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架钢琴和五段零散回忆
Op.1 Intrcduzione(引子)
音乐一直以来都是人们抒发情感、衬托回忆最直接的方式,它能够穿越心灵去洞察更敏感的内心世界。为了感染观众,大部分电影选择添加音乐成分去陈述剧情,在不经意间将更多的细微感觉传输给观众,使观众对于影片想要表达的整体和细节都有更透彻的领悟。而对于音乐的表达也有多种不同的方式,有的利用背景音乐形成音画同位或异位来表现剧情的变化,有的是表演者现场演绎来体现主角的心理差异,而加入乐器的演奏,名家的乐章更是提升影片自身价值的独特创意,其中钢琴的加入成为电影独特的风景线,以钢琴为素材,钢琴曲为陪衬,在讲述剧情的同时加入高雅、经典的作品,使原本单调的剧情变得越发生动,并且能够使电影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Op.2 Innocente(忆纯洁)——《海上钢琴师》
爱情与自由、生存与灭亡这两个简单的命题成为1900生命中难以掩饰的痕迹。他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天才,只想远离尘埃用钢琴诠释着他的与世无争,在他看来,就连冷艳孤傲的蓝色妖姬也难以描绘出钢琴独一无二的优雅气质。琴声的悠扬、旅客的雀跃是他唯一能够证明自己存在的证据,他爱那片包容他的海,囊括了他的自由与冲动,涵盖了他的爱情与泯灭。这里是唯一一片纯净不含杂质的空地,也正是他的存在让这片海变的拥有价值,他用钢琴演绎着简单又不平凡的生命。片中的爵士乐成为整部影片的亮点,色调的简单也指引了主题的专一,其爵士乐也随着1900的感情而变换重复着,正是因为影片中音画同位的表现而使这位传奇音乐家更深刻的存在于观众的脑海中。这也更准确的证明了音乐是构成电影不可缺失的一个必要因素,它能够丰富剧情、感染观众,使影片变的更加饱满多姿。1900的音乐是纯洁的,他让观众重新正视这个世界,寻找心中干净的角落,来审视最真实的世界,感悟最纯粹的人生。
Op.3 Furioso(忆狂暴)——《shine》
这部以主人公大卫回忆为主线的电影演绎了一个从小受到偏执父亲的影响,醉心于音乐,并且使音乐完全占据自己生活的音乐天才的故事。7岁时他竟然就能够独立演奏肖邦的《降A大调英雄波兰舞曲》,他行云流水般的演绎赢得了满堂彩。正因这三段式的结构,从而体现了此曲的难度之高,其罕见的音乐天分也就自然的表露无遗。影片中大量的世界名曲,都为这个疯狂的天才音乐迷做了陪衬,其中,肖邦的《英雄》,拉赫马尼诺夫的《拉三》,贝多芬的《热情》,李斯特的《狂二》、《钟》等等都成为这部影片璀璨的星光,更是为其增添了高贵风采。一个对音乐已经疯狂的男子,用自己多舛的人生谱写深邃的记忆,谁的心中不曾拥有一块狂暴的回忆,即使这种念头只是轻轻划过,但它确实存在着。还记得么?那一瞬间,有个疯狂、偏执的自己。
Op.4 Lugubre(忆阴郁)——《钢琴教师》
一个破碎的家庭造就了一位外表孤傲,内心迥异的钢琴女教师,40岁的她由于长期的性压抑和扭曲的亲情束缚使她作出了一系列异乎寻常的行为,但她对于音乐的演绎却不得不为之叹服。每一位音乐家都是有故事的,正因为他们性情的浓烈才孕育出那些令人感同身受的旋律。她紧握着他们的夙愿,承载着寄托去演绎感性的乐章,她崇仰舒伯特,甚至不愿让自己的爱人去触碰舒伯特的灵魂,整部影片都是以女主人公听到的音乐为锁链,她所听到的音乐是刺耳压抑的,我认为正是因为这种独特的视听效果才能演绎出巴赫、舒伯特、舒曼一系列音乐家不为人知的一面,我们听到的是他们的宏伟壮阔,而她演绎的却是音乐家们真实的阴郁,这也正是这部影片获得多项大奖的原因,她诠释了亡魂的痛楚,演绎了生命的光耀。她带着面具用一种孤傲的姿态去生存,全片不协和的音色也正是诉说了她以及那些音乐大师们不平凡的崎岖人生。其实抛开有色眼镜单纯看这部影片便不难发现这和我们在低潮期的极端心理出奇的相似。当然,我们的理智大于感性,不会去尝试如此夸张的极端举动,但这种低落阴郁的时期都曾有过,是记忆中不可磨灭的痕迹。
Op.5 Agitato(忆激动)——《钢琴师》
《钢琴师》以音乐为载体讲述了一段血淋淋的历史,一种莫名的悲伤在一段段轻松愉悦的旋律之中难以掩饰,这种绝望的呐喊,生命的渴望刺痛到灵魂深处,蔓延至全身血液,哀鸣的追寻着灭亡在生存中的出口。在这部影片中钢琴扮演者镜子的角色,他投射了主人公绝望的无奈,但也承载了希望的使命,成为万千荒芜中的一点绿,苦楚心灵上的一点甜,在一望无际的沙漠中,绿洲可能就在不远的前方。音乐作为一座桥梁,超越了国度传递着人类心中的希望和梦想,收集着不可触碰的回忆,而在这里钢琴将音乐提升到新的高度,也将主人公心里的伤痛隐藏到极致,用一种高傲的姿态演绎内心的期盼,或许这才是伤痕最深刻的印记。而这种辉煌而又灿烂的记忆在我们生命中又会出现几次?是不是每一次都会激起我们心中的感动并油然而生出一种酸涩和难忘。
Op.6 Elegante(忆高雅)——《钢琴课》
整部影片讲述了一个发生在海滩上的爱情故事,在这里钢琴作为一条纽带将男女主人公的爱恨情仇紧紧捆绑在了一起,也将女主人公的爱与希望融入到琴键中。这是架有生命的钢琴,在冰冷的海滩上呼吸着生存的价值,记录着发自内心的向往,这探寻爱的旅途成为它永远的慰藉。勇敢的女人是敢于追寻真爱的,遇到那个懂她、懂爱的男人,坚强的去放逐,无所谓伤痛或死亡,执着着无法舍弃的意愿,拥抱着爱到最后的绚烂,使其一生无怨无悔、了却遗憾。在琴键上拨弹着爱与希望,用舒缓和跳跃的音符中表现内心强大的诉求,一架搁浅着的钢琴将优雅的哑女与现实拉近,她用琴声超越语言来表露她的情愫,在爱情这场战役中她奋勇向前,不惜牺牲抚琴的手指来争夺爱情中的主动权,她胜利了,这部获得囊括奥斯卡、戛纳等大奖的影片用执着和勇敢证实了爱的存在。优雅而高贵的气质是所有女人的向往、男人的追求,这部影片诉说了女人的美和外表无关,即使失去声音,只要拥有心中永恒的信仰就不难流露出那丝高贵而优雅的气质。
Op.6 End(结束)
音乐伊始,语言之终。当音乐伴随着剧情出现,那触碰心灵的感动便更加深刻,一架钢琴出现在五部影片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讲述着不一样的故事,但是每个故事都走向同一个方向——人们的心灵。在音乐面前所有的缺点都显露无遗,所有的软弱都不堪一击,钢琴曲的演绎伴随着剧中人物的心理变化不断更替,时而委婉,时而激烈,时而狂乱,时而跳跃。有时我们应该尝试伴着电影听音乐,配合着剧情的发展寻找每首音乐的内涵,这样才能对于音乐有最纯粹的理解。电影中经典的钢琴作品不仅仅是为了提升影片的价值,更重要的是迎合了观众的需求,人们总是在观影的同时习惯对号入座,探索与之相同的情感故事,不经意的回忆,不知不觉的泪流满面。
音乐一直以来都是人们抒发情感、衬托回忆最直接的方式,它能够穿越心灵去洞察更敏感的内心世界。为了感染观众,大部分电影选择添加音乐成分去陈述剧情,在不经意间将更多的细微感觉传输给观众,使观众对于影片想要表达的整体和细节都有更透彻的领悟。而对于音乐的表达也有多种不同的方式,有的利用背景音乐形成音画同位或异位来表现剧情的变化,有的是表演者现场演绎来体现主角的心理差异,而加入乐器的演奏,名家的乐章更是提升影片自身价值的独特创意,其中钢琴的加入成为电影独特的风景线,以钢琴为素材,钢琴曲为陪衬,在讲述剧情的同时加入高雅、经典的作品,使原本单调的剧情变得越发生动,并且能够使电影达到一个全新的高度。
Op.2 Innocente(忆纯洁)——《海上钢琴师》
爱情与自由、生存与灭亡这两个简单的命题成为1900生命中难以掩饰的痕迹。他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天才,只想远离尘埃用钢琴诠释着他的与世无争,在他看来,就连冷艳孤傲的蓝色妖姬也难以描绘出钢琴独一无二的优雅气质。琴声的悠扬、旅客的雀跃是他唯一能够证明自己存在的证据,他爱那片包容他的海,囊括了他的自由与冲动,涵盖了他的爱情与泯灭。这里是唯一一片纯净不含杂质的空地,也正是他的存在让这片海变的拥有价值,他用钢琴演绎着简单又不平凡的生命。片中的爵士乐成为整部影片的亮点,色调的简单也指引了主题的专一,其爵士乐也随着1900的感情而变换重复着,正是因为影片中音画同位的表现而使这位传奇音乐家更深刻的存在于观众的脑海中。这也更准确的证明了音乐是构成电影不可缺失的一个必要因素,它能够丰富剧情、感染观众,使影片变的更加饱满多姿。1900的音乐是纯洁的,他让观众重新正视这个世界,寻找心中干净的角落,来审视最真实的世界,感悟最纯粹的人生。
Op.3 Furioso(忆狂暴)——《shine》
这部以主人公大卫回忆为主线的电影演绎了一个从小受到偏执父亲的影响,醉心于音乐,并且使音乐完全占据自己生活的音乐天才的故事。7岁时他竟然就能够独立演奏肖邦的《降A大调英雄波兰舞曲》,他行云流水般的演绎赢得了满堂彩。正因这三段式的结构,从而体现了此曲的难度之高,其罕见的音乐天分也就自然的表露无遗。影片中大量的世界名曲,都为这个疯狂的天才音乐迷做了陪衬,其中,肖邦的《英雄》,拉赫马尼诺夫的《拉三》,贝多芬的《热情》,李斯特的《狂二》、《钟》等等都成为这部影片璀璨的星光,更是为其增添了高贵风采。一个对音乐已经疯狂的男子,用自己多舛的人生谱写深邃的记忆,谁的心中不曾拥有一块狂暴的回忆,即使这种念头只是轻轻划过,但它确实存在着。还记得么?那一瞬间,有个疯狂、偏执的自己。
Op.4 Lugubre(忆阴郁)——《钢琴教师》
一个破碎的家庭造就了一位外表孤傲,内心迥异的钢琴女教师,40岁的她由于长期的性压抑和扭曲的亲情束缚使她作出了一系列异乎寻常的行为,但她对于音乐的演绎却不得不为之叹服。每一位音乐家都是有故事的,正因为他们性情的浓烈才孕育出那些令人感同身受的旋律。她紧握着他们的夙愿,承载着寄托去演绎感性的乐章,她崇仰舒伯特,甚至不愿让自己的爱人去触碰舒伯特的灵魂,整部影片都是以女主人公听到的音乐为锁链,她所听到的音乐是刺耳压抑的,我认为正是因为这种独特的视听效果才能演绎出巴赫、舒伯特、舒曼一系列音乐家不为人知的一面,我们听到的是他们的宏伟壮阔,而她演绎的却是音乐家们真实的阴郁,这也正是这部影片获得多项大奖的原因,她诠释了亡魂的痛楚,演绎了生命的光耀。她带着面具用一种孤傲的姿态去生存,全片不协和的音色也正是诉说了她以及那些音乐大师们不平凡的崎岖人生。其实抛开有色眼镜单纯看这部影片便不难发现这和我们在低潮期的极端心理出奇的相似。当然,我们的理智大于感性,不会去尝试如此夸张的极端举动,但这种低落阴郁的时期都曾有过,是记忆中不可磨灭的痕迹。
Op.5 Agitato(忆激动)——《钢琴师》
《钢琴师》以音乐为载体讲述了一段血淋淋的历史,一种莫名的悲伤在一段段轻松愉悦的旋律之中难以掩饰,这种绝望的呐喊,生命的渴望刺痛到灵魂深处,蔓延至全身血液,哀鸣的追寻着灭亡在生存中的出口。在这部影片中钢琴扮演者镜子的角色,他投射了主人公绝望的无奈,但也承载了希望的使命,成为万千荒芜中的一点绿,苦楚心灵上的一点甜,在一望无际的沙漠中,绿洲可能就在不远的前方。音乐作为一座桥梁,超越了国度传递着人类心中的希望和梦想,收集着不可触碰的回忆,而在这里钢琴将音乐提升到新的高度,也将主人公心里的伤痛隐藏到极致,用一种高傲的姿态演绎内心的期盼,或许这才是伤痕最深刻的印记。而这种辉煌而又灿烂的记忆在我们生命中又会出现几次?是不是每一次都会激起我们心中的感动并油然而生出一种酸涩和难忘。
Op.6 Elegante(忆高雅)——《钢琴课》
整部影片讲述了一个发生在海滩上的爱情故事,在这里钢琴作为一条纽带将男女主人公的爱恨情仇紧紧捆绑在了一起,也将女主人公的爱与希望融入到琴键中。这是架有生命的钢琴,在冰冷的海滩上呼吸着生存的价值,记录着发自内心的向往,这探寻爱的旅途成为它永远的慰藉。勇敢的女人是敢于追寻真爱的,遇到那个懂她、懂爱的男人,坚强的去放逐,无所谓伤痛或死亡,执着着无法舍弃的意愿,拥抱着爱到最后的绚烂,使其一生无怨无悔、了却遗憾。在琴键上拨弹着爱与希望,用舒缓和跳跃的音符中表现内心强大的诉求,一架搁浅着的钢琴将优雅的哑女与现实拉近,她用琴声超越语言来表露她的情愫,在爱情这场战役中她奋勇向前,不惜牺牲抚琴的手指来争夺爱情中的主动权,她胜利了,这部获得囊括奥斯卡、戛纳等大奖的影片用执着和勇敢证实了爱的存在。优雅而高贵的气质是所有女人的向往、男人的追求,这部影片诉说了女人的美和外表无关,即使失去声音,只要拥有心中永恒的信仰就不难流露出那丝高贵而优雅的气质。
Op.6 End(结束)
音乐伊始,语言之终。当音乐伴随着剧情出现,那触碰心灵的感动便更加深刻,一架钢琴出现在五部影片中,扮演着不同的角色,讲述着不一样的故事,但是每个故事都走向同一个方向——人们的心灵。在音乐面前所有的缺点都显露无遗,所有的软弱都不堪一击,钢琴曲的演绎伴随着剧中人物的心理变化不断更替,时而委婉,时而激烈,时而狂乱,时而跳跃。有时我们应该尝试伴着电影听音乐,配合着剧情的发展寻找每首音乐的内涵,这样才能对于音乐有最纯粹的理解。电影中经典的钢琴作品不仅仅是为了提升影片的价值,更重要的是迎合了观众的需求,人们总是在观影的同时习惯对号入座,探索与之相同的情感故事,不经意的回忆,不知不觉的泪流满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