)来洗涤并平衡那些负面感受(或至少不受他们的负面感受太大影响)。
我们需要时刻关注底层需求,剥离一切二次解读。
基于此,我认为ABO真正的需求可以提炼为:
A:被关注/被尊重。Slogan是“我要!”,武器是“战士意志”。
O:被需要/被保护。Slogan是“我有,掩护我。”,武器是“内心平静”。
B:需求没有明显偏向,较均衡。Slogan是“我有,我也要,换不换?”,武器是 “自由独立”。
原作者曾经有另外一篇文章,写的很好,是这样说的:
“当你听到一个标准,先别急着把自己套进去,胜则喜,败则馁。你先研究研究,这个标准是谁定的。
每一个横空出世的标准,背后都站着一股力量,他们能通过这套标准,使自己利益最大化。而这股力量,往往就是这个标准的制定者和传道者。”
不难想象,在普通人群占绝大多数的现实生活中,多少AO曾经受过冷眼和压抑,对于自己的“异于常人”有过自我怀疑,因而更加需要一个为自己价值正名的理论。但是,使用标签是为了节省识别时间,不是限制识别深度。歧视是有代价的,所有受困于此的人,都会给自己带来判断损失。
躲藏在对己有利的价值体系下,难免阻绝了和大部分人的良好互动。尽管作者尽力澄清,但是字里行间里不难看出透露出的褒贬。
没有经过独立思考的人,把蛇虫鼠蚁都归类并定性为B,由于样本量巨大,难免出各种奇葩和低素质个体,于是众人吐槽的热情持续高涨。而这也注定了这个理论永远无法流行,因为不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
那么这个理论真正的价值是什么呢?我认为有两点。
1、让AO清楚知道自己的价值,不要怀疑自己的“与众不同”,你们身怀“异才”。
2、让B看到AO群体的存在,了解如何与之相处。可以发明ABO理论的只能是AO,因为B是没有这个窗口的,你们不出现,普通人真的不认识不了解你们。
不管是什么人,好好发挥自己的价值,也享受可以有的乐趣。天生我材必有用~
那么,为什么需求似乎有了高下之分,还可以引得一班众人自我高潮呢?
作者认为人的内核是唯一且恒定的。这个观点想表达的是,人的核心需求很难改变。
但是显而易见,当我们明确了ABO的指向是需求,就会明白,每个人都有可能同时出现ABO特质。现在,让我们暂且接受按照最核心的需求来将人分类的设定。
回到一个元问题,人的核心需求是否会改变?我认同如果不遭遇重大变故,基本不会改变。但是人生难测,仍然存在变数。因此,下文统称需求,不会称心性或者人格。
让我们来分析一下,这三种类型人的真正需求和这个理论真正的价值。
回顾一下原作者的定义:
一、Alpha的两条刚需:
• 我要做主。
• 你要尊重我。
渴望尊重,其实就是渴望个体被看到,并被认可。渴望做主,其实就是自我意志的扩张。
什么样的人会追求这两点?我给出一些不MECE的答案:
1、 真正有个人精神,满溢而出,个体之爱需要扩张。
譬如:鸟井信治郎、小林一三、铃木敏文等商人,老教父也属此类,他认为自己制定的规则比政府更好,可以让更多人过上好日子。
2、 曾经受到影响重大的忽视、不认同、不尊重、被控制等。多发于原生家庭问题,也可能源于人生经历。(个人感觉大部分A属于此类)
心理学上有一个观点,说一个人在儿时的缺憾会让他耗尽一生去找寻。
其中有一个缺憾,就是没有感觉到自己在父母心中是最重要的。在婴儿时期,孩子需要意识到:在妈妈的生命里,我是最重要的,无论你有多忙多累,只要我有不舒服,我饿,我渴了,我生病了,你都能马上放下所有的一切,先来满足我。那么我会知道,在你的生命中,我是最重要的。
但是如果因为种种原因,孩子没有感受到这一点,那么他就会在成长的过程中,另外找一个人替代,希望从这个人身上得到无条件的接纳,希望成为这个人生命里最重要的人,他会耗尽一生去寻找,直到找到这个人为止。
不难理解,如果有诸如此类的成长背景或人生经历,一个人对于关注、尊重、控制的渴望会急剧增加。而一个人为了获取这些额外的爱,是愿意付出更多的,要求自己更加出色优秀,也愿意带给他人更多以换取所需。某种意义上,大部分A需求是对曾经的“不幸”的某种求偿。
二、Beta的两条刚需:
• 我要稳定的生活。
• 我要更多的利益。
这两点说的是安全感和逐利。事实上,这是人类共同的需求,不能拿出来作为一种识别的依据,这恰恰说明了B的特质是没有特殊的需求。
不可否认,过度追求安全感和追求短期利益的确是大部分人平庸的原因,但是这不应当成为按照需求划分群体的一种针对。对于没有其他差异化特质的群体B,这些所谓的特质被放大了。可是原作者忽略了,在这种需求类别里,人也有三六九等,有平庸也有杰出,有被人性弱点吞噬的,也有能和人性共舞的。
我理解B最大的优势,不是原作者所说的身段灵活,而是自由独立。类似于游戏里的法师,有攻击力,也有回血技能。自己就是一支队伍。
这个理论的基础就注定了,B是幸运的普通人。原作者也认为人群中绝大多数是B,那么至少在感情方面,在人群中遇到同类而幸福的概率,不言而喻了。而且,人一生最终的相处就是和自己,自己不受强烈的欲望裹挟,不因某方面的缺陷而向外索求,虽成功的动力较小,但自我圆满、感到幸福的概率更大。
攻击B的“不作为”和“冷漠”是没有意义的,因为你无法令一个不期望额外获取的人进行额外付出,就这么简单的道理。
三、Omega的两条刚需:
• 我要保护内心世界。
• 我要进入允许我保持天性的环境。
这个描述曾经很长一段时间令我不明觉厉,嘛意思啊。现在我有了一些自己的理解。
Omega有内心平静的源泉,并希望维持这个状态。
这也是原作者为什么说O多出于学者型、艺术家、宗教领袖。学术、艺术、宗教,无一不是对现实生活的超脱。当然,性格上天真无邪,纯真可爱,不谙世事,也可能是一位小O。
我不甚恰当地做个类比,O都是“孕妇”,怀有可以令自己内心平静的宝物(部分O也可以令他人内心平静,但至少都可以较少受他人影响而内心起伏)。但是呢,即便有此宝物,O也不是刀枪不入的,游戏里的奶妈一般血都比较薄,所以“孕妇”们的另一个特质就是,害怕并逃避冲突,战斗力不够,所以他们渴求战士来保护自己,他们擅长并愿意付出的就是喂奶。
A和O的亲密关系来源于,在(A)追求俗世功名获得尊重的过程中,不可避免地需要更深的浸淫到俗世中,可是这样也更容易看到俗世的脏、恶。这时,就需要超脱(O)来洗涤并平衡那些负面感受(或至少不受他们的负面感受太大影响)。
我们需要时刻关注底层需求,剥离一切二次解读。
基于此,我认为ABO真正的需求可以提炼为:
A:被关注/被尊重。Slogan是“我要!”,武器是“战士意志”。
O:被需要/被保护。Slogan是“我有,掩护我。”,武器是“内心平静”。
B:需求没有明显偏向,较均衡。Slogan是“我有,我也要,换不换?”,武器是 “自由独立”。
原作者曾经有另外一篇文章,写的很好,是这样说的:
“当你听到一个标准,先别急着把自己套进去,胜则喜,败则馁。你先研究研究,这个标准是谁定的。
每一个横空出世的标准,背后都站着一股力量,他们能通过这套标准,使自己利益最大化。而这股力量,往往就是这个标准的制定者和传道者。”
不难想象,在普通人群占绝大多数的现实生活中,多少AO曾经受过冷眼和压抑,对于自己的“异于常人”有过自我怀疑,因而更加需要一个为自己价值正名的理论。但是,使用标签是为了节省识别时间,不是限制识别深度。歧视是有代价的,所有受困于此的人,都会给自己带来判断损失。
躲藏在对己有利的价值体系下,难免阻绝了和大部分人的良好互动。尽管作者尽力澄清,但是字里行间里不难看出透露出的褒贬。
没有经过独立思考的人,把蛇虫鼠蚁都归类并定性为B,由于样本量巨大,难免出各种奇葩和低素质个体,于是众人吐槽的热情持续高涨。而这也注定了这个理论永远无法流行,因为不符合大多数人的利益。
那么这个理论真正的价值是什么呢?我认为有两点。
1、让AO清楚知道自己的价值,不要怀疑自己的“与众不同”,你们身怀“异才”。
2、让B看到AO群体的存在,了解如何与之相处。可以发明ABO理论的只能是AO,因为B是没有这个窗口的,你们不出现,普通人真的不认识不了解你们。
不管是什么人,好好发挥自己的价值,也享受可以有的乐趣。天生我材必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