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动回顾】一宵春雨酿梅花 | 听沙老讲梅园过去的故事

2017年7月16日,已经入伏的无锡燥热难耐,南长街上的游人也比平日里少了许多,而百草园书店的一场讲座,却仿佛把人带入早春的梅园,感受悠长时光里的一段民国往事,流连于一片红霞般的香雪海之中……

主讲人是无锡文史专家沙无垢先生,作为持续一年的系列讲座,《人文园林十二讲——以无锡园林为例》已经讲到第七讲了。
梅园,作为中小学生春秋游的必到之处,无锡人个个都是耳熟能详,但是背后的历史人文,却未必人人知晓。在沙老略带无锡口音的讲述中,听众们渐渐触摸到那个时代的气息。

一百年前的无锡,正是风起云涌之时,工商业的兴盛使得无锡城逐渐崛起,这也带来了无锡太湖园林的发展。而梅园,就是在这样的浪潮中应运而生。
沙老分析道,梅园的建园目的主要有三点:一为着眼整体的发展眼光、二为结合旅游的发展思路、三为优化生态的发展理念。梅园主人荣德生对家乡感情深厚,他亲力亲为地参与到无锡的规划建设之中,除率先建设梅园外,也对无锡太湖景区的基础设施建言献策、筹建直达梅园的开原路。

讲梅园历史,绕不开梅园里的人的故事。1900年,25岁的荣德生还是个血气方刚的年轻人,他和哥哥荣宗敬以6000银元与人合股,在西水墩创办了无锡第一家机器磨面厂,就是后来的茂新面粉厂。在荣氏兄弟的努力下,面粉厂很快办得如火如荼。
六年后,即1906年时,荣德生和朋友到苏州留园游玩,见到“西园一角”的美景,便也想在家乡造一个这样的园子。梅园从1913年动工,一颗颗梅树纷至沓来,念劬塔拔地而起,开原寺落地生根,前后经历20年。沙老表示,这正好与荣氏企业在辛亥革命后的发展过程相吻合。

新中国成立后荣家将梅园捐献给政府,后来还为梅园捐献红木家具、挂屏、玉佛、书画等。
1995年,国家邮电部发行《太湖》邮票,就有一枚梅园主题的邮票,名字叫《太湖•梅园香雪》,图上风景便取自梅园标志建筑——念劬塔。而这一系列邮票的主题,则是沙老取名的。

讲座最精彩的一部分是“今日梅园的看点与游线”。如今的梅园经过改扩建之后,日益丰富,包括荣氏梅园、古梅奇石圃、梅品种国际登录园、横山、荷兰园和九曲花溪等五大片区,沙老以专业的角度带领书友游园。

从中大门入园,左拐,循着园路,由西向东、折而向南,梅园的景色就像画卷一样铺展开来。
在沙老的讲述中,每个景点背后也各有各的故事。如门口的“梅园”石刻,原石早已毁于文化大革命,现存的是根据老照片重刻的;讲到“米襄阳拜石”和福、禄、寿“三星石”,沙老会顺带讲到园林中的叠石艺术,应做到“像”而不是“是”;念劬塔是荣家兄弟为母亲做阴寿而建,取自《诗经》的“哀哀父母,生我劬劳”……

讲座结束后,热情的观众涌到台前与沙老讨论,大有相见恨晚之意。其中一位女士激动地对沙老说:“今天就是奔着沙老来的,86年考导游证的时候,您是我当时的老师。”

还有一位男士认为梅园中的荷兰园与整个大环境不太协调,沙老表示这是考虑到景区的经营问题,景区要吸引人,还要做到四季有花。
《<无锡人文园林十二讲>之第八讲太湖园林之鼋头渚风景区》,将于8月19日在百草园书店举行,欢迎广大书友留意平台活动通知。

文 | 现场摄影| 编辑:漫溯路 欢迎来稿:wuximanshenghuo@163.com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