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歌评论之四:曼杰利什坦姆《沉默》
沉默
(苏联)曼杰利什坦姆
此刻她还没有诞生,
她是词句也是音乐,
她是一个未解的结,
联接着一切生命。
大海的胸膛静静呼吸,
白昼亮得如此疯狂,
盛开着海沫的白丁香
在蓝黑色的玻璃盆里。
但愿我的口学会沉默——
回到沉默的泰初,
宛如水晶的音符,
一诞生就晶莹剔透!
留作海沫吧,阿芙洛狄忒!
让词句还原为乐音,
让心羞见于心,
而与生命的本原融合!
(飞白 译)
诗人的沉思有什么神秘的?就如哲学,在常识之处我们发现了这个世界最根本的惊愕,然而它是我们生活的一个部分,不管多么疯狂与多么枯燥,它终究不在天上。尽管我们读诗,我们发现了不同的诗人的不同的诗风,有的贴近我们,有的远离我们;有的使我们澄朗,有的使我们疑惑;有的明白晓畅,有的晦涩艰深……诗人有他们自己的出发点,他们所坚持的艺术追求,然而他们的诗歌给予我们的是内容以及在形式中展现的内容,我们在诗歌中发现自身,这是一个“建构”的过程,此时诗人应该变得普通,而我们自己在持续的建构中丰厚起来。
曼杰利什坦姆属于那类我们太不熟悉的诗人,伟大的俄罗斯文学造就了无数的诗人、作家、文学评论家,诸多的文学流派与思潮群星闪耀。诗歌,我们这个时代已经衰落的艺术形式,在那个时候就如每个人的呼吸,不可缺少,没有间歇。纵使在苏联的集体至上,抹灭人性的社会思潮之下,诗人依然是自由的精灵。诗歌即是自由,自由呼唤诗歌。帕斯捷尔纳克的《日瓦戈医生》不就是揭示的这一主题?它不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隐喻?但是,诗人追求自由的形式我们千万不能认为只有一种,那就是直接的“抗争”,更多的诗人并不如此。自由之灵只有在她自身之中她才是永远自由的,无论她在现实中多么脆弱。
曼杰利什坦姆是苏联诗人,属于阿克梅派。阿克梅派的诗人反对迷恋神秘的来世,反对采用隐喻和象征的手法,提倡“返回”人世,“返回”物质世界,赋予诗歌语言以明确的含义。然而他们观看人世的眼光不像一些批判性的学科,他们戴着唯美主义的透视镜。他们认不清具体的现实,只能在理想中设想一个现实的形象,让我们对反差充满遗憾,它的作用又何亚于激烈的批判呢?他们迷恋意志的作用,希望人在本能之中获得完善,这本该是我们的形态,正如卢梭所说:人生而自由,但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让我们回到曼杰利什坦姆的这首《沉默》,我们很容易发现诗人远离了具体的现实,而宁愿在沉默中返回“泰初”,在“泰初”中美神阿芙洛狄忒“是词句也是音乐”,而诗人也沉默中找到最真实的自己,“宛如水晶的音符,一诞生就晶莹剔透!”。因为阿芙洛狄忒没有诞生,所以她才那么美丽,而且她“联结着一切生命”,这类似于我们中国文化中说的“混沌”的世界,在这里一切还没有分化,它们成为一体,互相关联。最后一段我们可以当作诗人的呼吁:
留作海沫吧,阿芙洛狄忒!
让词句还原为乐音,
让心羞见于心,
而与生命的本原融合!
只有在这个“混沌”的、尚未分化的世界我们找到了人的归宿,找到了“生命的本原”,让我们联系阿克梅派的诗风,我们就更理解了为何作为一派倡导关注现实的诗人变得最不现实,因为他们理解的现实不是具体的现实,而是理想的。在这个现实之中要让心与心“羞见”,而心与“生命的本原”才结合在一起。我们在现实的世界这颗心是异化的,是不真实的,曼杰利什坦姆的“沉默”几乎是最强烈的“控诉”。曼杰利什坦姆的现实生命也是悲惨的,在某种主义之下多少诗人拥有同样的悲剧,无论国别?哦,这个“沉默”的诗人!
(苏联)曼杰利什坦姆
此刻她还没有诞生,
她是词句也是音乐,
她是一个未解的结,
联接着一切生命。
大海的胸膛静静呼吸,
白昼亮得如此疯狂,
盛开着海沫的白丁香
在蓝黑色的玻璃盆里。
但愿我的口学会沉默——
回到沉默的泰初,
宛如水晶的音符,
一诞生就晶莹剔透!
留作海沫吧,阿芙洛狄忒!
让词句还原为乐音,
让心羞见于心,
而与生命的本原融合!
(飞白 译)
诗人的沉思有什么神秘的?就如哲学,在常识之处我们发现了这个世界最根本的惊愕,然而它是我们生活的一个部分,不管多么疯狂与多么枯燥,它终究不在天上。尽管我们读诗,我们发现了不同的诗人的不同的诗风,有的贴近我们,有的远离我们;有的使我们澄朗,有的使我们疑惑;有的明白晓畅,有的晦涩艰深……诗人有他们自己的出发点,他们所坚持的艺术追求,然而他们的诗歌给予我们的是内容以及在形式中展现的内容,我们在诗歌中发现自身,这是一个“建构”的过程,此时诗人应该变得普通,而我们自己在持续的建构中丰厚起来。
曼杰利什坦姆属于那类我们太不熟悉的诗人,伟大的俄罗斯文学造就了无数的诗人、作家、文学评论家,诸多的文学流派与思潮群星闪耀。诗歌,我们这个时代已经衰落的艺术形式,在那个时候就如每个人的呼吸,不可缺少,没有间歇。纵使在苏联的集体至上,抹灭人性的社会思潮之下,诗人依然是自由的精灵。诗歌即是自由,自由呼唤诗歌。帕斯捷尔纳克的《日瓦戈医生》不就是揭示的这一主题?它不也是我们这个时代的隐喻?但是,诗人追求自由的形式我们千万不能认为只有一种,那就是直接的“抗争”,更多的诗人并不如此。自由之灵只有在她自身之中她才是永远自由的,无论她在现实中多么脆弱。
曼杰利什坦姆是苏联诗人,属于阿克梅派。阿克梅派的诗人反对迷恋神秘的来世,反对采用隐喻和象征的手法,提倡“返回”人世,“返回”物质世界,赋予诗歌语言以明确的含义。然而他们观看人世的眼光不像一些批判性的学科,他们戴着唯美主义的透视镜。他们认不清具体的现实,只能在理想中设想一个现实的形象,让我们对反差充满遗憾,它的作用又何亚于激烈的批判呢?他们迷恋意志的作用,希望人在本能之中获得完善,这本该是我们的形态,正如卢梭所说:人生而自由,但无往不在枷锁之中。
让我们回到曼杰利什坦姆的这首《沉默》,我们很容易发现诗人远离了具体的现实,而宁愿在沉默中返回“泰初”,在“泰初”中美神阿芙洛狄忒“是词句也是音乐”,而诗人也沉默中找到最真实的自己,“宛如水晶的音符,一诞生就晶莹剔透!”。因为阿芙洛狄忒没有诞生,所以她才那么美丽,而且她“联结着一切生命”,这类似于我们中国文化中说的“混沌”的世界,在这里一切还没有分化,它们成为一体,互相关联。最后一段我们可以当作诗人的呼吁:
留作海沫吧,阿芙洛狄忒!
让词句还原为乐音,
让心羞见于心,
而与生命的本原融合!
只有在这个“混沌”的、尚未分化的世界我们找到了人的归宿,找到了“生命的本原”,让我们联系阿克梅派的诗风,我们就更理解了为何作为一派倡导关注现实的诗人变得最不现实,因为他们理解的现实不是具体的现实,而是理想的。在这个现实之中要让心与心“羞见”,而心与“生命的本原”才结合在一起。我们在现实的世界这颗心是异化的,是不真实的,曼杰利什坦姆的“沉默”几乎是最强烈的“控诉”。曼杰利什坦姆的现实生命也是悲惨的,在某种主义之下多少诗人拥有同样的悲剧,无论国别?哦,这个“沉默”的诗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