时髦信号
文/岑嵘 -------------------- 如果你穿越到20世纪80年代初,一定被街头的“时尚青年”所震惊。 他们骑着自行车,戴着深色镜片的“蛤蟆镜”,穿着格子衬衫和喇叭裤,踏着锃亮的小皮鞋,梳着大背头,手中拎着录音机在街头呼啸而过。你可能看得目瞪口呆,没错,这些“杀马特青年”中,可能就有你的父辈。 人们不会无缘无故穿着打扮成这样,从经济学上来说,每一种行为都在释放信号。 那些“杀马特青年”的这套行头,在当时都是奢侈品。比如说“蛤蟆镜”,这种太阳镜当时都是广东货,售价十多元一副(记得千万别把上面的不干胶标记撕掉);自行车的地位和现在的轿车差不多。最好的自行车是上海产的凤凰牌,其次是天津产的飞鸽牌和上海产的永久牌。 至于录音机,那时候大约只有一种日本三洋牌的,一开始是单喇叭,售价是200多元。后来出了双喇叭、四喇叭,价钱涨到三四百元。这可相当于一个青年大半年的工资,所以不是每人都能拥有的。 骑着凤凰自行车,拎着三洋录音机,和今天那些富二代开着音响震天响的跑车一样,是种炫耀性行为。而那些跟着别人的录音机跳舞的,当时被戏称“蹭响的”。 当炫耀性消费品的成本不断下降,有越来越多的人买得起时,他们就失去了身份的象征。比如20世纪90年代初的电视剧中,那些黑社会的大哥永远拿着一部像砖头一样笨重的“大哥大”,今天则成为可笑的古董。 当农村姑娘由于整日在户外劳作而拥有古铜色的皮肤时,淑女们便会小心翼翼地使自己的皮肤保持白皙;当大多数女性开始在室内工作以后,古铜色的皮肤又变成有闲暇时间在户外度假的奢侈象征。 牛津大学的学生喜欢穿着带有牛津标志的T恤,但是到了20世纪70年代,穿有带牛津标志的T恤成为一种风潮时,真正的牛津学生便不再穿它们,转而佩戴起他们学校的徽章,而这些徽章,市面上可买不到。 20世纪80年代的青年,之所以身着那身“时髦”的古怪衣着,骑着自行车拎着录音机招摇过市,因为这些是身份的象征,当它们成为廉价商品后,这些时尚自然会消失。 关于手提录(收)音机这件事,还有一个有趣的故事,当它发出的信号产生变化时,便有了以下这一幕: 20世纪70年代末,印度时尚青年和中国时尚青年一样,以在公共场合提着收音机大声播放为时髦。当时的印度政府为了推进减缓人口增长的政策,开始用这种收音机来奖励做结扎手术的人。于是,这种时尚一夜之间便消失得无影无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