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方法,泛读后精读
现在的技术强化了碎片化学习,在过去只有泛读才算是碎片化学习,现在还可以听音频书、看视频教程段片或者看公众号。但也有不少人批评碎片化学习不够系统,不能深入了解知识,得不到知识的精华。我认同这观点,但不能否认碎片化学习的巨大优势。它可以把生活零碎的时间组织起来,就像把水注入到海绵一样,可以填充里面的所有小空间,挤出生活中大量的剩余空间。泛读与精读应该取长补短,例如先泛读后精读。
知识在初次被了解时就会让大脑对其有印象,之后再加强重复学习就可以强化大脑的印象,反复的练习可以把这个知识印象变成长期记忆,再强化可至成习惯。可以说精读一遍也不够深刻,需要读很多遍,如果这个知识是工作需要,能反复被使用,那强化训练并不成问题。但如果是长见识的需要,无法反复被训练,精读的作用就不大,也许时间长了就会忘,只留下一些知识印象。但碎片化学习,可以在短期内对很广的知识有印象,以后万上遇上使用该知识的场合,可以凭印象找到相关的知识来源,再进行精读。
有个公号的观点:“现在是信息爆炸的时代,精读所有名著明得十分低效,必需要凭一颗攻利的心,读有用的书,才是最优的阅读方案。”这一点我十认同。我即使是读专业的书,也不喜欢把书都读完,会先看大纲,把自己感兴趣的部分先阅读,有需要再补充阅读其它部分,说小说也会跳读。也许某些人会觉得这样读书不好,容易错过真正核心的部分,因为读并不容易理解的部分才算是学习。但我更相信,知识的广度被深度更重要,如果知识广度足够,其它学科的部分知识点是可以用多维度的知识点脑补出来。我读过不少关于心理与励志的书,后来发现这类书的知识点大同小异,没多少干货,真正的干货也许在目录里已经被引人入胜的标题标出来。