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五周读书笔记
第一章绪论
一、词
(一)什么是词
词有一定的语音形式,有一定的意义,有一定的语法特点
语言中有意义的能单说或者用来造句的最小单位,它一般具有固定的语音形式
1.有意义
各种词的“意义”含义不同。实词的“意义”指某种概念内容(有任教机型内容),即字典、词典所解释的词义内容。
虚词的情况比较复杂:有的虚词表示词、词组、句子之间的关系;有的虚词表示一定的语气;有的虚词表示某种情感态度
2.能单说或者用来造句的最小单位、
有许多实词在对话的情况下能够单说,有一部分能做独词句,有一部分实词不能单说,但能作为句子的主要成分。
能否做句子的主要成分应该以现代汉语一般的口语、书面语用法为根据,不以文言、固定于的用法为依据
虚词除了少数几个外绝大部分不能够单说,也不能够作句子的主要成分,但他们能用来帮助把实词组织成词组、句子
3.一般具有固定的语音形式
(1)词一般都具有固定的音节,各音节有固定的声、韵、调
(2)词前后都能够停顿
一些词在实际运用中会四改变语音形式;连读音变;儿化词有相当一部分不稳定,一般是数显上不儿化,口语中则儿化
(二)确定词的一般方法
1.能单说,能单独回答啊问题的是词
对一个语素构成的词最有效
对多个成分组成的语言单位,着个方法并不是充分条件
2.不能单说,但能够充当词组句子成分的是词
这个方法一般用来确定下面这些类别的词:
(1)现代汉语口语中不单说,但在一般书面语中作句子成分的语言单位
(2)现代汉语中单音节区别词
(3)现代汉语中的一些量词
3.扩展法
对于多个语言成分组成的语言单位,有相当多可以用扩展法来确定它们是不是词
扩展法的要点是:在两个以上的语言成分组成的语言单位中插入别的语言成分,如果得到新的语言单位可以接受,则原来的语言单位是词组;如果得到的新的语言单位不可以接受,或者意义有很大的改变,则原来的语言单位是词
扩展法在应用时要使得插入别的语言成分后产生的语言单位的结构同原来的语言单位一致
扩展法的作用是:能现实原语言单位的语言成分结合的紧密程度。能插入的,结合不紧,是词组;不能插入的,结合进,是词
扩展法的局限:某个语言单位能不能扩展不仅瘦语法因素的制约,嗨瘦修辞因素,习惯因素制约,所以不能夸大扩展法的作用
4.剩余法
把句子中可以单说,可以作句子的主要成分的单位提开,剩下来不能单说,也不是一个词的一个部分的,是词,虚词可以用这个方法来确定
(三)疑难问题
1.如何确定熟不结构是不是词的问题
一般分为三种情况:
(1)“吃饱”“拿到”等是一种情况
它们能够扩展,它们的意义是构成成分的简单组合,它们是词组
(2)“改善”“说明”是一种情况
虽然它们的意义是构成成分的组合,但是它们不能扩展,它们是词
(3)“打破”“打倒”等是一种情况
在具体的使用中,能够扩展,意义是构成成分的简单组合,但是“打破”“打倒”都可以表示抽象的意义
因此施加上可以区分两个“打破”、两个“打倒”。在具体意义上使用的“打破”“打倒”是词组,在抽象意义上使用“打破”、“打倒”虽然能扩展,但意义不是构成成分的简单组合
2.如何确定“打仗”“看书”等述宾结构是不是词的问题
“打仗”“看书”都是述宾结构,它们都能扩展
但“打仗”是由“能单说的语素+不能单说的语素”构成的
“看书”是由两个都能单说的语素构成的,因此是词组
但“打仗”、“洗澡”这类词,合用的时候是一个词,分开用的时候是两个词,这类词也叫“离合词”
3.词和分词单位
在对现代汉语词汇的深入研究当中,不少学者遇到了界限不清的问题
有的词根据学者提出的各种标准都无法完全划清词和非词的界限。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用语言信息处理工作的需要,根据现代汉语语言单位的特点,学者提出了“分词单位”的概念
“分词单位”是指“汉语信息处理用的具有确定的语义和语法功能的基本单位”他不仅包括一般所说的词,还包括类似于词的单位,也包括固定短语、固定用语。
二、词汇
词汇包括语言中的词和固定短语
固定短语是指语言中可以把词作为构成成分的、同词一样作为一个整体来运用的语言单位;它在结构、意义、作用上有自己的特点
固定短语包括大量的专用语和熟语,一些词组也可以归入固定短语
专门用语包括:专名词语、行业语、术语
熟语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惯用语
专门用语在实际应用中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广义的用法中不仅包括大量词的词也包括大量的短语
狭义的用法只指术语、行业语中的短语
专门用语可分为:
1.专名词语
国名
地区名
机关名
2.术语
3.行业语
专门用语的构成成分,多数是词
专门用语一般作为一个整体来运用,结构上中间不能加入别的语言成分
固定语中的习用词组不属于上面的任何一类,也不是熟语。它不同于自由组合的词组,它们的竭诚成分和组合次序一般稳定,一般整体使用
词汇宗还有相当多的简称,亦称为缩略语
缩略语按照构成方式可以分为:
1.减缩而成的简称(截取原词语的部分词语构成)
2.紧缩而成的简称(抽出原西语中有代表性的词语构成)
3.带数字的简称
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抽出词语中的共同成分加一个数词构成如“三好”;二是概括原来的词语表示的事物的共性加一个数词构成,如“三国”
有一部分的缩略语在长期的使用中固定为词
(二)词汇的系统性
“词汇构成一个统一的词汇体系”,它表现为:
1.古代就有词作为语素构成了一大批词
2.每种语言所所有构成类型是成系统的,如汉语构词有亮啊类型:词根复合法、附加法;俄语有改变重音、在词上加上前缀后缀、词干复合等构词法
3.词义的发展、词与词义方面的关系也表现出词汇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词汇的体系性有三个方面的表现:
(1)由某一语素构成的同族词,不但构词成分有联系,构词成分的意义也有练习
(2)词汇的构成类型是成系统的
(3)词义的发展、词和词义的各种练习,也显示了词汇的系统性
在共时坐标上,词的组织结构、词汇成员意义关系就是两个重要的平面
1.词的结构的系统性
现代汉语的合成词的结构类型主要有:并列、表述(主谓)、偏正、支配(谓宾)、补充、附加、重叠
2.词义关系的系统性
一般认为,从词的意义关系来说,词可以构成层次关系词群和非层次关系词群
层次关系有:上下位关系、整体部分关系、亲属关系、等级关系
处在同一层次上的是同位词
同义词是同位词中的特殊情况
在意义上有共同的关系对象、关系范围的词可以组成词群,他们由于表示某一方面、某一范围的事物、现象、性质、行为而发生联系
非层次关系词群的成员一般都是同位关系,同为关系中词义叠合或大部分叠合的就是同义词
3.同族词的系统性
汉语的同族词体现出词汇的多层次系统性
分析同族词的作用:以某一个语素为基点分析这个语素不同意义的光谱次情况,说明一该语素构成的同族词的意义练习和结构上的联系,从而说明不同的同族词系统的构成和特点
1.同族词的各个合成词意义上有联系。这些词看似零散,其实他们是“网”为基点,以“网”的不同意义作为联系的线索
2.在结构平面上,“网”按照语言中原有的构词方式,与不同的语素结合,组成并列、偏正、附加等结构的合成词,表现了现代汉语词汇结构平面上的规律性、系统性
三、词汇学
词汇学是以词和词汇为研究对象的语言学部门
词汇学分为:具体词汇学
一般词汇学
历史词汇学
描写词汇学
历史比较词汇学
词汇学的实践作用:
(一)有助于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二)有助于语文教学
(三)有助于现代汉语词汇的规范化工作
1.方言词问题
2.文言词语问题
3.外来词问题
4.生造词问题
5.普通话词汇用法规范问题
6.术语的统一问题
7.编纂现代汉语规范化的详解词典
第二章词的构造
一、单纯词的音节特征
单音节
双音节:
连绵词:双声、叠韵、非双声叠韵
叠音词
译音词
拟声词
三音节词:
译音词
拟声词
四音节以上:
译音词
拟声词
二、合成词的结构
(一)合成词结构的分析
语素的分类:
词根:有实在意义的语素
词缀:构成合成词时意义不是在,指出现在合成词的前面或者后面的语素叫词缀
复合法:词根+词根
附加法:词根+词缀
复合法中的结构类型分为:并列、表述、偏正、支配、补充、重叠
附加法中的结构类型分为:前附加、后附加
有的词的内部结构含有多个层次,是多层次的结构
语素组:由两个以上的语素构成,只存在与合成词或者固定短语中,不能作为词单独使用
(二)疑难问题
1.如何说明合成词中存在意义模糊、没有意义的成分
一般认为是合成词的语言单位中,部分构成成分意义难以说明,但又不能说没有意义,也有部分构成成分没有意义
2.如何说明包含有虚词充当词根的合成词的结构
3.合成词的构成成分是否都可以分析期间的意义关系
4.如何分析带字母词语的结构
(1)来自外语,以英语居多
(2)来自汉语词的声母
(3)以字母的形象表意
(4)字母是编序用法
(5)字母是类别的标记
三、合成词类型的讨论
一般的构词法存在下列问题:
1.并未涵盖现代汉语合成词节后的各种情况,有不少合成词,构词法都一概避而不谈,或者勉强将他们归入某一个类别
2.所提出的“词根”概念解释力不够强,对于那些包含有用已构成的词作为构成成分,分析为是由语素充当词根构成的合成词,显然是不恰当的
3.所提出的“词缀”概念,范围不清,争论较大。
下面在原来的合成词结构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一个新的分析
(一)三类语素
把进入合成词的语素分为三类:
1.实义语素(简称实素):表示名物、动作行为、形状等有实义的语素
2.虚义语素(简称虚素):原用作虚词而进入合成词的语素,同实义语素相对二称之为虚义语素
3.弱化语素(简称弱素):弱化语素的情况多种多样,共同的特征是意义弱化
普遍认为是词缀的就是弱化语素
另一类弱化语素就是合成词中意义模糊、意义消失的成分,主要有:
(1)有的原有义而义消失
(2)有的意义模糊
(3)有的表情或强化词义
(4)有的帮助构词
(二)结构类型
1.两个语素组成的合成词
(1)实素+实素
(2)虚素+实素
(3)实素+弱素
前加
后加:后加单音节弱素、后加双音节弱素、后加三音节弱素
2.两个以上的语素组成的合成词(多层结构)
3.凝合词(词的构成成分无直接的意义联系)
(1)实素+实素
1.连接
2.承递
(2)实素+虚素
(3)虚素+实素
(4)虚素+虚素
第三章词义
一、词的符号性和词的意义
符号的特点:它是人为了某种目的而规定的。符号和它所代表的东西没有必然联系,它们的联系是外加的。
词有语音形式,也有书写形式,它的语音形式和书写形式对其所代表的对象来说是符号
意义的构成是符号和它所代表对象的联系,离开符号,代表对象本身不是意义,离开代表对象,符号本身无意义
二、词的概念义
概念就是对客观事物一般本质特点的反映,这个反映就是理性认识。
概念反映的特点是非形象性、一般性。
词是概念存在和表现的形式
词和概念的区别:
第一,概念是一种思维形式,词是一种语言单位
第二,概念不仅存在、表现于词中,也表现存在于词组中
第三,一小部分词表示概念,如语气词和象声词
第四,词具有一定的感情色彩
词的语音形式——概念内容——客观事物
概念内容对客观事物的反应的三种基本情况
(1)反应事物、性质、行为
(2)反应事物现象的各种关系联系
(3)屈折、歪曲反应
三、概念义的分析
(一)表名物的词意义的分析
主要从表示的是无限享的所属类别和具有的特征分析
(二)所表动作行为的词意义的分析
1.包含有特定的行为主体
2.包含有特定的行为关系对象
3.包含有对动作行为的各种限制
4.包含有多个动作行为
(三)表性状的词的意义分析
一般表性状的词的意义可分解为两个方面:使用对象和形状特征
从使用对象来看:
1.适用对象只是一种或一类事物
2.适用对象是多个或者多种事物
3.使用对象广泛,字典也没有说明
从形状特征来看:
1.形状特征为一项
2.性状特征为多项
3.用主谓结构说明形状特征
四、词义的单位
(一)表示名物的词在不同的上下文中指示的范围数量不同,指示的部位方面不同,指示的具体对象不同。
(二)表行为性状的词同一意义在不同的上下文、语境中意义也有差异
(三)代表同一概念的词,在不同语境中,个人可以赋予不同的色彩
概括下来的词的一个意义就是一个词义单位,一般就叫一个词义义项,简称义项
可以根据词在不同上下文、语境中概念表示的特征的异同来确定义项
词义义项有以下性质:
(一)它要以一定的语音形式作为它的物质外壳
(二)它们都有概括性,但其概括范围、概括程度有很大的差别
(三)有某种程度的相对性
五、词的附属义
(一)形象色彩
由于表象想象的心理活动,词能在人脑中生出所反应对象的形貌的这种情况,有人把它叫做词的形象义或形象色彩
并非所有的词都有形象义,只有反应具体事物形貌状态的词,反映对象有个体存在,有形象状态表现的词才有可能有形象义。
抽象程度高的词不能直接自然地引起形象感,无形象意义
(二)感情色彩
感情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或作用于客观事物时产生的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感情有两大类型,肯定的和否定的,它们又因程度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色彩
语言和词对情感的记录:
第一,人的感情的各种类型,状态分别反应在一个个词中,对感情内容类型的说明成了这些词的概念义
第二,一部分叹词表示感情
第三,附着在词上同概念义同时存在,成为词的情感色彩
第四,没有固定的情感色彩的词,在运用中可以获得情感色彩
在口语中,词的语音的高低、强弱、快慢的变化,说话的语调可以表示不同的情感色彩
(三)语体色彩
语体色彩指不同的词适用于社会交际的不同范围,适用于不同的文体的这种情况
语体色彩首先分为两大类:书面语和口语
词的各种色彩也叫做词的附属义
附属义的“义”和概念义的“义”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第四章多义词和同音词
根据词所具有的义项的多少将词分为单一词和多义词
根据词的义项的多少与语音形式的多少得出以下分类
1.一音一义(单义词)
2.一音多义
(1)一个语音形式联系几个有联系的意义(一词多义)
(2)一个语音形式联系着几个从现时看不出联系的意义(同音词)
一、多义词
(一)词义和语素义
不成词语素的意义都是语素义
多义词的几个义项,有些是词义,有些是语素义
语音形式联系词义义项时能作为词来运用,语音形式联系语素义义项时,不能作为词来运用,它只存在于它构成的词和固定结构中
词义义项,除了联系它的语音形式能单说或独用外,也可以存在于它构成的合成词或固定结构中
区分词和不成词语素,语素义和词义,可以帮助我们在说话和写作中不把不成词语素当成词用,语素义当做词义用
(二)多义词的类型
(1)全部义项都是词义的多义词
普通话的声音合成词和多音节合成词,其义项绝大多数是词义
(2)一个义项是词义,其余都是语素义的多义词
(3)词义义项多又带有语素义的多义词
(4)多义不成词语素(不属于多义词)
我们把多义不成词语素,作为多义词的附类
(三)本义、基本义、引申义、比喻义
多义词中的各个义项,性质并不相同
1.本义
文献记载的词的最初意义
有不少词的本义已经消失,有的本义保留至今,但已不能独立运用,只作为语素义义项存在着,出现在所构成的合成词或者固定结构中
2.基本义
词在现代最常用最主要的意义
本义和基本义一直的词
基本义和本义不一致的词很多
词的基本义都是词义义项,不能是语素义义项
3.引申义
引申义是引申发展出来的意义
(1)从本义、基本义发展出来的引申义
(2)从引申义发展出来的引申义
4.比喻义
词的比喻用法固下来的意义
本义、基本义、引申义都可以产生比喻义
引申义和比喻义的界限有时不易划开,实际上,下列情况才算比喻义:
第一,原义项所指示的对象是具体的,往往是有个体存在的,比喻义所指的多想是抽象的,往往是无个体存在的同原义有某种相似之处
第二,原义项所指的对象和比喻义所指的对象性质悬殊,很容易使人感觉到是一种比喻
词的临时比喻用法不是词的比喻义,比喻用法经过长期运用,巩固在词义中才称比喻义
(四)多义词义项意义的联系
最初,词的音义联系是随意的,词的语音形式具有确定的概念义后,词义的发展中就不是自由的,而有一定的发展规律,一般是按照思维中的联想规律,顺着关联性和相似性联系的两个方向,一个语音形式从指示一个事物现象发展到指示另一事物现象,形成新义。关联性形成的新义一般是引申义,相似性形成的新义一般是比喻义。
1.关联性的意义联系(引申义)
(1)名→名
整体——部分,如,洋葱(植物种类)——根茎,可食用部分
有关联的事物现象,如便衣(和警服相区别的便衣)——穿着便衣的警察
(2)动→名
行为——结果,如,笔录(笔录动作)——笔录的过程;笔录的结果
行为——行为的施动者,如,编辑(编辑行为)——编辑的人
(3)形→名
性状——人,如,高明(性状)——具有这种性状的人
性状——物,如,和气(性状)——一团和气
(4)动→动
泛指——特指,愿意是泛指,引申义是特指,如,流通——特指货币流通
自动——使动,愿意是自动,引申义是他动,如,惊醒——被惊醒
(5)名→动
常见的是愿意指这种事物,引申义指用这种失去进行动作的行为,如。锄(农具)——锄(动作)
另一种是愿意指事物,引申义指一这种事物为对象的行为,如,废话(名)——别跟他废话!
(6)形→动
常见的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产生的引申义,如健全——健全体制
(7)名——形
常见的是愿意指称事物现象,引申义指称具有该事物的某一性状,如精神——他看起来很精神
(8)动→形
常见的愿意指某中行为,引申义指称这种行为产生的一种性状,如,兼任——他是兼任的,不是全职的。
有一部分多义词额不同意向,来自构成词的语素意义的不同,义项本身不见得有什么明显联系
如,发电:(发出电力)、(发出电报)
2.相似性的意义联系(比喻义
(1)形状相似
(2)性质相似
(3)作用相似
二、同音词
声母、韵母和声调都相同的词是同音词
(一)同音词的类型
1.同音同形
附:
(1)词和不成词语素同音同形
(2)不成词语素同音同形
2.同音异形
(1)形——同——异
(2)形全异
附:
(1)词和不成词语素同音异形
(2)不成词语素同音异形
3.派生同音词
原来读音不同,音变后读音相同,这儿以儿化派生同音词最为典型
(二)同音词和写别字
1.音同(形义俱异)而误
2.音同形似而误
3.音同义近而误
(三)同音词的来源
1.语音变化而同音(声母和韵母变少,加大同音概率)
2.词义分化而成
3.音译外来词
(四)同音词和多义词的界限
区分同音词和多义词,最普遍的采用标准是看现实词义有误联系,词义有联系的是多义词,没有联系的是同音词
三、多义词和同音词的作用
多义词和同音词的共同点:一个语音形式联系多个不同的意义
多义词和同音词的存在是语言符号简易经济的一种表现
多义词和同音词在表达上的作用是造成双关
同音词的双关叫谐音双关
一词多义的双关叫意义双关
多义词和同音词的消极作用就是容易造成歧义,语义不明
附:异形词和同形词
(一)异形词
异形词是指同一个词的不同书写形式。
异形词的整理一般可以通过三种办法
第一,通过废除异体字
第二,是选用
第三,是分化
异形词的选用原则:
一是从俗
二是从简
三是义明
(二)同形词
同形词包括同形同音词,同形异音词(多音词的情况)
同形异音词从语音上看有不同情况:
1.声母、韵母相同声调不同
2.声母不同,或声母声调都不同,韵母相同
3.韵母不同,或韵母声调都不同,声调相同
4.第一音节同,第二音节有读不读轻音的区别
同形译音词虽然是不同的词,但是有一部分在历史上、在意义上有联系
在日常用语中有所谓“异读词”的说法,它指的是统一书写形式表示的词(或语素)具有不同的读音。它实际上包括三种情况:
1.同一个词的同一个意义在不同的组合当中读音不同(文白异读的情况)
2.同形异音词中意义有联系的词
3.同形异音词中意义没有联系的词
第五章同义词、反义词和词的层次关系
词义的上下位关系、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是两种基本的层次关系
处在统一层次关系的词有统一、翻译、统一关系等。
一、同义词
(一)同义词的产生和类别
新就此并存可以构成同义词
标准与和标准与吸收的方言词可以构成同义词
外来语词和本民族语词可以构成同义词
同义词产生的最主要原因是:随着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发展、思想的发展,语言的词语也在不断丰富发展
同义词的类别,从意义相同程度上分类:
1.等义词
(1)概念义、附属义完全相等,任何语境都可以替换
(2)概念义相等,但不是任何语境都能替换
1)普通话同吸收来的方言词统一,流行区域不同
2)旧名心名统一,旧名已经很少使用
3)概念义相等,附属义不同,使用的长河不同
2.同义词
概念义有同,概念义和附属义有异的词
同义词嗨可以从语素异同上分类:
语素全异的
语素一同一异的
语素颠倒的
(二)同义词的分析
分析同义词的一同的方法:进行词义对比,充当句子成分的对比和词语搭配对比
1.词义对比
(1)从一个义项对一个义项来说
1)比较其概念义的异同
2)比较附属义的差别
(2)从一个词对另一个词来说,又有好几种情况
1)单义词对单义词实际上是(一)所谈的情况
2)单义词对多义词
a.单义词只同多义词的一个义项同义构成同义词
b.两个单义词分别同多义词的不同义项同义构成同义词
3)多义词对多义词
a.两个多义词只有一个义项构成同义词
b.两个多义词的两个(或更多的)义项同义,构成同义词
c.一个多义词的不同义项分别同另外两个(或争夺)多义词的不同义项同义构成同义词
一般认为词的基本义常用一同义才构成同义词
2.充当句子成分的对比
3.词语搭配对比
在充当句子成分的对比和词语搭配的对比中:
1.像话替换的试验是主要方法
2.例句可以自拟,也可以引用
3.公众的语感(自己的语感要能反应它)是坚定的标准。不以有争论的用力做依据
同义词的分析步骤课调整为:充当句子成分的对比——词语搭配对比——词义对比
同义词的定义总结:除了少数的等义词之外,从词的关系说,是基本义、常用一有相同或相近义项(一项或多项)的一组词,从义项关系来说概念义有很大的共同性,但又有某些差别,或者附属义有差别,或语法特点有差别的一组词
(三)同义词的作用
1.增强语言的精确性。精确性主要指意义。
2.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同义词的这方面的作用主要通过变化和排列来表现
二、反义词
(一)什么是反义词
意义相反首先指所表达的概念一一在逻辑上有矛盾关系;其次指所表达的概念意义在逻辑上处于反对关系,即肯定一方必定否定另一方,但否定一方不能肯定另一方的关系。(因为还有中间可能)
反对关系的两个极端的特征是:一,在意义上有鲜明的对照;二,他们有时连用可以表示变化、状况、时空的全部。(如:上下、大小、左右)
(二)反义词的类别
1.从构词上分类
单音的
双音的:
结构相同,语素义相反
结构相同,一个语素的意义相反,一个语素相同
结构相同,语素皆不同
多音的
2.从词类上分析
名词中的反义词
形容词中的反义词
动词中的反义词
其他此类的反义词
3.从义项关系上分类
单义词对单义词
单义词(或者多义词的一个义项)对多义词的一个义项
多义词的多个义项对多义词的多个义项
一个词的各个意义(分义项或未分),分别同不同的词构成反义词
4.语言反义词和言语反义词
语言反义词指脱离上下文皆可成立的反义词,他们表示的是普遍对立的意义范畴。我们上面说句的例子都属于语言反义词。言语反义词是指在一定的上下文中,在一定的条件下,所用的词表示了现实生活中非此即彼的对立,或两极性的对照,成了反义词
(三)反义词的作用
反义词的作用是表示事物现象的对立
1.表示不同事物现象的对立
2.表示统一事物现象在不同关系上的对立
3.反义词还能帮助构成不少双音词、成语
三、上下位词
(一)什么是上下位词
上下位词是有类和种关系的词,类和种的关系本质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他们的关系是:个别表示一般,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
一般和个别的关系和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不同,两者不能混淆
有一种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就是整体和他的各个成员的关系,这类词,可以构成上下位词
(二)上下位词在语言中出现的情况
1.有严格的,科学分类中的上下位词,也有非严格的日常运用的上下位词
非严格的日常运用的上下位词有几种情况:
一种是对学科中严格的科学分类做检索和变通
一种是没有严格的科学分类系统,由习惯运用而形成的
2.有多级的上下位词,有两级的上下位词,在严格的科学分类中多级的多,两级的多出现在日常运用的分类系统中
3.一个词在不同的联系上可以有不同的(多个)上位词
(三)上下位词的作用
词的上下位关系在构词中有重要作用。语言中常常看到利用表示某种事物现象的词作为词根,加上修饰它的语素,产生出这个词的许多下为词来
四、整体——部分关系词
思维语言对事物空间的分割,对组成物体的各个部分的分割,都存在不同角度的、多层次的整体——部分的分割,其中有许多分割单位的名称是用词来表示的,这些词就构成了而整体——部分关系
其中:
有一部分是,整体——成员关系,这种关系同时也可以构成上下位关系
有一部分是,整体——构件关系,这种关系之间不存在上下位关系
(一)语言中存在的整体——部分关系词
语言中存在大量的整体——部分关系词
1.地区、地域名称
2.时间、时段名称
3.动物体部位名称
4.植物体部位名称
5.机械体部位名称
6.用品用具各部位名称
(二)整体——部分关系词的意义关系
1.从“整体”和“部分”间的关系来看,有分割层次多的,有分割层次少的
分割层次的多少显然依赖于人们对事物认识的需要人们对同一事物做整体——部分分割是可以从多角度进行的
2.从“整体”之下同一层次的表“部分”的词的意义关系来看,它们可以有同义关系,也可以有反义关系。
有些“部分”之间的界限是清楚的,有些“部分”之间的界限是模糊的不同语言分割某一事物产生的“整体”——“部分”的词的系统往往有不同的地方
汉语中表示“整体”下各部分的词或者语素在构词中有一定的作用,他们往往组合起来构成合成词(如“笔墨”“守株”等),这种合成词的意义往往不是语素义的节,而是借指,比喻其他意义。
表整体下各部分的词往往出现在并列词语中,这是要注意意义是否相称,如常说“京津地区”不说“华北河北地区”。在精确地说明地区、时间时,表整体——部分的词排列有一定的次序,汉语是从整体到部分,英语是从部分到整体。
第六章词义的发展
一、词义发展的类型
(一)词义深化(反映的是人类在认知领域的深入)
概念义的使用对象不变,表示的对象特点深化。
(二)词义扩大
常见的六种不同情况
1.表示名物的词的使用对象从部分发展到整体(指空间),表示对象特征也随着变化
2.表名物的词适用对象从部分发展到整体(指成员),表示的对象特征也随着变化
3.表名物的词其适用对象从单一事物发展到一般事物,其表示的对象特征也随着变化
4.表示性状的词适用对象扩大
5.表示动作行为变化的词的行为变化的主题扩大
6.表示动作行为的词关系对象扩大
(三)词义缩小
常见的有五种情况
1.表名物的词的适用对象从整体变为部分(指空间),表示的对象特征也随着变化
2.表名物的词适用对象从整体变为部分(指成员),表示的对象特征也随之变化
3.表性状的词的适用对象缩小
4.表动作行为的词行为主体缩小
5.表动作行为的词关系对象缩小
(四)词义的转移
词义的转移有两类:
1.词性不变,原义和后起义的适用对象之间没有整体和部分,类和种,多累对象和其中一类对象的关系,表示的对象特征也不同,或者是虽可有同样的适用对象
2.磁性转换所造成的词义转移
动→名
形→名
名→动
形→动
名→形
动→形
(五)感情色彩的变化
感情色彩有变化的词,一般概念义也会发生变化
词义发展是屈折的,一个词在历史上可以产生出多个意义,各个意义发展的类型可以不同
二、词义发展的原因
社会生活的发展,包括新事物的出现,九十五的小聂,阶级斗争的发展;人的思想意义的发展;语言内部各个要素的相互作用;这三个方面是词义发展的主要根源。
人的思想意识发展引起的词义发展可以从两方面说明:
第一,思想认识的发展
第二,思维联想规律的作用
语言内部诸要素的作用对词义发展的作用:
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的变化常常会引起词义的变化
词义变化不一定以语音条件变化为条件。但语音变化可以产生或者巩固词义的变化,有可鞥分化出另一个词来。
汉字字形的变化往往更是新发展出来的词义分出来,成为一个新词
假借是分化出新词的一个条件
词义在发展中有时也表现出鲜花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三、现代汉语词义的发展
一大批原用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个方面的词语都融入了新的只是,或者有了新的含义。
新产品、新事物的出现常常使新词语大量涌现,也诱发一些词语产生新义
词义发展出新义以比喻义居多。
词性转换引起词义转移也令人注目。在运用中,人们是某一次有了非常规的功能(磁性转换),无需创造新词,在一定的上下文中、一定的上下文中,一定的语境中使原来一个词表示了新的含义。
一些原是外来词中的译音音节用来构成新词,因而变成有意义的构词语素是这个时期词义发展中的一个现象。
在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发展的不同阶段,人们所处的社会地位、对事物的认识评价有很大的不同。
第七章几种重要的词汇划分
一、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
1.基本词汇
基本词汇是从古代到现代,在实际运用中必不可少的词,他们表达的是对人们交际中最不可缺少的概念。
基本词汇包括一下八种词:
(1)表示人们最熟悉的自然界现象和事物的一些词
(2)表示生产和生活资料的一些词
(3)表示时令和方位概念的一些词
(4)表示最基本的性质状态的一些词
(5)表示最基本的动作的一些词
(6)表示人体部位器官的一些词
(7)表示数量的一些词
(8)表示人称和指代关系的一些词
基本词汇的词的特点是:
(1)普遍性,普遍使用的,常用的
(2)稳固性,存在很长时间,在很长时间里它只是的范围都是稳固的
(3)是构成新词的基础,那些能够构成新词的属于基本词汇的词就是根词(根词不是词根,根词现时也是词)
在以上的三个标准中,构词能力是最重要的一个标准。构词能力强,证明它是稳固的,构词能力强且具有稳固性,又能显示它的普遍性。
代词、虚词不能以构词能力作为确定其是否属于基本词汇的标准。
2.一般词汇
词汇中基本词汇意外的词汇就叫一般词汇
一般词汇和基本词汇的关系是:
第一,一般词汇中的词派生的词,构成新词,绝大多数是一般词汇
第二,一般词汇中有些词,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他们所表示的事物和概念在长的历史时期中同人们的生活关系密切,具有了基本词汇中的词的三个忒按,他就进入基本词汇的行列
第三,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某个属于基本词汇的词所表示的某些事物,某些概念,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已经显得不重要,或者成了过时的东西,这个词就推出基本词汇,变为一般词汇中的词。
有许多单音节的词,在后代用双音节词来代替,但在构词时,人们往往不用双音节词作为构词成分构词,而继续用同双音节词统一、近义的不成词语素或行动力减弱的语言单位的词。
(二)几种词汇的统计研究
1.常用词
当代社会生活中最常用的词
现代汉语的高频词有8000个,低频词1300个。常用词划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3000个,第二层次为2000个
常用词对推广普通话有很大的意义,可以让方言区的人话较短时间掌握普通话词汇中最有用的部分,对儿童教育和针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都是非常有利的
2.现代汉语词汇地域分布的定量研究
因历史政治原因,我国大陆、台湾、香港三区域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存在明显的差异,着写差异也会反映在语言词汇当中:
1.三区域共用词语
2.双区域通用词语
1)京、台通用词语
2)台、港通用词语
3)京、港通用词语
3.单区域通用词语
1)大陆独用词语
2)台湾独用词语
3)香港独用词语
3.语素的定量研究
汉语中许多语素都用一个个汉字进行书写,因此语素研究有成为汉字构词能力研究
二、古语词和新词
汉语词汇从时间上可以划分为现代汉语词汇、古代汉语词汇;古代汉语词汇还可以划分为上古汉语词汇,中古代汉语词汇和近代汉语词汇。
(一)古语词
1.历史词语(历史上存在过,现在已不存在的事物现象行为,日常生活中比较少应用,但在说明解释历史现象、事物、现象、人物时要用到)
1)古器物名称
2)古典章制度的名称
3)古官职的形成
4)古人名
5)古地名
2.文言词语(古汉语中用过的特别是他的书面语中使用,但现代一般已经不在使用的词语,它所表示的事物现象和观念没显示中还存在,只不过用现代汉语的词语来称呼)
文言词语的作用:
1.用于贺电、唁言、重要声明等文件中,表示庄严严肃的感情状态
2.有写政论杂文,恰到好处地运用一些文言词语,可以表示激愤
3.在文艺作品中有时同白话穿插,也有会写幽默的效果
(二)新词语
新词语就是新穿凿的词语。它或者指示的对象是新的,或者代替的概念是新的,同时它的形式也是新的。
新词语的产生主要是利用原有的语言材料,按照原有的构词方法、词语组合方法构成
原有的词有一部分会产生新义,但因为词的形式是旧的,新义和旧义有明显的联系,这样词的就不叫新词
有些词表示新概念,在形式上同历史上出现的词相同,但意义毫无联系,这种词应算新产生的词。
(三)生造词的问题
随意造出的词或任意改变原有词的形式缩成的词就生造词
生造词有几种情况:
1.任意用简称,或简缩复合词
2.破词问题
并列格式,动补格式,偏正格式的词隔开用就是破词,一般应排斥。
3.生硬造词的问题
(1)硬凑,改换复合词
(2)颠倒语素
针对颠倒语素的处理:
1)现已固定的,过去虽可颠倒,取固定式
2)颠倒式词义不同,是两个词,应并存
3)颠倒式意义用法相同,用普遍性大的
4)颠倒式口语书面语运用都普遍,让其并存,听其自然发展
三、口语词汇和书面语词汇
大部分的词语是口语和书面语通用的,但随着语言的发展,出现了口语词汇和书面语词汇有明显差别的现象。
书面语和口语的词汇之间有些可以找到对等词,有写找不到对等词可以找到中间词,有的既找不到对等词又找不到中间词,只能用多个词一起解释
书面语有不同的运用情况:
1.有一部分是为了特种目的哟用于特定的程式中的
2.有一部分是争论和学术用于,为说明政治问题和学术问题所需
3.有一大批书面语是历代文学创作积累下来的丰富词汇遗产,后代文艺串座,常常根据需要,运用吸收不同风格不同表现力的词汇,使文艺写作的书面语显得很有表现力。
四、标准语词汇和方言词汇,社会习惯语
(一)普通话词汇同方言词汇的差别
1.意义相同,说法不同
2.同一个词,含义不同
3.表示同一方面意思的词汇构成不同。这指的是表示统一方面事物现象时所用的词不同
(二)普通话对方言词的吸收
1.基础方言中方言色彩很浓的词,只在个别地区运用,有完全统一二比较普通的词代替,这种词课不看作普通话词汇
2.北方话中说法不一致的,用比较普通的作为标准
3.基础方言中同名异实的,涵义以北京话为准
4.吸收使用和需要的方言词(一般不吸收在基础方言中易找到习用的同义词的方言词)
(三)社会习惯语
社会习惯语指的是各种社会集团内部使用的词语,可以分为:
1.专门术语 各科学部门运用的术语
2.行业语(行话) 社会中某一职业集团所用的词语,表示某行业的特殊现象
3.引语 社会秘密集团内部成员使用的特殊词语
专门术语和行业语的词成为普通词汇的词后,有很多既有术语义,又有普通义
五、本族语词汇和外来词汇
本民族语言的词汇叫本族语词汇。从外国语言和本国其他民族语言中连音带义吸收来的词叫外来词。
外来词不包括意译词,意译词是根据词的意译,用汉语自己的词汇材料和构词方式创造的新词,则中词也叫译词
(一)汉语对外来词的吸收
汉语吸收外来词的三种形式:
译音
译音赋义(意译兼音译)
半译音半译义(音译加一个表示事物类别的汉语语素)
音译应该遵循下列原则:
1.关于音译
(1)以北京语音为标准
(2)按名从主人(语词源出的语言)的原则译音
(3)人名按照同名同译,同姓同译的原则译音
(4)译音用字采用常见易懂的字,不用冷僻字
2.对基础方言和其他方言中吸收别的语言的词语产生的同义词,一般去音义,取意译。
3.同为意译,用确切和普遍性较大的
(二)汉语对日语词的吸收
1.日本音译外来语,但用汉字书写(日本人叫嵌字)
2.日本意译外来语,用汉字书写只有训读(日本语固有的词汇读法),没有音读(日译汉字音的读法)。这一部分词在日译外来语中是少数。
3.日本意译外来语,用汉字书写,用音读,不用训读。着一部分词在日译外来语中是多数。
4.原为日语词汇,借为汉语词汇后,意义与原义不同
5.本为古汉语词汇,日文借用意译外来语,又为汉语吸收,古今义不同
6.汉字字形词义为日本人所造,为汉语吸收
六、非语义词群和主题词群
(一)非语义词群
1.按首字母分的词群
2.按韵分的词群
3.形态词群(根据词的结构特征划分的词群)
4.语法词群(词类)
(二)主题词群
意义上有共同关系的对象、关系范围的词组成一个词群
第八章熟语
熟语:成语、谚语、歇后语、惯用语
熟语的特点:
1.结构复杂,许多有词组或句子的结构
2.这些结构的成分和格式是语言应用中长期形成的,一般不容易变更。
3.它们的意义往往有整体性
一、成语
成语是熟语中最重要的一种
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介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语。汉语的成语大多由四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
(一)成语的组织结构
1.选取原句中最能概括全句或全段意义的成分组成成语
2.用四字概括事情、故事、寓言等的主要内容
3.省略句中的虚词而成
4.增加成分(多为虚词或重义成分)于原句而成
成语的组织结构还可以从语法构造和意义关系上分析,课分为下列几类:
1.主谓结构
2.述宾结构
3.述补结构
4.述宾补结构
5.兼语结构
6.偏正结构
7.并列结构
(1)两个部分并列
1)重复 两部分的意义基本一样,实际上是一种重复性的强调
2)对比 两部分意义相对相反
3)承接 后部分承接前部分而来,有时间的连续性
4)目的 前部分所表示的行为是以后部分所表示的行为为目的的
5)因果 一般是前部分表示原因,后部分表示结果
(2)四个语素并列:青红皂白、魑魅魍魉
(二)成语的意义
成语的意义可以从两个方面考察:构成成语的语素的意义和成语的整体义
1.语素义在现代汉语中是常用义
2.语素义是生僻的古义
成语的整体义有三种情况:
1.语素义直接相加是成语的整体义
2.语素义直接相加不能显示成语的整体义,成语的整体一同语素义的联系是人富裕的,约定俗成的
3.比喻义是成语的意义
(三)成语的运用
有时文字需要概括,如重要观点,如纲目,如标题,选用恰当成语,事半功倍
有时文字需要形象,但又不能用语过多,这时候,最好选用恰当的成语
用成语的时候要认清意义,注意情感色彩
成语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灵活运用。有时改动成语里的一些成分,使人易于理解
有时根据需要,临时改换成语的一个成分,使它适合表达的内容
二、谚语
(一)谚语的种类
农谚 总结农业生产的经验的谚语
气象谚 总结气候变化规律的谚语
讽颂谚 有歌颂或揭露内容的谚语
规诫谚 在为人办事方面提出劝告或警戒的谚语
风土谚 概括地方风土景物特点或特产等的谚语
生活常识谚 总结衣食住行知识的谚语
修辞谚 生动表达某种含意的谚语
(二)谚语的结构和意义
有的谚语是单句
有的谚语是两句,一般句式整齐,多数押韵
构成谚语的词语一般没有省皮衣(古谚除外)。个别方言成分要解释
一种是组成词语意义相加是整体义
有时用夸张的说法
一种是组成成语的比喻义是整体义
谚语由于内容包含有生产斗争,社会斗争经验的总结,所以有论证力量,可以拿它做论据,正式某个观点。这是一种特殊的依据,极有逻辑概括力,语言有简明,有时还很形象
谚语还广泛用于记述、说明和人物语言
(三)成语和谚语的不同
1.成语的书面语性强,谚语口语性强
2.成语比谚语更定型化
3.成语在语言运用中相当于词,谚语多数可以独立成句,或者独立于句外
三、歇后语
歇后语一种结构很有特点的熟语,它由上下两半构成
对歇后语的分析应该有两个层次
第一层次 歇后语的上半和下半的关系。歇后语的上半是形象的表述,下班时对这个形象的解释说明,这种解释说明一般都是约定俗成的
第二层次 歇后语后半的而结实说明同歇后语的整体义的关系
二者的关系有如下情况:
1.比喻
2.双关
3.一致
歇后语的形象性体现在前半的形象创造上。
它可以用日常缩减的事物现象为材料
可以用历史故事、传说为材料
可以用虚构、世上所无的形象
生活中可供创造歇后语前半形象表述的材料很丰富,它表达的也不必是经验或某些有意义的内容,所以比起谚语、俗语来,歇后语更易构成
第九章词义和构成词的语素义的关系
如果把单纯词视为由一个语素构成的词,从语速和它构成的词的关系来看,则单纯词的语素义和它所构成的词的意义是一直的。多义的单纯词来源于构成它的语素是多义的,词的各个意义同语素的各个意义一一相等。
构成合成词的语素的语素义和合成词的整体义之间的关系不想单纯词那样是一直的、相等的,而是各式各样的复杂多变的,其中也有规律性的东西。
一、合成词词义和构成它的语素义的关系
(一)词义是语素义按照词的构词方式所确定的关系组合起来的意义
(二)词义同组成它的两个语素相同、相近,这些都是并列结构的合成词
(三)合成词的语素义表示了词义的某些内容(也可以说提示了事物的某些特征)
某些事物具有多方面的的特征,在给他们进行命名的时候,必须要抓住其中的一些特征来作为标志,这就使这类名称的语素义只能表示词义的某些内容,或者说提示了事物的某些特征
(四)合成词的词义是语素义的比喻用法
(五)合成词的词义是语素义的借代用法
(六)合成词中有的语素失落原义
一种是合成词只有一个语素有义,另一个无义
另一种是合成词中有的语素意义模糊(原有的意义不能用在这里,不能活没有意义,也不能确指出它的意义)
汉语中也有一些词,构成词的所有语素的原有义都不现实词义(如:东西)
在确定语素义和词义关系的类型时,一般要把语素的意义和联系语素义对词做出的解释进行比较
二、语素在构词中的变异
(一)意义上的变异
我们把词典所归纳的义项的意义叫做语素共义,在构词中出现的变异(注意,是同一义项范围内的)叫语素变义
语素共义和语素变义的关系常见的有三种类型
(1)关联联系。即语素共义和语素变义有各种联系
(2)种类关系。语素变义和语素共义是种类关系
(3)借代比喻关系。语素共义和语素变义之间的关系相当于修辞上的借代比喻
(二)作用上的变异
首先指语素在构成不同的词中所处的语法地位不同,因而表义作用也不同
其次指语素所构成的同类型结构的词中,由于他结合的语素不同锁构成的词反映,因而表意作用也就不同的事物现象不同
(三)特殊的变异
特殊的变异指变异的各种特殊情况
1.语素义完全消失。某个语素的原有意义在它构成的合成词中完全没有表现
2.语素义模糊。某些语素原有的意义在其构成的某些词中完全没有表现,但词义又并非完全由另一语素表示,因此不能说这个语素完全没有意义,却又不能说词义减去另一语素的意义等于这个语素重新获得之义。
词典所归纳的义项,概括了语素变义(成词语素包括在构词中的意义和作为词来运用的意义
)中共同的东西,只不过相当于数学上最大的公约数而已
三、词的暗含内容
我们把词义内容必须具有而完全不包含在构词的语素一中的内容成为暗含内容。
词的暗含内容有几种情况:
(一)暗含语素义所表示的动作行为、性质状态的主题
(二)暗含有语素义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的特定关系对象
(三)暗含语素义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的时间、空间、数量、工具、方式等等的限制
(四)暗含语素义所表示的事物存在范围各种性状等的限制
就意义来书,词义中就有语素义所不能包含的内容,解释词义时应该说明
四、研究词义同构成他的语素义关系的作用
研究词义同构成它的语素义关系的一个重要作用是帮助说明词义的例句。
词义根据的分析实际上即使分析词的语素义和词所表示的事物现象之间的关系。
由于声音和意义没有必然联系,许多单纯词的词义就是没有理据的。
单纯词能说明理据的主要是两类:
(一)拟声词
(二)取声命名词
此外单纯词的引申义也可以说明理据
合成词一般可以说明词义的理据。合成词是由语素作为构词成分构成的,语素的意义同词义有种种联系,语素在不同程度上,从不同方面、用不同方式表示了词义。从合成词的词义同合成词的语素关系的角度说,词义就是有来由的,有理据的。
同一事物往往有不同的名称,或者先后有不同的名称,显示出不同的词义理据,最后留下来的一般是理据比较合理的那个词。
研究词义同构成他的语素义关系的一个重要作用是,能帮助我们通过恰当说明语素意义来正确解释词义。
研究词义和构成它的语素义的关系对分析归纳语素义义项也有帮助。
语素共义和语素变义有同有异,如果这个异很明显,而且有规律地出现在多个词中,则就有可能考虑独立一个义项。
第十章词典
一、词典的类型
一般把词典分为两大类型,意思百科词典,意思语文词典
百科词典又分为综合性百科辞典和专科百科辞典
(一)综合百科辞典,也称百科全书
(二)专科性百科辞典也叫学科百科辞典
语文词典是手机解释语言词语的词典
单语词典可以分为现代词典和历史词源词典两大类
(一)现代语言规范型词典
(二)用法词典
(三)统一词词典
(四)反义词词典
(五)构词词典
(六)义类词典
(七)新词词典
(八)熟语词典
(九)方言词典
(十)同韵词典
(十一)频率词典
二、词的释义
(一)普遍性较大的三种释义方式
第一种,用同义近义词语
第二种,用反义词的否定式
第三种,定义式的释义
(二)表示动作行为的词的释义
1.有时要说明词所包含的多个动作行为
2.有时要说明特定的行为主体
3.有时要说明动作行为特定的关系对象
4.有时要说明动作行为进行的身体部位或应用的工具
5.有时在说明动作行为的同时,要说明动作行为的程度、方式、数量、时间、空间等方面的限制
6.有时要说明动作行为的目的结果
7.有时要说明动作行为的原因条件
(三)表示性质状态的词的释义
1.直接只是,即用个别体现一般的方法,直接指出某种事物现象具有该词表示的性质特征
2.描述说明性质状态,即把词所反应的内容当做一种景象加以描绘,或当做一种情况加以说明。
(1)不指明使用对象的性质状态的描述说明
(2)指明使用对象的性质特征的描述说明
(3)把形成性质状态的原因同性质状态一起说明
(4)在描述说明性质状态时,加“形容……”“……的样子”等词语
(四)其他的释义方式
1.同有关事物现象相联系、相比较说明词义
2.指明比喻对象,用于解释词的比喻义
3.用近义或有关词语,加修饰限制词语,但又非定义式的释义
三、词典编纂的问题
(一)选词
(二)注音
1.注音符号
2.字有异读的,《现汉》依照国家权威机关的审定注音
3.轻声注音前加原点
4.儿化音在基本形式后加“r”
5.多音词的注音,以连写为原则,结合松的,中间加“-”
6.专名和性质注意,第一个字母大写
7.一般不注变调
(三)引例
(四)编排
1.词头的编排
① 按部首编排
② 按笔画编排
③ 四角号码编排
④ 音序编排
2.词项的编排
3.词项下的义项编排
4.每个条目下各组成内容的编排
一般的次序是:
① 注音
② 义项
③ 标注语体或加特殊词语标志
④ 释义
⑤ 说明感情色彩
⑥ 引例
一、词
(一)什么是词
词有一定的语音形式,有一定的意义,有一定的语法特点
语言中有意义的能单说或者用来造句的最小单位,它一般具有固定的语音形式
1.有意义
各种词的“意义”含义不同。实词的“意义”指某种概念内容(有任教机型内容),即字典、词典所解释的词义内容。
虚词的情况比较复杂:有的虚词表示词、词组、句子之间的关系;有的虚词表示一定的语气;有的虚词表示某种情感态度
2.能单说或者用来造句的最小单位、
有许多实词在对话的情况下能够单说,有一部分能做独词句,有一部分实词不能单说,但能作为句子的主要成分。
能否做句子的主要成分应该以现代汉语一般的口语、书面语用法为根据,不以文言、固定于的用法为依据
虚词除了少数几个外绝大部分不能够单说,也不能够作句子的主要成分,但他们能用来帮助把实词组织成词组、句子
3.一般具有固定的语音形式
(1)词一般都具有固定的音节,各音节有固定的声、韵、调
(2)词前后都能够停顿
一些词在实际运用中会四改变语音形式;连读音变;儿化词有相当一部分不稳定,一般是数显上不儿化,口语中则儿化
(二)确定词的一般方法
1.能单说,能单独回答啊问题的是词
对一个语素构成的词最有效
对多个成分组成的语言单位,着个方法并不是充分条件
2.不能单说,但能够充当词组句子成分的是词
这个方法一般用来确定下面这些类别的词:
(1)现代汉语口语中不单说,但在一般书面语中作句子成分的语言单位
(2)现代汉语中单音节区别词
(3)现代汉语中的一些量词
3.扩展法
对于多个语言成分组成的语言单位,有相当多可以用扩展法来确定它们是不是词
扩展法的要点是:在两个以上的语言成分组成的语言单位中插入别的语言成分,如果得到新的语言单位可以接受,则原来的语言单位是词组;如果得到的新的语言单位不可以接受,或者意义有很大的改变,则原来的语言单位是词
扩展法在应用时要使得插入别的语言成分后产生的语言单位的结构同原来的语言单位一致
扩展法的作用是:能现实原语言单位的语言成分结合的紧密程度。能插入的,结合不紧,是词组;不能插入的,结合进,是词
扩展法的局限:某个语言单位能不能扩展不仅瘦语法因素的制约,嗨瘦修辞因素,习惯因素制约,所以不能夸大扩展法的作用
4.剩余法
把句子中可以单说,可以作句子的主要成分的单位提开,剩下来不能单说,也不是一个词的一个部分的,是词,虚词可以用这个方法来确定
(三)疑难问题
1.如何确定熟不结构是不是词的问题
一般分为三种情况:
(1)“吃饱”“拿到”等是一种情况
它们能够扩展,它们的意义是构成成分的简单组合,它们是词组
(2)“改善”“说明”是一种情况
虽然它们的意义是构成成分的组合,但是它们不能扩展,它们是词
(3)“打破”“打倒”等是一种情况
在具体的使用中,能够扩展,意义是构成成分的简单组合,但是“打破”“打倒”都可以表示抽象的意义
因此施加上可以区分两个“打破”、两个“打倒”。在具体意义上使用的“打破”“打倒”是词组,在抽象意义上使用“打破”、“打倒”虽然能扩展,但意义不是构成成分的简单组合
2.如何确定“打仗”“看书”等述宾结构是不是词的问题
“打仗”“看书”都是述宾结构,它们都能扩展
但“打仗”是由“能单说的语素+不能单说的语素”构成的
“看书”是由两个都能单说的语素构成的,因此是词组
但“打仗”、“洗澡”这类词,合用的时候是一个词,分开用的时候是两个词,这类词也叫“离合词”
3.词和分词单位
在对现代汉语词汇的深入研究当中,不少学者遇到了界限不清的问题
有的词根据学者提出的各种标准都无法完全划清词和非词的界限。随着信息科学技术的发展,使用语言信息处理工作的需要,根据现代汉语语言单位的特点,学者提出了“分词单位”的概念
“分词单位”是指“汉语信息处理用的具有确定的语义和语法功能的基本单位”他不仅包括一般所说的词,还包括类似于词的单位,也包括固定短语、固定用语。
二、词汇
词汇包括语言中的词和固定短语
固定短语是指语言中可以把词作为构成成分的、同词一样作为一个整体来运用的语言单位;它在结构、意义、作用上有自己的特点
固定短语包括大量的专用语和熟语,一些词组也可以归入固定短语
专门用语包括:专名词语、行业语、术语
熟语包括:成语、谚语、歇后语、惯用语
专门用语在实际应用中有狭义和广义之分
广义的用法中不仅包括大量词的词也包括大量的短语
狭义的用法只指术语、行业语中的短语
专门用语可分为:
1.专名词语
国名
地区名
机关名
2.术语
3.行业语
专门用语的构成成分,多数是词
专门用语一般作为一个整体来运用,结构上中间不能加入别的语言成分
固定语中的习用词组不属于上面的任何一类,也不是熟语。它不同于自由组合的词组,它们的竭诚成分和组合次序一般稳定,一般整体使用
词汇宗还有相当多的简称,亦称为缩略语
缩略语按照构成方式可以分为:
1.减缩而成的简称(截取原词语的部分词语构成)
2.紧缩而成的简称(抽出原西语中有代表性的词语构成)
3.带数字的简称
分为两种情况:一是抽出词语中的共同成分加一个数词构成如“三好”;二是概括原来的词语表示的事物的共性加一个数词构成,如“三国”
有一部分的缩略语在长期的使用中固定为词
(二)词汇的系统性
“词汇构成一个统一的词汇体系”,它表现为:
1.古代就有词作为语素构成了一大批词
2.每种语言所所有构成类型是成系统的,如汉语构词有亮啊类型:词根复合法、附加法;俄语有改变重音、在词上加上前缀后缀、词干复合等构词法
3.词义的发展、词与词义方面的关系也表现出词汇是一个统一的整体
词汇的体系性有三个方面的表现:
(1)由某一语素构成的同族词,不但构词成分有联系,构词成分的意义也有练习
(2)词汇的构成类型是成系统的
(3)词义的发展、词和词义的各种练习,也显示了词汇的系统性
在共时坐标上,词的组织结构、词汇成员意义关系就是两个重要的平面
1.词的结构的系统性
现代汉语的合成词的结构类型主要有:并列、表述(主谓)、偏正、支配(谓宾)、补充、附加、重叠
2.词义关系的系统性
一般认为,从词的意义关系来说,词可以构成层次关系词群和非层次关系词群
层次关系有:上下位关系、整体部分关系、亲属关系、等级关系
处在同一层次上的是同位词
同义词是同位词中的特殊情况
在意义上有共同的关系对象、关系范围的词可以组成词群,他们由于表示某一方面、某一范围的事物、现象、性质、行为而发生联系
非层次关系词群的成员一般都是同位关系,同为关系中词义叠合或大部分叠合的就是同义词
3.同族词的系统性
汉语的同族词体现出词汇的多层次系统性
分析同族词的作用:以某一个语素为基点分析这个语素不同意义的光谱次情况,说明一该语素构成的同族词的意义练习和结构上的联系,从而说明不同的同族词系统的构成和特点
1.同族词的各个合成词意义上有联系。这些词看似零散,其实他们是“网”为基点,以“网”的不同意义作为联系的线索
2.在结构平面上,“网”按照语言中原有的构词方式,与不同的语素结合,组成并列、偏正、附加等结构的合成词,表现了现代汉语词汇结构平面上的规律性、系统性
三、词汇学
词汇学是以词和词汇为研究对象的语言学部门
词汇学分为:具体词汇学
一般词汇学
历史词汇学
描写词汇学
历史比较词汇学
词汇学的实践作用:
(一)有助于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二)有助于语文教学
(三)有助于现代汉语词汇的规范化工作
1.方言词问题
2.文言词语问题
3.外来词问题
4.生造词问题
5.普通话词汇用法规范问题
6.术语的统一问题
7.编纂现代汉语规范化的详解词典
第二章词的构造
一、单纯词的音节特征
单音节
双音节:
连绵词:双声、叠韵、非双声叠韵
叠音词
译音词
拟声词
三音节词:
译音词
拟声词
四音节以上:
译音词
拟声词
二、合成词的结构
(一)合成词结构的分析
语素的分类:
词根:有实在意义的语素
词缀:构成合成词时意义不是在,指出现在合成词的前面或者后面的语素叫词缀
复合法:词根+词根
附加法:词根+词缀
复合法中的结构类型分为:并列、表述、偏正、支配、补充、重叠
附加法中的结构类型分为:前附加、后附加
有的词的内部结构含有多个层次,是多层次的结构
语素组:由两个以上的语素构成,只存在与合成词或者固定短语中,不能作为词单独使用
(二)疑难问题
1.如何说明合成词中存在意义模糊、没有意义的成分
一般认为是合成词的语言单位中,部分构成成分意义难以说明,但又不能说没有意义,也有部分构成成分没有意义
2.如何说明包含有虚词充当词根的合成词的结构
3.合成词的构成成分是否都可以分析期间的意义关系
4.如何分析带字母词语的结构
(1)来自外语,以英语居多
(2)来自汉语词的声母
(3)以字母的形象表意
(4)字母是编序用法
(5)字母是类别的标记
三、合成词类型的讨论
一般的构词法存在下列问题:
1.并未涵盖现代汉语合成词节后的各种情况,有不少合成词,构词法都一概避而不谈,或者勉强将他们归入某一个类别
2.所提出的“词根”概念解释力不够强,对于那些包含有用已构成的词作为构成成分,分析为是由语素充当词根构成的合成词,显然是不恰当的
3.所提出的“词缀”概念,范围不清,争论较大。
下面在原来的合成词结构模式的基础上提出一个新的分析
(一)三类语素
把进入合成词的语素分为三类:
1.实义语素(简称实素):表示名物、动作行为、形状等有实义的语素
2.虚义语素(简称虚素):原用作虚词而进入合成词的语素,同实义语素相对二称之为虚义语素
3.弱化语素(简称弱素):弱化语素的情况多种多样,共同的特征是意义弱化
普遍认为是词缀的就是弱化语素
另一类弱化语素就是合成词中意义模糊、意义消失的成分,主要有:
(1)有的原有义而义消失
(2)有的意义模糊
(3)有的表情或强化词义
(4)有的帮助构词
(二)结构类型
1.两个语素组成的合成词
(1)实素+实素
(2)虚素+实素
(3)实素+弱素
前加
后加:后加单音节弱素、后加双音节弱素、后加三音节弱素
2.两个以上的语素组成的合成词(多层结构)
3.凝合词(词的构成成分无直接的意义联系)
(1)实素+实素
1.连接
2.承递
(2)实素+虚素
(3)虚素+实素
(4)虚素+虚素
第三章词义
一、词的符号性和词的意义
符号的特点:它是人为了某种目的而规定的。符号和它所代表的东西没有必然联系,它们的联系是外加的。
词有语音形式,也有书写形式,它的语音形式和书写形式对其所代表的对象来说是符号
意义的构成是符号和它所代表对象的联系,离开符号,代表对象本身不是意义,离开代表对象,符号本身无意义
二、词的概念义
概念就是对客观事物一般本质特点的反映,这个反映就是理性认识。
概念反映的特点是非形象性、一般性。
词是概念存在和表现的形式
词和概念的区别:
第一,概念是一种思维形式,词是一种语言单位
第二,概念不仅存在、表现于词中,也表现存在于词组中
第三,一小部分词表示概念,如语气词和象声词
第四,词具有一定的感情色彩
词的语音形式——概念内容——客观事物
概念内容对客观事物的反应的三种基本情况
(1)反应事物、性质、行为
(2)反应事物现象的各种关系联系
(3)屈折、歪曲反应
三、概念义的分析
(一)表名物的词意义的分析
主要从表示的是无限享的所属类别和具有的特征分析
(二)所表动作行为的词意义的分析
1.包含有特定的行为主体
2.包含有特定的行为关系对象
3.包含有对动作行为的各种限制
4.包含有多个动作行为
(三)表性状的词的意义分析
一般表性状的词的意义可分解为两个方面:使用对象和形状特征
从使用对象来看:
1.适用对象只是一种或一类事物
2.适用对象是多个或者多种事物
3.使用对象广泛,字典也没有说明
从形状特征来看:
1.形状特征为一项
2.性状特征为多项
3.用主谓结构说明形状特征
四、词义的单位
(一)表示名物的词在不同的上下文中指示的范围数量不同,指示的部位方面不同,指示的具体对象不同。
(二)表行为性状的词同一意义在不同的上下文、语境中意义也有差异
(三)代表同一概念的词,在不同语境中,个人可以赋予不同的色彩
概括下来的词的一个意义就是一个词义单位,一般就叫一个词义义项,简称义项
可以根据词在不同上下文、语境中概念表示的特征的异同来确定义项
词义义项有以下性质:
(一)它要以一定的语音形式作为它的物质外壳
(二)它们都有概括性,但其概括范围、概括程度有很大的差别
(三)有某种程度的相对性
五、词的附属义
(一)形象色彩
由于表象想象的心理活动,词能在人脑中生出所反应对象的形貌的这种情况,有人把它叫做词的形象义或形象色彩
并非所有的词都有形象义,只有反应具体事物形貌状态的词,反映对象有个体存在,有形象状态表现的词才有可能有形象义。
抽象程度高的词不能直接自然地引起形象感,无形象意义
(二)感情色彩
感情是人们认识客观事物或作用于客观事物时产生的对客观事物的态度的体验。感情有两大类型,肯定的和否定的,它们又因程度的不同而有不同的色彩
语言和词对情感的记录:
第一,人的感情的各种类型,状态分别反应在一个个词中,对感情内容类型的说明成了这些词的概念义
第二,一部分叹词表示感情
第三,附着在词上同概念义同时存在,成为词的情感色彩
第四,没有固定的情感色彩的词,在运用中可以获得情感色彩
在口语中,词的语音的高低、强弱、快慢的变化,说话的语调可以表示不同的情感色彩
(三)语体色彩
语体色彩指不同的词适用于社会交际的不同范围,适用于不同的文体的这种情况
语体色彩首先分为两大类:书面语和口语
词的各种色彩也叫做词的附属义
附属义的“义”和概念义的“义”是两个不同的概念
第四章多义词和同音词
根据词所具有的义项的多少将词分为单一词和多义词
根据词的义项的多少与语音形式的多少得出以下分类
1.一音一义(单义词)
2.一音多义
(1)一个语音形式联系几个有联系的意义(一词多义)
(2)一个语音形式联系着几个从现时看不出联系的意义(同音词)
一、多义词
(一)词义和语素义
不成词语素的意义都是语素义
多义词的几个义项,有些是词义,有些是语素义
语音形式联系词义义项时能作为词来运用,语音形式联系语素义义项时,不能作为词来运用,它只存在于它构成的词和固定结构中
词义义项,除了联系它的语音形式能单说或独用外,也可以存在于它构成的合成词或固定结构中
区分词和不成词语素,语素义和词义,可以帮助我们在说话和写作中不把不成词语素当成词用,语素义当做词义用
(二)多义词的类型
(1)全部义项都是词义的多义词
普通话的声音合成词和多音节合成词,其义项绝大多数是词义
(2)一个义项是词义,其余都是语素义的多义词
(3)词义义项多又带有语素义的多义词
(4)多义不成词语素(不属于多义词)
我们把多义不成词语素,作为多义词的附类
(三)本义、基本义、引申义、比喻义
多义词中的各个义项,性质并不相同
1.本义
文献记载的词的最初意义
有不少词的本义已经消失,有的本义保留至今,但已不能独立运用,只作为语素义义项存在着,出现在所构成的合成词或者固定结构中
2.基本义
词在现代最常用最主要的意义
本义和基本义一直的词
基本义和本义不一致的词很多
词的基本义都是词义义项,不能是语素义义项
3.引申义
引申义是引申发展出来的意义
(1)从本义、基本义发展出来的引申义
(2)从引申义发展出来的引申义
4.比喻义
词的比喻用法固下来的意义
本义、基本义、引申义都可以产生比喻义
引申义和比喻义的界限有时不易划开,实际上,下列情况才算比喻义:
第一,原义项所指示的对象是具体的,往往是有个体存在的,比喻义所指的多想是抽象的,往往是无个体存在的同原义有某种相似之处
第二,原义项所指的对象和比喻义所指的对象性质悬殊,很容易使人感觉到是一种比喻
词的临时比喻用法不是词的比喻义,比喻用法经过长期运用,巩固在词义中才称比喻义
(四)多义词义项意义的联系
最初,词的音义联系是随意的,词的语音形式具有确定的概念义后,词义的发展中就不是自由的,而有一定的发展规律,一般是按照思维中的联想规律,顺着关联性和相似性联系的两个方向,一个语音形式从指示一个事物现象发展到指示另一事物现象,形成新义。关联性形成的新义一般是引申义,相似性形成的新义一般是比喻义。
1.关联性的意义联系(引申义)
(1)名→名
整体——部分,如,洋葱(植物种类)——根茎,可食用部分
有关联的事物现象,如便衣(和警服相区别的便衣)——穿着便衣的警察
(2)动→名
行为——结果,如,笔录(笔录动作)——笔录的过程;笔录的结果
行为——行为的施动者,如,编辑(编辑行为)——编辑的人
(3)形→名
性状——人,如,高明(性状)——具有这种性状的人
性状——物,如,和气(性状)——一团和气
(4)动→动
泛指——特指,愿意是泛指,引申义是特指,如,流通——特指货币流通
自动——使动,愿意是自动,引申义是他动,如,惊醒——被惊醒
(5)名→动
常见的是愿意指这种事物,引申义指用这种失去进行动作的行为,如。锄(农具)——锄(动作)
另一种是愿意指事物,引申义指一这种事物为对象的行为,如,废话(名)——别跟他废话!
(6)形→动
常见的是形容词的使动用法产生的引申义,如健全——健全体制
(7)名——形
常见的是愿意指称事物现象,引申义指称具有该事物的某一性状,如精神——他看起来很精神
(8)动→形
常见的愿意指某中行为,引申义指称这种行为产生的一种性状,如,兼任——他是兼任的,不是全职的。
有一部分多义词额不同意向,来自构成词的语素意义的不同,义项本身不见得有什么明显联系
如,发电:(发出电力)、(发出电报)
2.相似性的意义联系(比喻义
(1)形状相似
(2)性质相似
(3)作用相似
二、同音词
声母、韵母和声调都相同的词是同音词
(一)同音词的类型
1.同音同形
附:
(1)词和不成词语素同音同形
(2)不成词语素同音同形
2.同音异形
(1)形——同——异
(2)形全异
附:
(1)词和不成词语素同音异形
(2)不成词语素同音异形
3.派生同音词
原来读音不同,音变后读音相同,这儿以儿化派生同音词最为典型
(二)同音词和写别字
1.音同(形义俱异)而误
2.音同形似而误
3.音同义近而误
(三)同音词的来源
1.语音变化而同音(声母和韵母变少,加大同音概率)
2.词义分化而成
3.音译外来词
(四)同音词和多义词的界限
区分同音词和多义词,最普遍的采用标准是看现实词义有误联系,词义有联系的是多义词,没有联系的是同音词
三、多义词和同音词的作用
多义词和同音词的共同点:一个语音形式联系多个不同的意义
多义词和同音词的存在是语言符号简易经济的一种表现
多义词和同音词在表达上的作用是造成双关
同音词的双关叫谐音双关
一词多义的双关叫意义双关
多义词和同音词的消极作用就是容易造成歧义,语义不明
附:异形词和同形词
(一)异形词
异形词是指同一个词的不同书写形式。
异形词的整理一般可以通过三种办法
第一,通过废除异体字
第二,是选用
第三,是分化
异形词的选用原则:
一是从俗
二是从简
三是义明
(二)同形词
同形词包括同形同音词,同形异音词(多音词的情况)
同形异音词从语音上看有不同情况:
1.声母、韵母相同声调不同
2.声母不同,或声母声调都不同,韵母相同
3.韵母不同,或韵母声调都不同,声调相同
4.第一音节同,第二音节有读不读轻音的区别
同形译音词虽然是不同的词,但是有一部分在历史上、在意义上有联系
在日常用语中有所谓“异读词”的说法,它指的是统一书写形式表示的词(或语素)具有不同的读音。它实际上包括三种情况:
1.同一个词的同一个意义在不同的组合当中读音不同(文白异读的情况)
2.同形异音词中意义有联系的词
3.同形异音词中意义没有联系的词
第五章同义词、反义词和词的层次关系
词义的上下位关系、整体和部分的关系是两种基本的层次关系
处在统一层次关系的词有统一、翻译、统一关系等。
一、同义词
(一)同义词的产生和类别
新就此并存可以构成同义词
标准与和标准与吸收的方言词可以构成同义词
外来语词和本民族语词可以构成同义词
同义词产生的最主要原因是:随着社会生产、社会生活的发展、思想的发展,语言的词语也在不断丰富发展
同义词的类别,从意义相同程度上分类:
1.等义词
(1)概念义、附属义完全相等,任何语境都可以替换
(2)概念义相等,但不是任何语境都能替换
1)普通话同吸收来的方言词统一,流行区域不同
2)旧名心名统一,旧名已经很少使用
3)概念义相等,附属义不同,使用的长河不同
2.同义词
概念义有同,概念义和附属义有异的词
同义词嗨可以从语素异同上分类:
语素全异的
语素一同一异的
语素颠倒的
(二)同义词的分析
分析同义词的一同的方法:进行词义对比,充当句子成分的对比和词语搭配对比
1.词义对比
(1)从一个义项对一个义项来说
1)比较其概念义的异同
2)比较附属义的差别
(2)从一个词对另一个词来说,又有好几种情况
1)单义词对单义词实际上是(一)所谈的情况
2)单义词对多义词
a.单义词只同多义词的一个义项同义构成同义词
b.两个单义词分别同多义词的不同义项同义构成同义词
3)多义词对多义词
a.两个多义词只有一个义项构成同义词
b.两个多义词的两个(或更多的)义项同义,构成同义词
c.一个多义词的不同义项分别同另外两个(或争夺)多义词的不同义项同义构成同义词
一般认为词的基本义常用一同义才构成同义词
2.充当句子成分的对比
3.词语搭配对比
在充当句子成分的对比和词语搭配的对比中:
1.像话替换的试验是主要方法
2.例句可以自拟,也可以引用
3.公众的语感(自己的语感要能反应它)是坚定的标准。不以有争论的用力做依据
同义词的分析步骤课调整为:充当句子成分的对比——词语搭配对比——词义对比
同义词的定义总结:除了少数的等义词之外,从词的关系说,是基本义、常用一有相同或相近义项(一项或多项)的一组词,从义项关系来说概念义有很大的共同性,但又有某些差别,或者附属义有差别,或语法特点有差别的一组词
(三)同义词的作用
1.增强语言的精确性。精确性主要指意义。
2.增强语言的表现力
同义词的这方面的作用主要通过变化和排列来表现
二、反义词
(一)什么是反义词
意义相反首先指所表达的概念一一在逻辑上有矛盾关系;其次指所表达的概念意义在逻辑上处于反对关系,即肯定一方必定否定另一方,但否定一方不能肯定另一方的关系。(因为还有中间可能)
反对关系的两个极端的特征是:一,在意义上有鲜明的对照;二,他们有时连用可以表示变化、状况、时空的全部。(如:上下、大小、左右)
(二)反义词的类别
1.从构词上分类
单音的
双音的:
结构相同,语素义相反
结构相同,一个语素的意义相反,一个语素相同
结构相同,语素皆不同
多音的
2.从词类上分析
名词中的反义词
形容词中的反义词
动词中的反义词
其他此类的反义词
3.从义项关系上分类
单义词对单义词
单义词(或者多义词的一个义项)对多义词的一个义项
多义词的多个义项对多义词的多个义项
一个词的各个意义(分义项或未分),分别同不同的词构成反义词
4.语言反义词和言语反义词
语言反义词指脱离上下文皆可成立的反义词,他们表示的是普遍对立的意义范畴。我们上面说句的例子都属于语言反义词。言语反义词是指在一定的上下文中,在一定的条件下,所用的词表示了现实生活中非此即彼的对立,或两极性的对照,成了反义词
(三)反义词的作用
反义词的作用是表示事物现象的对立
1.表示不同事物现象的对立
2.表示统一事物现象在不同关系上的对立
3.反义词还能帮助构成不少双音词、成语
三、上下位词
(一)什么是上下位词
上下位词是有类和种关系的词,类和种的关系本质是一般和个别的关系
他们的关系是:个别表示一般,一般存在于个别之中
一般和个别的关系和整体和部分的关系不同,两者不能混淆
有一种整体和部分的关系,就是整体和他的各个成员的关系,这类词,可以构成上下位词
(二)上下位词在语言中出现的情况
1.有严格的,科学分类中的上下位词,也有非严格的日常运用的上下位词
非严格的日常运用的上下位词有几种情况:
一种是对学科中严格的科学分类做检索和变通
一种是没有严格的科学分类系统,由习惯运用而形成的
2.有多级的上下位词,有两级的上下位词,在严格的科学分类中多级的多,两级的多出现在日常运用的分类系统中
3.一个词在不同的联系上可以有不同的(多个)上位词
(三)上下位词的作用
词的上下位关系在构词中有重要作用。语言中常常看到利用表示某种事物现象的词作为词根,加上修饰它的语素,产生出这个词的许多下为词来
四、整体——部分关系词
思维语言对事物空间的分割,对组成物体的各个部分的分割,都存在不同角度的、多层次的整体——部分的分割,其中有许多分割单位的名称是用词来表示的,这些词就构成了而整体——部分关系
其中:
有一部分是,整体——成员关系,这种关系同时也可以构成上下位关系
有一部分是,整体——构件关系,这种关系之间不存在上下位关系
(一)语言中存在的整体——部分关系词
语言中存在大量的整体——部分关系词
1.地区、地域名称
2.时间、时段名称
3.动物体部位名称
4.植物体部位名称
5.机械体部位名称
6.用品用具各部位名称
(二)整体——部分关系词的意义关系
1.从“整体”和“部分”间的关系来看,有分割层次多的,有分割层次少的
分割层次的多少显然依赖于人们对事物认识的需要人们对同一事物做整体——部分分割是可以从多角度进行的
2.从“整体”之下同一层次的表“部分”的词的意义关系来看,它们可以有同义关系,也可以有反义关系。
有些“部分”之间的界限是清楚的,有些“部分”之间的界限是模糊的不同语言分割某一事物产生的“整体”——“部分”的词的系统往往有不同的地方
汉语中表示“整体”下各部分的词或者语素在构词中有一定的作用,他们往往组合起来构成合成词(如“笔墨”“守株”等),这种合成词的意义往往不是语素义的节,而是借指,比喻其他意义。
表整体下各部分的词往往出现在并列词语中,这是要注意意义是否相称,如常说“京津地区”不说“华北河北地区”。在精确地说明地区、时间时,表整体——部分的词排列有一定的次序,汉语是从整体到部分,英语是从部分到整体。
第六章词义的发展
一、词义发展的类型
(一)词义深化(反映的是人类在认知领域的深入)
概念义的使用对象不变,表示的对象特点深化。
(二)词义扩大
常见的六种不同情况
1.表示名物的词的使用对象从部分发展到整体(指空间),表示对象特征也随着变化
2.表名物的词适用对象从部分发展到整体(指成员),表示的对象特征也随着变化
3.表名物的词其适用对象从单一事物发展到一般事物,其表示的对象特征也随着变化
4.表示性状的词适用对象扩大
5.表示动作行为变化的词的行为变化的主题扩大
6.表示动作行为的词关系对象扩大
(三)词义缩小
常见的有五种情况
1.表名物的词的适用对象从整体变为部分(指空间),表示的对象特征也随着变化
2.表名物的词适用对象从整体变为部分(指成员),表示的对象特征也随之变化
3.表性状的词的适用对象缩小
4.表动作行为的词行为主体缩小
5.表动作行为的词关系对象缩小
(四)词义的转移
词义的转移有两类:
1.词性不变,原义和后起义的适用对象之间没有整体和部分,类和种,多累对象和其中一类对象的关系,表示的对象特征也不同,或者是虽可有同样的适用对象
2.磁性转换所造成的词义转移
动→名
形→名
名→动
形→动
名→形
动→形
(五)感情色彩的变化
感情色彩有变化的词,一般概念义也会发生变化
词义发展是屈折的,一个词在历史上可以产生出多个意义,各个意义发展的类型可以不同
二、词义发展的原因
社会生活的发展,包括新事物的出现,九十五的小聂,阶级斗争的发展;人的思想意义的发展;语言内部各个要素的相互作用;这三个方面是词义发展的主要根源。
人的思想意识发展引起的词义发展可以从两方面说明:
第一,思想认识的发展
第二,思维联想规律的作用
语言内部诸要素的作用对词义发展的作用:
词在句子中的位置和作用的变化常常会引起词义的变化
词义变化不一定以语音条件变化为条件。但语音变化可以产生或者巩固词义的变化,有可鞥分化出另一个词来。
汉字字形的变化往往更是新发展出来的词义分出来,成为一个新词
假借是分化出新词的一个条件
词义在发展中有时也表现出鲜花影响,相互制约的关系。
三、现代汉语词义的发展
一大批原用的政治、经济、文化、社会生活个方面的词语都融入了新的只是,或者有了新的含义。
新产品、新事物的出现常常使新词语大量涌现,也诱发一些词语产生新义
词义发展出新义以比喻义居多。
词性转换引起词义转移也令人注目。在运用中,人们是某一次有了非常规的功能(磁性转换),无需创造新词,在一定的上下文中、一定的上下文中,一定的语境中使原来一个词表示了新的含义。
一些原是外来词中的译音音节用来构成新词,因而变成有意义的构词语素是这个时期词义发展中的一个现象。
在社会政治经济发展发展的不同阶段,人们所处的社会地位、对事物的认识评价有很大的不同。
第七章几种重要的词汇划分
一、基本词汇和一般词汇
1.基本词汇
基本词汇是从古代到现代,在实际运用中必不可少的词,他们表达的是对人们交际中最不可缺少的概念。
基本词汇包括一下八种词:
(1)表示人们最熟悉的自然界现象和事物的一些词
(2)表示生产和生活资料的一些词
(3)表示时令和方位概念的一些词
(4)表示最基本的性质状态的一些词
(5)表示最基本的动作的一些词
(6)表示人体部位器官的一些词
(7)表示数量的一些词
(8)表示人称和指代关系的一些词
基本词汇的词的特点是:
(1)普遍性,普遍使用的,常用的
(2)稳固性,存在很长时间,在很长时间里它只是的范围都是稳固的
(3)是构成新词的基础,那些能够构成新词的属于基本词汇的词就是根词(根词不是词根,根词现时也是词)
在以上的三个标准中,构词能力是最重要的一个标准。构词能力强,证明它是稳固的,构词能力强且具有稳固性,又能显示它的普遍性。
代词、虚词不能以构词能力作为确定其是否属于基本词汇的标准。
2.一般词汇
词汇中基本词汇意外的词汇就叫一般词汇
一般词汇和基本词汇的关系是:
第一,一般词汇中的词派生的词,构成新词,绝大多数是一般词汇
第二,一般词汇中有些词,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他们所表示的事物和概念在长的历史时期中同人们的生活关系密切,具有了基本词汇中的词的三个忒按,他就进入基本词汇的行列
第三,随着社会生活的发展,某个属于基本词汇的词所表示的某些事物,某些概念,在人们的社会生活中已经显得不重要,或者成了过时的东西,这个词就推出基本词汇,变为一般词汇中的词。
有许多单音节的词,在后代用双音节词来代替,但在构词时,人们往往不用双音节词作为构词成分构词,而继续用同双音节词统一、近义的不成词语素或行动力减弱的语言单位的词。
(二)几种词汇的统计研究
1.常用词
当代社会生活中最常用的词
现代汉语的高频词有8000个,低频词1300个。常用词划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3000个,第二层次为2000个
常用词对推广普通话有很大的意义,可以让方言区的人话较短时间掌握普通话词汇中最有用的部分,对儿童教育和针对外国人的汉语教学都是非常有利的
2.现代汉语词汇地域分布的定量研究
因历史政治原因,我国大陆、台湾、香港三区域政治、经济、社会生活存在明显的差异,着写差异也会反映在语言词汇当中:
1.三区域共用词语
2.双区域通用词语
1)京、台通用词语
2)台、港通用词语
3)京、港通用词语
3.单区域通用词语
1)大陆独用词语
2)台湾独用词语
3)香港独用词语
3.语素的定量研究
汉语中许多语素都用一个个汉字进行书写,因此语素研究有成为汉字构词能力研究
二、古语词和新词
汉语词汇从时间上可以划分为现代汉语词汇、古代汉语词汇;古代汉语词汇还可以划分为上古汉语词汇,中古代汉语词汇和近代汉语词汇。
(一)古语词
1.历史词语(历史上存在过,现在已不存在的事物现象行为,日常生活中比较少应用,但在说明解释历史现象、事物、现象、人物时要用到)
1)古器物名称
2)古典章制度的名称
3)古官职的形成
4)古人名
5)古地名
2.文言词语(古汉语中用过的特别是他的书面语中使用,但现代一般已经不在使用的词语,它所表示的事物现象和观念没显示中还存在,只不过用现代汉语的词语来称呼)
文言词语的作用:
1.用于贺电、唁言、重要声明等文件中,表示庄严严肃的感情状态
2.有写政论杂文,恰到好处地运用一些文言词语,可以表示激愤
3.在文艺作品中有时同白话穿插,也有会写幽默的效果
(二)新词语
新词语就是新穿凿的词语。它或者指示的对象是新的,或者代替的概念是新的,同时它的形式也是新的。
新词语的产生主要是利用原有的语言材料,按照原有的构词方法、词语组合方法构成
原有的词有一部分会产生新义,但因为词的形式是旧的,新义和旧义有明显的联系,这样词的就不叫新词
有些词表示新概念,在形式上同历史上出现的词相同,但意义毫无联系,这种词应算新产生的词。
(三)生造词的问题
随意造出的词或任意改变原有词的形式缩成的词就生造词
生造词有几种情况:
1.任意用简称,或简缩复合词
2.破词问题
并列格式,动补格式,偏正格式的词隔开用就是破词,一般应排斥。
3.生硬造词的问题
(1)硬凑,改换复合词
(2)颠倒语素
针对颠倒语素的处理:
1)现已固定的,过去虽可颠倒,取固定式
2)颠倒式词义不同,是两个词,应并存
3)颠倒式意义用法相同,用普遍性大的
4)颠倒式口语书面语运用都普遍,让其并存,听其自然发展
三、口语词汇和书面语词汇
大部分的词语是口语和书面语通用的,但随着语言的发展,出现了口语词汇和书面语词汇有明显差别的现象。
书面语和口语的词汇之间有些可以找到对等词,有写找不到对等词可以找到中间词,有的既找不到对等词又找不到中间词,只能用多个词一起解释
书面语有不同的运用情况:
1.有一部分是为了特种目的哟用于特定的程式中的
2.有一部分是争论和学术用于,为说明政治问题和学术问题所需
3.有一大批书面语是历代文学创作积累下来的丰富词汇遗产,后代文艺串座,常常根据需要,运用吸收不同风格不同表现力的词汇,使文艺写作的书面语显得很有表现力。
四、标准语词汇和方言词汇,社会习惯语
(一)普通话词汇同方言词汇的差别
1.意义相同,说法不同
2.同一个词,含义不同
3.表示同一方面意思的词汇构成不同。这指的是表示统一方面事物现象时所用的词不同
(二)普通话对方言词的吸收
1.基础方言中方言色彩很浓的词,只在个别地区运用,有完全统一二比较普通的词代替,这种词课不看作普通话词汇
2.北方话中说法不一致的,用比较普通的作为标准
3.基础方言中同名异实的,涵义以北京话为准
4.吸收使用和需要的方言词(一般不吸收在基础方言中易找到习用的同义词的方言词)
(三)社会习惯语
社会习惯语指的是各种社会集团内部使用的词语,可以分为:
1.专门术语 各科学部门运用的术语
2.行业语(行话) 社会中某一职业集团所用的词语,表示某行业的特殊现象
3.引语 社会秘密集团内部成员使用的特殊词语
专门术语和行业语的词成为普通词汇的词后,有很多既有术语义,又有普通义
五、本族语词汇和外来词汇
本民族语言的词汇叫本族语词汇。从外国语言和本国其他民族语言中连音带义吸收来的词叫外来词。
外来词不包括意译词,意译词是根据词的意译,用汉语自己的词汇材料和构词方式创造的新词,则中词也叫译词
(一)汉语对外来词的吸收
汉语吸收外来词的三种形式:
译音
译音赋义(意译兼音译)
半译音半译义(音译加一个表示事物类别的汉语语素)
音译应该遵循下列原则:
1.关于音译
(1)以北京语音为标准
(2)按名从主人(语词源出的语言)的原则译音
(3)人名按照同名同译,同姓同译的原则译音
(4)译音用字采用常见易懂的字,不用冷僻字
2.对基础方言和其他方言中吸收别的语言的词语产生的同义词,一般去音义,取意译。
3.同为意译,用确切和普遍性较大的
(二)汉语对日语词的吸收
1.日本音译外来语,但用汉字书写(日本人叫嵌字)
2.日本意译外来语,用汉字书写只有训读(日本语固有的词汇读法),没有音读(日译汉字音的读法)。这一部分词在日译外来语中是少数。
3.日本意译外来语,用汉字书写,用音读,不用训读。着一部分词在日译外来语中是多数。
4.原为日语词汇,借为汉语词汇后,意义与原义不同
5.本为古汉语词汇,日文借用意译外来语,又为汉语吸收,古今义不同
6.汉字字形词义为日本人所造,为汉语吸收
六、非语义词群和主题词群
(一)非语义词群
1.按首字母分的词群
2.按韵分的词群
3.形态词群(根据词的结构特征划分的词群)
4.语法词群(词类)
(二)主题词群
意义上有共同关系的对象、关系范围的词组成一个词群
第八章熟语
熟语:成语、谚语、歇后语、惯用语
熟语的特点:
1.结构复杂,许多有词组或句子的结构
2.这些结构的成分和格式是语言应用中长期形成的,一般不容易变更。
3.它们的意义往往有整体性
一、成语
成语是熟语中最重要的一种
成语是人们长期以来习用的、简介精辟的定型词组或短语。汉语的成语大多由四个字组成,一般都有出处
(一)成语的组织结构
1.选取原句中最能概括全句或全段意义的成分组成成语
2.用四字概括事情、故事、寓言等的主要内容
3.省略句中的虚词而成
4.增加成分(多为虚词或重义成分)于原句而成
成语的组织结构还可以从语法构造和意义关系上分析,课分为下列几类:
1.主谓结构
2.述宾结构
3.述补结构
4.述宾补结构
5.兼语结构
6.偏正结构
7.并列结构
(1)两个部分并列
1)重复 两部分的意义基本一样,实际上是一种重复性的强调
2)对比 两部分意义相对相反
3)承接 后部分承接前部分而来,有时间的连续性
4)目的 前部分所表示的行为是以后部分所表示的行为为目的的
5)因果 一般是前部分表示原因,后部分表示结果
(2)四个语素并列:青红皂白、魑魅魍魉
(二)成语的意义
成语的意义可以从两个方面考察:构成成语的语素的意义和成语的整体义
1.语素义在现代汉语中是常用义
2.语素义是生僻的古义
成语的整体义有三种情况:
1.语素义直接相加是成语的整体义
2.语素义直接相加不能显示成语的整体义,成语的整体一同语素义的联系是人富裕的,约定俗成的
3.比喻义是成语的意义
(三)成语的运用
有时文字需要概括,如重要观点,如纲目,如标题,选用恰当成语,事半功倍
有时文字需要形象,但又不能用语过多,这时候,最好选用恰当的成语
用成语的时候要认清意义,注意情感色彩
成语在一定的条件下可以灵活运用。有时改动成语里的一些成分,使人易于理解
有时根据需要,临时改换成语的一个成分,使它适合表达的内容
二、谚语
(一)谚语的种类
农谚 总结农业生产的经验的谚语
气象谚 总结气候变化规律的谚语
讽颂谚 有歌颂或揭露内容的谚语
规诫谚 在为人办事方面提出劝告或警戒的谚语
风土谚 概括地方风土景物特点或特产等的谚语
生活常识谚 总结衣食住行知识的谚语
修辞谚 生动表达某种含意的谚语
(二)谚语的结构和意义
有的谚语是单句
有的谚语是两句,一般句式整齐,多数押韵
构成谚语的词语一般没有省皮衣(古谚除外)。个别方言成分要解释
一种是组成词语意义相加是整体义
有时用夸张的说法
一种是组成成语的比喻义是整体义
谚语由于内容包含有生产斗争,社会斗争经验的总结,所以有论证力量,可以拿它做论据,正式某个观点。这是一种特殊的依据,极有逻辑概括力,语言有简明,有时还很形象
谚语还广泛用于记述、说明和人物语言
(三)成语和谚语的不同
1.成语的书面语性强,谚语口语性强
2.成语比谚语更定型化
3.成语在语言运用中相当于词,谚语多数可以独立成句,或者独立于句外
三、歇后语
歇后语一种结构很有特点的熟语,它由上下两半构成
对歇后语的分析应该有两个层次
第一层次 歇后语的上半和下半的关系。歇后语的上半是形象的表述,下班时对这个形象的解释说明,这种解释说明一般都是约定俗成的
第二层次 歇后语后半的而结实说明同歇后语的整体义的关系
二者的关系有如下情况:
1.比喻
2.双关
3.一致
歇后语的形象性体现在前半的形象创造上。
它可以用日常缩减的事物现象为材料
可以用历史故事、传说为材料
可以用虚构、世上所无的形象
生活中可供创造歇后语前半形象表述的材料很丰富,它表达的也不必是经验或某些有意义的内容,所以比起谚语、俗语来,歇后语更易构成
第九章词义和构成词的语素义的关系
如果把单纯词视为由一个语素构成的词,从语速和它构成的词的关系来看,则单纯词的语素义和它所构成的词的意义是一直的。多义的单纯词来源于构成它的语素是多义的,词的各个意义同语素的各个意义一一相等。
构成合成词的语素的语素义和合成词的整体义之间的关系不想单纯词那样是一直的、相等的,而是各式各样的复杂多变的,其中也有规律性的东西。
一、合成词词义和构成它的语素义的关系
(一)词义是语素义按照词的构词方式所确定的关系组合起来的意义
(二)词义同组成它的两个语素相同、相近,这些都是并列结构的合成词
(三)合成词的语素义表示了词义的某些内容(也可以说提示了事物的某些特征)
某些事物具有多方面的的特征,在给他们进行命名的时候,必须要抓住其中的一些特征来作为标志,这就使这类名称的语素义只能表示词义的某些内容,或者说提示了事物的某些特征
(四)合成词的词义是语素义的比喻用法
(五)合成词的词义是语素义的借代用法
(六)合成词中有的语素失落原义
一种是合成词只有一个语素有义,另一个无义
另一种是合成词中有的语素意义模糊(原有的意义不能用在这里,不能活没有意义,也不能确指出它的意义)
汉语中也有一些词,构成词的所有语素的原有义都不现实词义(如:东西)
在确定语素义和词义关系的类型时,一般要把语素的意义和联系语素义对词做出的解释进行比较
二、语素在构词中的变异
(一)意义上的变异
我们把词典所归纳的义项的意义叫做语素共义,在构词中出现的变异(注意,是同一义项范围内的)叫语素变义
语素共义和语素变义的关系常见的有三种类型
(1)关联联系。即语素共义和语素变义有各种联系
(2)种类关系。语素变义和语素共义是种类关系
(3)借代比喻关系。语素共义和语素变义之间的关系相当于修辞上的借代比喻
(二)作用上的变异
首先指语素在构成不同的词中所处的语法地位不同,因而表义作用也不同
其次指语素所构成的同类型结构的词中,由于他结合的语素不同锁构成的词反映,因而表意作用也就不同的事物现象不同
(三)特殊的变异
特殊的变异指变异的各种特殊情况
1.语素义完全消失。某个语素的原有意义在它构成的合成词中完全没有表现
2.语素义模糊。某些语素原有的意义在其构成的某些词中完全没有表现,但词义又并非完全由另一语素表示,因此不能说这个语素完全没有意义,却又不能说词义减去另一语素的意义等于这个语素重新获得之义。
词典所归纳的义项,概括了语素变义(成词语素包括在构词中的意义和作为词来运用的意义
)中共同的东西,只不过相当于数学上最大的公约数而已
三、词的暗含内容
我们把词义内容必须具有而完全不包含在构词的语素一中的内容成为暗含内容。
词的暗含内容有几种情况:
(一)暗含语素义所表示的动作行为、性质状态的主题
(二)暗含有语素义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的特定关系对象
(三)暗含语素义所表示的动作行为的时间、空间、数量、工具、方式等等的限制
(四)暗含语素义所表示的事物存在范围各种性状等的限制
就意义来书,词义中就有语素义所不能包含的内容,解释词义时应该说明
四、研究词义同构成他的语素义关系的作用
研究词义同构成它的语素义关系的一个重要作用是帮助说明词义的例句。
词义根据的分析实际上即使分析词的语素义和词所表示的事物现象之间的关系。
由于声音和意义没有必然联系,许多单纯词的词义就是没有理据的。
单纯词能说明理据的主要是两类:
(一)拟声词
(二)取声命名词
此外单纯词的引申义也可以说明理据
合成词一般可以说明词义的理据。合成词是由语素作为构词成分构成的,语素的意义同词义有种种联系,语素在不同程度上,从不同方面、用不同方式表示了词义。从合成词的词义同合成词的语素关系的角度说,词义就是有来由的,有理据的。
同一事物往往有不同的名称,或者先后有不同的名称,显示出不同的词义理据,最后留下来的一般是理据比较合理的那个词。
研究词义同构成他的语素义关系的一个重要作用是,能帮助我们通过恰当说明语素意义来正确解释词义。
研究词义和构成它的语素义的关系对分析归纳语素义义项也有帮助。
语素共义和语素变义有同有异,如果这个异很明显,而且有规律地出现在多个词中,则就有可能考虑独立一个义项。
第十章词典
一、词典的类型
一般把词典分为两大类型,意思百科词典,意思语文词典
百科词典又分为综合性百科辞典和专科百科辞典
(一)综合百科辞典,也称百科全书
(二)专科性百科辞典也叫学科百科辞典
语文词典是手机解释语言词语的词典
单语词典可以分为现代词典和历史词源词典两大类
(一)现代语言规范型词典
(二)用法词典
(三)统一词词典
(四)反义词词典
(五)构词词典
(六)义类词典
(七)新词词典
(八)熟语词典
(九)方言词典
(十)同韵词典
(十一)频率词典
二、词的释义
(一)普遍性较大的三种释义方式
第一种,用同义近义词语
第二种,用反义词的否定式
第三种,定义式的释义
(二)表示动作行为的词的释义
1.有时要说明词所包含的多个动作行为
2.有时要说明特定的行为主体
3.有时要说明动作行为特定的关系对象
4.有时要说明动作行为进行的身体部位或应用的工具
5.有时在说明动作行为的同时,要说明动作行为的程度、方式、数量、时间、空间等方面的限制
6.有时要说明动作行为的目的结果
7.有时要说明动作行为的原因条件
(三)表示性质状态的词的释义
1.直接只是,即用个别体现一般的方法,直接指出某种事物现象具有该词表示的性质特征
2.描述说明性质状态,即把词所反应的内容当做一种景象加以描绘,或当做一种情况加以说明。
(1)不指明使用对象的性质状态的描述说明
(2)指明使用对象的性质特征的描述说明
(3)把形成性质状态的原因同性质状态一起说明
(4)在描述说明性质状态时,加“形容……”“……的样子”等词语
(四)其他的释义方式
1.同有关事物现象相联系、相比较说明词义
2.指明比喻对象,用于解释词的比喻义
3.用近义或有关词语,加修饰限制词语,但又非定义式的释义
三、词典编纂的问题
(一)选词
(二)注音
1.注音符号
2.字有异读的,《现汉》依照国家权威机关的审定注音
3.轻声注音前加原点
4.儿化音在基本形式后加“r”
5.多音词的注音,以连写为原则,结合松的,中间加“-”
6.专名和性质注意,第一个字母大写
7.一般不注变调
(三)引例
(四)编排
1.词头的编排
① 按部首编排
② 按笔画编排
③ 四角号码编排
④ 音序编排
2.词项的编排
3.词项下的义项编排
4.每个条目下各组成内容的编排
一般的次序是:
① 注音
② 义项
③ 标注语体或加特殊词语标志
④ 释义
⑤ 说明感情色彩
⑥ 引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