微型诗:意在意向之外(文/三叶三)
《一朵云的天空》 文/三叶三
是落单的游离 是海 呼吸着手心揉碎的一大片深藍
亚夫简评:细腻,腻到骨子里的感觉就是生命的感觉。真好,而且你必须一口气读下来不能停顿,否则,你的呼吸会在深蓝中窒息。
《轻点》 文/三叶三
云飘过花开过雨下过 梦冷过,如果你来 记得悄声的从我面前,走过
【寒山石微型诗话0145】诗人情感的抒发是复杂的,而注重将情感作内敛化的处理,却别有张力。内敛,是平静,是沉稳,是收拢;而张力,则源自心灵的深邃、博大和情感的充盈、丰沛。“内敛”与“张力”,一个向内收敛、聚拢,一个向外迸发、辐射,看似矛盾,恰恰是对立的统一。三叶三《轻点》:“ 云飘过花开过雨下过/梦冷过 如果你来/记得悄声从我面前走过”,就是以内敛的方式,以简净的字词、素朴的意象,使每一寸抒写都落到心灵实处。“云飘过花开过雨下过”,一切的过往,总有美丽,更有忧伤;而“梦冷过”,一个“令”字,通感的运用,让多少温馨的梦幻凝结成霜,让曾经火热的心冰冷绝望!渴望心静如水,“既然一棵树睡得正好,又何必去把它摇呀摇”(王蒙《再见》),所以“如果你来/记得悄声从我面前走过”。但此时“悄声”胜“有声”,看似淡定的道来,或许内蕴着翻江倒海。
《之前》 文/三叶三
是点.是逗,或是褶皱的涟漪 你沿着弧线 寻找一圈省略的...爱意
半半点评:喜欢把这首诗的场景想象成水边的雨中静思,看着那逐渐扩散远去的涟漪,触发内心涌起莫名的感慨。这份爱意终究经不起时间的考验,虽然诗题〈之前〉把时间定在彼时,彼时“你沿着弧线/寻找一圈省略的...爱意”,时到现在,似乎已心如静水的样子,可却还牵挂于那一圈圈已不见踪影的涟漪,或已被省略的爱意,将这份情思整理成三行诗,果真已心如静水了么?是让人回味的一首。 这首三行诗,诗人也很巧妙地把点、逗,及省略符号用在诗句里,可见诗人写作的用心。
《云海》 文/三叶三
一方辽阔,未曾落款风口的涟漪 青灯以外 波涛,游出三千红尘
咏梅解读:名人贺拉斯说过,“一首诗仅仅具有美是不够的,还必须有魅力,必须能按作者的愿望,左右读者心灵。” 一首诗就像一个人一样,既有外表美,又有气质美,才会具有魅力。三老师的这首微诗就是其中的一例。 第一,高度浓缩了语言,阴而不晦。全诗只有二十五个字,就把佛味融进了诗里。真正实现了“螺旋壳里做道场”的愿望。 第二,构思奇特,意蕴深厚,读后令人产生丰富的联想......无论从哪个角度解读,都有一种说不清道不尽的感觉。正如亚夫老师所说“但拨开云层,仿佛又依稀可见只可意会不可言传的蔚蓝色的光芒”: 第一句 ,“一方辽阔,未曾落款风口的涟漪。”表面意思是:辽阔的天空,平静得如同无风的海面。“落款’一词用得奇妙,就是没有盖上涟漪的印章,即微波不扬;实指心海。这一句是铺垫。第二句,“青灯”通常指庙堂里的佛灯,是与下句的“红尘”相对应的,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最后一句提升得非常漂亮:“波涛 游出三千红尘” 。俗话说,无风不起浪,无风也不会有滚滚红尘。既然能“游”出去,那就有非同寻常的能力了。我反复思索:老师为何不用“飞”而用“游”呢 ? 我想起了庄子的《逍遥游》......又想起了老师的网名——“这样游,哥”!他本人性格豁达,自由舒放,加上诗艺非同寻常,被诗友们赞为“高人”。用“游”更具深意,是点睛之笔。 第三,意境美。象音乐的旋律一样,在感觉和回味中开启心智,陶冶情操!
《半边》 文/三叶三
是窗外摇曳的落叶 是湖畔倒影 被囚在水纹里的那一瓣弦月
亚夫简评:三叶三的微型诗似乎不以意象(指传统意义上的空间性、画面性和完整性)争胜,因为其感觉不是呈线形的淙淙流淌,使你有足够的闲暇沐浴挥洒,或团坐下来,聆听其穿林度水时的天籁之音。三叶三的艺术感觉是点滴似的,若春雨飒飒从天而下,你却看不见雨线,摸不着雨脚,一任点点滴滴地浸润着、渗滋着,一朝春风吹澈,已是烟花千里,碧波万顷;有时候,它像梦中的音符滑翔云际,如飞鸟破空,疾驰而过,但觉余音绕耳,不辨《阳春》《霓裳》;有时,它像蜻蜓点水,一点一点荡起涟漪,一点一点向莲花绽放的笑脸上张望着;有时,它幻化为一道道彩虹环绕着出浴的太阳;有时,它催动起江河湖泊齐奔大海;怂恿着三山五岳呼天朝拜……有时,它又像未曾敞开的心曲,独自弹奏着奇经八脉,独自守望者灵魂。 三叶三,一个不安分于微型诗三座大山压迫的泼猴,一个螺蛳壳里大吹法螺的空空道人,一个痴情三行红尘又看破三行红尘的癞头大和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